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原文】
仲弓為季氏宰1,問政。
子曰:「先有司2,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
曰:「舉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捨諸?」
【註釋】
1宰:總管。
2有司:各部門。
【譯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政事。
孔子說:「先派定各部門的負責人,赦免部下的小過失,提拔德才兼備的人。」
仲弓問:「怎知道誰是德才兼備的人,從而把他提拔起來呢?」
孔子說:「提拔你知道的。
你不知道的,別人難道不會推薦嗎?」
【讀解】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赦小過」有利於調動工作積極一性一;「舉賢才」則是「先有司」所必需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這「三把火」一燒,管理的局面也就打開了。
具體說,「先有司」就是要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而不必領一導一人事必躬親。
一般人往往認為當領導的事必躬親是美德,其實不然。
對於做人來說,事必躬親也許是個優點,但對於做官來說,事必躬親卻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費力不討好,而且危害無窮。
《呂氏春秋·審分覽》曾經生動地舉例說,人與馬一起走,人不如馬快,可是,人坐在馬車上駕馬,情況就不一樣了。
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親,就好比捨棄車駕而與馬同行,不僅不如馬快,而且還會壓抑、挫傷「馬」的積極一性一,使其失去作用。
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導致各級職責混淆,領導不力,一片混亂。
「此亡國之風也!」正因為事必躬親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問牛不問人」、「陳平不知錢谷之數」等著名的執政典故。
也正因為這樣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視「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為首要的一條教給仲弓。
如果說,「先有」在於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那麼,「赦小過」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一團一結一切可以一團一結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錯誤但願意改正的人。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又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責備,就像眼睛裡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樣抓住別人的缺點錯誤不放,誰還願意跟從你,為你賣力氣呢?所以,做領導的一定要原諒屬下的小過失。
這就是孔子教仲弓「赦小過」的道理。
至於「舉賢才」,道理就更加簡單,這是孔子在許多地方多次論述的問題,只不過對仲弓加以強調罷了。
總起來說,孔子倡導的是民一主、開放的用人之道。
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領導的人士深思。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