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五十三

道德經釋義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使我深刻地領悟到了清靜無為之道的玄理妙用,我就以此去實行。

然而我最擔心的是在實行中走邪路。

其實,清靜無為的自然之道猶如平坦的大路,很平坦,至簡至易,以此道治國必然國泰民安。

然而,常人因私慾太重,貪求享樂,每每妄為而背離了此道,卻好走繁難、艱險、崎嶇之小道 —— 邪路。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朝庭的宮殿修得高大宏偉,十精十致華麗;國民的十精十力、資力皆耗於此。

農民由於不能盡力耕作,延誤農時,田園由此荒蕪,年歲無收,以致民無積蓄、國無庫存。

然而,君王、貴族、豪門身著華美的錦衣,以風十流耀顯於民,飽餐著高等飲食,耗用民脂民膏,仗權位私積財貨,導致國民經濟危困,不自省悟,反認為他是萬民之主,是治國理民者。

其實不然,民視之如寇讎,是謂天下最大的強盜。

這樣做,是對「道」的背叛,絕非以「道」治國。

如此必然遭到天道的懲罰,人倫的譴責,天人共怨,萬姓同誅,自然走向滅亡。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