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先進第十一
本篇評論孔子的學生較多,尤其是對顏淵和子路。
最後一章是《論語》中獨特而重要的一個長篇,除思想內容外,還很抓學價值。
全篇原文共26章,本書選11章。
修身宜早不宜遲
【原文】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1也;後進於禮樂,君子2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
【註釋】
1野人:在野的人,指沒有貴族身份的一般士人。
先修禮樂後做官,所以說「先進」。
2君子:指有世襲特權的貴族。
可以先世襲做官後修養禮樂,所以說「後進」。
【譯文】
孔子說:「先修養好禮樂後做官的,是一般的士人;先有了官位後修養禮樂的,是貴族士大夫的子弟。
如果選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修養好禮樂的人。
」
【讀解】
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這實際上就是「先進」與「後進」的區別。
孔子的主張是「學而優則仕」,先學習,提高修養然後再去做官.而不太贊成「仕而優則學」,先得了官位然後再去進修學習。
以我們令天的情形作不盡恰當的比擬,孔子的主張是先讀書,從小學、中學、大學直做到研究生,拿了文憑後才參加工作,才分配到政一府中去做公務員,然後慢慢陞遷而坐上官位,擔任領一導一人,而不大贊成先工作,提拔成幹部然後才去夜大或幹部培訓班造修學習拿大專文憑。
當地.這裡的比擬的確是不盡恰當外,因為孔子注重的是修養樂的實際內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遲,倒不是文憑的問題。
只不過,文憑是你擁有修身經歷的證明,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的實際也是有所掛鉤的。
所以,我們今天的幹部制度把文憑作為提升的一道硬槓子,是不是也與聖人的思想有一點淵源關係呢?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