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白話文》元行欽傳:劉守光奪取案親職位時,命令元行欽攻打大恩山,又命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舊五代史白話文》元行欽傳

舊五代史白話文

元行欽傳

元行欽,本業是幽州劉守光的一愛一將。

劉守光奪取案親職位時,命令元行欽攻打大恩山,又命令他殺掉各位兄弟。

天..九年(912),周德威圍攻幽州,劉守光很困窘,命令元行欽到山北招募士兵,應付契丹。

這時明宗還是將軍,在山北攻打元行欽,和他交戰,元行欽射中了明宗的馬鞍,後來因形勢所迫來投降。

明宗一愛一他勇敢,上奏收為義子,以後跟從征戰,恩禮特別優厚。

常常衝入敵陣活捉敵人,必定有所擒獲,名聞軍中。

莊宗往東平定趙州、魏州,選驍勇健壯士兵收在身邊,點名要元行欽,明宗不得已而送去。

當時有散指揮都頭,稱為散員,任命元行欽為都部署,賜姓李,名叫紹榮。

莊宗好戰,勇於面對強大敵人,有時臨陣有緊急情況,元行欽必定橫身保護莊宗。

莊宗紮營在德勝時,在潘張與梁軍交戰,戰事失利,各軍亂奔。

莊宗帶三四名騎兵回來,在野地裡被幾百名梁軍騎兵持矛攻擊,情勢非常危急,元行欽認出莊宗旗幟,趕緊騎馬去救,奮起刀劍斬斷二矛,殺死一人,梁軍才撤除包圍,他保護莊宗還宮。

莊宗流著淚說:「要和你共享富貴。」

從此元行欽比其他各將更受一寵一愛一,官至檢校太傅、忻州刺史。

莊宗平定梁朝後,授武寧軍節度使。

莊宗曾在宮內設宴招待群臣,節度使丞相等都到了,元行欽的官職為保傅,只能在地毯上坐著。

酒酣奏樂,莊宗敘述生平戰陣之事,向左右兩邊看著說:「紹榮在哪裡?」

主管官員說:「有敕令,節度使丞相到會,紹榮是散官,殿上沒有他的位置。」

莊宗散會很不高興。

第二天,任元行欽為同平章事,從此不在內殿宴請百官,只設宴招待武官。

同光三年(925),元行欽死了夫人。

莊宗有一個生了皇子的受一寵一宮女,劉皇后心裡忌妒她,碰上元行欽入宮隨侍,莊宗安慰他說:「紹榮喪妻後又娶妻沒有?我給你結婚的財物。」

皇后指著她忌妒的宮女對莊宗說:「皇帝一愛一憐紹榮的話,可以讓她做紹榮的夫人。」

莊宗難以不依從她的請求,勉強答應了。

皇后立即命紹榮道謝,紹榮人還沒退下,花轎就已出宮了。

莊宗心中不樂,連著幾天假裝不舒服,然而一寵一妃已經嫁出去了,也無可奈何。

貝州軍作亂時,趙在禮進入魏州,莊宗正在挑選將軍,皇后說:「小事情不必有勞大將,催促紹榮指揮就可以了。」

於是任元行欽為鄴都行營招撫使,領二千騎兵進討。

來到了鄴城,不能攻下,退兵到澶州。

沒多久,各路軍隊漸漸集合,又進軍到鄴城之南。

當明宗為帥,領軍隊趕到鄴城時,元行欽來軍中進見,下拜起身之際,誤呼幾聲萬歲,明宗很是驚駭,阻攔後才止住。

隨後明宗在城西紮營,元行欽在城南紮營。

三月八日夜裡,明宗被亂軍一逼一迫,只有元行欽的部隊不動,按兵自守。

明宗密令張虔釗到元行欽的營地,告誡他說:「暫且堅壁不動,等候會合誅殺亂軍,不要疑誤。」

元行欽不聽,帶步兵騎兵萬人丟棄盔甲而退。

自知失策,暫且保住衛州,並誣告明宗說「:鎮州統帥已投降賊軍,終於不為國效勞。」

明宗逃出鄴城後,令人騎馬報告,申訴此事,說:「我暫且在附近的郡城聽候命令進退。」

莊宗看了奏章後放心地說「:我知道紹榮錯了。」

因而令白從訓和明宗的兒子李繼王景前往軍前,想讓他們拜會明宗,元行欽在半路截住李繼王景。

明宗上奏的軍機都被拘留不能送達,所以十幾天內,音訊斷絕。

到莊宗出成皋時,知道明宗在黎一陽一,又令李繼王景渡黃河召見明宗,元行欽立即殺掉李繼王景,仍勸莊宗回師。

四月一日,莊宗去世,元行欽帶著皇后、李存渥,還有七百名騎兵出師子門,準備去河中依靠李存霸,沿路部下走散,隨從的只有幾人。

四日,到平陸縣界,被百姓擒獲,縣令裴進折斷他的腳,用囚車送到京城。

明宗即位,下詔削奪元行欽在任官爵,在洛一陽一處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舊五代史白話文
梁太祖本紀末帝本紀安王朱友寧傳密王朱友倫傳郴王朱友裕傳庶人朱友繈傳朱瑾傳王師範傳劉知俊傳羅紹威傳王珂傳韓建傳李罕之傳馮行襲傳葛從周傳謝彥章傳張歸霸傳趙匡凝傳張文蔚傳敬翔傳王重師傳朱珍傳李重胤傳張存敬傳寇彥卿傳龐師古傳徐懷玉傳王彥章傳楊師厚傳牛存節傳劉尋傳賀瑰傳羅隱傳仇殷傳段深傳武皇本紀莊宗本紀末帝本紀貞簡曹太后傳李克寧傳魏王李繼岌傳秦王李從榮傳許王李從益傳李嗣昭傳李繼韜傳李存孝傳王容傳康君立傳周德威傳符存審傳郭崇韜傳趙光逢傳李琪傳閻寶傳李襲吉傳安重霸傳張文禮傳董璋傳張全義傳朱友謙傳霍彥威傳王晏球傳李建及傳王思同傳安重誨傳豆盧革傳李愚傳任圜傳崔沂傳劉贊傳張憲傳王正言傳元行欽傳夏魯奇傳李嚴傳馬郁傳蕭希甫傳羅貫傳張承業傳張居翰傳毛璋傳溫韜傳段凝傳孔謙傳康延孝傳朱守殷傳楊彥溫傳高祖本紀少帝本紀廣王石敬威傳楚王石重信傳壽王石重繩傳景延廣傳張希崇傳桑維翰傳趙瑩傳趙在禮傳房知溫傳康福傳李周傳姚繪傳呂琦傳史圭傳盧質傳崔木兌傳萇從簡傳劉處讓傳皇甫遇傳白奉進傳劉遂清傳李郁傳鄭玄素傳馬重績傳陳玄傳范延光傳楊光遠傳安重榮傳張彥澤傳高祖本紀隱帝本紀李皇后傳蔡王劉信傳湘陰公劉繫傳王周傳史弘肇傳楊邠傳王章傳李崧傳蘇逢吉傳杜重威傳李守貞傳趙思綰傳太祖本紀世宗本紀恭帝本紀聖穆柴皇后傳宣懿符皇后傳高行周傳王殷傳史彥超傳唐景思傳趙暉傳馮道傳盧文紀傳盧損傳王仁裕傳齊藏珍傳王峻傳劉白皋傳孫晟傳李茂貞傳高季興傳高從誨傳馬殷傳劉言傳錢繬傳錢元繭傳楊行密傳楊溥傳李繯傳李景傳王審知傳劉守光傳劉陟傳劉晟傳劉崇傳王建傳王衍傳孟知祥傳孟昶傳契丹傳吐蕃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