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
李琪傳
李琪,字台秀。
五代祖李登,天寶末年任禮部尚書、東都留守。
安祿山攻陷東都時遇害,贈太尉,謚號稱忠懿。
李登的孫子李肕,在元和朝官至給事中。
李肕的兒子李敬方在文宗朝任諫議大夫,李敬方的兒子李鄃在廣明年間任晉公王鐸的都統判官,以收復之功任諫議大夫。
李琪是李鄃的兒子,十三歲時,所做的詞賦詩頌,大為王鐸讚賞,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寫的。
一天,王鐸召李鄃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漢祖得三傑賦》的題目到李家測試他,李琪執筆立刻寫成。
賦的結尾說:「得士則昌盛,不賢則無人共事。
龍頭之友很尊貴,鼎足之臣須倚重,項氏的敗亡是很自然的,連一個范增都不能使用。」
王鐸看後很驚異,說:「這孩子是會成大器的,將來一定在文壇稱雄。」
昭宗時,李溪父子因文學而知名。
李琪十八歲時,帶著一篇賦去拜訪李溪。
李溪讀完後很驚奇,忙不迭地倒穿著鞋子出門迎接,拿出《調啞鍾》、《捧日》等賦,對李琪說:「我曾經憂慮近來文人的辭賦,都是在幾句之後還不見主題。
您入句就見主題,對偶典雅華麗,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進士。
天復初年,應考博學宏詞科,在第四等,授任武功縣尉,又任轉任巡官,升任左拾遺、殿中侍御史。
自從李琪當了諫官,凡是時政有不當之處,必定會寫奏章評論,文章秀麗,看的人都會忘卻疲倦。
李琪的哥哥李王廷,也是進士,才華橫溢,兄弟齊名,特別被梁太祖賞識,任李王廷為崇政學士。
李琪自左補闕入宮為翰林學士,歷任戶部侍郎、翰林承旨。
梁太祖往西抗擊..州、岐下,往北攻打澤州、潞州,又出兵到燕、趙等地,四面出擊,沒有安寧的時間,然而李琪以學士身份隨軍住在軍營中,專門掌管文書,下筆起草旨意,受到的優待不比一般。
這時,李琪的名聲傳播於海內。
李琪看重承諾,憐惜人才獎賞好人,家中門下都很和諧。
貞明、龍德年間,歷任兵部、禮部、吏部侍郎,受命與馮錫嘉、張充、卻殷象共同撰寫《梁太祖實錄》三十卷,調任御史中丞,升任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時李琪和蕭頃同為宰相,蕭頃一性一格謹慎細緻,李琪倜儻自負,不拘小節,中書的上奏答覆,多按他的意志行一事,蕭頃便專門尋找他的一毛一病。
遇上李琪授官吏職位,本應是試攝的官職名稱,李琪改「攝」為「守」,被蕭頃上奏告狀,梁帝大怒,準備把他流放到荒遠之地,得到趙巖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職務,任太子少保。
唐莊宗進入汴京,早就聽說李琪的名聲,多次想委以重任。
同光初年,歷任太常卿、吏部尚書。
三年秋,發大水,國庫空虛,莊宗下詔要官員們上書陳述治國的策略。
李琪因而上書說:
「我聽說王者統治萬民,深居九重宮殿之中,所憂慮的是百姓窮苦卻不知道,天下困難卻救不了,下情不能上達,群臣不敢說話。
現在陛下因為水澇災害,軍糧缺乏,焦慮而責備自己,十分內疚,避開正殿來承擔責任,訪求有識之士的指點,這樣還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有什麼建議不是好的呢,只要改正施行,足以選擇其中的優良的。
「我聽古人說:谷子是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土地是谷子所生長的地方;人是君王所治理的。
有了谷子,國力就增強,穩定了土地,人民就能吃飯,查清了人口就能使徭役平均,知道這三樣,是治國的急務。
軒轅黃帝以前的事不能詳細記述。
自從堯堵洪水,禹做司空,那時辨別九等土地,收十分之一的稅,當時一千三百多萬民戶,墾地約九百二十萬頃,是最太平的盛世。
到商湯革命時,重新制定田制,每私田十畝,種公田一畝,水田旱地相同,也是什一稅的意思。
到了周朝,立井田法,大約方圓百里的國家,四封之內一萬井田,出車百乘,戰馬四百匹。
境內兵車萬乘,馬四萬匹,按田法衡量,也是什一稅。
所以在成、康時期,和堯、舜時代比,戶口增加二十多萬,不是有別的法術,是因為三代以前,都是量入為出,根據農業收入來設立軍隊,雖然碰上水災旱災,也有度過荒年的儲備。
「到秦、漢時,對工商業課重稅,對關口市場徵收很急迫,加倍建造船車,人口已經減少,古代制度仍然在施行,這時的戶口還有一千二百多萬,耕地也有八百萬頃。
至於三國並起,兩晉之後,農民比軍人還少,戰馬比耕牛還多,供一應軍人必然要從農糧中奪來,餵養戰馬必然要占掉牛吃的草,於是天下戶口只有二百四十多萬。
到隋文帝時,與兩漢時差不多興隆,隋煬帝時,又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民戶。
「我唐太宗文皇帝,看到四方剛剛平定,百姓沒有豐足,便訪問群臣,要他們各自陳述見解,只有魏征勸文皇力行王道,於是減輕稅收,不耽誤農時,引進賢良人才,使忠誠正直的人喜悅,天下的糧價,每斗價值兩錢。
從貞觀到開元,將近有一千九百萬戶,五千三百萬人,開墾土地一千四百萬頃,比堯、舜時代又有增加。
所以說救人疾苦,病謗是收斂過重;辦理軍糧,要使農民得到實惠。
孔子說:『百姓富足了,君王哪有不富足的呢?』我這些話,是魏徵用來勸諫文皇的話,請陛下留心。
如果因為六軍缺糧,不能減輕徭役,兩稅之外,還必須加重聚斂,也不要專門折納,一切用本色繳納,也不要以紐配為名,只應正耗加稅,這樣還可以使百姓高興,不至於流亡在外。
況且現在要東征,瘦弱的牛也要用上,數州之地,運糧走動幾千里,有了這種差使,必然妨礙春天播種,今天秋天如沒有糧草,又拿什麼供一應軍隊?
「我想漢文帝時,希望有人務農,便招募能貢納糧食的人,可以授給爵位和贖免罪行,景帝也照這樣辦。
後漢安帝時,因水災旱災減產,三公上奏說,富人如能提一供糧食,可以當關內侯以及公卿以下散官。
本朝乾元年間,也曾經這樣辦過。
現在陛下即使不想採取獻糧授官的辦法,也希望能公開下旨給各地及百姓轉運糧食的地方,有能力運官物到首都,超過五百石,平民授給州縣官,原有官者依資歷遞授,候選的官便授以實職。
千石以上到萬石的,不論文官武官,明確表示獎賞。
以免讓春天時農民散失流亡,這也是救民轉運供養軍隊的一個辦法。」
莊宗很重視這個建議,立即任命李琪為國計使,又將任他為宰相,不久因內亂而作罷。
到明宗即位,豆盧革、韋說獲罪,任圜上奏,請任命李琪為宰相,被孔循、鄭玨阻止,便任崔協為宰相。
李琪這時是御史大夫,安重誨在御史台門前擅自一殺殿直馬延,雖然曾經彈劾過他,但言詞模稜兩可,不敢直言安重誨的罪行,因為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書請求退休,朝廷不允許,任命為尚書左僕射。
從這以後,更受宰相猜忌,凡是上奏言事,無不受到排擠攔阻。
天成末年,明宗從汴州返回洛一陽一,李琪為東都留司官班首,請求到偃師迎接,他的上奏中有「打敗契丹的凶一黨一,攻破真定這個逆城」的句子,詔書說:契丹是凶一黨一,真定不是逆城,李琪罰款一個月的俸祿。
又曾奉皇帝命令撰寫《霍彥威神道碑》一文。
李琪是梁朝過去的宰相,敘述霍彥威在梁時歷任官職,不說是任偽官,中書上奏說:「不分真偽,混淆功名,請命令他改寫。」
皇上同意中書的意見。
還有不少這類事。
李琪雖然博學多才,但不懂韜晦養一性一,明知事情不可辦好,還要走各種路子求取寶名,動不動受排擠,是他自己不能鎮靜的緣故。
以太子太傅退休。
長興年中,死於福善裡家中,六十歲。
兒子李貞,當官當到邑宰一類。
李琪把他在內署時所寫的制詔編成十卷,取名叫《金門集》,流行於世間。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