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該不該有所畏?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1,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聖人之言。」
【註釋】
1大人:指地位高的人或德行高的入,這裡兩方面的意思部有。
(2)狎(xia):態度不莊重的親呢。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
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輕佻地對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輕侮聖人的。」
【讀解】
一個人
有一句話說:「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這句話作狹義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作廣義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指一個人應該天不怕,地不怕,沒有什麼可畏懼的,那就不一定妥當了。
試想,沒有什麼可畏懼的,豈不是連走私販一毒,殺人越貨,鋌而走險都不怕了嗎?
那我們拿這個人可真是難辦了!
所以,一個人總不是要有所畏才好。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這是孔子所要求我們的。
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問題:天命關於信仰,大人關於社會規範,聖人之言關於思想權威。
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範,思想就會有一個中心。
在此基礎上活著,生活才會覺得有目的,人生才會感到有意義,一切的事業感、成就感,才會油然而生。
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這些敬畏,這些信仰、規範和中心,那就會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想和行為規範,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險的。
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學,有所畏的辯證法吧。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