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四十七: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四十七

道德經釋義

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有「道」之人,視天下人之身,亦我之身,天下人之心,亦我之心;我之所惡,天下人亦必惡之,我之所好,天下人亦必好之。

雖不出門,而返觀我之身心,則天下人之身心盡知矣。

橫暴強梁,我之所厭而棄之;柔十弱謙下,我之所十愛十而好之。

強梁橫暴者不得善終,柔十弱謙下者必獲吉慶。

此乃自然之理。

知此道理,不窺窗外,亦可知此乃天道矣。

大千世界,複雜萬端,變幻無窮。

若捨己而外索,追逐事物的外在之末,捨已求外,忘本逐末,則走得越遠,懂得越少。

所以,立足自身,抱其根本,是為至要。

人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

不知小宇宙,焉知大宇宙 ? 不知自我,焉知外物 ?

所以,聖人不必走得很遠就可知道物我之情,不必事事經歷就可明曉物我之理,不必強作妄為就可達到成功。

本章主旨在於強調人的認識應首先立足於自我,只要返觀內照,認識了自己的一切,就可明曉外物之理。

「自我」是第一認識對象。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