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康福傳:祖父康嗣,曾擔任蕃漢總知兵馬使,追贈太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康福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康福傳

康福,蔚州人,世代擔任本州軍校。

祖父康嗣,曾擔任蕃漢總知兵馬使,追贈太子太師。

父親康公政,歷官至平塞軍使,追贈太傅。

康福熟諳弓箭兵馬,年輕時事奉後唐武皇,歷補軍職,兼承天軍都監。

莊宗即位,曾經對左右侍臣說:「我本來是蕃地人,以放羊牧馬為生。

那康福,形貌豐滿仁厚,應主管財貨,可讓他總管馬匹牧畜。」

因此任命他為馬坊使,他使馬匹繁殖生息很快。

當明宗被叛軍所脅迫,將離開魏縣時,遇上康福在相州牧放幾千匹小馬,便與康福一同驅馬而回。

明宗即位,任康福為飛龍使,不久調任磁州刺史,兼襄州兵馬都監。

不久因為江陵反叛,朝廷興兵討伐,任康福為荊南道行營兵馬都監,不久因朝廷軍隊無功而還。

康福一精一通各蕃族語言,明宗在主持朝政的閒暇,常召他進入便殿,咨詢時政的利弊,康福就用蕃語奏答。

樞密使安重誨憎惡他,經常當面警告他說:「康福你只是胡亂稟奏朝事,當心有一天要殺掉你。」

康福很是懼怕。

碰上靈武兵馬留後韓尋在任上不得人心,擔心被人算計,上表請求指派主帥,明宗便下令封康福為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代理涼州刺史,兼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靈、威、雄、甘、肅等州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鹽池榷稅等使。

康福的這次授官,是因為安重誨嫉恨他而將他調出京城,康福哭泣著推辭不受。

明宗令安重誨再另做商議,安重誨奏告道:「我多次承奉聖旨,讓我給康福擔任一職,現在康福驟然提升為節鎮,還想要求什麼啊?況且已經有了聖命,很難改移。」

明宗不得已便對康福說:「安重誨不願更改,不是我的意思。」

康福向明宗告辭,明宗說:「我派兵援助你,不要過於憂慮。」

便令將軍牛知柔率兵送康福前往藩鎮上任。

走到青崗峽,遇上大雪,令人登上山巔..望,只見山川下煙火繚繞的地方,吐蕃幾千營帳駐紮在那裡,蕃賊沒有發覺唐軍來到,康福趁機分兵三路掩殺吐蕃,蕃軍大驚,丟下帳幕逃去,幾乎被殺盡,繳獲玉璞、羊馬極多。

到藩鎮上任一年多,西戎都平安依附,朝廷改賜康福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名號,接連加官進爵。

康福鎮守靈武共有三年,每年年成豐收,倉廩儲積滿盈,有戰馬數千匹,因而被人誣陷。

安重誨上奏道「:根據多次使官所說,康福大聚財寶貨物,一定有背叛朝廷之心。」

明宗秘密派人對康福說:「我哪裡虧待了你,你卻有背叛之心?」

康福上奏道:「我蒙受朝廷恩一寵一,至死不變心,豈肯辜負皇上,這一定是讒人之言。」

因此上表請求入朝覲見明宗,明宗不予准允。

到再次上奏時,就讓他回朝覲見,改任他為彰義軍節度使,又改任..州,授檢校太傅。

清泰年間,移鎮秦州,加封特進、開國侯,兼西面都部署。

後晉高祖登上帝位,加封檢校太尉、開國公。

不久,又加同平章事。

當調任河中時,加兼侍中,在天和節入朝覲見,改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增賜食邑達到五千戶,實封五百戶。

過了很久,去職回朝。

天福七年(942)秋,在京城去世,時年五十八歲。

追賜太師,謚號武安。

康福沒有軍功,遭逢明宗即位之時,有附會風雲之幸。

從小校提拔起來,突然變為貴族,每天吃飯沒有整羊腿就不能吃飽,與士大夫一起交談,混然沒有特出之處。

在天水的時候,曾經染過病,幕客謁見探問,康福擁錦被而坐。

幕客退下來,有位引用《詩經?唐風?葛生》中的一句詩對同僚說「:錦衾爛兮。」

康福聽見了,馬上叫來說這話的人,怒目而視道:「我雖然生於塞下,卻是漢人,怎麼是異族的爛奚呢!」便呵叱他出去,從此以後,各幕客不敢再對他使用典雅的辭句。

後來又有個姓駱的下等幕客,他的祖先與後唐懿祖都來自金山府,在公宴上,康福對隨從們說:「駱評事官職雖然卑微,但論門族則非常高貴,是真正的沙陀人。」

聽到的人都私下裡暗笑不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