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李嗣昭傳:小字進通,不知族姓的來源。年少時侍奉李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李嗣昭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李嗣昭傳

李嗣昭,字益光,是武皇母弟代州刺史李克柔的義子。

小字進通,不知族姓的來源。

年少時侍奉李克柔,頗為謹慎老實,雖然形貌瘦小,但一精一悍有膽略,深沉堅毅,卓然不群。

起初嗜好喝酒,喜歡音樂,武皇僅稍加訓誡,就終身不再喝酒了。

少年時隨從征戰熟諳軍事機略。

乾寧初年(894),王珂、王珙在河中爭霸,王珙軍引來陝州之軍攻打王珂,王珂向武皇求救,於是武皇命令李嗣昭帶兵去救援,在猗氏打敗王珙軍隊,俘獲敵將李..等人。

四年,改任衙內都將,再次援助河中,在胡壁堡打敗汴軍,俘獲汴將滑禮,以戰功加封檢校僕射。

王珂請求與武皇聯姻,武皇把女兒嫁給他,王珂到太原參加婚禮,任李嗣昭暫時掌管河中留後事宜。

李罕之襲取潞州時,李嗣昭率軍進攻潞州,與汴將丁會在含口一交戰,俘獲三千,擒住將軍蔡延恭,代替李君慶任蕃漢馬步軍行營都將。

進攻潞州時,派李存質、李嗣本用兵扼守天井關。

汴將澤州刺史劉屺棄城逃走,於是以李存璋為刺史。

梁太祖聽說李嗣昭大軍將到,召葛從周說「:并州人如在高平,應當圍而取之,先必須野戰,不要以潞州為敵。」

等到聽說李嗣昭在韓店駐軍,梁太祖說:「李嗣昭扼守八議路,這個賊人要與我們決鬥,你們要臨事抓住機會,不要落入圈套。」

賀德倫閉壁不出,李嗣昭每天用鐵騎環繞城牆,汴人不敢外出打柴割草,援救之路也被斷絕。

八月,賀德倫、張歸厚棄城逃走,我方復得潞州。

光化三年(900),汴人進攻滄州,劉仁恭求救,武皇派李嗣昭出兵到邢州、名州接應,李嗣昭在沙河遇上汴軍,擊敗他們,俘其將軍胡禮。

攻下名州,俘其郡將朱紹宗。

九月,梁太祖親自率三萬軍隊到臨名,葛從周在青山口設下埋伏。

李嗣昭聽說梁太祖來了,收軍而退,葛從周的伏兵殺出,李嗣昭被他們擊敗,偏將王..郎、楊師悅等被俘。

十月,汴人一大肆侵掠鎮州、定州,王郜向武皇告急,使派李嗣昭出兵,下太行山,攻擊懷、孟二地。

汴將侯信守衛河一陽一,沒料到李嗣昭軍隊到來,沒有守備,便驅趕市民登城,李嗣昭攻其北門,破除外牆,不久汴將閻寶救兵趕到,才退下。

天復元年(901),河中王珂被汴人俘虜,河中晉、絳各郡都陷落敵手。

四月,汾州刺史李瑭謀反,向汴州貢獻財物交結,李嗣昭討伐他,三天內被攻下,誅殺李瑭。

這個月,汴人剛得到蒲、絳二州,便大舉各道軍隊一逼一近太原,汴將葛從周攻陷承天軍,氏叔琮在洞渦驛宿營。

太原四面被汴軍集合圍住,武皇憂慮,又想不出計策。

李嗣昭朝夕挑選一精一銳騎兵分頭從各門出擊汴軍營地,左俘右殺,或燒或擊,汴軍疲於奔命,又碰上下大雨,汴軍中很多人腳腫腹痛,糧食運不過來。

五月,氏叔琮撤退,李嗣昭帶一精一銳騎兵追擊,汴軍丟下輜重兵器數以萬計。

六月,李嗣昭出兵一陰一地關,進攻慈州、隰州,迫使其刺史唐禮、張瑰投降。

這時,天子在鳳翔,汴人圍攻鳳翔,天子有密詔徵兵。

十一月,李嗣昭出兵晉州、絳州,駐紮在吉上堡,在平一陽一遇汴將王友通,一戰就擒獲了他。

第二年一月,李嗣昭進兵蒲縣。

十八日,汴將朱友寧、氏叔琮帶十萬兵來抵抗。

二十八日,梁太祖親自率大軍到平一陽一,李嗣昭軍隊大為恐慌。

三月十一日,有白虹貫穿周德威營地上空,算命的人說不吉利,應該回師。

第二天,氏叔琮侵犯周德威的營地,汴軍十多萬人,四面列陣,周德威、李嗣昭血戰解圍,才保住軍隊而退走,汴軍乘勢攻擊。

此時各位將軍潰散,不再有隊伍,周德威帶騎兵沿西山逃跑,朱友寧乘勝攻佔慈、隰、汾等州。

武皇聽到失敗消息,派李存信率牙兵到清源接應,又遭汴軍攻擊。

汴軍在晉祠紮營,李嗣昭、周德威收集餘下眾兵,登城拒守,汴人在西北角修造攻城器一具,四面營壘柵欄相望。

此時鎮州、河中都為汴梁軍隊佔領,孤城無援,軍士逃亡潰敗。

武皇晝夜登城,憂慮得顧不上吃飯,召集各位將軍想殺出重圍去保住雲州,李嗣昭說:「王不要這樣設想,兒子們只要活著,必能守住城池。」

李存信說:「情勢危急,不如暫入北蕃,另圖進取。

朱溫有百萬大軍,天下無敵,關東、河北受他指揮,現在我們獨守危城,兵亡地少,如果他們築室反耕,環塹深固,則我們滅亡的日子就到了!」武皇準備聽從李存信的主意,李嗣昭急切地爭執說不可以,武皇猶豫不決,靠著劉太妃在宮內極言,武皇才打消出城的念頭。

幾天後,流散的眾兵又會合到一起。

李嗣昭晝夜分兵四面出擊,斬將搴旗,汴軍連保住自己都顧不過來。

二十一日,朱友寧燒掉營地而退,李嗣昭追擊,又收復汾、慈、隰等州。

五月,雲州都將王敬暉據城叛亂,振武軍石善友也被部將契絆讓驅逐,李嗣昭都討伐平定了他們。

天..三年(906),汴人進攻滄州、景州,劉仁恭派使者求援。

十一月,李嗣昭會同燕軍三萬人進攻潞州,降伏丁會,武皇便任李嗣昭為昭義軍節度使。

李嗣昭還沒上任之前,上一黨一有一占卜的,見一人家房子上常常有氣如車蓋,仔細看,房內只是住著一個窮老太太而已。

占卜者對她說「:有兒子嗎?」

答道「:有,現在當兵,在外打仗。」

占卜者心裡很驚異,認為她兒子將來必會佔有土地。

沒過多久,丁會投降,李嗣昭帶兵進入潞州,看見老太太家四面空缺,便駐紮在她的房子裡。

丁會已經歸附太原,武皇派使者命李嗣昭為主帥,便從老太太家進入官府,房上之氣跟著消失,聽說的人都很奇怪。

天..四年(907)六月,汴將李思安帶十萬兵攻潞州,修築夾城,深溝高壘,內外重複,飛出去的路也斷絕了。

李嗣昭安一撫士兵,登城拒守。

梁太祖寫信百般勸誘,李嗣昭燒掉他的詔書,殺掉他的使者,固守城池一年多,軍民缺乏吃穿,有鹽炭自己出現,用來救濟貧民。

李嗣昭曾經宴請各將軍,登城取樂,敵人射箭射中他的腳,李嗣昭悄悄拔掉箭矢,坐客竟都沒有察覺,李嗣昭照常喝酒,以安眾人之心。

五年五月,莊宗擊敗汴軍,攻破夾城。

李嗣昭得知武皇去世,哀慟得幾乎喪命。

此時大軍被圍攻一年,城中軍民餓死一大半,城鄉蕭條。

李嗣昭放寬法律減輕租稅,勸勉農民多種莊稼,一兩年之內,軍城完集,三面與敵人邊境相鄰,敵人縱橫劫掠,李嗣昭設法對付,邊境不再受驚動。

胡柳一戰,周德威戰死,軍隊失去行列,到晚上才彙集。

汴人五萬登上無石山,我軍驚恐失色。

有人請求收軍保營,明早再戰。

李嗣昭說:「敵人沒有營壘,離臨濮又很遠,天已快黑,都有歸心,我們只要用一精一銳騎兵挑戰,叫他們不能回去,天黑後再追擊,必然能攻破他們。

我們如果收軍拔寨,讓敵人進入臨濮,等他們整齊隊伍後再來,則勝敗難以決定。」

莊宗說「:如果不是兄長所說,幾乎敗壞我的大事!」軍校王建及又陳述謀略,李嗣昭和王建及分兵在土山南北為掎角之勢,汴軍害怕,退下無石山,李嗣昭便發兵攻擊,俘殺三萬人,從此莊宗的軍隊又振興了。

天..十六年(909),李嗣昭代替周德威臨時主管幽州軍府事務。

九月,以李紹宏代李嗣昭,李嗣昭出薊門,百姓哭泣著請他留下,攔住他的馬依依惜別,李嗣昭在夜裡悄悄走了。

天..十七年(910)六月,李嗣昭從德勝回到藩地,莊宗在戚城設帳餞別。

莊宗喝酒喝夠了,哭著說:「河朔的生靈百姓,十年來供一應軍糧,伸長脖子盼望破擊汴軍。

現在兵源糧賦不充足,敵人仍存在,我們坐食軍糧,實在有愧百姓。」

李嗣昭說「:臣處在重要職位,每當想到這裡,睡覺也不安。

請大王持重謹慎,惠養士民。

臣回到本藩,整頓兵賦,歲末春首,便帶眾人再來。」

莊宗離席拜送,如同一家人之間的禮儀。

這個月,汴將劉尋進攻同州,朱友謙告急,李嗣昭與李存審援救他。

九月,在馮翊擊破汴軍,然後回師。

天..十九年(922),莊宗親自到鎮州征討張文禮。

冬天,契丹兵三十萬人突然來到,李嗣昭跟從莊宗攻擊他們,被敵人騎兵圍住幾十層,很久不能解圍。

李嗣昭哭喊著赴戰,帶三百騎兵橫掃重圍,馳騁進出幾十次,契丹退兵,李嗣昭在莊宗身旁保護莊宗而回。

這時,閻寶被鎮州兵打敗,退守趙州,莊宗命令李嗣昭代替閻寶攻打真定。

七月二十四日,王處球的兵來到九門,李嗣昭在故營設下埋伏,敵人一到,發伏兵將敵人消滅乾淨,只剩下三人藏在牆墟之間,李嗣昭騎馬環繞著射擊,被敵人射中腦部,李嗣昭箭袋中的箭用光了,便從頭上拔下敵人射的箭射敵人,一發就射死了一位。

李嗣昭天黑回到營地,傷口流血不止,這天晚上去世了。

李嗣昭節制澤州、潞州,官職從司徒、太保到侍中、中書令。

莊宗即皇帝位後,追贈他為太師、隴西郡王。

長興年中,下詔將他配饗在莊宗廟庭中。

李嗣昭有七個兒子,長子叫李繼儔,任澤州刺史;接著是李繼韜、李繼忠、李繼能、李繼襲、李繼遠,都是夫人楊氏生的。

楊氏治家善積聚,想方設法做買賣生意,以致家財百萬。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