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劉知俊傳: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瀟灑無拘胸有大志。開始時事奉徐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劉知俊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劉知俊傳

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縣人。

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瀟灑無拘胸有大志。

開始時事奉徐州統帥時溥,擔任列校,時溥很器重他,後來因為勇敢和才略而被嫉妒。

唐朝大順二年(891)冬天,率領部下兩千人投降梁太祖,即暫任軍校。

劉知俊披上鎧甲跨上戰馬,掄起刀劍殺敵陷陣,勇敢膽略比其他將領都強。

太祖命令左義勝軍和右義勝軍都歸隸劉知俊指揮,不久又任用他為左開道指揮使,所以當時人都叫他「劉開道」。

跟隨太祖討伐秦宗權以及進攻徐州都立有戰功,接著補任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劉知俊進攻海州並奪取了它,太祖奏請皇上授劉知俊為海州刺史。

天復初年,歷任懷州、鄭州主管,跟從太祖平定青州,因為戰功奏請皇上授以同州節度使。

天..三年冬天,率領五千士兵在美原擊敗岐下六萬士兵。

從此接連攻克..、延等五州,於是加封為檢校太傅、平章事。

開平二年(908)春三月,任命為潞州行營招討使。

劉知俊還沒有到達潞州時,兩邊的營寨已經陷落,晉人領著軍隊正在進攻澤州,聽說劉知俊來了,才撤退。

不久就改任西路招討使。

六月,在幕谷大破岐下軍隊,被俘和被殺的敵軍數以千計,李茂貞僅僅隻身一人逃脫。

三年五月,加封為檢校太尉,兼任侍中,被封為大彭郡王。

這時劉知俊的威望日益高漲,太祖的猜疑之心也日益強烈,恰遇上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無罪而被太祖誅殺,劉知俊坐臥不安,於是憑據同州反叛太祖,並對李茂貞表達誠意。

劉知俊又分兵進攻雍州、華州,雍州節度使劉捍被擒獲,送到鳳翔李茂貞處被殺害了,華州蔡敬思受傷而得免於一死。

太祖聽到劉知俊反叛,派遣身邊的親信告訴他說:「我對待你非常優厚,為什麼要背叛我呢?」

劉知俊回話說:「我並不是背叛你對我的恩德,我只是怕死罷了!王重師沒有對不起陛下的地方,然而招致了滅族的災禍。」

太祖又派遣使者對劉知俊說「:我沒有料到你會這樣做。

以前王重師獲罪被誅,是因為劉捍說他私下勾結..州、鳳州,終將不被國家所用。

我現在雖然已經知道是冤枉濫殺,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致使你變成這樣,我內心非常遺憾悔恨,是因為劉捍誤了我的大事呀,劉捍一死仍然不能解脫他的罪責。」

劉知俊不做回答,而是分兵據守潼關。

太祖命令劉尋領兵進攻討伐,攻擊潼關,佔領了它。

當時劉知俊的弟弟劉知浣是太祖親衛指揮使,聽到劉知俊反叛,從洛一陽一奔到潼關,被劉尋抓獲,殺死了他。

不久皇室大軍接著開來,劉知俊於是帶著全家逃奔到鳳翔府,李茂貞優厚地接待他,任為偽檢校太尉、兼任中書令,因為李茂貞盤踞的疆土不廣,沒有藩鎮可用來安置他,因此只是供給他優厚的俸祿而已。

接著命令他領兵攻擊圍困靈武,想得到牧圉一帶地方。

靈武節度使韓遜派使者來向太祖告急,太祖命令康懷英帶領軍隊救援他,部隊駐紮在..州長城嶺,被劉知俊半路攔截襲擊,康懷英被打敗逃回。

李茂貞大喜,命劉知俊暫任涇州節度使。

又命令他帶領部隊攻打興元府,進軍圍住蜀國西縣,恰逢蜀軍援兵來到,劉知俊才撤退。

不久劉知俊被李茂貞身邊的人如石簡..等人挑一撥離間,李茂貞罷免了他的軍政大權。

劉知俊寓居於岐下,閉門不出有好幾年。

李茂貞的侄子李繼崇鎮守秦州,趁來問候拜見李茂貞的機會,訴說劉知俊的困頓,說不該因讒言嫉妒而被懷疑,李茂貞於是誅殺石簡..等人來撫一慰劉知俊的心。

李繼崇又請求讓劉知俊攜帶家眷住到秦州,以接受豐厚的俸給,李茂貞答應了他。

不久,..州動亂,李茂貞命令劉知俊討伐..州。

這時..州都校李保衡效忠於朝廷,梁末帝派遣霍彥威率領部隊先進入..城,劉知俊於是圍住..城,半年都不能攻下。

逢上李繼崇將秦州投降了蜀國,劉知俊的妻子兒女都被帶去了成都,於是劉知俊解除..州的圍兵回到岐一陽一。

因為自己的一家人都去了蜀地,到底擔心被猜疑顧忌,因而與親信一百多人夜晚殺出城門投奔蜀國。

蜀主王建對待劉知俊非常優厚周到,馬上授予他偽武信軍節度使。

接著命令他領兵攻伐岐下,不能攻下,回師,順便包圍了隴州,俘虜了隴州統帥桑弘志歸來。

很久以後,又任命他為都統,再次領兵攻伐岐下。

這時部下將領都是王建舊日手下人,多次違抗劉知俊的調度指揮,所以沒有成功就回來了,蜀國人因此詆毀他。

在這以前,王建雖然一寵一愛一厚待他,但也有所疑忌,曾經對身旁侍臣說「:我漸漸衰弱羸老了,經常考慮身後的事情。

劉知俊不是你們這班人能駕馭得了的,不如早點給他一個處置。」

又有嫉妒他聲譽的人在街頭巷尾傳播謠言說「:黑牛出圈棕繩斷。」

劉知俊顏色黑而且生在屬牛的醜年,所謂棕繩,王建的子孫都以「宗」、「承」作為名字,所以把這些牽合在一起而構成謠言。

偽蜀國天漢元年(917)冬天十二月,王建派人逮捕了劉知俊,殺死在成都府的炭市。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