《舊五代史白話文》盧文紀傳:後唐長興末年,任太常卿。盧文紀相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盧文紀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盧文紀傳

盧文紀,字子持,京兆萬年人。

後唐長興末年,任太常卿。

盧文紀相貌魁武偉岸,聲音高昂清朗,對答響亮鏗鏘,飲食量大。

奉命出使川蜀,經過岐下,當時唐末帝為岐下主帥,以主人的身份禮遇接待他,觀察盧文紀的儀態志趣,招待頗為周到熱情。

清泰初年,中書省缺宰相,末帝在朝臣中尋找,身旁臣子說:「我們看見一班朝廷中有名望,當授以重任的,不過姚豈頁、盧文紀、崔居儉而已。」

又比較過三人的文才德行,更不知如何是好。

末帝於是將當時多位有清名的高官姓名寫在紙條上,投進琉璃瓶中,在月夜焚香,向上天禱告祈求,第二天一早用筷子挾紙一團一,第一下就挾到了寫有盧文紀名字的紙一團一,其次就是姚豈頁。

末帝早希望如此,便欣然任命他們,授盧文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姚豈頁一同登上相位。

當時朝廷在戰亂之後,國家剛剛安寧,外有寇兵入侵,內有強臣在境。

盧文紀身處國家中樞之地,卻沒有治國安邦的大計,所談論的是所憎朋一黨一的小餅失,所糾查的是選舉任免的小事情。

當時有叫史在德的蜀人任太常丞,進入權貴要人家庭,評論比較朝廷眾官,多有譏諷抨擊,呈上奏章說:「文武兩班官員,應選擇有才幹的人提拔使用。

現有的軍都將校和朝廷士大夫,請均加以審核考察,分別刪汰,有才幹的提拔任用,無能平庸的罷免屏棄,不限於名位的高低。」

奏疏上到中書省,盧文紀認為這是非議自己,非常生氣,召來諫議大夫盧損寫成答覆的公文,文辭意義混亂蕪雜,被眾人譏笑。

唐末帝清泰三年(936),晉高祖領來契丹人與朝廷抗命,不久朝廷大軍受挫,軍營被圍。

八月,末帝親征,盧文紀隨從,末帝對他說:「我聽說君主憂慮是臣子的恥辱,我從鳳翔到京即位,首先任您做宰相,聽別人議論,說您將使國家太平,現在賊寇紛擾,讓我以皇上的身份親自出征與賊寇作戰,你內心也安寧嗎?」

盧文紀惶恐致歉。

當時末帝在晚年,已失去了銳氣,聲稱援救唐軍營寨,實際上厭倦出征。

開始到達河一陽一時,末帝召來盧文紀、張延朗商議。

盧文紀說:「敵人騎兵忽來忽往,無利可圖就離開,我軍大營牢固,足以相抗衡,況且已有三處救兵來到,可以不戰而解大營之圍,派人去督促,責令他們戰勝,御駕暫時停在河橋,詳觀形勢的變化。

河橋地處舟車往來的交通要道,正當天下的中心地帶,即使不能解除大營的包圍,再離開此地前征也不晚。」

恰好這時張延朗正與契丹趙延壽暗中勾通,於是在旁邊上奏說:「盧文紀的話是對的。」

所以只令趙延壽北往,末帝坐等大營的失敗。

晉高祖進入洛一陽一後,罷免盧文紀相位,任吏部尚書,再遷任太子少傅。

少帝即位,改任太子太傅。

漢高祖即位,轉任太子太師。

當時朝官有部分在洛一陽一任職,雖設有留台御史予以監察,但朝綱法紀不甚嚴整,於是另令盧文紀去檢察統轄。

侍御史趙礪以及洛一陽一的朝官中有舉行行香拜佛之禮而放鬆上表奏疏的,楊..大怒,凡有疾病而不朝拜謁見的人,都讓他們辭官退休。

這時盧文紀另任檢察統轄之職,事情非常麻煩,因病請假,又被留台御史報告皇上,於是以本官的身份讓他退休。

廣順元年(951)夏天去世,年七十六歲,追贈為司徒,皇上為他停止上朝兩天。

盧文紀一生積累億萬財富,他死後,被他兒子盧龜齡糜費,不到幾年,揮霍殆盡,因此家多積蓄的人都以此為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