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原文】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1,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
【註釋】
1兵:在《論語》、《孟子》和「五經」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極少數時候是「兵土」的意思。
所以,這裡的「兵」指軍備。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
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老百姓對政一府就信任了。」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之中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
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讀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
就是「深挖洞。
廣積糧,不稱霸。」
從古到今,糧食、國防、信義都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
糧食充足可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步進入小康社會。
軍備充足就不會有「落後就要挨打」的危險,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取信於民就可以喚一起人民大干快上的一精一神,為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使社會進步而繁榮。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密切聯繫而不可割裂的。
一方面,如孔子所說,「。」
取信於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沒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所以,一味高喊「窮棒子一精一神」,要求人民「勒緊肚子鬧革命」,的確是不能取信於民的。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說到底,還是物質文明建設和一精一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的問題。
儒學的觀點是兩個方面都不忽視而更傾向於一精一神文明方面,所謂「重義而輕利」。
所以,當子貢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兩難選擇時,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選擇。
這正如後來孟子那個著名的選擇一樣:捨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
孔子並非不重視「足食,足兵」。
正如孟子並非不喜歡吃魚不想活命一樣,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