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仁的五條行為準則
【原文】
子張間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
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可以說是仁了。」
子張說:「請問是哪五種品德呢?」
孔子說:「『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
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群眾,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取得工作成效,慈惠就能夠使喚別人。」
【讀解】
仁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據有人統計,「仁」僅在《論語》中就出現了109次,可見其重要地位。
由於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學生問他同一個問題他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又增加了「仁」的復義一性一。
現在,當子張問他什麼是仁時,他作了一個較為具體的五方面回答,這當然還是仁德的修養和運用問題,而不是仁的本質問題。
具體到這五個方面的回答來看,並沒有什麼深奧難解的地方倒是實行起來,一是非常困難,二是非常有用,不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用於各界都有益的。
尤其是做政治導人的,做到了這幾條,起碼得人心是沒有問題。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