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
當仁不讓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是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
【讀解】
通權達變的學說。
在《裡仁》篇裡,孔子曾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所以,孔子的學生說他是「毋必,毋固。」
(《子罕》)不死板,不固執。
孟子更是讚美說:「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該做官就做官,該辭職就辭職,這就是孔子啊。」
「孔子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是集大成者!」(《孟子·萬章上》)
識時務者為俊傑。
回到「當仁,不讓於師」來看。
凡事讓於師是遵從師道尊嚴,當然不錯。
但是,只要是行仁義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
這裡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方面的意思是說,當自己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發生分歧時,老師錯了,自己是對的,這時就不必謙讓,而應該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
這也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那句名言:「吾一愛一吾師,吾更一愛一真理。」
「當仁,不讓於師」的另一個方面意思是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要自靠奮勇,積極主動上前,而不要謙讓於其他的人。
比如說大家選舉你當人民代表、職工大會代表什麼的,為大家服務,為民眾疾呼,有什麼可謙讓的呢?
既然連老師都可以不必謙讓,其他自然都不在話下。
所以我們今天大都說「」而省去「於師」兩個字。
那意思是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合於仁義,那就什麼人都不必讓了。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