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聖與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貢曰:「如果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1!夫2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註釋】
1病諸:病,不足。
諸,「「之乎」的合音。
2夫:發語詞,在句首起提挈作用。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施恩惠給老百姓,幫助大家過上好日子,怎麼樣?可以說是做到仁了嗎?」
孔子說:「豈止做到了仁,那簡直就是聖了!就是堯舜恐怕都還沒有完全做到呢!至於說仁,那不過是自己想有所作為,也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讓別人飛黃騰達。
能夠將心比己,推己及人,這就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讀解】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實際上就是「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必也聖乎!」的境界。
這當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不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來,就連堯舜那樣的聖人也沒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樣了。
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達到,因為那不過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罷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當自己想做什麼的時候也想到別人想做什麼。
將心比己,推己及人。
說到底,也就是曾於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裡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構成了孔子所謂「一以貫之」的「道」。
這個「道」不是別的什麼,就是「仁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聖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
所謂時勢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業績實際上不是單憑個人努力就能創造出來的。
所以也可以說,聖的境界實際上不是個人的境界。
因為「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而仁的境界則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從我們自己身邊做起的境界。
所以,我們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努力實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顆仁一愛一的心而已。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