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王建傳:唐朝末年,加入忠武軍。秦宗權盤踞蔡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王建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王建傳

王建,陳州項城人。

唐朝末年,加入忠武軍。

秦宗權盤踞蔡州,懸重賞來招募他,王建才從行伍之間得以補任軍候。

廣明年間,黃巢攻陷長安,僖宗移駕蜀地。

當時後梁太祖還是黃巢部將,帶領眾軍進攻襄州、鄧州,秦宗權派小校鹿晏弘跟著監軍楊復光領兵進攻梁太祖,王建也在軍中。

這一年,楊復光增援京城,第二年攻破黃巢亂寇收復京城,當初,楊復光將忠武軍八千人分為八都,鹿晏弘與王建各為一都校尉。

楊復光死後,鹿晏弘率領八都士兵前往保衛皇帝出行居住的地方,到山南,就攻擊搶劫金州、商州各郡縣,收得士兵數萬人,進一逼一興元府,興元節度使牛叢棄城而逃,鹿晏弘因而自封為留後,以王建等人為府屬州郡的刺史,卻不讓他們去上任。

不久鹿晏弘被正式授與符節大旗,怕部下謀害自己,就做了很多殘忍暴虐的事,因此部下將士與他離心。

王建與另一將領韓建很友好,鹿晏弘更加猜疑這兩人,假裝對待他們優厚,引進自己寢室內。

兩人害怕,夜晚爬上城牆告慰守衛城牆的士兵,在月下一起商量出路,王建對韓建說:「鹿晏弘僕射甜言蜜語,是猜疑我們,禍難不遠了,應早點選擇一個好的去處。」

韓建說「:說得對。」

於是率領三千人投奔皇帝出行所在的地方,僖宗嘉許他們,賜給巨額財富。

將他們的士兵分作五都,歸隸以前的校尉晉暉、李師泰、張造和王建、韓建領導,因而號稱為隨駕五都,田令孜把五人都收為自己的養子。

到僖宗駕返長安宮殿後,王建等人分別掌管神策軍,都兼任地方刺史。

光啟初年,跟隨僖宗再次到興元府,田令孜害怕受一逼一,請求作西川監軍,楊復恭代任觀軍容使。

王建等人一向被田令孜厚一愛一,李復恭怕他們不歸附自己,就派出這五位將領到下面任郡守,任王建為壁州刺史。

天子回京以後,楊復恭以楊守光鎮守興元府,更害怕王建害自己,屢次招召他。

王建在郡任上也不安,因而聚合溪流山洞的豪強滑寇,得到八千部下,寇犯閬州,攻陷了它,又進攻利州,刺史王珙棄城而逃。

王建剽劫兩郡,楊守亮不能禁止。

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當初在京城附近攻黃巢時與王建相識,常派人慰問,將貨幣軍糧分給他,所以王建不侵犯梓州和遂州。

西川節度使陳敬蠹怕王建勢力鞏固,與監軍田令孜商量,田令孜說「:王八,是我的養子,他沒有別的主意,在山南當賊寇,實在是進退維谷的原因。

我急送給他幾行書信,可以讓他歸於我們旗下。」

於是飛快地傳信招王建。

王建非常高興,派使者對顧彥朗說:「監軍養父寫信招收我,我想去成都探望義父,因便依附陳太師,得統率一處大郡,是我所願望的。」

即到梓州見顧彥朗,將家人寄留在東川,挑選一精一銳甲士三千人到成都。

走到鹿頭,有人對陳敬蠹說:「王建是現今最厲害的賊寇,像鴟梟一樣地瞪著眼睛,像惡狼一樣地環視四周,專門圖謀別人的國土城邑,如果他一來,您用什麼職位安置他?那王建野心勃勃,終將不居於人下,您如果以將校對待他,是養虎貽患。」

陳敬蠹害怕了,就派人攔阻王建,急忙修築城防。

王建大怒,就佔據漢州,率領輕裝士兵到成都,陳敬蠹責問他說「:你們是幹什麼的,竟敢犯我疆土?」

王建的軍官回答說「:我們閬州司徒前不久寄身在東川,而貴處觀軍容太師派使者招召,現又加以拒絕,是為什麼?我們司徒不惜改變方向到東邊來,來這裡探望太師,反而被拒絕。

擔心顧彥朗又會嫌棄我們,不理解我們此行是什麼用心。

所以司徒派我們來報告,準備暫時在漢州討口飯吃,您不要再猜疑。」

這時是光啟三年(887)。

住下才一、二十天,王建全部調來東川的兵力,架長梯衝擊進攻成都,三天沒攻下而退回,再據守漢州。

一個多月,大肆搶劫蜀地,進一逼一彭州,從各個方向進攻,陳敬蠹派兵來救援,王建撤除對彭州的圍困,放縱士兵大肆搶劫,十一州都遭受他的荼毒,民不聊生。

王建兵力一天天壯大,又進攻成都,陳敬蠹害怕他,顧彥朗也怕他侵害自己。

唐昭宗即位,顧彥朗上表請求洗刷王建罪名,挑選一位大臣作為蜀地統帥,調動陳敬蠹鎮守他方,於是詔令宰臣韋昭度統率蜀地,以代替陳敬蠹。

陳敬蠹不接受替代,天子大怒,命令顧彥朗、楊守亮征討他,這時韋昭度以王建為牙內都校,掌管他部下兵馬。

到皇室軍隊不得取勝時,王建對韋昭度說:「相公您調動數萬部隊,討伐逆賊不能奏效,軍糧運輸供一應不上,最近聽說朝廷遷都洛一陽一以來,藩鎮互相兼併,朝廷聽任他們,沒有餘暇處置,與其勞累軍隊來征伐蠻族地區,不如順從而赦免他們,再率領軍隊平定中原,這才是國家的根本大事。

相公何不回去朝見皇上,與皇上合謀計劃?」

韋昭度遲疑未決。

一天,王建暗地裡叫軍士在行府門外抓住韋昭度的身邊官吏,把他斫成肉塊吃掉,王建慢慢啟發韋昭度說:「是因為軍士沒有糧食,才至於這樣了!」韋昭度大為驚駭,於是留下符節交給王建,當天就向東返回。

才出劍門,王建就派重兵把守關門,不讓東方軍隊進來。

一個多月,王建進攻西川管區八州,所到各州都響應他,於是猛烈進攻成都,田令孜登上城牆對王建說「:老夫與八哥交情深厚,陳太師久已聽說,有什麼嫌隙怨恨,來這樣重重圍困我們呢?」

王建說:「監軍與我有父子之恩,內心怎敢忘記,只是天子交給我兵權,而陳太師又離絕朝廷的緣故。

如果陳太師真心改變主意,還有什麼福能比得上!」田令孜又說:「我想到八哥軍中洽談,怎麼樣?」

王建說「:父子之義,怎能嫌棄呢?」

當夜,田令孜攜帶蜀地統帥的符印到王建軍營中交給王建。

王建笑著推辭說「:陳太師當初太不應該,以致有今天的對立,既然如此推心置腹,一切都像從前那樣。」

第二天,陳敬蠹打開城門迎接王建,將蜀帥職位讓給他,王建於是自稱為留後,上表陳述這件事。

第二年春天,詔令授王建檢校太傅、成都尹、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這是龍紀元年(889)的事。

調陳敬蠹到雅州安置,又以他兒子為刺史。

當陳敬蠹上路後,王建令人將他殺死在路上。

田令孜仍舊任監軍。

幾個月後,有人告發田令孜與鳳翔李茂貞有書信往來問候,王建就將田令孜關進牢中活活餓死。

王建疑心特重而又足智多謀,難以測知他的心意。

已經擁有了蜀地,還想圖謀東川,又因跟東川顧彥朗有姻親,沒有立即行動。

恰逢顧彥朗去世,他弟弟顧彥暉代為梓州統帥,交情逐漸淡薄。

李茂貞乘他們之間有裂痕,密切聯絡顧彥暉,顧彥暉因而與李茂貞結盟,在關稅徵賦使者往來之間,與蜀人相齟齬。

大順末年,王建出兵進攻梓州,顧彥暉向鳳翔李茂貞求援,李茂貞發兵援助他,王建即撤除對梓州的包圍。

從此秦、川交惡多年。

後來王建大批出動蜀軍,在利州打敗岐下和梓州的軍隊,顧彥暉害怕,請求講和,請求與岐人斷絕關係,王建答應了他。

景福年間,山南軍隊寇犯東川,顧彥暉向王建求援,王建出兵奔援他,大敗興元府軍隊。

當凱旋回師時,王建乘虛撲襲梓州,俘獲顧彥暉,安置在成都,於是兼有了東、西兩川,從此軍勢更加強盛。

天復初年,李茂貞、韓全誨將唐昭宗劫持到鳳翔,梁太祖圍攻鳳翔一年多。

王建表面上與梁太祖修好,指責李茂貞的罪狀,暗地裡又與李茂貞秘密派使者交往,並要李茂貞堅守城牆不要妥協,答應出兵奔赴支援,於是分別命令各路軍隊攻佔興元。

到梁太祖解除對鳳翔的包圍時,李茂貞的山南各州都被王建佔有,自己安置守將。

當李茂貞勢力衰微時,天子遷往洛一陽一,王建又進攻李茂貞的秦、隴等州,李茂貞勢弱不能堅守。

有人勸王建趁機攻取鳳翔,王建說:「這話沒有策略,我得到的已經很多,不須再增加岐下。

李茂貞雖然才能平常,但他是名高望重的老輩,與朱公爭勢力量不行,但守衛本境力量有餘。

這就是韓生所說的入能固守捍衛,出則被人欺凌。

適當給予支持讓他存在,可作為我們的屏障。」

當梁太祖想要謀取帝位時,王建與各藩鎮合謀復興,於是命令他的大將康晏率領三萬大軍集中在鳳翔,多次與梁軍王重師部隊戰鬥,不能取勝,就撤回來了。

趙匡凝丟失荊州、襄州時,他弟弟趙匡明帶著妻子兒女逃奔蜀地,王建因而獲取夔、峽、忠、萬等州。

當梁太祖建國時,蜀人請王建仿照劉備的先例,王建便在成都自稱為蜀國皇帝,改年號叫永平。

五年後,改年號叫通正。

這年冬天,又改年號叫天漢,接著又改年號叫光天。

在位十二年,年七十二歲去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