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十二:大道玄虛幽冥,無聲無色,無臭無味,此乃道之真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德經釋義》十二

道德經釋義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大道玄虛幽冥,無聲無色,無臭無味,此乃道之真體,為生化萬物之本根。

五色、五音、五味,雖出之於道,卻是粗淺而外在之枝末。

人之心十性十若為外在之未所障蔽,則不能知其本。

雖目能視、耳能聞、口能嘗,實則盲、聾、爽矣。

故不可逐於外在之末,而應體悟並抱守純素清淡的內在之本。

「馳騁」是縱橫奔跑。

「田獵」是騎馬狩獵。

「行妨」是賊害。

人的先無本十性十是虛靜清明,無貪無慾的。

狩獵之人,整日馳騁奔逐,放十蕩不羈,其心必狂,如此就失去了虛靜清明之本十性十。

難得之貨,最能誘人之邪念,勾人之心魂,使人行為不規,做不德不義,賊害國民,陷巳傷人之事。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為腹」是注重修持內在之德十性十。

「為目」是忘本逐末,迷於外物,求其虛華。

得道之聖人總是注重內德的修養,而不心神奔逐於外。

因此,正確的態度應是重內德,重綱本,求實用。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道德經釋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