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
馮道傳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他的祖先或種田或讀書,沒有固定的職業。
馮道小時善良淳厚,一愛一學習會寫文章,不厭惡粗衣薄食,除備辦飯食奉養雙親外,就只以讀書為樂事,雖在大雪擁門的寒天,塵垢滿席的陋室,也快樂自如。
天..年間,劉守光任他做幽州掾吏。
劉守光領兵討伐中山國,問計於下屬,馮道總是對他曉以利害,劉守光大怒,把馮道關進牢中,不久被人營救出來。
劉守光戰敗逃回太原,監軍使張承業任馮道為本院巡官。
張承業看重馮道的文章作為,很是禮待他。
當時有一個叫周玄豹的人,善於給人看相,跟馮道不合,就對張承業說「:馮生沒有前途,明公不要過於信任使用他。」
這時河東記室盧質聽說後就說「:我曾經見過杜黃裳司空的畫像,馮道的形狀面貌非常像他,將來必能充當大任,周玄豹的話不值得相信。」
張承業旋即推舉馮道擔任霸府從事,接著又授他太原書記官,當時莊宗兼併黃河以北,往來文書非常多,全都交給馮道。
莊宗與後梁軍隊隔著黃河對陣,一天,郭崇韜因眾將校中吃閒飯的人太多,主次不辨,請求罷免減少。
莊宗大怒說:「我為出力效命的將校設置飯食,竟不能自一由,那黃河以北三鎮,讓三軍另選一人統率,我就回太原為賢者讓路。」
立即命令馮道當面起草文告,將要向大家宣讀。
馮道拿起筆很久,莊宗板著臉孔催促他,馮道慢慢站起回答說「:馮道既然掌管文筆,哪裡敢不聽命履行職責。
現在大王屢建大功,正平定南方賊寇,郭崇韜所進諫的,不很妥當,不聽從就行了,而不能因為剛才他的話,就讓大家議論紛紛,敵人如果知道了,認為大王君臣不和了。
請仔細地考慮,就是天下的大幸呀。」
不久郭崇韜進來道歉,靠馮道解了圍,別人從此敬重馮道的膽量。
莊宗在鄴宮即帝位,馮道任省郎,兼任翰林學士,從穿綠衣賜穿紫衣。
後梁滅亡後,遷升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
父親去世,在景城服喪。
遇上年成不好,就將自己得到的俸祿的剩餘,全都施給鄉民救荒,馮道居住的地方,只是茅草棚而已,凡是官吏們送給他財物,一斗粟一匹布,都不接受。
這時契丹勢力正盛,一向聞知馮道的名聲,想把他搶奪過來,恰逢邊防軍人有準備,馮道才得以避免。
明宗進入洛一陽一後,馬上對身邊臣子安重誨說「:先帝時的馮道郎中在哪裡?」
安重誨說:「最近授予翰林學士。」
明宗說「:這人我很早就熟知瞭解他,是一位好的宰相材料。」
不久任為端明殿學士,端明這一殿名,是從馮道開始的。
不久,遷任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
凡是貧寒無助的讀書人,懷抱才識而未被知遇的,都引薦任用,後唐末年的文人士大夫,行為浮躁的,必定壓著不用。
有叫任讚的工部侍郎,因一同退朝,跟同伴們在後面戲一弄馮道說:「想快點走,一定得留下小孩讀的《兔園冊》。」
馮道知道這,就叫來任贊對他說「:《兔園冊》都是有名的文人撰集的,我馮道能背得出來。
現在朝中的文士只看重文場中的華詞麗藻,便被錄取做官,都是偷來的公卿官位,是多麼無知淺薄呀!」任贊大為羞愧。
又有梁朝宰臣李琪,常以一精一於文辭章句自傲,曾經進上《賀平中山王都表》,說「收復了叛逆的城池真定」。
馮道責備他說:「不久前收復的是定州,不是真定。」
李琪不明地理,頓時被挫折了傲氣。
後來百官為明宗上功德名號共奏三章,都是馮道一手寫成,文章渾然一體,不是一般流俗的風格,舉朝臣僚都佩服。
馮道特別擅長韻文歌賦,提筆就成,典雅清麗之外,內含古時德義道理,必被遠近的人所傳誦,所以同僚逐漸敬畏他的高深,因而同行時恭敬嚴肅,沒有輕薄的樣子。
接著改任門下侍郎、戶部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授尚書左僕射,封始平郡公。
一天,馮道朝拜後已退下,明宗回頭對侍臣說:「馮道本一性一純樸節儉,不久前在德勝寨住一座茅棚,與僕人同在一起吃飯,就睡在一捆茅草上,內心快樂自如。
到因父親去世到鄉下守喪,自己耕種砍柴採摘,與農夫住在一起,全不因自己一向高貴而有其他想法,是真正的士大夫啊。」
天成、長興年中,天下連年豐收,朝廷平安無事。
明宗每次到延英殿,都留下馮道以咨詢其他事情,馮道說:「陛下以至高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降以豐年表現祥瑞,更應該一天比一天小心謹慎,以回報上天的好心。
臣經常記得在先皇霸府時,曾經奉命到中山去,經過井陘天險時,擔心馬匹有閃失,不敢放鬆馬嚼子和韁繩。
等到達平地後,就不再小心抓牢控制,終於被馬顛下來摔倒在地,幾乎受了損傷。
臣所說的這件事情雖然小,但可用來說明大的道理。
陛下不要因為清平安閒豐收熟稔,就放縱享樂。
兢兢業業,是臣所希望的啊。」
明宗深以為然。
另一天又問馮道說:「天下既然豐收,百姓能獲得好處嗎?」
馮道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這是一貫的道理。
臣記得近代有一個叫聶夷中的舉人有《傷田家詩》說『: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
』」明宗說:「這首詩很好。」
立即命令侍臣錄下來,經常自己誦讀它。
馮道說話簡明有理,善於補益人君,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當時因各種經書差亂錯誤,馮道與同僚李愚派學官田敏等人,取來洛一陽一鄭覃刊刻的石經,雕刻同印板,流布天下,後人有賴於它。
明宗駕崩,唐末帝即位,任馮道為營造陵墓的山陵使,葬事結束後,出任同州節度使,這是遵照以前慣例。
馮道治理政事雅靜淡泊,沒有訟訴的驚擾。
一天,有一位叫胡饒的,是軍吏出身,一性一情粗獷,因事到衙門辱罵馮道,馮道身邊的人多次解釋而不理會。
馮道說「:這一定得讓他喝醉!」於是叫他進來,擺上酒杯安置食物,陪飲一晚上,一點也不生氣。
不久,入朝任司空。
當晉高祖進入洛一陽一稱帝后,以馮道擔任首相。
第二年,契丹人派使者給晉高祖加稱頌功德的徽號,晉高祖也給契丹國主獻上徽號,對馮道說:「此行非您去不可。」
馮道臉無難色。
晉高祖又說:「您官高德重,不宜深入沙漠充當一個普通的使者。」
馮道說:「陛下受北朝的恩惠,臣又受陛下的恩惠,有什麼不可!」上路後,將到達西樓,契丹國主想到郊外迎接,他的臣下說:「天子沒有迎接宰相的禮節。」
因而才作罷,他的名聲震動遠方異族竟能這樣。
到回來時,朝廷廢除樞密使,依唐朝舊例,全歸到中書,將院印交給馮道,事無鉅細,全委託馮道辦理。
不久加封司徒,兼侍中,進封為魯國公。
晉高祖曾詢問馮道用兵打仗的事,馮道說「:陛下歷盡鎊種艱險,開創立國大業,武略謀劃,天下人都知道,討伐不臣服的人,只須自己獨自決定。
臣本是讀書人出身,為陛下在中書任職,恪守歷代的成規,不敢有絲毫的過失。
臣在後唐明宗朝時,明宗也曾以戰事問臣,臣也用這話回答。」
晉高祖很欣賞他的說法。
馮道曾經上表請求退隱,晉高祖不看表,先派鄭王去看望馮道,對他說:「您來日不出來任職,朕就親自來請您。」
馮道不得已仍來任職。
當時對馮道的恩一寵一厚遇,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晉少帝即位,加封守太尉,進封為燕國公。
馮道曾問朝中熟知的客人說「:我在政事堂,別人有什麼議論?」
客人說:「毀譽參半。」
馮道說:「凡與人相合的別人就稱譽,與人不合的別人就詆毀,而詆毀我的人,十個中恐怕就有九個。
古者仲尼是聖人,仍被叔孫武叔詆毀,何況我這樣空虛淺薄的人呢!」然而馮道所堅持的,始終不改變。
後來有人對少帝離間馮道說:「馮道只能做和平時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過艱難時期,就像參禪的僧人用不上鷹犬一樣!」因此派馮道出朝任同州節度使。
一年多,調任南一陽一,加封中書令。
契丹人攻陷汴州,馮道經襄州、鄧州應一召而來,契丹國主從容問馮道說:「天下百姓,怎樣才能得救?」
馮道說:「這時的百一性一,就是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
以後中原百姓不被傷害夷滅,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庇護的結果。
這年三月,跟隨契丹人到北方去,與晉朝皇室公卿一起抵達常山。
不久契丹國主去世,永康王兀欲代替統領契丹軍隊。
當再向北去時,留下他的族人解裡據守常山。
當時常山的漢族軍隊出於激憤,一起趕走解裡,收復了常山城。
馮道率領同僚,四出安一撫,採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
有人推舉馮道的功勞,馮道說:「文臣有什麼作為,都是各位武將的力量。」
馮道因為德高望重,是別人效仿的榜樣,於是為眾人從各將領中擇取資歷老而有功的人,以騎校白再榮臨時充當他們的統帥,軍民因而服帖,馮道出力最大。
契丹人先前留下馮道與李崧、和凝及文武官員在常山,這年閏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偽詔給李崧,讓他挑選朝中文士十人到木葉山做事。
契丹王麻答準備將馮道等人叫到帳下,想說服他們,李崧偶然先到,知道麻答的用心,害怕得變了臉色。
麻答準備在第二天與朝士們一起去木葉山,李崧卻不等馮道到,與和凝先溜出來,不久在帳門外與馮道相遇,因而分頭而回。
旋即李筠等人放火與契丹人交戰,長槊相接。
這天若是一齊到帳下,與麻答相見,稍有猶豫,就全被俘往北方了。
到從常山回來入京師朝見,漢高祖嘉獎他,授與太師職。
漢隱帝乾佑年間,著《長樂老自敘》說:
「我世家宗族,本在始平、長樂兩郡,歷代名聲實跡,全記載在國史家譜中。
我先從燕地逃回太原,服事唐莊宗、明宗、閔帝、清泰帝,又服事晉高祖皇帝、少帝。
契丹佔據汴京,被戎族之王所挾制,從鎮州與文武同僚、馬軍步軍將士回歸漢朝,服事漢高祖皇帝和當今皇上。
回想長期以來忝居官位,備歷艱難險阻,上顯耀了祖宗,下光大了親戚。
已故曾祖諱名湊,追贈為太傅,已故曾祖母崔氏,追封為梁國太夫人;已故祖父諱名鮍,追贈為太師,故祖母褚氏,追封為吳國太夫人;亡父諱名良建,以秘書少監辭官退隱,追贈為尚書令,母親張氏,追封為魏國太夫人。
「我的品級從將仕郎做起,轉任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
職位從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任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弘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唐明宗皇帝和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以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一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
官位從掌領幽州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正官從行台中書舍人,再任戶部侍郎,轉任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僕射,三任司空,兩任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給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契丹太傅,又授漢代太師。
爵位從開國男爵到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為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
食邑從三百戶增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增至一千八百戶。
勳位從柱國升到上柱國。
功名從經邦致理翊贊功臣到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我先娶已故德州戶椽姓褚諱名賁的女兒為妻,早亡;後娶已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名師禮的女兒,後封為蜀國夫人。
已亡大兒名平,從秘書郎升任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二兒名吉,從秘書省校書郎升任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已亡三兒名可,從秘書省正字升任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四兒小時就去世;五兒名義,從秘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兼任定國軍衙內都指揮使,後罷職改任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授予太常丞;六兒名正,從協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兼任定國軍節度使,後罷職改任朝散大夫、太僕丞。
大女兒嫁給已故兵部崔侍郎諱名衍的兒子太僕少卿名絢,封為萬年縣君;三女兒早亡,兩孫兒幼亡。
「靜思家世淵源,福祿施於存者亡者,大都出自國家恩惠,全都秉守家法,接受訓導的旨意,遵循教化的傳統,對家裡孝順,對國家忠誠,口不說不道德的言語,家沒有不仁義的財貨。
所希望的是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作為一貫的準則。
貧賤是這樣,富貴也是這樣;年壯是這樣,年老也是這樣。
服事雙親、服事君主、服事長輩、統治人民的道理方式,是要廣泛地取得上天的幫助原諒,我家曾陷於蕃地而得以回歸中原,不是人的智謀,而是上天的保佑。
我是普天之下有幸的人,百年之後有個好的歸宿,不用口一含珠玉,應當穿平常的衣服入殮,用竹蓆子裹葬,並選一個不長糧食的地方埋在那裡,因為我趕不上古代賢人。
不要以公牛祭祀,禁戒殺生,當不殘害生命以祭祀。
不要立神道碑,因為夏商週三代墳前都不立碑。
不要有謚號,因為沒有德業。
又自念從諸侯之佐到升為君王之相以及掌領藩鎮時,對於國家有某些微小的貢獻,都記載在國家的文籍中。
所寫的文章詩賦,因忙於國事而散失的以外,尚能收集到的,編成一本私家集子,從中可見我的志趣,理解我的人,怪罪我的人,不知各有多少。
有田莊、有住宅、有許多書籍,有兩個兒子可以繼承家業。
如此每天五次潔手,三次反省,才能每天知道自己的過失,每月不忘自己應該去做的事。
作為兒子、弟弟、人臣、師長、丈夫、父親,有兒子、侄子、孫子供養自己就足足有餘了。
對於時勢卻有所不足,不足在什麼地方呢?不能為英明的君王達到一統天下,安定八方,確實有愧於所擔任過的官職,沒有什麼以報答天地君王的恩惠。
有時讀一卷書,有時飲一杯酒,吃美味,辨佳音,享美色到老安樂於當世吧!年老而能自感快樂,還有什麼快樂比得上!時乾佑三年(950)夏月長樂老自序。」
到周太祖平定漢代朝廷內亂,商議擁立徐州節度使劉斌貝為漢代即位皇帝,派馮道和秘書監趙上交、樞密直學士王度等人去徐州迎接。
馮道立即與劉斌貝從徐州趕赴汴京,走到宋州,遇上澶州兵變。
樞密使王峻派郭崇領兵到宋州,駐紮在衙門外面,這時馮道與趙上交等人住在衙門裡。
這天,劉斌貝帶領身邊甲士關上門登上樓,責問郭崇來幹什麼,郭崇說太祖已被推戴為皇帝。
身邊甲士知道事情有變,以為是被馮道出賣了,都要殺馮道來解氣,趙上交與王度聽到後,都害怕得沒有了主意。
只有馮道坐臥如常,全無怯色,旋即也免於災禍。
馮道卑微時曾寫詩說:「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到此他的話應驗了。
廣順初年(951),又任命為太師、中書令,太祖很敬重他,每次馮道進見時太祖不直呼他的名字。
到太祖駕崩,周世宗以馮道擔任山陵使。
遇上河東劉崇進犯,世宗召集大臣商量想親自征討,馮道勸諫他,世宗便說「:唐朝初年,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太宗皇帝親自平定他們。」
馮道回對說:「陛下比得上唐太宗嗎?」
世宗發怒說:「馮道多輕視我呀!」馮道才作罷。
到世宗親往征伐,不叫馮道隨從,留下他營造太祖陵墓。
這時馮道已有病在身。
到山陵完工典禮後,奉太祖神主回舊時宮殿,還未送進祖廟祭祀,馮道就在一天晚上在他的家裡去世,這是顯德元年(954)四月十七日,享年七十三歲。
世宗聽到消息,停止上朝三天,冊贈為尚書令,追封為瀛王,謚號叫文懿。
馮道歷任唐、晉、漢、週四朝,三次進中書省,居相位二十幾年,以持重鎮俗作為己任,不曾以片言隻語驚擾諸侯。
一生非常清廉節儉,直到晚年,家裡才稍為豪華一點。
他的兒子馮吉,特別恣意狂蕩,馮道管不住他,有識之人以他不能保住馮道的名聲,都感到可惜。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