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劉陟傳:祖先是彭城人,祖父劉仁安,在唐朝任潮州長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劉陟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劉陟傳

劉陟,即劉繱,初名陟。

祖先是彭城人,祖父劉仁安,在唐朝任潮州長史,於是遷家住到嶺南。

父親劉謙,素有才智見識。

唐朝鹹通年間,宰相韋宙出鎮南海時,劉謙當時任牙校,職位級別很低,但神態相貌特別異常,韋宙便將侄女嫁給他,韋宙的妻子認為門戶不配,堅決阻止,韋宙說:「這人不是一般常人,以後我的子孫或許還要依靠他呢!」劉謙後來果然因軍功而被封為封州刺史兼賀水鎮使,很有名望聲譽。

劉謙的大兒子劉隱,即韋家女所生,小時就很奇特。

當劉謙去世後,賀水的將領中有無賴之徒,想趁機作亂,劉隱定計誅殺了他們。

連帥劉崇龜聽到他的才幹,任他為右都校,又統領賀水鎮,不久奏請任為封州刺史,施法清廉嚴格,威望極高。

唐昭宗因嗣薛王知柔在石門護駕有功,授任青海軍節度使。

詔令下達後,府中牙將盧琚、譚王巳想不遵守詔令,劉隱帶部下士卒誅滅了盧琚、譚王巳。

上報朝廷。

知柔到任後,深深感激他,征為行軍司馬,將兵權交給他。

唐昭宗命宰相徐彥若代替知柔復任前職。

徐彥若在藩鎮二年,臨死前,親手寫表奏推舉劉隱為兩使留後,昭宗不答應,命宰相崔遠為節度使。

崔遠走到江陵,聽說嶺南強盜很多,怕劉隱違抗詔令,猶豫不前,馬上又詔令他回京任相,朝廷以劉隱為留後,然而好久不予正式任命。

到梁太祖任元帥,劉隱派使者送重賄求他保薦,梁太祖便上奏,才正式任劉隱為節度使。

後梁開平初年,恩一寵一特別優厚,遷任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

梁太祖在郊外祭天,典禮完畢後,加封劉隱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又命他兼任安南都護,充青海、靜海兩軍節度使,進封南海王,開平四年三月去世。

劉步是劉隱的弟弟,劉隱去世後,代替他的位置。

到梁末帝即位,勵行懷柔姑息的政策,於是將劉隱的所有官爵都授給劉步。

此前,邕州葉廣略、容州龐巨源,有時擅徵兵賦,多次侵入廣州西部邊界,劉步發兵討伐他,邕州、容州兵敗,便投靠劉步作為附庸。

又,交州土豪曲承美也專霸一方,向梁朝求和,因而朝廷詔令授他為交州節度使。

劉步對此不平,派將領李知順攻伐他,抓住了曲承美,劉步從此全部擁有了嶺南之地。

當聽到錢..被冊封為吳越王后,劉步深以自己僅封為南海王為恥,於是感歎說:「中原多故,誰是真正君主?豈能遙遙萬里梯山航海而事奉偽朝!」梁貞明三年(917)八月,劉步便在廣州僭稱帝號,建立國家名叫大漢,改用乾亨年號紀年。

第二年,僭行郊外祭天儀式,赦免境內犯人,又改名叫劉巖。

劉步僭即帝位後,大量收聚南海的珠璣,向西與黔、蜀貿易,得到那裡的珍玩,窮奢極欲,享樂一隅,與嶺北各藩鎮按時交往拜訪。

當聽到唐莊宗平定後梁之後,便派偽宮苑使何詞前來拜訪,稱「大漢國主致信於大唐皇帝」,莊宗在鄴宮召見何詞,詢問他南海的情況,何詞又說本國已發使臣,運送大量貢物,將在今年秋天送到。

原先,劉步聽說莊宗武力強盛,所以派何詞來探聽虛實,當時後唐朝政已亂,莊宗也沒有辦法控制後方,南海的貢物也最終不送來了,從此與中原斷絕往來。

後唐同光三年(925),有白龍在南海出現,劉步改偽乾亨元年為白龍元年,又改名為龔,以迎一合白龍出現的祥瑞。

白龍四年(928)春,又改元為大有元年。

這年,劉步僭行天子親自耕田以供祭祀的禮儀。

劉步在晚年時,有位梵僧一精一於占卜算命的方術,說劉步改名為龔不利,他又聯想到有姓龔而壞事的,於是劉步又改名為繱。

繱讀音同儼,古代沒有這個字,大概是劉步自己妄造的。

劉步生一性一雖然聰明能辯,但一愛一施行暴虐,以致有炮烙、刳剔、割舌頭、灌鼻孔等酷刑,境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劉陟只想享受,追求華麗一婬一靡一,晚年修起玉堂珠殿,用黃金碧玉翠羽裝飾,嶺北的商人,一到他的大漢國,就召來顯示給他們看,誇耀它的壯麗。

他常對北方人說他本為鹹一陽一秦川之人,恥作蠻夷之主。

又稱中原帝王為洛州刺史,其妄自尊大,都如此類。

後晉天福七年(942)夏四月,劉步因病去世,共僭稱帝號二十六年,享年五十四歲。

偽謚為天皇大帝,廟號叫高祖,陵墓叫康陵。

兒子劉玢即位。

劉玢,是劉步的大兒子。

最初封為賓王,又封為秦王。

劉步去世後,承襲偽帝位,改偽年號為光天。

劉玢一性一情昏庸愚昧,即位後,大肆荒一婬一。

不久為他弟弟劉晟殺害,在位一年,偽謚為殤帝。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