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四十一

道德經釋義

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清靜無為的真常之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空洞虛無,至為微妙,完全不同於凡見的萬事萬物。

天十性十純全,未被後天機智情十欲鑿喪的上等之士聞之,必能領悟其奧妙,躬身以行。

天十性十半備的中等之士聞此道,雖能略知其中奧妙但較膚淺,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顧慮重重。

下等之士,其天十性十全被七情六慾、機智巧詐而蒙蔽,不知進道修德,只想貪享世味,追逐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馳。

因而,他們聞知恬淡無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如果不被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顯示它的重大意義了。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關於上士聞「道」的勤行、下士聞「道」的大笑,於此立言明示:

明瞭大「道」的人,不露鋒芒,含藏內斂,不尚機智,庸庸愚愚,似無所知;對大「道」有進向的人自然無為,潛默自修,闇然自養,事事不敢為天下先,處處以為已不足;講「道」之人,言行舉止,平常自然,於眾生同處,而絲毫不出風頭,無異常人。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無為」之德,謂之「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廣大之德,亦如空谷一樣,不見其德。

大白妙道之人,修內而忘外,不擇貴賤,不介是非,忘其尊卑,居下而自安。

有大德的人,謙虛自慎,常常感到自己德不足。

建德之人,雖積德已厚,卻自以薄處。

天真純素,真誠不妄之人,內心雖樸實敦厚,外貌如素體,可隨方就圓,順五色而變。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端方正直的人,雖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卻似一大中至正之圓,無稜無角,不傷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無不經受長期磨煉,艱苦奮鬥。

姜尚直至八十餘歲才輔佐文王滅紂興周,大展宏圖,功勳卓著。

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聽之不聞」,猶「視之不見」,因而,最大的聲音是無聲,謂之「希聲」。

「道」無形象,「視之不足見」。

因而,最大的物像是無形之象。

虛無自然的真常之道,隱含在天地萬物之內,無名象可睹可聞。

此謂「道隱無名」。

大「道」雖無形象,下士聞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於輔助,萬物才得之以成。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