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十七:「太上」指上古,「下」指庶民百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十七

道德經釋義

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指上古,「下」指庶民百姓。

上古聖君治天下,本著真常的自然之德,上順天理,下應民情,無為無事。

天下一統,萬民一心,人心淳樸,風俗渾厚。

天下大治,而不知大治。

有君王,而不知君王。

君王無心親顯威名於下民,百姓亦無意對上阿諛奉承,上下相忘於渾厚的淳風之中。

正如常言所說:人在道中不知道,魚在水中不知水。

「其次,親之譽之。」

次後,天道的運度趨於中古,純全的真常之德,逐漸被情十欲毀喪,渾厚的淳風日益泯滅,人類開始崇尚賢能,讚譽善良。

親近仁人,始分上下,衡其貴賤,別其親疏,異其賢愚。

「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次後,真常自然之德,愈來愈失,渾厚的淳風,愈來愈薄。

在上者不道不德,恃其爵位,仗其權勢,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下則人心乖戾,凶暴邪惡生。

於是朝庭不得不彰示政令,頒布刑律,以威禁之。

日後之刑政日繁,人民畏懼,自然滋生侮慢。

上對下彰刑法以威而禁,下因畏懼以侮慢而應上,上失真誠自然之德以對下民,下民亦以不忠欺哄於上。

人心失道,由此上下相欺。

國政由之腐敗,百工由之若墜,民心由之而失,倫理由之而紊亂,故《虞書?益稷》中有這樣的記載:"元首(君主)明哉,股肱(大臣)良哉。

庶事康哉。

"又云:"元首叢勝(繁瑣)哉,股肱惰哉,萬事墜哉。

"

「猶其貴言。」

失去了真常自然之道,脫離了清靜無為之德,破壞了渾厚淳樸之風,無真誠之心,民已懷疑不信,再興科條,尚法令,貴言教,欲以治國平天下,取信於民,已是南轅北轍,難以湊效。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欲使天下太平,萬民康樂,必須重道德,尚無為,崇自然,復淳風,只有如此,才能成功。

聖君雖以德化萬民,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耕而食,織而衣,各遂其生息,自然而然上下相和,天下大治。

雖天下大治,而民不知是何原因,這是自然如此。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