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二十七:此章之意是借「善行」、「善言」、「善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二十七

道德經釋義

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此章之意是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五者來申述體道的聖人無為自然、潛移默化的特徵。

有道的聖人,在處事接物、言行舉止上,應因時順理,自然而然,至簡至易。

當行則行,是謂「善行」。

當言則言,謂之「善言」。

有道的聖人,因明瞭事物自然之理,不執己見,雖言而無弊病可謫,此謂「無瑕謫」。

以道待人者,眾人必群策群力,其效力而不計其利,事事物物,均有條有理,是謂「善計」。

孟子曰:「固國不以山谷之險。」

以道治國,人皆體德,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此謂「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接物必以道,如離道而求於人和者,相似以繩索捆約,終於不固而離散。

以道接物者,雖千里之外必應之。

是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因此,有道的聖人,視物與我同體,視人與己同心,雖有人物不如己者,卻無分介之意,無厭棄之心。

故以常善救助於人,救助於物。

這是以己之明誘導人物仍以為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十愛十其資,雖智,大迷,此謂要妙。」

舉心運念符合於道者,是謂善人。

言行舉止,背道徇私者,是謂不善人。

所以,不善人常以為善人為師,導己為善。

善人如沒有不善人,何以稱善?所以,不善人又是善人的資本。

不善人,如不尊重善人以戒除不善,善人若因已之善而厭棄不善者,那就必形成兩個極端。

以已為有知於人者,是為最糊塗的人。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