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二十:人在天地之間,如不知物十性十,不通人情,則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二十

道德經釋義

二十

「絕學無憂。」

人在天地之間,如不知物十性十,不通人情,則難以生息。

欲通物十性十,必以進學。

既知如此,本經此章要講絕學者何謂?如單學一科,獨造一門,雖自感有進有益,實是以管窺天,似錐指地,不能復得天地之大全,事物之總體,悟十性十命十精十微之奧理,觀造化至極之妙用,通十陰十陽十消長之情理。

只有絕棄虛妄荒誕之學,持守大道的清靜之體,才能明曉萬物之理。

《老子》第一章中說:「常無慾,以觀其妙。」

十六章說:「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三十八章說:「前識者之華,而愚之始也。」

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六十四章說:「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遇。」

均與此條命旨相通。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唯」是謙遜柔和的應聲。

「阿」是怠慢忿怒的問答。

出口以謙讓柔和而應於人,人皆得好感而結善緣;以怠慢忿怒而回答人,人皆因反感而種惡恨。

「唯」與「阿」同出於口, 相去不遠。

然而,因「唯」而得結善緣,因「阿」而會種惡感,其結果,相距天壤。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十性十體一動一靜的微妙之機,確為善惡的因由,動之於「唯」 結善緣,而得吉慶;動之於「阿」結惡果,而遭禍殃。

真可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故天地間的事物無不以此而畏懼,人亦不能脫離這種運化之道,故亦應畏之。

「荒兮,其未央哉!」

「荒」是雜草叢生。

「央」是中心。

常人失了十性十體的根本,流蕩身心,迷於世情,好像雜草叢生,荒蕪了靈根一樣,不知萬物的中心準則。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熙熙」是嬉戲和悅之意。

「乘乘」是似同駕車快然自如之意。

眾人沉溺於妄見之中,還自感嬉戲和悅,迷惑於世情之內,似春登高台,極目四望,自覺得意。

唯獨我恬淡無為,心地未有一點貪念,猶如初生的嬰兒和混純的孩子一樣,無識無知,無憂無慮,無有歸往。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眾人皆以為得意有餘,而我呢?卻感到空虛而有失遺,像愚人的心地一樣,篤厚真誠,純粹素樸。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俗人各炫聰明,各逞機智,而我卻好像昏昧不明。

常人對大小事物能明察窺十探,而我認為事物與我同體,悶悶然如無貴賤上下之分。

「忽若晦,寂兮,若無所止。」

常人因脫離了本,貪享世味,追求功名貨利,無涯無際,不能濟岸,不能自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常人捨真逐偽,愈逐愈迷,愈逐愈深,認世情有味有為,而我相似愚頑者,沒有作為,並認為功名利祿皆為幻罔。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母」指萬物的本根,即「道」。

我和常人不同:常人忘本逐末,貪享世味,失去了本來十性十體,只顧枝梢。

我只遵循和抱持大道。

我貴養的是本根,本來的心淵十性十海。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