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 「嗇」:儉約。 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五十九

道德經釋義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

「嗇」:儉約。

教天下之民,遵循人倫的自然常情,六親和睦,長幼有序,上下慈孝,朋友有信,夫倡婦隨,勤躬耕織,以求衣食。

使民各遂其生,互不十十交十十爭,安然相處,此為治人之義。

虔誠謹儼,遵循天理,存心養十性十,不敢有絲毫傷天害理之心,是為事奉上天之義。

常人以為治民和奉天是兩回事,其實不然,無論是治民或奉天均須以「嗇」。

「嗇」,是收斂神氣,儉約情十欲,不敢見景忘真,肆意妄為。

「治人事天」,莫過於此。

夫若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服」有注為身心佩服。

須臾不離謂之「服」。

常人行十事,臨渴掘井,遇寒製衣,所以事事被動。

「治人事天」,雖以遵循天理,純全本十性十,收斂神氣,虔心真誠。

但最起碼的,是預先身心佩服,嚮往須臾不離,行持不輟。

只有這樣才會治人必靈,事天必應,預先身心佩服。

久而行之,自然全其天地之大德。

深積厚養天地之大德,不但能「治人事天」,而且可做到無所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母」,是根本。

積德深厚,不但可以做到無所不克,而且莫知其限量,重積德之妙用,不知其限量,而天下國家無有不在道德渾化之中。

由此可知,治國之本,是深積無有限量的渾厚之德。

如具備無有限量的渾厚之德,必可長治久安,根深蒂固,任何力量也拔不掉,解不脫。

此章經義是說,無論治理國民或事奉上天,事先均須心地純一,真誠不妄,素養重積渾厚之德,以此為本,則民無不順,事無不理,國無不治,並能穩固長久。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