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諸侯王表 劉氏諸侯王【原文】昔周監於二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

漢書

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

(劉氏諸侯王)

諸侯王表 劉氏諸侯王【原文】

昔周監於二代,三聖製法,立爵五等,封國八百,同姓五十有餘。

周公、康叔建於魯、衛,各數百里;太公於齊,亦五侯九伯之地。

《詩》載其制曰:「介入惟-,大師惟垣。

大邦惟屏,大宗惟翰。

懷德惟寧,宗子惟城。

毋俾城壞,毋獨斯畏。」

所以親一親賢賢,褒表功德,關諸盛衰,深根固本,為不可撥者也。

故盛則周、邵相其治,致刑錯;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共守。

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厄區河洛之間,分為二周,有逃責之台,被竊鐵之言。

然天下謂之共主,強大弗之敢傾。

歷載八百餘年,數極德盡,既於王赧,降為庶人,用天年終。

號位已絕於天下,尚猶枝葉相持,莫得居其虛位,海內無主,三十餘年。

秦據勢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壹切取勝。

因矜其所習,自任私知,姍笑三代,蕩滅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翼之衛。

陳、吳奮其白挺,劉、項隨而斃之。

故曰,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自雁門以來,盡遼陽,為燕、代。

常山以南,太行左轉,度河、濟,漸於海,為齊、趙-、泗以往,奄有龜、蒙,為梁、楚。

東帶江、湖,薄會稽,為荊、吳。

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

波漢之陽,亙九嶷,為長沙。

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

天子自有三河、東郡、穎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京師內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

而-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

雖然,高祖創業,日不暇給,孝惠享國又淺,高後女主攝位,而海內晏加,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之業者,亦賴之於諸侯也。

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一婬一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

故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

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而-國自析。

自此以來,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

皇子始立者,大國不過十餘城。

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亡南北邊矣。

景遭七國之難,抑損諸侯,減黜其官。

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至於哀、平之際,皆繼體苗裔,親屬疏遠,生於帷牆之中,不為士民所尊,勢與富室亡異。

而本朝短世,國統三絕,是故王莽知漢中外殫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憚,生其一奸一心;因母后之權,假伊、周之稱,顓作威福廟堂之上,不降價序而運天下。

詐謀既成,遂據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馳傳天下,班行符命。

漢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璽-,惟恐在後,或乃稱美頌德,以求容媚,豈不哀哉!是以究其終始強弱之變,明監戒焉。

【白話文】

過去周朝戒於夏、殷二代,文王、武王及周公制定法規,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八百諸侯國,其中與天子同姓的有五十餘個。

周公、康叔建藩於魯國、衛國,方圓各有數百里;姜太公在齊國建藩,也是五等諸侯、九州之長的地方。

那《詩經》裡記載那時的制度道:「把善人作為藩籬,把太師作為垣牆。

大國諸侯作為屏一蔽,王室同姓作為柱干。

能夠合乎德政天下就安寧,分封宗室之子城堡就堅固。

城堡不可以毀壞,宗室不可以孤立。

如不那樣,畏懼不安就來了。」

所以親人和賢人一併受封,有功有德的人一同建藩,這是關係到國家盛衰,天下穩定的根本,是不能更改的。

因而周朝強盛時有周公、邵公參與治國,達到無人犯法,刑法擱置不用的境界;衰落時有五霸扶助,一同保守天下。

自從幽王、平王之後,國家一天天衰微,甚至落到夾在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崎嶇不安,本身也分裂成東周與西周兩個小一柄一,有天子逃債避難的高台,有象徵王權的鍘刀被偷取藏匿的傳言。

然而天下仍稱之為共同的主人,強大的諸侯也不敢滅它。

歷經八百餘年,功德總算失盡,王位也止於赧王,天子被降為庶人,自然亡故。

雖然稱號和王位在天下之內失去,仍有枝葉維持似的,無人敢佔據空虛的王位,海內沒有天子,有三十餘年。

秦朝憑藉優越的地勢,驅馳著詭詐的軍隊,吞併山東六國,一鼓氣取得了勝利。

因而它誇讚自己熟知天下,自以為一人曉立國之業,譭謗嘲笑三代,清除消滅古代之法,偷取皇帝的稱號給自己,可子弟卻是平民,在內沒有同本同根的骨肉相輔佐,在外沒有有土有地的藩邦相拱衛。

陳勝、吳廣以一根木棍奮起,劉邦、項籍隨即滅亡了秦朝。

因此說,周朝享國太久,秦朝沒有達到期,是國勢造成這樣的呀。

漢朝興起初年,海內剛剛平定,同姓宗室稀少,高祖以滅亡的秦朝因孤立無援而敗亡為教訓,於是開始割裂疆土,立王侯二等爵。

功臣封侯者有一百餘座城邑,故王室子弟封王者有比九國還大的領地。

自雁門往東,到遼水北岸,是燕國和代國。

常山往南,太行山往東,過河水與濟水,一直入海,是齊國和趙國。

谷水、泅水一帶包括龜山和蒙山,是梁、楚二國。

東含江、湖,靠近會稽,是吳國。

北臨淮河,包括廬山與衡山,是淮南國。

漢水往南,到九嶷山,是長沙國。

各諸侯國一個連一個,環繞在北、束、南三邊,外接胡地和南越。

天子自己則有河東、河南、河內、東郡、穎川、南陽,從江陵往西到巴蜀,北邊從雲中到隴西,包括京師共十五郡,其中又有公主、列侯的封邑。

大的藩國跨幾州兼有幾郡,連接數十城,宮室、百官制度同京師一樣,可以說是矯枉過正了。

即使這樣,高祖創立基業,一天也沒有閒暇,惠帝在位又短,高後以女人攝政,海內卻安然無恙,沒有偏激可憂,後來摧毀呂氏的禍難,成就文帝的帝業,也是依賴於諸侯之力量。

然而諸侯本來就國大勢大,末流也氾濫四溢。

小一些的荒一婬一違法,大一點的橫行無道,以致害了自己和國家。

因此文帝採用賈誼的建議分割齊國和趟國,景帝採用晁錯的計謀削弱吳、楚等國。

武帝實施主父的策劃,下達推恩令,使諸侯王得以分一部分戶數和城邑封給子弟,不用廢黜遷徙,藩國自己就分崩離析了。

自此以後,齊國分成七個小一柄一,趙國分成六個,梁國分成五個,淮南國分成三個。

皇子開始封為王時,大一點的不超過十座城池。

長沙、燕、代等國雖還有舊名,都沒有以前南北的邊界了。

景帝遭受七國災難,就抑制削弱諸侯,減少罷黜各國官吏。

逮帝時有衡山、淮南二王的謀反,就設立諸侯官吏的法律,嚴懲違法之徒,各諸侯只能得到衣食稅租,不能參與政事。

到了哀帝、平帝的時候,諸侯都是繼承先世的後裔,同天子關係疏遠,生在宮室之中,不被士人百姓尊崇,勢力與富家無異了。

而天子又都早逝,連續三朝沒有子嗣,所以王莽知道漢朝裡外都岌岌可危,本末俱弱,就無所顧忌,生出一奸一心;憑著姑母太后的權威,假稱周公欺騙人心,在朝堂上作威作福,不下台階就使天下運轉。

一奸一詐的計謀一成,就篡奪皇帝的尊位,分別遣送官吏迅速傳遍天下,頒布皇帝命令。

漢朝諸侯王懾於一婬一威,都匍匐在地奉上玉璽綬帶,惟恐落在後面,有的還歌功頌德,獻媚討好,真可悲啊!所以我查明諸侯從頭至尾由強到弱的變化,以作為懲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