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十九:天資敏捷,德十性十純全,睿通淵微,言行舉止符合於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十九

道德經釋義

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天資敏捷,德十性十純全,睿通淵微,言行舉止符合於倫理者謂之「聖」。

通曉萬物之理,洞觀遠近幽微之理者謂之「智」。

有世以來,聖人效天地的運行之道,法十陰十陽十消長之理,定綱紀、分科條、興法度、作典章。

聖人以此含養自修,萬民以此樂而生息,自然而然國家大治,天下太平,人民康樂。

當然天下皆知非「聖智」不能任其事。

如聖人而張聖之名,玩十弄機智,那不正者必竊而用之,這豈不又助於不正與不善者禍國殃民嗎?《莊子?劬篋篇》中說:"故跖之徒問於跖:'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

先入勇也。

後出,義也。

知可否,智也。

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的多。

......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捨盜賊,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莊子這段論述,與這章講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其意相通。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山中的老虎生下虎子,如遇持械的獵手,它會不顧生死地保衛其子。

在平時忍饑受餓餵養其子,用舌十舔十其十毛十,以表親十暱。

這般的慈十愛十,試問誰彰仁義之名而教之?由此可知,孝慈是物的天然之十性十,自然之德,非人為也。

所以,彰仁義之名,必有害於民自然之十性十。

這和《莊子?胠篋篇》中說的"削曾史之行,鉗揚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則下不辟矣。

"其意相通。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非正常的技巧,有害於民;非分之利,有害於國,故應絕棄之。

燕啣泥壘窩以棲身,蜘蛛吐絲布網以求食,老鼠掘洞藏身以得安。

萬物皆然,各因自十性十,各因所需,各施技能,自然而然,雖有巧利,未嘗有巧利。

如朝廷專尚巧利,玩十弄技巧,必被強盜、賊匪竊而用之。

故《莊子?胠篋篇》中說: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儷工捶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三者」是講的」聖智」、「仁義」、「巧利」。

這三者均屬文表和虛華。

沒有實用,不足以治國修身。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令」是教誡。

「屬」是囑托。

所以治國、修身的教誡和囑托是心地純潔,行十事真誠樸實,少存私心和分外的慾念。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