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韓建傳:父親韓叔豐,一生任牙校。當初,秦宗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韓建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韓建傳

韓建,字佐時,許州長社人。

父親韓叔豐,一生任牙校。

當初,秦宗權盤踞蔡州時,招聚亡命之人,韓建在其中做軍士,接連升至小校。

唐朝中和初年,忠武監軍楊復光在蔡州起兵,秦宗權派他的將領鹿宴弘前往征討,韓建與同鄉王建都在鹿宴弘軍中,入關援助京師。

賊寇被平定,楊復光暴死。

當時唐僖宗在蜀地,鹿宴弘率領部下前往蜀地行宮,路過南山順便攻打剽掠郡邑,佔據興元府,鹿宴弘自任留後,以韓建為蜀郡刺史。

唐朝軍容使田令孜秘密派人引一誘韓建,許以厚利,韓建當時害怕被鹿宴弘吞併,於是率領部下投奔蜀地歸順皇帝,田令孜補任他為神策都校、金吾將軍,出任潼關防禦使兼華州刺史。

黃河、潼關一帶在經受大寇之後,民戶流離散失,韓建披荊斬棘,辟除污澤草萊,鼓勵農民種田,栽種蔬菜果樹,深入鄉村街市,親自撫問民間疾苦,不幾年流亡的人民都回來了,軍民充實富足。

韓建全不識字,在管理郡政的閒暇時間,每天學習,派人在器一具、一床一凳上面分別寫上部下的名字,韓建在看得很熟之後,才逐漸學會了認字。

不久遷任華州、商州節度使、潼關守捉使等,接連加封為檢校太尉、平章事。

乾寧二年(895),韓建與鳳翔李茂貞、..州王行瑜領兵赴京,迫使昭宗任王珙為河中主帥,在都城下殺害大臣。

河中王珂召來晉軍作為援助,當晉軍渡過黃河後,唐昭宗逃往石門。

三年四月,昭宗派延王、通王率領禁軍討伐李茂貞,被李茂貞打敗,御駕逃往渭橋,另日,到達富平。

將往河中時,韓建奉表迎駕,很快親自到達渭水以北,懇請昭宗到東邊去,昭宗答應了他。

七月十五日,昭宗到華州,百官眾人相繼而至。

韓建即被加封為兼中書令,充任京畿安一撫制置等使,又兼京兆尹、京城把截使。

昭宗久在華州,想回宮廷,每當開花的早晨和有月的夜晚,游宴於西溪,與群臣寫作吟頌詩歌,欷虛欠流淚。

韓建常常從容上奏說:「臣為陛下修建營造宮廷,與諸侯結好,一二年間,必將興盛恢復。」

於是昭宗以韓建兼任修創京城使,韓建從華州督察役使運輸工作,重修大明宮。

四年(897)二月,有人密告睦王以下等八位王要謀殺韓建,韓建將八王囚禁於別宅,遣散隨駕殿後軍二萬人,殺死捧日都頭李筠,從此天子勢力更加微弱,保衛他的衛士都沒有了。

八月,韓建領兵包圍十六宅,通王以下十一位王都在石堤谷遇害,韓建將他們以謀反叛逆的罪行宣告天下。

又殺害太子詹事馬道殷、將作監許巖士,貶謫宰相朱樸,這些人都是昭宗一寵一愛一親近的人。

不久,韓建兼任同州節度使。

光化元年(898),朝廷將華州升格為興德府,以韓建為府尹。

八月,御駕還京。

九月,韓建被冊拜為太傅,進封為許國公,並賜給鐵券。

天復元年(901)十一月,宦官韓全誨脅迫天子到鳳翔,韓建也參與了他的一陰一謀。

太祖聞訊,從河中領軍向西。

前鋒抵達同州時,韓建的判官司馬鄴獻城投降,太祖於是轉移軍隊迫近華州,韓建害怕而請降。

太祖指責他脅迫國君的罪行,韓建說這是從事李巨川的主意,太祖於是誅殺了李巨川。

太祖與韓建一向有軍中兄弟的情誼,到與韓建相見時,太祖的怒氣驟然消失,立即上表請任韓建為許州節度使。

昭宗東遷洛一陽一,以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京兆尹。

車駕從長安到達陝州時,昭宗召來太祖與韓建侍候宴飲,宮中歌一妓一奏起音樂,何皇后舉起酒杯賜太祖飲酒,韓建暗中用腳踩著太祖的腳示意,太祖立即站起說:「臣喝醉了,不能再喝。」

假裝要醉倒的樣子就離去了。

韓建私下對太祖說「:皇上與宮人貼著耳朵說話,帳幕後面有兵器發出的響聲,恐怕要謀害您呢。」

天..三年,改任青州節度使。

後太祖接受禪讓登上帝位,征韓建為司徒、平章事,兼任各道鹽鐵轉運使。

開平二年(908),加封為侍中,兼任建昌宮使。

三年,在洛一陽一郊外祭天,以韓建為大禮使。

韓建為上等宰臣,每次謁見太祖,時有直言以告。

太祖為人一性一情剛烈嚴厲,群臣奉迎不暇,而待韓建稍有不同,所以能寬容他。

九月,冊封為太保,讓他不再一操一勞政事。

四年三月,任匡國軍節度使,陳、許、蔡州觀察使。

乾化二年(914)六月,朝廷新有內難,人心動搖,部將張厚乘機作亂,在衙署殺害韓建,時年五十八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