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世宗本紀: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名榮,是太祖的養子,聖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世宗本紀

舊五代史白話文

世宗本紀

(一)

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名榮,是太祖的養子,聖穆皇后的侄子。

本姓柴,父親柴守禮,以太子少保的官爵退休。

世宗於唐朝天..十八年(921)九月二十四日,出生於邢州的別墅。

尚未成年時,因為侍奉聖穆皇后,在周太祖身邊,當時太祖沒有兒子,家道淪落,因為世宗謹慎厚重,所以將眾多事務交付與他。

世宗盡心管理,資用不乏,得以度過艱難。

太祖因輔佐皇上的功勞而任樞密副使,世宗被授予左監門衛將軍。

後漢二年(948),周太祖鎮守鄴都,世宗改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遙任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

三年冬,周太祖進京平定漢室內亂,留下世宗鎮守鄴城。

後周廣順元年(951)正月,太祖登上帝位,世宗懇請入京朝見,忽然做夢來到黃河邊上不能渡過,旋即就被授予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為太原郡侯。

世宗鎮守澶州時,為政清廉整肅,盜賊不敢進入邊境。

此前,澶州的街巷潮一濕狹窄,官府的牆壁坍塌,世宗便擴大街巷,增修房宇,官民都親近他。

二年正月,兗州慕容彥超反叛,世宗屢次上表請求前往征討,太祖褒揚他。

當曹英等人東征後,幾個月不見功效,太祖將親征,召集群臣商議這事。

宰臣馮道上奏說正當盛夏季節,御駕不宜妄動冒險。

太祖說「:賊寇不可輕視,如果我不能出征,就當讓我澶州的兒子前往討賊,才能辦成我的事。」

當時樞密使王峻不想讓世宗統兵,所以還是太祖親往征討。

六月,兗州平定。

十二月,加封世宗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三年正月,世宗入京朝拜太祖。

三月,授世宗為開封尹兼功德使,封為晉王。

顯德元年(954)正月五日,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舊任開封尹兼功德使,掌管內外兵馬事務。

這時太祖臥病臨終,官民憂慮沮喪,當聽到由世宗總管內外兵馬大權時,全都感到稱心快意。

十七日,太祖駕崩,隱秘不公佈訃告。

二十一日,內廷出示太祖遺詔說「:晉王郭榮可在靈柩前即皇帝位。」

群臣奉世宗即皇帝位。

二十五日,宰臣馮道率領百官上表請世宗臨朝聽政,共上表三次。

二十七日,世宗在萬歲殿的東邊廊廡下朝見群臣。

二月五日,潞州上奏,河東劉崇與契丹大將軍楊袞,領兵南下。

二十二日,河東賊將張暉率領前鋒從一團一柏谷入寇,世宗召集群臣商議親征。

宰臣馮道等上奏說,因為劉崇從平一陽一逃走之後,已經勢力衰弱士氣沮喪,沒有重振勢力的可能,我們私下認為他聲稱親自南下,是欺騙我們。

陛下剛即帝位,先帝靈柩入土在即,人心容易生變,不宜輕易動作,任命將領抵禦賊寇,最為方便。

世宗說:「劉崇慶幸我遭逢大喪,聽到我剛即位,自認為是好機會,必定心生妄想,以為天下可以奪取,社稷可以圖謀,此時一定會來,斷然無疑!」馮道等因為世宗銳意親征,因而極力勸諫他。

世宗說「:以前唐太宗創業時,無不親自征伐,我又害怕什麼。」

馮道說「:陛下還不能效仿太宗。」

世宗又說:「劉崇一夥烏合之眾,如遇朝廷大軍,一定就如泰山壓一卵一。」

馮道說「:不知陛下能否成為泰山?」

世宗不高興而作罷。

又詔令各道招募嘯聚山林而有勇力的亡命之徒,送往京城,仍把他們當作強人。

世宗認為機智勇敢的人,多出自於盜群之中,所以令各地招納,有應一召的,即赦免他的罪,安置在禁衛軍中,以致有早晨還在殺人搶劫,晚上就升為禁軍的,仇人遇見他們,都不敢仰視。

世宗也為之擔憂,後來就有很多未被赦免罪行的。

三月三日,潞州上奏,河東劉崇入侵,兵馬監押穆令均部下兵士被賊軍襲擊,官軍失利。

世宗令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領兵從磁州固鎮奔赴潞州,以澶州節度使郭崇為副。

令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路經晉州向東攔擊,以陝府節度使韓通為副。

令宣徽使向訓、馬軍都指揮使樊一愛一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滑州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一團一練使符彥能等,領兵先赴澤州。

七日,詔令大赦天下。

九日,詔令因為劉崇入侵,世宗定於本月十一日親征。

十日,以樞密使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十一日,世宗從京師出發。

十八日,到達澤州。

十九日,朝廷軍隊與河東劉崇、契丹楊袞在高平大戰,敵軍戰敗。

此前,世宗走到河一陽一時,聽到劉崇從潞州向南去了,便兼程前行。

十八日,到達澤州,晚飯後,世宗身穿軍服,在澤州東北郊外閱兵,離州城十五里,晚上住在鄉村的屋舍裡。

十九日,前鋒與賊軍相遇,賊軍在高平縣南邊的高原上擺下戰陣。

有從賊軍中來的人說「:劉崇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會同契丹一萬多騎兵,正嚴陣以待官軍。」

世宗督軍攻擊他們。

劉崇從東向西列成陣勢,也很森嚴整肅。

世宗於是令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滑州節度使白重贊統帥左軍,居戰陣之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一愛一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統帥右軍,居戰陣之東;宣徽使向訓、鄭州防禦使史彥超,領一精一銳騎兵居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領禁兵護駕。

世宗給戰馬穿上鎧甲觀戰。

兩軍交鋒,樊一愛一能、何徽望見賊軍殺來就逃跑,東邊騎兵紛亂,步軍棄甲投降,世宗於是親自率領親信騎兵,臨陣督戰。

今上趙匡胤躍馬陣前,首先迎戰敵軍前鋒,戰士們都捨命爭相衝鋒,賊軍大敗。

傍晚,賊軍一萬多人以河澗為阻列陣。

這時劉詞領兵來到,會同大軍進一逼一,賊軍又潰敗,臨陣斬殺賊軍大將張暉以及偽樞密使王延嗣。

各將分兵追擊,倒斃的一屍一體和丟棄的兵甲,填滿了山谷。

初一夜,朝廷軍隊到達高平,降服賊軍幾千人,所獲得的輜重、兵器、駝馬、車輿、服裝等不可勝數。

那晚,殺死投降的士兵二千多人,朝廷軍隊中投降敵人的也都被殺死。

這天,形勢危急,頃刻之間就將不能自保,全靠世宗英武果敢,親自面當勁敵,不然社稷幾乎就變為附庸了。

當晚,世宗就住在野外。

二十日,到高平縣。

詔令河東降軍二千多人每人賜給二匹絹布,並賜給他們衣服,鄉兵每人賜給絹布一匹,放歸本地。

二十五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夔州節度使樊一愛一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壽州節度使何徽等連同各軍將校七十多人,一併被誅。

高平之戰中,兩軍已列陣,賊軍騎兵挑戰,樊一愛一能望風而退,何徽領步兵在後列陣,被奔跑的騎兵衝撞,立時潰亂,二將南逃,世宗派身邊臣子傳話制止逃奔,他們不肯聽從,都揚言說「:朝廷軍隊已經大敗,其他兵士已放下武器了。」

到晚上,因朝廷軍隊獲勝,才慢慢回來。

世宗到達潞州後,記下那些逃兵敗將,從軍使以上及監押使臣都被殺死,從此驕橫的將領、墮一落的兵士,無人不知害怕。

世宗因為何徽有守禦平一陽一之功,想將功抵罪,終於不行,與樊一愛一能一起被殺死,都供給棺材喪車運回安葬。

夏四月二日,太祖靈車從東京出發,十二日,下葬在嵩陵。

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報告,偽汾州防禦使董希顏獻城歸順。

十三日,偽遼州刺史張漢超獻城歸順。

十四日,派右僕射、平章事、判三司李谷前往河東城下,查點軍需儲備。

詔令河東城下各將,招撫民戶,禁止侵犯掠奪,只向百姓徵收當年租稅,百姓能交納五百斛糧食、五百捆草料的賜他進入仕途,能交納一千斛糧食、一千捆草料的授予州縣官職。

十八日,符彥卿上奏,嵐州、憲州歸順。

十九日,王彥超上奏,攻下石州,捕獲偽石州刺史安顏進。

二十日,偽沁州刺史李廷誨獻城歸順。

二十二日,東京報告,太師、中書令馮道去世。

二十七日,部分赦免潞州被囚犯人,除死罪外全予釋放。

這天,世宗從潞州出發,親征劉崇。

三十日,忻州偽監軍李京力殺死刺史趙皋以及契丹大將楊耨姑,獻城歸順。

詔令授李京力為忻州刺史。

五月三日,御駕到達太原城下。

這天,偽代州防禦史鄭處謙獻城歸順。

六月一日,詔令班師,御駕離開太原。

當時大量徵集兵賦,又徵調崤山以東懷、孟、蒲、陝等地丁壯民夫數萬,急攻劉崇城池,想在早晚之間必得佔領。

恰逢大雨不時降下,軍士勞苦,又因忻口的軍隊出師不利,世宗才決定回師。

在指揮撤退時,又匆忙急促,部隊紛亂,不再嚴整,一些不得志的人,造謠相驚,隨軍的資財設備,多有遺棄丟失,在賊城下面,數十萬糧草,全被焚燒丟棄。

秋七月一日,前河西節度使申師厚貶任右監門衛率府副率。

申師厚在涼州一年多,因轄區內糧食艱難,蕃人反覆無常,奏請入京朝見,就立即留下自己的兒子做留守,不等詔令准允就離任,所以責罰他。

二十日,百官上表,請求將九月二十四世宗的誕生日定為天清節,世宗聽從。

八月八日,前澤州刺史李彥崇貶任右司御副率。

在高平戰役中,世宗與賊軍相遇,就令李彥崇領兵守住江豬嶺,以切斷賊寇的退路。

李彥崇開頭看見朝廷軍隊受挫,馬上退走,到劉崇兵敗時,果然從江豬嶺逃走。

九月十五日,右屯衛將軍薛訓被除名,流放沙門島,因犯監守雍州兵庫時放縱官吏盤剝人民聚斂財富之罪。

三十日,在寧陵縣誅殺宋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王..,因犯不能捕獲劫掠商船的強盜之罪。

冬十月三日,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賜死,因犯監收賦稅時多收耗余之罪。

十七日,監修國史李谷等人上奏說:「自古以來的王者,全都設立史官。

群臣所出的謀略,都要全面記載,國家安危的緣由,得以秉筆直書。

歷代以來,名稱不一。

記載人君的言語行動,則歷代都有起居注;記載將相治理國家,則自古就有時政記。

然後從中摘錄事實,編成史書。

這是因為史書的見聞,須有出處;編撰之時,要求詳審。

現在的左右起居郎,就是古代的左右史。

唐文宗時,命史官拿著筆,站立在大殿台階螭龍的頭下,以記載政事。

後到後唐明宗時,命端明殿以及樞密直學士,都輪流撰寫日曆,立即送給史官,以備纂修史書。

到近朝,這事都廢止了,史官僅憑各部門公文,史館只取兩省的制書,此外雖有採訪詢問,照例都不真實可靠。

自從本朝先帝開創國家鴻運,以至皇帝陛下繼承大業,那聖德武功,神謀智略,都是隱密不顯,宮廷深奧森嚴,外臣不可得知,眾官不能詢訪。

以後希望將咨詢之事,裁製之規,另命身邊臣子,立時詳細抄錄,每當修撰日曆,就讓封好交付史臣,以期國家大事沒有遺漏地記載,職責部門免除疏忽的過錯。」

世宗聽從,因而命樞密直學士,今後在樞密使所在地,每月抄錄國家大事,送付史館。

十八日,供奉官郝光庭被殺棄市,因犯在葉城巡察時,挾私憤妄殺平民之罪。

這天大閱兵,世宗親臨。

世宗自高平戰役之中,見各軍不很威嚴整齊,以至於有敗退之事。

現在命令今後一律檢閱,挑選武藝超群的士兵,充任殿前諸班,因此有散員、散指揮使、內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的名號。

又命領兵之將,從龍捷、虎捷以下,一一一精一選,老弱瘦小的去掉,各軍士卒行伍,無不一精一銳允當。

從此兵力的強盛,近代無比,而且減少了冗員的生活消費。

(二)

顯德二年(955)春正月二十一日,詔令「:在朝各位文官,各推薦可加任用的一人,即使是姻族近親,也不用避嫌。

授官之日,各記載推薦人的姓名,如果被推薦人為官貪婪昏庸不能勝任,懦怯軟弱不能理政,將根據情節輕重,一同處罰推薦人。」

二十五日,詔令:「凡逃亡農戶的莊田,均允許別人任意耕種,供納稅租。

如果在三週年內原戶主回來,他的桑田不論荒熟,均交回他一半;五週年內回歸舊業的,交還三分之一;五週年以外回歸的,其莊田除原戶主的墳地以外,不在交付範圍。

臨近北方的各州,凡有陷於蕃地的農戶,從蕃地回歸舊業的,五週年內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二的莊田;十週年內回來的,交還一半;十五週年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一;十五週年以外回來的,不在交還範圍內。」

二月二十三日,詔令說:「善於治政的人不能有圓滿無闕的政績,善於處世的人不能沒有過錯失誤,就是堯、舜、禹、湯這樣最高的聖人,文、武、成、康這樣非常的明主,都思逆耳之忠言,求苦口之良藥,何況後代不及他們的人呢?

「朕蒙先帝的英靈,居皇帝的高位,從事政治還短,經歷世事不深,經常擔心昏庸愚昧,不能承擔重任。

自從即位之後,已經歷一年,對於刑政的取捨,國家的安排,哪能全都正確?一定有不周全的地方,朕自己都知道,別人哪沒覺察!然而在官位的沒有一人指摘朕的過失,食官祿的竟無一言論及朝政的是非,是因為朕的寡陋不值得與朕說話呢?還是為官的因循沉默不肯盡心呢?是朕身邊的人有所畏忌呢?還是因尊卑親疏而產生隔閡呢?

「古人說:『君子進大言才受大祿,進小言就受小祿。

』又說『:為官的要規勸君王的過失。

』那麼有祿位的士大夫中,就應沒有不進諍言的人。

而是作為君王的人,不能感動他們的心而讓他們進言,這是朕的過失,沒有去索求剛直的言辭,詢訪正直的建議,共同補益國是,協力治國安民。

朕對於卿大夫,不能盡知他們的才能,不能盡識他們的面目,如果不聽其言而觀其行,考其心意而察其忠貞,那麼怎麼能得知器識謀略的深淺,任用的當與不當?如果進言而不聽罪就在我,如果想聽而不進言,責任又在誰?

「凡朝廷內外文武臣僚,今後如有所見所聞,都允許上章議論進諫。

如果朕有過失,可以盡量進言;時政有弊病,不應有隱瞞。

只求名實相符,不尚虛空浮華,如果不善文筆,盡避直書其事,詞句有錯誤的,固當捨短求長,言語有抵牾的,必將取長補短,希望的是盡情進言,不要有過多的後慮。

凡眾部門官員,應各盡其責,有不可行的事,可以革除它,有可行的事,可以推薦它,不要因循守舊,逐漸形成訛謬。

臣僚有出使外地回來的,如知道百姓的好惡,聽到官吏的優劣,應全部陳奏,以增加朕的聽聞。

任命職位,調遷職守,就應考查出力的輕重,核察論事的優劣,一心奉公直言不諱的當考慮晉陞,遇事隱瞞畏縮不前的須加以抑制。」

三月二日,在李晏口設立靜安軍,靜安軍南離冀州一百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夾胡盧河建造營壘。

此前,貝州、冀州邊界,與契丹疆土非常接近,平常敵人騎兵過河向南,來往奔馳,暢通無阻,北部邊界,民不安居。

世宗於是根據地圖制定對策,派許州節度使王彥超、曹州節度使韓通等領兵遷移,在李晏口修建營壘,以兵戍守,工程尚未完成,契丹旋即領兵而來,王彥超等打退他們。

到營壘築成後,扼守要害之處,從此敵人騎兵即使來到,也不敢過河,邊境人民稍稍得以耕田放牧了。

二十三日,尚書禮部貢院呈上新錄取的進士李覃等十六人考試的詩賦、文論、策文等,世宗詔令說「:國家設置貢舉部門,是為選拔英俊之士,務須考查文才德行,才得讓博取科舉功名。

朕不斷聽說近年以來,選拔人才多有虛假失真,有的因長年苦讀而為進士及第,有的卻因關係權勢而成進士出身。

今年所取舉人中,試看驗證,果然有濫誤,必須再加取捨。

其中李覃、何日嚴、楊徽之、趙鄰幾等四人,應當及第。

而嚴說、武允成、王汾、閭丘舜卿、任惟吉、周度、張慎徽、王翥、馬文、劉選、程浩然、李震等十二人,學藝未一精一,均當落第,令他們刻苦攻讀,等以後再試。

禮部侍郎劉溫叟在選拔士人上有過失,據其過失,理當貶謫,現特予寬恕容讓,劉溫叟免予定罪,將來的貢舉公事,再令有關部門另外制訂條例上奏。」

五月四日,鳳翔節度使王景上奏:「奉詔攻伐秦、鳳二州,已在本月一日領軍從大散關進軍。」

此前,後晉末年契丹人攻入晉朝時,秦州節度使何建率領秦、成、階三州歸順蜀國,蜀人又佔取了鳳州。

現在,秦州、鳳州人民怨恨蜀國的暴政,不斷地上京,請朝廷發兵收復故地,世宗於是詔令王景與宣徽南院使向訓領軍前往。

七日,詔令說:「佛教幫助人世鼓勵行善,它的好處甚大。

以前歷代都有條規,近年以來條規紊亂。

最近閱覽各州的報告,看到不斷有僧人犯法之事,這是因為沒有規章的約束,以至於大行違逆,私自度脫僧人尼姑,日漸蕪雜,新修的寺院也逐漸增多,鄉村之中,弊端更盛。

流亡的叛兵,去當和尚以逃避法辦;作一奸一的盜賊,躲到寺院以隱瞞罪行。

要興盛佛教,須辨別善惡,應恢復以前規章,以革除當前弊病。

「各道州府縣鎮村坊,凡有詔賜名號的寺院,一切照舊,那些沒有詔賜名號的,均得關閉廢除,寺院中的功德佛像以及僧人尼姑,全遷出合併到准許保留的寺院中去安置。

天下各縣城內,如根本沒有詔賜名號的寺院,那就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挑選寶德房屋最多的寺院,僧人、尼姑寺院各保留一所,如果沒有尼姑居住,就只保留僧人寺院一所。

各二百戶以上的軍鎮、城邑、村坊,也依照各縣城規定辦理。

如邊遠的州郡中沒有詔賜名號的寺院,就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為僧人、尼姑各保留兩所。

今後均不准修建新的寺院,王公貴戚以及各道節度使刺史以下人等,今後不准上奏請求創建寺院以及請求開設戒壇。

男一女如有志願出家者,全由其父母、祖父祖母決定,已是孤兒的由同住的伯叔兄長決定,被准許才能出家。

男子年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或能讀五百頁經文,女子年十三歲以上,能念七十頁經文,或能讀三百頁經文者,向所在官府申請削髮,由錄事參軍判官考核念讀經文。

在沒被削髮時,須保留髮髻,如有私自削髮者,勒令他還俗。

他的師主判重杖之刑,勒令還俗,並服役三年。

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處設置戒壇,等候受戒時到,兩京委任祠部派官員引試,大名府等三處只委任本州府判官錄事參軍引試。

如有私自受戒者,他本人、師主、臨壇三綱、主事僧尼,均依照私自削髮例懲治。

凡應削髮受戒的人,由各地上奏朝廷,等詔令下達後,由祠部發給憑證,才能削髮受戒。

凡男一女其父母、祖父母還活著,又沒有其他的兒子服侍奉養,就不准出家。

曾犯有罪行,受過官司刑責的人,以及背棄父母一之人,逃亡的奴婢、一奸一人細作、惡逆一黨一徒、山林強盜、未捕獲的賊一黨一、負罪潛逃之人,均不准削髮出家。

如有寺院擅自收容他們,他本人以及師主、三綱、主事僧尼、隔壁同住的僧人,都要收審,上奏聽取裁決。」

這年,各道送來僧賬名冊,所保留的寺院共有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廢除的寺院共有三萬三百三十六所,被登錄的僧人尼姑有六萬一千二百人。

八月七日,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田敏等上奏,建議減少祭禮所用牲畜的數量,從此祭祀山林、川澤以及太廟時才用牛、羊、豕三牲,其他祭祀都用羊代替。

九月一日,詔令天下禁用銅器,開始商議設立監守鑄造銅錢。

閏九月十七日,西南招討使王景上奏,在黃花谷大敗西川賊軍,擒獲偽都監王巒、孫韜等一千五百多人。

十八日,秦州偽觀察判官趙王比獻城投降,詔令任趙王比為郢州刺史。

冬十月七日,成州歸順。

本月開始商議南征。

十一月一日,以宰臣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管理廬州、壽州行府事務;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行營副部署;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位將領,各以出征的名號以跟從。

五日,告諭淮南州縣,詔令說:「朕自繼承帝位,駕御寰宇,正應恭敬治理朝政,大修文德,哪願興兵動眾,炫耀武力!只是看到昏惑叛亂的淮南偽邦,必須高揚弔民伐罪的義舉。

你們小小淮甸,敢於抗拒大國,趁唐朝王室的衰微,繼黃巢賊寇的紛亂,飛揚跋扈,近六十年,盜占盤踞一方,僭稱吳國、南唐偽號。

以中原數朝多事為幸,與北部外敵勾通,大動殺伐之心,誘使北蕃為我邊患。

晉、漢兩代,海內不寧,而你們招降納叛,佐助元兇,李金全佔據安陸,李守貞在河中府反叛,你們大興士卒,前來接應他們,攻擊侵犯高密,殺掠官吏百姓,強奪閩、越的土地,蹂一躪湘、潭的人民。

以致我漢朝開國承運,東魯不來朝拜,你們發兵應接叛臣,趁機侵凌徐部。

沐一陽一之戰,是非瞭然,我朝尚寬宏大量,未向你們問罪。

此後,淮揚一帶,連年饑荒,我朝憐憫你們的災荒,賣給你們許多的糧食。

前後俘虜你們的將士,都被放回;我們一向禁止邊防軍士,不准侵擾你們。

我們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實在是你們過於一奸一邪,勾結誘招契丹,至今尚未停止,結交聯合併州賊寇,以我為仇敵,罪惡難以言狀,人神共同憤怒。

「現在我們驅車命將,鳴鼓出兵,征發浙西的大船,調來朗陵的戈甲,東西合勢,水陸齊攻。

吳國孫皓走投無路時,自動投降歸順;陳朝後主氣數完盡時,何處容他生存!凡淮南將士軍民,久違大朝,未聞聲德教化,雖然一時順從偽朝,但應親近中原正統,須善於選擇安危,早定去向。

如能放下武器表示歸順,全郡投降,準備牛酒以犒勞我將士,交出符印而聽從我命令,那麼車服玉帛,獎賞你們決不吝惜,土地山河,封給你們決不小氣。

獎懲之令,信如丹青,如果執迷不誤,就不免將要後悔。

王師所至,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就如及時澍雨,百姓父老,務請放心安居,搶掠焚燒之類,必使禁止不生。」

十八日,潞州上奏,在祁縣打敗河東賊軍。

十九日,西南面行營都部署王景上奏,收復鳳州,抓獲偽節度使王環。

二十一日,部分赦免秦、鳳、階、成等州管區內犯人,從今年十一月以前,凡有罪犯,不管輕重,全部釋放。

二十五日,邢州上奏,河東劉崇死亡。

二十八日,淮南前軍都部署李谷上奏,先鋒都指揮使白延遇在來遠鎮打敗淮南賊軍。

十二月十日,李谷上奏,在壽州城下打敗淮南賊軍二千人。

十五日,李谷上奏,在山口鎮打敗淮南賊軍一千多人。

(三)

顯德三年(956)春正月三日,李谷上奏,在上窯打敗淮南賊軍。

四日,征發丁壯民夫十萬人修築京城外大城。

六日,詔令於本月八日前往淮南。

八日,御駕從京城出發。

十三日,李谷上奏,從壽州領軍退守正一陽一。

十七日,李重進上奏,在正一陽一大敗淮南賊軍,斬首二萬餘級,伏一屍一三十里,臨陣斬殺大將劉彥貞,活捉偏將鹹師朗,獲得鎧甲三十萬副、戰馬五百匹。

此前,李谷駐軍於壽春城下,攻下壽春城,不久淮南援軍大批趕來,李谷便與將佐們商謀說:「賊軍舟船就要到正一陽一,我軍沒有做水戰的準備,萬一橋樑失守,就與大軍隔斷了。

不如全軍退守正一陽一浮橋,以待御駕。」

眾將都認為有道理,於是焚燒了自己的糧草而退。

退軍時,部伍不再嚴密整齊,公家與私人,都有所丟失,淮北征來的民夫,也有陷於敵占土地上的。

世宗聽到後,急令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領兵前往。

這時淮南賊軍乘李谷退軍之機,發動戰船數百艘,沿淮河而上,而且擺開切斷浮橋的架勢,劉彥貞領大軍列成戰陣推進。

李重進在到達正一陽一之後,聽到淮軍迫近,便率領眾將過橋前進,與賊軍相遇,李重進等人合力攻擊,一戰就打敗了他們。

除殺死和被俘的以外,投降的有三千多人,都被我方將領趙晁殺掉。

二十日,世宗到達正一陽一。

以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命宰臣李谷主持壽州行府事務。

二十二日,世宗渡過淮河。

二十三日,到達壽州城下,紮營在壽州西北面淝水北岸,詔令將正一陽一浮橋移到下蔡。

二十八日,今上趙匡胤上奏,在渦口打敗淮南賊軍一萬多人,斬殺偽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獲得戰船五十艘。

二月三日,世宗駕臨下蔡。

朗州節度使王進逵上奏,已領兵進入淮南地界。

五日,廬壽巡檢使司超上奏,在盛唐打敗淮軍三千人,俘獲都監偽吉州刺史高弼獻上,世宗詔令釋放他。

兵部尚書張昭上奏,已依詔完成所撰兵法,分為十卷,共四十二門,命名為《制旨兵法》,進呈世宗。

世宗下詔嘉獎,又賜給器物錢幣。

九日,今上趙匡胤上奏,在清流山打敗賊軍一萬五千人,又乘勝攻打滁州,擒獲偽江州節度使、兼行營應援使皇甫暉和常州一團一練使、兼應援都監姚鳳獻給世宗。

十一日,淮南南唐國主李景派泗州牙將王知朗攜帶書信一封到滁州,由滁州再轉交給世宗,書中稱南唐皇帝奉書信給大周皇帝,大意是說願結為友好鄰邦。

世宗不理。

十二日,今上趙匡胤押送俘獲的淮南二將皇甫暉、姚鳳來到,世宗令釋放他們。

十九日,南唐李景派部下偽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鍾謨、偽工部侍郎文理院學士李德明等,奉表獻上,傳達希望依附於周稱臣納貢之意,又進上金器一千兩,錦綺綾羅二千匹以及御衣、犀帶、茶葉、藥物等,又進上犒勞軍隊的牛五百頭,酒二千石。

這天,世宗賜給鍾謨等人錦綺綾羅二百匹,銀器一百兩,以及套衣、金帶、鞍馬等。

二十三日,侍衛馬軍指揮韓令坤上奏,已攻下揚州。

二十四日,壽州城內左神衛軍使徐象等十八人前來投奔。

二十七日,朗州節度使王進逵上奏,領兵進入鄂州境內,攻下長山寨,殺死賊軍三千多人。

二十八日,今上趙匡胤上奏,偽天長軍制置使耿謙率領本軍投降,獲糧草二十多萬。

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上奏,泰州投降。

三十日,荊南報告,朗州節度使王進逵被部將潘叔嗣殺害,潘叔嗣派人到潭州,請周行逢任主帥,周行逢到朗州,將潘叔嗣殺死在街上。

三月三日,代理光州刺史何超上奏,光州偽都監張承翰獻城歸順,世宗旋即任張承翰為集州刺史。

七日,代理舒州刺史郭令圖報告,攻下舒州。

南唐國主李景上表送原周朝兵士一百五十人到世宗處。

這些兵士本是蜀軍,在秦州、鳳州戰役中被周朝軍隊俘虜後,被分配給各軍,當他們渡過淮河後,又逃奔南唐。

世宗憤怒他們的叛逃,全部殺了他們。

十三日,李景派臣子偽司空孫晟、偽禮部尚書王崇質等奉表呈上,又進奉黃金一千兩,白銀一萬兩,羅綺二千匹,又進奉賞給將士們的茶葉絹布金銀等。

十七日,兩浙上奏,派大將領兵攻打常州,延州留後李彥君頁上奏,蕃人與部下百姓作亂,旋即與兵司都監閻綰撲滅,俘獲首領高鬧兒等十人,碎一屍一於街上。

李彥君頁本為商人,貪婪一愛一利,蕃漢人民怨恨他的剝削暴虐,所以至此。

十八日,世宗賜南唐國主書信,說:「淮南境內,已經平定六州,廬、壽、濠、黃各州,大軍雲集,指日可下,其他各城,不堪一擊。

朕志在必得淮河一帶全部土地,作為我大周的屏障。

至於削去南唐國號,則不必要。

當淮南各州全歸於大周後,我朝大軍立即罷兵。

如不同意,就從此決絕。」

又賜給南唐將佐書信。

此前,李景派鍾謨、李德明奉表給世宗,使者面奏世宗說:「我國願割讓壽、濠、泗、楚、光、海六州的土地,獻給大周。」

世宗志在全部佔領長江以北各州,不答應他們的請求。

使者看見周朝軍隊急攻壽一陽一,李德明便上奏說:「請陛下寬容我們幾天,讓我們回到江南,取回本國表章,奉獻江北全部土地。」

世宗應允他,於是讓李德明、王崇質帶這封信給李景。

夏四月七日,世宗從壽春出發,沿淮河向東。

九日,揚州上奏,南唐軍隊在常州大敗兩浙軍隊。

此前,兩浙錢叔受命派部將領兵攻打常州。

現被南唐大將陸孟俊打敗,將佐被俘虜的有很多人,李景也上表報告。

十三日,駕臨濠州城下。

十五日,揚州韓令坤在該州東邊打敗南唐賊軍,俘獲大將陸孟俊。

今上趙匡胤上奏,在六一合大敗南唐軍隊,斬首五千級。

當時李景乘在常州的勝利,派陸孟俊領兵迫近泰州,周朝軍隊失守,韓令坤想放棄揚州而回。

世宗大怒,急派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統帥親兵前往援助,又命今上趙匡胤領步卒騎兵二千人駐紮在六一合。

接著陸孟俊領著部隊從海陵抵達揚州,韓令坤迎擊,打敗了他們,活捉了陸孟俊。

李景派弟弟齊王李達率領大軍從瓜步渡過長江,距離六一合三十里設置營柵。

不幾天,李達放棄營柵前來迫近周軍,今上趙匡胤揮兵攻擊他,賊軍大敗,殘餘的部隊投江而死的不可勝數。

十七日,韓令坤上奏,在灣頭堰打敗楚州賊將馬在貴一萬多人,俘獲漣州刺史秦進崇。

二十五日,世宗離開濠州,到達渦口。

五月一日,在渦口設置鎮淮軍。

七日,世宗從渦口出發回京。

二十四日,世宗從淮南回到京城,詔令赦免京城中被囚禁的罪人。

六月二十九日,淮南道招討使李重進上奏,壽州賊軍攻打南寨,周軍失利。

此前,詔令步軍都指揮使李繼勳紮營在壽州南邊,進攻賊軍營壘。

這天,賊軍出城來攻打周軍,破營而入,周軍用以攻城的器械全被賊軍焚燬,將士陣亡數百人。

李重進在東寨,也不能相救。

當時敵城堅固不能攻下,軍隊疲勞在外,加上酷暑,糧運供一應不上。

李繼勳失守後,周軍軍心動搖,眾將想退軍,有賴於今上趙匡胤從六一合領兵回京,經過李重進城下,便駐留十來天,周軍才軍心重振。

秋七月二十一日,淮南節度使向訓從揚州班師,回到壽春駐紮。

當時周軍攻打壽春,一年都未攻下,江、淮一帶盜賊充斥,舒、蘄、和、泰等州重新被吳人佔據,故放棄揚州將兵力合併於壽春。

八月九日,端明殿學士王樸撰成新的歷書呈上,命名為《顯德欽天歷》,世宗親自寫序,再交給司天監頒行。

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上奏,在下蔡打敗南唐賊軍。

此前,南唐李景因為周軍還在壽州,便派大將林仁肇、郭廷謂領水軍陸軍到下蔡,想奪取啊橋,用船裝上柴草,順風放火,張永德抵禦他。

一會兒,風向倒過來,賊軍逐漸後退,因而被周軍打敗。

冬十月十四日,淮南招討使李重進上奏,在盛唐打敗南唐賊寇,斬首二千級。

二十四日,右拾遺趙守微被杖擊一百下,發配到沙門島。

趙守微本為一村民,相貌木訥樸實不加修飾,前一年以平民身份上書論事,世宗因急於舉拔賢士,便任趙守微為右拾遺,聽到的人對此都感驚愕。

現在趙守微被他岳父告狀,揭發他的醜行,所以發配他。

十一月一日,詔令廢除天下無名祠廟。

二十日,放華山隱士陳摶歸隱山林。

世宗一向聽說陳摶有道術,將他徵召到京城,一個多月後放回原隱居地。

二十二日,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上奏,在下蔡打敗濠州運送糧食的南唐軍隊。

奪得米船十多艘。

宰臣李谷因中風請假一百天,三次上表請求卸職,沒批准。

十二月一日,任給事中張鑄為光祿卿,張鑄說自己所任官名與自己祖諱相同,旋即改任秘書監,主管光祿寺事務。

四日,徵調陳、蔡、宋、毫、穎、曹、單等州民夫築造下蔡城。

五日,詔令兵部尚書張昭纂修太祖實錄以及梁、唐兩朝末帝實錄。

三十日,淮南道招討使李重進上奏,在塌山以北打敗南唐賊軍二千人。

(四)

顯德四年(957)春正月一日,世宗上崇元殿接受朝賀,儀仗衛隊排列威嚴整齊。

詔令天下被關押的罪犯,除死刑犯外,全都釋放。

壬寅,兵部尚書張昭上奏說「:奉詔編修太祖實錄以及梁、唐二代末主實錄。

竊以為撰寫《漢書》者首先記敘項籍,編修《蜀記》者首先記敘劉璋,是為了強調帝位的傳授有因果,天命的推移有次序。

因為漢隱帝為君在我朝太祖之前,太祖首建功業,都在漢隱帝朝內,請允許先撰修漢隱帝實錄,以完整地記錄太祖的事跡功業。

又因在唐末帝之前有唐閔帝,在位四個月,逃往衛州,也沒有編年記錄,請允許補修唐閔帝實錄、唐末帝實錄,請允許寫作唐廢帝實錄。」

世宗准許。

七日,淮南道招討使李重進上奏,在壽州北部打敗南唐賊軍五千人。

此前,李景派他弟弟偽齊王李達率領全軍前來援助壽州,李達駐紮在濠州,派將領許文縝、邊鎬、朱元領兵數萬,逆淮河而上,到紫金山,設立十多座營寨,與城內用烽火相呼應。

又修築幾里長的夾道,將抵達壽春,作為運糧的道路,現在被李重進打敗。

二十日,詔令下月前往淮南。

二月十七日,世宗從京城出發,二十七日,到達下蔡。

三月三日,世宗率領各軍駐紮在紫金山下,命今上趙匡胤率領親軍登山進攻賊軍,接連攻破幾座營寨,斬殺俘獲數千人,切斷了賊軍的來路,賊軍首尾不能相救。

這夜,賊將朱元、朱仁裕、孫王..各獻營寨前來投降,降服了他們的部眾一萬多人。

第二天,攻陷了各寨,殺死俘虜了很多人,抓獲了賊軍大將建州節度使許文縝、前湖南節度使邊鎬,他的殘餘一黨一徒沿淮河逃往東邊,世宗親自率領騎兵沿著淮河北岸追擊逃賊。

到傍晚,奔馳二百多里,到渦口的鎮淮軍,殺死俘虜數千人,奪取戰艦和糧船數百艘,錢帛器一具武器不可勝數。

七日,詔令征發附近縣邑的民夫在渦口修建城牆,又在淮河上架設浮橋。

廬州都部署劉重進上奏,在壽州東山口殺死賊軍三千人,都是紫金山上逃潰的敗兵。

十一日授宣徽南院使、淮南節度使向訓為徐州節度使,兼淮南道行營都監,即命他屯駐淮河邊。

十二日,世宗從鎮淮軍再次到下蔡。

十九日,壽州劉仁贍上表請求投降,世宗派閣門使張保續進城撫一慰他。

第二天,劉仁贍又令兒子劉崇讓上表請降。

二十一日,世宗到達壽州城北,劉仁贍與將佐以下及士卒一萬多人出城投降,世宗慰勞他們很久,按級恩賜不等。

二十三日,詔令遷壽州州府到下蔡,改原壽州為壽春縣。

這天,部分赦免壽州管區內被囚罪犯,從本月二十一日以前,凡有罪行,全予免除。

凡投降的職員,全予恩惠。

壽州管區內離城五十里內,免征今年秋夏兩季的租稅,以前百姓中有曾經接受南唐文書而現聚集山林為寇的,全不追究,如有曾被他們傷害的,以後不得再相仇怨以及投訴官府。

從開戰以來,被擄走的骨肉,不計遠近,都允許本家認領,官府供給財物贖回。

曾經作為戰場的地方暴露的一屍一骨,均須收拾埋葬。

以前政令有不便於人民的,由本州條列上報,當進行改革。

二十六日,削除前許州行軍司馬韓倫的官職爵位,發配流放到沙門島。

韓倫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的父親。

韓令坤任職陳州時,韓倫在州中干預政事,聚斂之殘暴,為官府和百姓所怨恨,被項城人武都等告發,世宗命殿中侍御使率汀前往審查,韓倫假報率汀說:「詔令你返京」,率汀即上奏世宗。

世宗更加憤怒,急令追查訊問,弄清了全部事實,所以有這次詔令。

世宗派左諫議大夫尹日就在壽州開倉救濟饑民。

二十九日,世宗離開下蔡回京。

夏四月十二日,世宗從下蔡回到京城。

二十日,在大街上處死內供奉官孫延希,御廚使董延勳、副使張皓、武德副使盧繼升全被停職。

當時朝廷重修永福殿,命孫延希監工,世宗看到役夫中有的用瓦片裝飯吃,用木片做匙,大怒,就殺了孫延希,罷免了董延勳等人職務。

二十七日,將以前投降的南唐士卒,聚合在一起分為三十指揮,號為懷德軍。

六月六日,西京上奏,伊一陽一山谷中有金屑,百姓淘取,詔令不予禁止。

秋七月,任前徐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武行德為左衛上將軍。

此前,詔令武行德分兵屯守定遠縣,後被淮南賊寇襲擊,朝廷部隊死亡數百人,世宗懲罰他兵敗的過失,所以調他任禁衛之職。

任前河一陽一節度使李繼勳為右衛大將軍,以責罰他在壽春南寨的失敗。

八月一日,兵部尚書張昭上疏,請求依照唐朝舊例,設皇帝征舉制以囊括天下英才。

世宗閱後覺得很好,因而命張昭詳細論述皇帝征舉制應當實行的道理,條列上奏。

二十一日,宰臣李谷罷去相位,守司空,加食邑實封。

李谷抱病一年,多次上表請求退休,到現在才答應他的請求。

十九日,前濮州刺史胡立從偽蜀國回來,蜀國皇帝孟昶托他帶信給世宗,希望互通友好。

當初,朝廷軍隊討伐秦州、鳳州時,以胡立為排陣使,不久胡立被蜀軍擒獲。

到秦州、鳳州平定後,得到投降的蜀軍幾千人,後來世宗感念他們想念家鄉,全放回蜀國,現在蜀人感謝世宗,所以放胡立回到周朝。

孟昶本出生在太原,所以信中願意與世宗推論老鄉的情份,太宗氣他與自己分庭抗禮,不予回信。

冬十月三日,左藏庫使符令光被處死在街上。

當時,世宗再次計劃南征,先期令符令光大量製作軍士棉衣,符令光沒有即時辦理,世宗大怒,下令處死他。

這時宰臣們到殿廷上想解救符令光,世宗拂袖而去進入宮內,於是符令光被殺死在街上。

符令光出自功臣世家家庭,在朝廷內廷歷任宮職,以清廉謹慎自守,長期主管繁重紛雜的事務,很有廉潔幹練的名聲。

世宗一向看重他的為人,經常加以重用,現在因小錯而被誅,人們都感到他死得冤枉。

五日,詔令公佈由皇帝策問閱覽的科舉項目共有三科:一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二是經學優深可為師法科,三是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科。

不限前任、現任職員,高官下民,都許應詔赴試。

當時兵部尚書張昭條陳上奏,請求恢復皇帝征舉制,所以有這一詔令。

十日,河東偽麟州刺史楊重訓獻城投降。

十五日,詔令於月內御駕暫往淮南。

十九日,世宗離開京城。

十一月四日,世宗來到濠州城下。

六日,親自攻破十八里灘。

當時賊人結寨在濠州東北淮河中流,四面隔水,世宗令數百名披甲戰士騎著駱駝渡河。

今上趙匡胤領騎軍泅渡,於是攻破賊寨,獲取他們的戰艦而回。

十一日,世宗率領親軍進攻濠州,奪取必城,攻破水寨,賊軍大敗,燒燬敵艦七十餘艘,斬首二千級,接著進軍攻打羊馬城。

十四日夜,偽濠州一團一練使郭廷謂上表陳請,說他的家在江南,想派人遊說李景,世宗應允。

十九日,世宗從濠州率大軍水陸並進,沿淮河而下,命今上趙匡胤領一精一銳騎兵做先鋒。

二十一日,在渦口大敗淮南賊寇,斬首五千級,收投降士卒二千多人,奪取戰船三百艘,接著擊鼓向東,追擊逃寇,晝夜不停,沿淮河一帶的賊軍城邑營寨,所向披一靡一。

二十三日,到達泗州。

今上趙匡胤乘勢進軍,焚燬外城門,奪取城外小城,世宗冒著弓矢炮石親自攻打賊城。

十二月三日,泗州守將范再遇獻城投降,被任為宿州一團一練使。

六日,世宗從泗州率領部眾東下,命趙匡胤領兵在淮河南岸,與世宗夾淮河而前進。

七日,到達清口,追上淮南賊軍,大軍前進吶喊的聲音,十里外都能聽到。

九日,到達楚州西北邊,大破敵軍,敵軍從水路陸路奔逃,有幾艘賊船,順淮河逃走。

世宗率領驍勇騎兵與今上趙匡胤追趕數十里,趙匡胤活捉賊軍大將偽保義軍節度使、江北都應援使陳承昭獻上。

收繳船隻,除焚燬傾覆的以外,得到三百多艘,敵軍將士除被殺死淹死的以外抓到七千多人。

以前,世宗渡淮河時,全無水戰的裝備,每當遇上賊軍的戰船時,就沒有辦法,敵人也以此為依恃,有輕慢周軍的神氣。

世宗於是在京城集中大量工匠,修造高大的戰船,一年後得到幾百艘,加上繳獲的江、淮船隻,便令俘虜的淮南士兵教北方人學習水戰進出的陣勢。

不久,水軍大備。

現在水陸皆捷,因而南唐大驚。

十日,偽濠州一團一練使郭廷謂獻城歸順。

十三日,雄武軍使崔萬迪獻漣水歸順。

江南李景派兵驅使擄迫揚州的百姓渡過長江,焚燒揚州城後逃走。

二十五日,泰州平定。

(五)

顯德五年(958)正月四日,右龍武將軍王漢璋上奏,攻打海州。

八日,朝廷征發楚州管區內丁壯民夫,開鸛河以通運輸道路。

二十三日,世宗親自攻打楚州州城。

當時今上趙匡胤在楚州城北,晝夜不卸甲冑,親身頂著弓矢炮石,指揮戰士登城。

二十四日,攻克楚州城,殺死偽守將張彥卿等人,六軍入城大行搶掠,城內軍民死亡一萬多人,房屋幾乎全被燒盡。

二月二日,偽天長軍使易賦貝獻城投降。

六日,御駕從楚州出發往南巡視。

十五日,駐駕廣陵,詔令征發揚州管區內丁夫一萬多人修築揚州城。

世宗因為揚州在遭受焚燒掃蕩之後,居民渡江向南,於是在故城內靠東南邊另修新城。

十六日,派使者祭奠已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已故升府節度使徐溫等人墳墓。

二十一日,世宗到揚子渡口觀賞萬里長江。

二十三日,黃州刺史司超上奏,打敗淮南賊軍三千人,擒獲偽舒州刺史施仁望。

二十四日,隰州上奏,河東賊軍逃遁。

當時劉鈞聽到世宗南征,便出兵包圍隰州,巡檢使李謙溥領州兵抵拒擊退他們。

三月一日,駕臨泰州。

六日,再次駕臨廣陵。

九日,駕臨迎鑾江口。

派右武衛大將軍李繼勳率領水軍到江中島上視察敵情。

十二日,世宗到江邊望見賊船幾十艘,命令今上趙匡胤率戰船追擊,賊軍退去,今上趙匡胤直抵南岸,焚燒敵營而回。

十四日,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釗上奏,在東浠州大敗賊軍。

十五日,江南李景派他的臣子兵部侍郎陳覺奉表陳述心意,陳覺來到世宗所在地,看見戰船已停泊在長江岸邊,以為是從天而降,愕然大驚。

十六日,荊南高保融上奏,該道水軍已到鄂州。

十七日,兩浙錢叔上奏,派遣戰船四百艘,水軍一萬七千人,已停靠長江岸邊,請問出師日期。

十八日,今上趙匡胤領水軍在瓜步攻破賊軍船隻一百多艘。

這天,李景派他的臣子劉承遇奉表將廬、舒、蘄、黃等四州獻上,又請求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

世宗回報說:「既能這樣,我又復有何求。

邊陲戰塵立刻平息,我朝大軍馬上回京。

常州、潤州一帶沿江部隊戰船,現已指揮撤退;兩浙、荊南、湖北的水陸兵士,也各令他們罷兵;廬、蘄、黃三路將士,將在近期撤走,等那裡各處將員及軍中家屬調遣上路完畢,只請派人召喚在那裡的將校,交割州城就行。」

淮南平定,共得到十四州、六十縣、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戶。

此前,李景因為江南危急,想傳位給太子,讓他附庸於周朝,所以派陳覺上表陳述。

現在世宗既然答應與他互通友好,於是寫信給李景,告訴他不必傳位給兒子。

十九日,詔令說:「因為近年來科舉選拔,很是因循守舊,多次詔令有關部門,要一精一心考試選拔,希望取捨不要有誤,優劣分明。

昨日看到貢院上奏,今年新及第的進士等,所寫的文章,其中有好有壞,於是命令翰林文士,再行複試,希望涇渭分明,以免玉石相混。

其中劉坦等人詩賦寫得較好,當讓及第;王汾若據他的文辭,也不一精一當,念他才遭剝落,特准及第;熊若谷、陳保衡都是自遠方而來,深可感念,也可及第;郭峻等未經苦學,均予斥退,希望再加努力,以待將來。

主管貢舉的右諫議大夫劉濤選拔士人不當,未用心盡責,貶任為右贊善大夫,使之反省餅失,以敬他人。」

此前,劉濤在東京公榜後,帶著新入第的進士劉坦以下十五人到世宗所在地來,世宗命翰林學士李日方複試,所以有此詔令。

二十一日,再一次駕臨揚州。

二十三日,派鹽鐵監使申屠諤帶著書信以及御馬十匹,散馬四十匹,羊一千頭,賜與南唐李景。

申屠諤在以前被周軍所俘,所以這次派他去。

二十五日,南唐李景派他的宰相馮延巳獻給周朝犒勞軍士的銀子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葉五十萬斤,米麥二十萬石。

三十日,李景派他所任命的臨汝郡公徐遼進奉買宴錢二百萬,並派伶官五十人與徐遼一起來為世宗祝壽。

夏四月二日,世宗在行宮宴請隨從臣子以及南唐進奉使者馮延巳等,徐遼代表李景為世宗敬酒祝壽,進上金製酒具、御衣、犀帶、金銀、錦綺、鞍馬等。

四日,御駕離開揚州回京。

二十一日,從淮南回到京城。

二十三日,澶州節度使張永德執行詔令前往北方邊疆,因為契丹人侵犯邊境。

二十六日,兩浙上奏,四月十九日杭州發生火災,房屋官府幾乎延綿燒盡。

五月十一日,以今上趙匡胤為忠武軍節度使,仍任殿前都指揮使。

淮南之戰,今上趙匡胤的功勞最大,現在的任命,雖然說是賞報功勳,也只不過移鎮他處而已,賞賜太輕,輿論認為不妥。

二十九日,以太府卿馮延魯任江南南唐信使,以衛尉少卿鍾謨為副使。

賜給李景御衣、玉帶,錦綺綾羅共十萬匹,金器千兩,銀器萬兩,御馬五匹,金玉鞍轡齊全,散馬一百匹,羊三百匹。

賜南唐太子李弘冀器一具錢幣和鞍馬等。

另賜李景書信說「: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煮水為鹽,在那海濱,正遇疆土剛定,憂慮食鹽有缺。

江東各郡,一向號稱繁華富饒,然而川澤之間,以前無一尺含鹽之地,曾聽你談到此事,常記在我心中,願均出收藏的多餘食鹽,以助軍隊食用。

以後由三司每年撥出食鹽三十萬石供一應。」

又賜給李景今年日曆一副。

六月二十一日,放出以前俘虜的江南士兵四千七百人回到南唐。

二十二日,有關部門上奏皇室伙食問題,世宗批示說「:我的日常膳食,今後減少一半,其他人依舊。」

二十五日,兵部尚書張昭等人撰寫《太祖實錄》三十卷完成,呈上,賜給器物布帛不等。

秋七月七日,中書門下進上新刪定的《大周刑統》,奉詔頒行天下。

八日,賜給各道節度使、刺史《均田圖》各一幅。

唐朝同州刺史元稹,在州郡任職時每天上奏均戶民租賦,世宗因此披覽他的《長慶集》而認為寫得很好,於是據其文辭描畫為圖,以賜給州郡。

當時世宗準備均定天下賦稅,所以先將此圖遍賜各州。

閏七月十三日,黃河沖決河一陰一縣堤岸,淹死四十二人。

二十四日,邢州留後陳思讓上奏,在西山下打敗河東的北漢賊軍一千多人,斬首五百級。

九月九日,以太府卿馮延魯為刑部侍郎,以衛尉少卿鍾謨為給事中,均讓他們回歸江南。

當時馮延魯、鍾謨從江南回來報告完成使命,李景又上奏想將帝位傳給太子李弘冀,世宗寫信回復他。

十六日,賜給南唐羊一萬頭,馬三百匹,駱駝三十頭;賜給兩浙錢叔羊五千口,馬二百匹,駱駝二十頭。

二十四日,天清節,群臣到上德殿為世宗祝壽。

南唐進奉使商崇儀代表李景向世宗敬酒祝壽。

冬十月二日,以戶部侍郎高防為西南面水陸轉運使,因為準備向巴、邛進軍。

十八日,詔令淮南各州鄉軍,全回家務農。

十一月一日,詔令翰林學士竇嚴,匯同文人學士,撰集《大周通禮》、《大周正樂》。

十三日,昭義軍李筠上奏,攻破遼州長清寨,俘獲偽磁州刺史李再興。

十二月一日,朗州上奏,醴陵縣玉仙觀山門中,以前有二萬頃良田,長期被山石閉塞,今年七月十七日夜晚,暴雷劈開山石,那條路又被打通。

三日,楚州兵馬都監武懷恩被當街處死拋一屍一,因犯擅殺投降士兵四人之罪。

十三日,楚州防禦使張順被賜死,犯在任時貪一污榷稅錢五十萬、官絲綿二千兩之罪。

本月,南唐李景殺死他的臣子偽太傅中書令宋齊丘、偽兵部侍郎陳覺、偽鎮南軍節度副使李征古等人。

當初,世宗南征時,南唐一人一大為驚懼,陳覺與李征古都是宋齊丘的門客,便向李景推薦,請將國事交付給宋齊丘,李景因此記恨他們。

當南唐派鍾謨、李德明奉表到世宗所在地時,世宗旋即派李德明到金陵回報完成使命,李德明便勸李景割讓江北土地向周朝求和,而陳覺、李征古等人認為李德明是賣國,請李景殺了他們,李景便殺了李德明。

當南唐歸順周朝後,世宗放鍾謨回到南唐,鍾謨本是李德明的同一黨一,便說壞話陷害宋齊丘等人,所以宋齊丘獲罪。

放逐宋齊丘回九華山,陳覺等人被貶官,旋即全部遇難。

(六)

顯德六年(959)正月六日,高麗國國王王昭派使者進貢地方特產。

十五日,女真國派使者進貢。

十六日,青州上奏,節度使、陳王安審琦被部下殺害。

二月五日,征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壯民夫數萬人疏浚汴河。

九日,征發滑、亳二州丁壯民夫疏浚五丈河,向東流往定陶,流入濟水,以打通青州、鄆州的航道。

又疏導蔡河,以打通陳州、穎州的航道。

三月十九日,詔令因為北方尚未收復,定於本月內前往滄州。

命諸位將領各領馬軍步軍以及戰船奔赴滄州。

二十四日,濠州上奏,鍾離縣饑民餓死五百九十四人。

二十九日,御駕離開京城。

夏四月十六日,世宗到達滄州。

這天,世宗率領各軍北征。

十七日,到乾寧軍駐地,偽寧州刺史王洪獻城投降,二十二日,世宗乘坐龍舟,率領水軍順流向北,前後數十里長。

二十六日,到達益津關。

從這裡再往西,水面逐漸狹窄,水軍難以前進,便棄船上岸。

二十七日,住宿在野外。

當時世宗是在預定日期之前就來到了這裡,大軍尚未匯合,在身邊的士兵,還不到一旅人,全靠今上趙匡胤率領勇武的官員和騎士以保衛世宗。

二十八日,趙匡胤先到瓦橋關,偽守將姚內斌獻城投降。

二十九日,莫州刺史劉楚信獻州城投降。

五月一日,世宗駐紮在瓦橋關,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以及各位將領都相繼來到這裡,瀛州刺史高彥暉獻本城投降。

瓦橋關以南得以平定,共得到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

這一戰,朝廷數萬軍隊,不發一箭,邊境城邑都望風而降。

二日,世宗與眾將商議進攻幽州,眾將都認為不可,世宗不聽。

這夜,世宗生病,進攻幽州之事才作罷。

四日,定州節度使孫行友上奏,攻下易州,俘獲偽刺史李在欽獻上,斬殺在軍營中的街上。

五日,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

這天,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在瓦橋關以北打敗契丹數百騎兵,攻下固安縣。

詔令征發濱、棣二州丁壯民夫修築霸州州城。

六日,派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領兵經過土門,進入河東地界。

八日,世宗從雄州出發,回京。

泉州節度使留從效派別駕從事使王禹錫到世宗所在地奉上貢物,世宗認為泉州不久前還臣服於南唐,南唐李景才歸順周朝,所以不想奪南唐所屬,僅賜詔褒揚泉州而已。

二十五日,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上奏,在百井打敗河東賊軍,斬首二千級。

三十日,世宗從雄州回到京城。

六月一日,潞州李筠上奏,攻下遼州,俘獲偽遼州刺史張丕旦。

四日,鄭州上奏,黃河沖決原武縣堤防,詔令宣徽南院使吳延祚征發附近縣邑的丁壯民夫二萬人堵塞決口。

六月,晉州節度使楊廷璋上奏,領兵進入河東地界,招降城堡營寨十三座。

九日,以皇長子郭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為燕國公。

賜給江南進奉使李從善錢二萬貫,絹二萬匹,銀子一萬兩;賜給兩浙進奉使吳延福錢三千貫,絹五千匹,銀器三千兩。

十四日,潞州押送俘獲的遼州刺史張丕旦等二百四十五人獻上,詔令釋放他們。

十五日,以今上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加封檢校太傅,依舊任忠武軍節度使。

十九日,世宗在萬歲殿駕崩,聖壽三十九歲。

二十日,宣讀遺詔,梁王郭宗訓在靈柩前即皇帝位,服飾紀元,全依舊時制度。

這天,群臣在萬歲殿東邊奉梁王即位,朝廷內外舉哀。

同年八月,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嚴進謚號叫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

十一月一日,葬在慶陵。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