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桑維翰傳:父親名拱,在河南尹張全義手下做客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桑維翰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桑維翰傳

桑維翰,字國僑,洛一陽一人。

父親名拱,在河南尹張全義手下做客將。

桑維翰身材短小面部寬長,非常人之形,成一人以後,每每對著鏡子自己歎息說:「身高七尺的人,哪比得上臉長一尺的我!」因此慨然有做三公輔相的志向。

後唐莊宗同光年間,考中進士。

後晉高祖石敬瑭統領河一陽一,桑維翰被徵召做書記官,歷經幾個城鎮他都跟隨著,到石敬瑭在太原登上帝位,桑維翰首先參與謀劃,石敬瑭又派他寫信向契丹請求援救,契丹果然答應了請求。

不久因為趙德鈞也派使節去問候契丹,晉高祖害怕契丹改變計策,就命桑維翰到契丹幕帳去,闡述始終如一利害相關的道理,那盟約才確定下來。

晉高祖建立國號,詔令桑維翰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主持樞密院事務,不久改任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擔任樞密院使。

高祖駕臨夷門時,范延光佔據鄴地反叛。

張從賓又從黃河、洛河舉兵向都城進攻,人心浮動紛亂。

當時,有人監視著桑維翰。

桑維翰從容自若,談人論事,和悅如常。

人們都歎服他的氣量膽識。

到楊光遠平定鄴地,朝廷擔心驕兵難制,桑維翰請求趕快分散他的兵馬。

不久調楊光遠鎮守洛一陽一,楊光遠因此此怏怏不樂,上奏疏指斥桑維翰背公徇私,任免不當,又在兩都之地營建宅邸市鋪,與老百姓爭奪財利。

高祖正遷就朝外將領,事情不得了結,只好任桑維翰為檢校司空、兼侍中,出任相州節度使。

當時是天福四年(939)七月。

在此之前,相州管區內凡抓獲盜匪賊寇,全都沒收他們的財產,說這是河朔原有舊例。

到桑維翰擔任鎮守,因法律條款無此明文規定,便廢止這一舊例並上奏朝廷。

高祖詔令:「桑維翰輔佐皇帝功高,面臨戰事可寄重任,廢除一地的舊事,符合天下的通規,況且對盜匪賊寇的處罰,法律條令都有記載。

如若為了安一撫萬民百姓而使各地安定,豈可忍心因加罪一人而連及破毀一家。

聽從文武百官的美好計策,可以成就國家的大事,這既佐助了王道的實現,又切合人們的心願。

今後,凡有賊匪一律按照法律條款定罪。

不得沒收繳納他的家財,全國各州都按此處理。」

從此,搶劫犯的家庭,都免除沒收財產的處罰,這是桑維翰的功勞。

過了一年多,調任鎮守兗州。

這時,吐谷渾都督白承福被契丹威迫,率領徒眾入關,依附後晉,高祖正與契丹往來和好,拒絕吐谷渾的歸附不予接納。

鎮州節度使安重榮擔心契丹的強大,圖謀襲擊契丹,往來於真定一帶契丹的軍隊,都被他暗地裡消滅,秘密與吐谷渾深厚交往,到這時,安重榮接納了白承福,並且使他朝見了高祖。

接著,安重榮上表請求討伐契丹,並且說這是吐谷渾的請求。

這時,安重榮手握強兵,佔據重鎮,仗恃他的勇一猛,逞專橫跋扈之勢。

高祖看表後,猶豫不決。

桑維翰知道安重榮已心懷一奸一計,又擔心朝廷違逆了他的意志,於是秘密地上疏進言。

疏奏送到,高祖不予公佈,召喚使者入內,對達秘旨:「我近來北面稱臣侍奉契丹,心中憤懣不快,現在細讀了你的奏章,心中憤懣解一開就像睡醒了一樣,我的計謀已經決定,你不必擔心了。」

七年(942)夏天,高祖駕臨鄴都,桑維翰從兗州前來朝拜,改任晉昌軍節度使。

少帝石重貴即位,徵召拜為侍中,監理編修國史,不斷上書請求與契丹和談通好,被上將軍景延廣所否定。

第二年,楊光遠與契丹結怨,在澶淵發生戰爭,凡進攻敵軍,下達命令,都出自景延廣。

桑維翰與各位宰相沒有參與的機會。

等到契丹敗退,桑維翰派受少帝一寵一幸的親信秘密地推薦自己說「:皇上要想制一服北方戎狄安定國家,非桑維翰不可。」

少帝於是命景延廣出守洛一陽一,讓桑維翰擔任中書令,又任樞密使、弘文館大學士,接著,封為魏國公。

事情無論大小,全部委託給他,幾月之間,百事漸趨治理。

然而權力地位顯赫以後,各地賄賂饋贈的東西,都彙集到他的門下,所以,連著一兩年之內,聚積的財貨無數,因此,那些輕薄啊躁的人得以藉機興起誹謗。

不多久,內客省使李彥韜、端明殿學士馮玉都因為任用親朋故舊,與桑維翰不相協和,離間之言逐漸進入皇帝耳中,桑維翰漸漸被疏遠猜忌,將要被罷免斥退,全靠宰相劉日句,李崧上奏「:桑維翰立過大功,並且沒有大的過錯,不應該輕易貶退。」

少帝才作罷。

不久,任用馮玉為樞密使,以此削弱桑維翰的權力。

後來因少帝稍有不適,桑維翰曾經暗地裡派遣宮廷使者向太后表達心意,請求為皇弟石重睿選擇老師來教育輔導他。

少帝因此懷疑桑維翰懷有異心。

不久以後,馮玉做了宰相,與桑維翰都在中書省,正好碰上舍人盧價任職期滿,馮玉就提筆委任盧價為工部侍郎,桑維翰說:「文官出任這種官職要稍稍慢些,恐怕外界有所議論。」

因此不予簽名。

接著桑維翰休假,馮玉終歸任命了盧價,自此桑維翰與馮玉更加不相協調。

不久少帝把石重睿選擇老師的事告訴了馮玉,馮玉於是用言語刺激少帝。

少帝不多久就派桑維翰出任開封府尹,桑維翰稱腳有病,很少參朝晉見,不與賓客往來。

這一年,秋雨下了一月不停止。

一天,桑維翰走出府宅大門,由西街進入內城,到了國子門,乘馬忽然驚恐奔跑,駕車的人不能控制,桑維翰掉進水中,過了好長時間才甦醒過來。

有人說他的私人官邸也多有鬼怪,親近他的人都為此憂心忡忡。

到契丹國主打到中渡橋,桑維翰因國家危在旦夕,才到執政處提出他的異議,又求謁見少帝,得不到准允。

桑維翰回家,對他親近的人說:「如果以國家的命運而論,天命是否改變,不是我們所能知曉的,如果以人事而論,晉朝將不會再存在了。」

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十日,後晉的軍隊已經投降契丹,十六日,張彥澤率領前鋒騎兵攻陷了都城,契丹國主派使者送信給太后說:「可以先讓桑維翰、景延廣遠道來迎接,這是很好的事。」

這天凌晨,都城下的軍隊發生一騷一亂,宮殿裡大火突發。

桑維翰當時正在府宅,左右侍臣勸他逃跑躲避,桑維翰說:「我是國家大臣,逃到什麼地方去呢?」

便坐在那裡等候命令。

當時,少帝已經接受了契丹國主安一撫一慰藉的詔命,正考慮保全自己之計,因而想到桑維翰擔任相國時,多次進獻計謀策劃,請求與契丹通好,擔心如果契丹國主到達京都後追究這事,則要顯露自己的過錯,所以打算殺掉桑維翰滅掉口供。

因此叫人去幹這件事。

張彥澤接受少帝的密旨之後,又貪圖桑維翰的家財,於是聲稱少帝下令召見桑維翰。

桑維翰繫上腰帶乘馬前去,走到天街,與李崧相遇,兩人交談之際,有個軍官在馬前指請桑維翰去侍衛司,桑維翰知道不可違抗,回頭對李崧說:「侍中主持國政,今天國家滅亡了,反讓我為此去死,這是為什麼?」

李崧很感愧疚。

這一天,張彥澤派兵看守他,十八日夜晚,被張彥澤殺害,當時年僅四十九歲。

張彥澤用衣帶繫在桑維翰脖子上,報告給契丹國主說桑維翰上吊自一殺了。

契丹國主答覆說:「我本無心害桑維翰,桑維翰不該自一殺。」

契丹國主到了京城,派人驗證他的一屍一體,下令把他的靈柩安放在私宅裡,優厚地撫養他的家屬,所有田園宅府,一起賞賜給他的家人。

到後漢高祖登基,下令追贈為尚書令。

桑維翰年輕時居住的地方,常有鬼怪出現,家裡人都懼怕。

桑維翰常常被鬼怪偷竊了衣服,取走洗沐用具,他卻不曾改變面容。

在兩朝執掌國政,把上將楊光遠、景延廣全部貶出鎮守洛川。

還曾經一次奏議任命節度使十五人,各任軍職,沒有誰不屈服他的。

治理安一陽一時廢除民間陋習二十多件,在兗州、海州一舉擒獲一千多豪強賊寇,亦稱得上是寇恂、尹翁歸一類的人物了。

開運年間,朝廷任命他的長子桑坦為屯田員外郎,次子桑塤為秘書郎。

桑維翰對同僚說「:漢代三公的兒子封郎的體制廢除已經很長時間了,近來偶或又實行這種體制,很易引起外面的議論。」

於是上表抗命,堅決推辭不受,不久,改任桑坦為大理司直,桑塤為秘書省正字,輿論認為這件事辦得好。

當初,高祖在位的時候,下令廢除翰林學士院,因此把內外制合併歸入閣下,讓舍人掌管內廷,幾年之間,特別重視舍人的選拔,到桑維翰再處相位時,一兩天間,上奏再設置學士院,大凡任命的官職,都是他的親朋故友,當時輿論認為桑維翰為相的業績一向高尚,是眾望所歸,雖然任官有些偏頗,也就不怪罪他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