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五:「不仁」,是無心仁慈,無意偏十愛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五

道德經釋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是無心仁慈,無意偏十愛十。

「芻狗」是用草紮成的狗,上古時所用的祭祀品,人們對它並無十愛十憎。

天地無情感、無意識,對萬物無所謂仁慈和偏十愛十,純任萬物自運自化、自生自滅。

《十陰十符經》云:「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亦是說天生萬物並非因為十愛十,天殺萬物亦非因為恨,而是自然運動變化之規律。

天道運行,四時成序,十陰十陽十消長,其中自有生殺之機。

春夏到,十陽十長十陰十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

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作為也。

聖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治國理民,以無心為仁,不以個我意志加天下。

人若無私無為,內充道德,處之以柔十弱謙恭,必得人欽崇而尊之;反之,如人內失其德,處之以驕肆強十暴,必為人厭棄而辱之。

聖人無偏十愛十,無私情,開誠佈公,替天行道,對王公貴族,庶民百姓一視同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橐龠」是指風箱,此處取中空之意。

《莊子》曰:「天籟,地籟,人籟。

橐龠和籟因中空,其中有自然之妙用,動則聲生,靜則音止。」

動可吹出無窮無盡的曲子,靜則無聲無息,一切為零。

天地之間中空猶如橐龠亦如籟,靜則無生息,動則生萬物,千變萬化妙用無限量。

言辭再多,亦有不盡之處。

橐龠既空,發氣無窮無盡。

既知此理,不如致虛守靜,不言守中。

此章主旨在於講中虛之妙用,說明中虛具有無限生化之功能,守中抱本可「樞始環中,以應無窮」。

至虛的真空妙氣潛藏著無限生機,永遠不會衰竭而永存不滅。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