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五十: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五十

道德經釋義

五十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生為出,死去為入。

生來死去,新陳代謝,乃自然之規律。

然而,人生死大致分三種情況:

一、順自然而生息,無病無災,享盡天年而亡的,十分中約有三分。

二、因先天不足,體質較差或生病傷殘而未盡天年,中途夭亡的,約佔十分之三。

三、因恣情縱十欲,貪色好酒,追名逐利,生活奢侈,享受過甚,貪生過厚而夭亡的,亦佔十分之三。

這第三類條件優越而夭亡是什麼原因呢 ? 是因為生活條件太優厚了。

古代帝王生活條件最為優厚,而大都短命,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例子。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

聞知十精十於養生之道的人,十分中只有一分。

他們恬淡無為,少私寡慾,心地善良,體十性十圓明,物我一體,無所不容,大慈大悲,毫無惡念。

由於他們德行極高,且有善良的十精十神信息感應於外,或因煉功已達上乘功夫,具有某種特異功能可以控制身外生命的意念及行為,因而,他們能陸行不與兕虎遭遇,入軍不被甲兵所傷。

所以,兕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甲兵用不上它的刃。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是因為他們沒有致死的地方。

有的住在深山密林中,功夫很深的人,終年與野獸打十十交十十道,但從未受傷殘。

據《樓觀先師碑石》載:魏廢帝時,有張法樂隱居耿谷,樂道忘懷,嘗有猛虎造室,恬然不顧,亦不加害,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

魏文帝時,真人陳寶熾,密行於樓觀,抱負弘闊,人莫能窺,出入山間,時見白虎馴逐,因此文帝招訪治理之道,並問馴虎之術,對曰:「撫我則厚,虎猶民也;虐我則怨,民猶虎也,何術之有 ? 」自原始時代,人心淳樸,十性十體清靜,無念無慾,人與獸同十居而互屬相助,人無獵獸害命之心,獸亦無反傷人之舉。

次後由於人的情十欲動、貪心起,欲獵獸以滿口福,於是,禽十獸與人結下了不可解的怨讎,故始有人害獸而獸傷人往還之報。

這是一種十精十神信息的感應現象, 並無神秘之處。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