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子罕第九
本篇重點談論個人的修養、人生的進退,其中論氣節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等走眾口傳誦的名言。
挖全篇原文共31章,本書選15章。
君子不言利
【原文】
子罕1言利與命與仁。
【註釋】
1罕:副詞,少。
【譯文】
孔子很少談論利、命與仁。
【讀解】
孔子是不是很少談論這幾種話題?
我們看《論語》一書中,講利的只有六次,講命的大致八到九次.應該說是談得很少的了。
但講仁的地方,在《論語》中卻比比皆是,為什麼還說他很少談論呢?關於這個問題,研究家們有種種說法.但不少都過於牽強,過於拘泥。
其實,我們的看法非常簡單,這裡說他很少談論仁,主要是說他很少從正面給仁下定義.解釋到底什麼是仁。
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後來的儒者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來理解仁的概念,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孔子之所以很少從正面來解釋仁是什麼,是因為仁這個問題大大了,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談論得清楚的,就像我們今天經常說到生命、人生,但絕不輕易談論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這類話題一樣。
其實,孔子罕言命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很難說得清楚,所以不輕易談論。
至於說到孔子罕言利,原因倒不是因為說不說得清楚的問題了。
而是因為他把「利」與「義」作為一對對立的範疇來加以對待,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裡仁》)重義而輕利,所以很少去談論它。
正是因為孔子的這種態度,形成了後世儒者的傳統。
所謂「君子不言利」,是不是就從孔子的「罕言利」開始呢?
當然,時代發展到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情況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君子不言利」也變成了「君子不羞於言利」,甚或更加不礙口作羞地宣稱:「君子也要言利。」
但不知「罕言利」的聖人面對今天這種情形會有什麼感想?是否會發出「人心不古」的感歎呢?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