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五十六:太上混元無極大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本,其妙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五十六

道德經釋義

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太上混元無極大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本,其妙用無窮,只可意會,言語無法表達。

此謂「知者不言」。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語能表達出來的,是粗淺的,有形的事物之末,而不是微妙玄通的「天地之始」。

此謂「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兌」是口。

「門」是眼、耳、鼻。

既知「微妙玄通」始物之妙,言語無法表達,應「塞兌靜養」。

《老子》首章提到「無慾觀其妙」,正是此意。

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造化之機,口不能言,目不能視,耳不能聞,鼻不能嗅。

故第十四章中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此段是教人要塞兌閉門,靜養天真,清靜六根,斷諸邪障。

「挫其銳,解其紛。」

「銳」:刀劍之鋒刃。

「紛」:紛芸雜亂。

人因貪名逐利,自知、自見、自伐、自矜、自是,機智炫露,似同刀劍之鋒刃。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互為十十交十十爭,致使靈堂不能清靜。

修身者,必以不自知、不自見、不自伐、 不自矜、不自是為首要功夫,含光韜輝,慎養天真。

所謂「挫其銳」者,即是此義。

人因情十欲過度,致使「憂苦神心,流十浪十生死,長沉苦海,永失真道」。

日昏夜茫,無有頭緒,猶如攀籬縱橫十十交十十錯,紛擾束縛,元神不能自主。

欲求解脫,何時解脫?「能拼眾緣,永除染著,內相不出,外相不入,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蕩」,是謂「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光」:智能,德行。

「塵」:塵世,俗情。

此段是說修身者素日不可炫露己德,以己為是,應取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於眾物各自發揮,如同火照火,水入水,渾為一體,此乃「和其光」。

不能樹已身而異於人,不能認已之高潔而棄醜陋。

無人我之分,賢愚之介,打起塵勞,如土和土,此謂「同其塵」。

「是謂玄同。」

「玄」是深遠不測的意思。

與物能「和其光,同其塵」,這才和深遠不測的無極大道同為體用了。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深遠不測的無極大道是混成一氣。

本無內外之分,豈有親疏之別;本無左右之異,那有利害之論;本無高下之等,怎有貴賤之殊。

無內無外,無左無右,無上無下,無有親疏、利害、貴賤的混元無極大道,才是最為珍貴的。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