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 (蕭何,曹參)【原文】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

漢書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

(蕭何,曹參)

【原文】

蕭何,沛人也。

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

高祖為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為亭長,常佑之。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辯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嘗為丞督事。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

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後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

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

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

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

漢王怒,欲謀攻項羽。

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

漢王曰:「何為乃死也?」

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語曰『天漢』,其稱甚美。

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

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漢王曰:「善。」

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

何進韓信,漢王以為大將軍,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

語在《信傳》。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

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計戶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上以此剸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與項羽相距京、索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何曰:「今王暴衣露蓋,數勞苦君者,有疑君心。

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不決。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兵,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鎊有差。

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

上曰:「諸君知獵乎?」

曰:「知之。」

「知獵狗乎?」

曰:「知之。」

上曰:「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後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橈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關內侯鄂秋時為謁者,進曰:「郡臣議皆誤。

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

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乏絕者數矣。

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

今雖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

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第一,曹參次之。」

上曰:「善。」

於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待鄂君乃得明。」

於是因鄂秋故所食關內侯邑二千戶,封為安平侯。

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餘人,皆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

陳豨反,上自將,至邯鄲。

而韓信謀反關中,呂後用何計誅信。

語在《信傳》。

上已聞誅信,使使拜丞相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祖國衛。

諸君皆賀,召平獨吊。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

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東陵瓜」,從召平始也。

平謂何曰:「禍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新反於中,有疑君心。

夫置衛衛君,非以一寵一君也。

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

何從其計,上說。

其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

曰:「為上在軍,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軍,如陳豨時。」

客又說何曰:「君滅族不久矣。

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不可復加。

然君初入關,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

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

上所謂數問君,畏君傾動關中。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貣以自污?上心必安。」

於是何從其計,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強賤買民田宅數千人。

上至,何謁。

上笑曰:「今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何,曰:「君自謝民。」

後何為民請曰:「長安地陜,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為請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予。

今相國多受賈豎金,為請吾苑,以自媚於民。

故系治之。」

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也。

陛下奈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時,陛下自將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西非陛下有也。

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夫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上不懌。

是日,使使持節赦出何。

何年老,素恭謹,徒跣入謝。

上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

高祖崩,何事惠帝。

何病,上親自臨視何疾,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

對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曹參何如?」

何頓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

曰:「今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孝惠二年,何薨,謚曰文終侯。

子祿嗣,薨,無子。

高後乃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小子延為築陽侯。

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為酇侯。

薨,子遺嗣。

薨,無子。

文帝復以遣弟則嗣,有罪免。

景帝二年,制詔御史:「故相國蕭何,高皇帝大功臣,所與為天下也。

今其祀絕,朕甚憐之。

其以武陽縣戶二千封何孫嘉為列侯。」

嘉,則弟也。

薨,子勝嗣,後有罪免。

武帝元狩中,復下詔御史:「以酇戶二千四百封何曾孫慶為酇侯,佈告天下,令明知朕報蕭相國德也。」

慶,則子也。

薨,子壽成嗣,坐為太常犧牲瘦免。

宣帝時,詔丞相、御史求問蕭相國後在者,得玄孫建世等十二人,復下詔以酇戶二千封建世為酇侯。

傳子至孫獲,坐使奴殺人減死論。

成帝時,復封何玄孫之子南?長喜為酇侯。

傳子至曾孫,王莽敗乃絕。

曹參,沛人也。

秦時為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高祖為沛公也,參以中涓從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

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

復攻胡陵,取之。

徙守方與。

方與反為魏,擊之。

豐反為魏,攻之。

賜爵七大夫。

北擊司馬欣軍碭東,取狐父、祁善置。

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秦將章邯車騎。

攻轅戚及亢父,先登。

遷為五大夫。

北救東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攻定陶,取臨濟。

南救雍丘,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候一人。

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兵而東。

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將碭郡兵。

於是乃封參執帛,號曰建成君。

遷為戚公,屬碭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

擊王離軍成陽南,又攻槓裡,大破之。

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

西擊秦將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

遷為執珪。

從西攻陽武,下轘轅、緱氏,絕河津。

擊趙賁軍一屍一北,破之。

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定南陽郡。

從西攻武關、嶢關,取之。

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軍,大破之,遂至咸陽,破秦。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

漢王封參為建成侯。

從至漢中,遷為將軍。

從還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斄。

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畸,取壤鄉。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

復圍章平,平出好畤走。

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

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

參將兵守景陵二十三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

賜食邑於寧秦。

以將軍引兵圍章邯廢丘;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

至河內,下修武,度圍津,東擊龍且、項佗定陶,破之。

東取碭、蕭、彭城。

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

參以中尉圍取雍丘。

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

柱天侯反於衍氏,進破取衍氏。

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

還攻武強,因至滎陽。

參自漢中為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王,敗,還至滎陽。

漢二年,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

月餘,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漱東張,大破之。

因攻安邑,得魏將王襄。

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東垣,生獲魏王豹。

取平陽,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

賜食邑平陽。

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斬夏說。

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陳餘,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公於鄔城中。

戚公出走,追斬之。

乃引兵詣漢王在所。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左丞相屬焉。

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淄。

還定濟北郡,收著、漯陰、平原、鬲、盧。

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亞將周蘭。

定齊郡,凡得七十縣。

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將軍田既。

韓信立為齊王,引兵東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漢王即皇帝位,韓信徙為楚王。

參歸相印焉。

高祖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相國。

高祖六年,與諸侯剖符,賜參爵列侯,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世世勿絕。

參以齊相國擊陳豨將張春,破之,黥布反,參從悼惠王將車騎十二萬,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

南至蘄,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

孝惠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

參之相齊,齊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先生,向所以安集百姓。

而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

參於是避正堂,捨蓋公焉。

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蕭何薨,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

參曰:「不然。

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一奸一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始參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宰相,有隙。

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

參代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壹遵何之約束。

擇郡國吏長大,訥於文辭,謹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

吏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輒斥去之。

日夜飲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

至者,參輒飲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復飲酒,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捨後園近吏捨,吏捨日飲歌呼。

從吏患之,無如何,乃請參游後園。

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乃反取酒張坐飲,大歌呼與相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

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

乃謂窋曰:「女歸,試私從容問乃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國,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也。」

窋既洗沐歸,時間,自從其所諫參。

參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

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皇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參曰:「陛下觀參孰與蕭何賢?」

上曰:「君似不及也。」

參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

君休矣!」

參為祖國三年,薨,謚曰懿侯。

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靖,民以寧壹。」

窋嗣侯,高後時至御史大夫。

傳國至曾孫襄,武帝時為將軍,擊匈奴,薨。

子宗嗣,有罪,完為城旦。

至哀帝時,乃封參玄孫之孫本始為平陽侯,二千戶,王莽時薨。

子宏嗣,建成中先降河北,封平陽侯。

至今八侯。

贊曰: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當時錄錄未有奇節。

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謹守管龠,參與韓信俱征伐。

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內。

淮陰、黥布等已滅,唯何、參擅功名,位冠群臣,聲施後世,為一代之宗臣,慶流苗裔,盛矣哉!

【白話文】

蕭何,沛地人。

因能寫文書沒有疵病而為沛主吏掾。

高祖為平民時,蕭何多次在吏事上袒護高祖。

高祖作了亭長,又常幫助他。

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陽服役,小吏們都出錢三百為高祖送行,衹有蕭何出了五百錢。

秦御史監郡的人,和從事考察其職事,蕭何於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吏一職,考課最優等。

秦御史打算言於朝廷,徵用蕭何,蕭何堅決請求,才得以未去。

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蕭何曾經任丞督事。

沛公到了咸陽,諸位將領都爭相跑到儲存金帛財物的府庫去瓜分。

衹有蕭何先進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圖書。

沛公之所以詳細地知道天下要塞,戶VI多少;強弱分佈,人民痛恨憂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蕭何收得了秦的圖書。

起初,諸侯們互相約定,先進入函谷關擊破秦的就在其地稱王。

沛公已經先平定了秦,項羽後到,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謝罪,才得以解脫。

項羽於是在咸陽城進行屠一殺焚燒,和范增謀劃說:「巴蜀道路險阻,秦的移民都居住在蜀。」

於是說:「蜀、漢也是關中的地盤。」

於是立沛公為漢王,把關中地分為三份,把秦的降將封王來抗拒漢王。

漢王很生氣,要策劃攻打項羽。

周勃、灌嬰、樊啥都鼓勵漢王,蕭何勸諫說:「雖然在漢中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嗎?」漢王說:「怎麼就會死呢?」蕭何說:「現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戰百敗,除了死還能怎樣?《周書》說『天給予卻不去接受,反會遭受其害,。

俗語說『天漢』,以漢配天,名稱非常美好。

能夠在一入之下受委屈,卻在萬乘諸侯之上伸張其志的,是商湯、武王。

為臣希望大王在漠中稱王,休養百姓,招致賢才,收用巴蜀的財力,回軍平定三秦,就可以謀取天下了。」

漢王說:「好。」

於是去封國即位,任命蕭何為丞相。

蕭何舉薦韓信,漢王任命他為大將軍,說服漢王使他領兵束進平定三秦,其事跡在《信傳》。

蕭何以丞相身份接管留守巴、蜀,鎮撫、諭告境內百姓,使其供給軍食。

漠二年,漢王和諸侯攻打楚,蕭何守在關中,侍衛太子,治理梁陽。

制定法令規約,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經常上奏,皇上許可的就去執行。

如果來不及上奏,就按適宜的方式施行,皇上回來後再告訴皇上。

計算戶V1轉運糧餉供給軍需,漢王多次喪師逃跑,蕭何經常征發關中兵士,立前線以補充,皇上因此把關中事務專門交給蕭何。

漢三年,和項羽在京、索之間對峙,皇上多次派使者慰勞丞相。

鮑生對蕭何說:「現在大王曰曬衣裳,露濕車蓋,卻多次慰勞您,這是對您有疑心。

為您著想,不如把您的子孫兄弟中能打仗的都派到軍隊中去,皇上就更信任您了。」

於是蕭何聽從了他的計策,漢王非常高興。

漢五年,已殺掉項羽,即了帝位,按功勞封賜,群臣爭功,一年多難以決定,皇上因蕭何功勞最大,先封為酆侯,食邑八千戶。

功臣們都說:「我們親自披著鎖甲,拿著兵器,多的經歷百餘戰,少的也有幾十回合,攻城略地,多少不等。

現在蕭何沒有汗馬功勞,衹是舞文弄墨發表議論,不去打仗,地位卻在我們之上,為什麼?」皇上說:「各位知道打獵的事吧?」都說:「知道。」

又問:「知道獵狗嗎?」回答說:「知道」。

皇上說:「打獵,追殺野獸的是狗,而發縱指示野獸所處的是人。

現在各位衹能追逐獲得野獸,功勞和獵狗類似;至於蕭何,發縱指示,功勞與獵人一樣。

而且各位衹是以己身跟隨我,多的三兩個人,蕭何全族幾十人都跟隨我,功勞不可忘記!」以後群臣都不敢說了。

列侯受封完畢,上奏位次,都說:「平陽侯曹參受傷七十處,攻城略地,功最多,應列為第一。」

皇上已經使功臣屈從而多封了蕭何,至於位次沒有辦法再為難他們,然而心裹想讓蕭何位居第一。

當時關內侯鄂秋為謁者,進言說:「群臣的議論都不對。

曹參雖然有野戰略地的功勞,這衹是一時的事。

皇上與楚相持五年,損兵折將,多次輕身逃跑,然而蕭何常從關中派軍隊來補充。

不是皇上詔令召來士卒,卻有數萬人在皇上乏絕時趕到。

漢與楚在榮陽相守多年,軍中沒有現存的糧食,蕭何從關中轉運糧餉,供給不缺。

陛下雖多次丟失山東,蕭何常保全關中以待陛下,這是萬世的功勞。

現在即使沒有曹參這樣的人一百個,漢又能損失什麼呢?漢的獲得不一定非等待他們才能保全。

為什麼要以一旦之功加於萬世之功之上呢!蕭何應當第一,曹參次之。」

皇上說:「好。」

於是令蕭何為第一,恩賜佩劍穿履上殿,進朝廷不必小步急行。

皇上說:「我聽說進賢要受上賞,蕭何功勞雖高,有了鄂君才得以彰明。」

於是在鄂秋原來所食關內侯邑二千戶之上,又加封為安平侯。

這天,全部封賞蕭何的父母兄弟十幾人,都有食邑。

又加封蕭何二千戶,「用來報答在咸陽服役時惟獨蕭何多送我二百錢。」

陳稀反叛,皇上親自率軍,到了邯鄲。

韓信在關中謀反,呂後採用蕭何的計策殺了韓信。

在《信傳》有記載。

皇上聽說已殺了韓信,派使者拜丞相為相國,加封五千戶,命令士卒五百人和一個都尉為相國護衛。

諸君都慶賀,衹有召平表示哀悼。

召平,是原來秦的束陵侯。

秦滅亡後,成為平民,很窮,在長安城東種瓜,瓜非常甜美,所以世間所謂「束陵瓜」,就是從召平開始的。

召平對蕭何說:「災禍從此開始了。

皇上露營在外,而您在朝中留守,沒有遭受箭石之苦,而給您加封置衛,是因為現在淮陰侯剛在內部反叛,對您有疑心。

給您配置守衛護衛您,不是用來恩一寵一您的。

希望您辭謝封賞不受,以全部家產資助軍隊。」

蕭何聽從了召平的計策,皇上很高興。

這年秋天,黥布造**,皇上親自率軍攻打,多次派使者問相國在做什麼。

回答說:「因為皇上在軍中,所以相國安一撫勉勵百姓,傾家所有資助軍事,像陳稀造**時那樣。」

門客又勸說蕭何道:「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

您位為相國,功勞第一,無以復加。

然而您剛入關時,本來很得民心,已有十幾年了。

都已親附您了,您仍孜孜不倦以得民和。

皇上之所以多次問您,是怕您傾動關中。

現在您為什麼不多買田地,低息借貸以自損聲名,皇上一定會安心。」

於是蕭何聽其計策,皇上於是很高興。

皇上平定黥布後歸來,百姓在路上攔住皇上,上書說相國強行賤買百姓田宅數千人。

皇上回朝後,蕭何去謁見。

皇上笑道:「現在相國竟向百姓取利!」把百姓上的書都給了蕭何,說:「您自己向百姓謝罪吧!」之後蕭何為百姓請求說:「長安地窄,上林中有很多空地,丟棄不用,希望能讓百姓進去耕種,不要收了稿秸做獸食。」

皇上大怒道:「相國接受了人的很多賄賂,替他們請求我的林苑!」於是把蕭何下交給廷尉,帶上刑具拘禁起來。

數El後,王衛尉侍奉皇上,上前問道:「相國犯了什麼大罪,陛下那麼粗一暴地拘禁他?」皇卜說:「我聽說李斯為秦皇帝作丞相,有善行就歸於主上,有錯就歸於自己。

現在相國受了商人賄賂,為他們請求我的林苑,來自己討好於百姓,所以拘捕治罪。」

王衛尉說:「供職辦事有利於民的就向上請求,是真正的宰相的責任。

陛下怎麼能懷疑相國接受了商人的錢呢!況且陛下抗拒楚軍數年,陳、黥布反叛時,陛下親自率軍前往,那時相國守在關中,關中稍有舉動關西就不歸陛下所有了。

相國不在此時圖利,難道會貪圖商人的錢嗎?而且秦因為聽不進說自己的過錯而丟掉了天下,李斯的與君分過,又何足傚法!陛下何至於把宰相看得此淺薄!」皇上不高興。

這一天,派使者拿著符節赦免放出了蕭何。

蕭何年紀已老,一向恭謹,光著腳入朝謝罪。

皇上說:「相國不要這樣!相國為百姓請求我的林苑未得允許,我不過是桀紂之主,而相國是賢相。

我之所以拘捕相國,是想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

高祖崩,蕭何事奉惠帝。

蕭何病重,皇上親自去探望他,於是問道:「您百歲之後,誰可以代替您呢?」回答說:「沒有比主上更瞭解臣下的了。」

皇帝說:「曹參怎麼樣?」蕭何頓首說:「皇上得到賢才了,我死而無憾了!」

蕭何買田宅一定在貧窮偏僻之地,治家不修有院牆的房屋,說:「假使後代賢能,將學習我的儉樸;不賢,也不會被權勢之家所侵奪。」

孝惠二年,蕭何薨,謐號文終侯。

其子蕭祿繼承他,薨,沒有兒子。

高後於是封蕭何夫人同為酆侯,小於蕭延為築陽侯。

孝文元年,罷免同,改封蕭延為酆侯。

薨,其子蕭遣繼承他。

蕭遣薨,沒有兒子。

文帝又讓蕭遣的弟弟蕭則繼承,因為有罪而罷免。

景帝二年,韶令御史:「已故相國蕭何,是高皇帝的大功臣,參與遇爭取天下的大事。

現在他的後代絕滅,朕很憐惜他。

可把武陽縣二千戶封給蕭何孫蕭嘉為列侯。」

蕭嘉,是蕭則的弟弟。

薨,其子蕭勝繼承,後來有罪罷免。

武帝元狩中,又下詔御史:「把鄧地兩千四百戶封蕭何曾孫蕭慶為鄧侯,佈告天下,使天下明知朕報答蕭相國的恩德。」

蕭慶,是蕭則的兒子。

薨,其子壽成繼承,因為獻給太常的犧牲瘦瘠獲罪罷免。

宣帝時,詔令丞相御史查詢蕭相國後代尚存的人,找到玄孫建世等十二人,又下詔把鄭二千戶封建世為酆侯。

傳子至孫蕭獲,因指使奴僕殺人而以減死論罪。

帝時,又封蕭何玄孫之子南繈長蕭喜為酆侯。

傳子至於曾孫。

王莽失敗後就絕滅了。

曹參,沛地人。

秦時做獄掾,而蕭何做主吏,在縣裹都是吏之豪長。

高祖做沛公,曹參以中涓身份隨從。

進攻胡陵、方,攻打秦監公軍,大勝。

向東到薛,擊破泗水守軍於薛郭西。

又攻打胡陵,佔領了它。

轉守方與。

方與反叛降魏,擊破了它。

豐反叛降魏,攻打它。

賜爵為七大夫。

向北擊破司馬欣軍於賜束,佔領狐父、祁的善置。

又攻打下邑以西,到虞,擊秦將章邯車騎。

攻轅戚及亢父,率先登城。

升為五大夫。

向北救援束阿,擊破章邯軍,衝鋒陷陣,追至濮陽。

攻佔定陶,佔領臨濟。

向南救援雍丘,攻打李由軍,大勝,殺死李由,俘虜秦候一人。

章邯破殺項梁時,沛公與項羽率兵向東,楚懷王封沛公為彊鄧長,率蛋郡兵。

於是封萱參為執帛,號為建成君。

升為戚公,隸屬陽郡。

之後隨從攻打束郡尉軍,在成武南打敗它。

在成陽南攻打王離軍,又攻打槓裡,大勝。

追擊敗軍,西至開封,攻打趙賁軍,得勝。

把趟賁圍在開封城中。

向西攻打秦將楊熊軍於曲遇,得勝,俘虜秦司馬和御史各一人。

升為執珪。

隨從向西攻打陽武,到輾轅、緱氏,阻絕黃河渡口。

攻打趙賁軍於一屍一北,得勝。

隨從向南攻打肇,和南陽守畸戰於陽城郭東,衝鋒陷陣,佔領宛,俘獲崎,平定南陽郡。

隨從向西攻打武關、蟯關,佔領了二地。

前行攻打秦軍於藍田南,又在夜裹襲擊其北軍,大勝,於是到咸陽,擊破秦。

項羽到,封沛公為漢王。

漢王封曹參為建成侯。

跟隨到了漢中,升為將軍。

又跟隨回去平定三秦,攻打下辨、故道、雍、犛。

在好峙南攻打章平軍,得勝,包圍好峙,佔領壤鄉。

在壤束和高梁攻打三秦軍,得勝。

又包圍章平,章平從好峙逃走。

於是攻打趙賁、內史保軍,得勝。

向東攻取咸陽,改名為新城。

曹參率兵守景陵二十三天,三秦派章平等攻打曹參,曹參出擊,大勝。

把寧秦賜給他作為食邑。

以將軍身份率軍圍困章邯於廢丘;以中尉身份跟隨漢王出臨晉關。

到河內,至脩武,渡過圍津,向東攻打龍且、項佗於定陶,得勝。

向東佔領碣、蕭、彭城。

攻打項籍軍,漢軍大敗而逃。

曹參以中尉身份圍取雍丘。

王武在外黃反叛,程處在燕反叛,曹參進擊,全部獲勝。

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曹參進軍破取了衍氏。

在昆陽攻打羽嬰,追到葉。

回去攻打武彊,於是到了榮陽。

曹參從漠中做將軍中尉,跟隨攻打諸侯,等到項王失敗,又回到陽。

漢二年,拜為假左丞相,進入關中屯兵。

一個多月後,魏王豹反叛,以假丞相身份另外與韓信在束邊攻打魏將孫邀駐守的束張,大勝。

接著攻打安邑,俘虜魏將王襄。

在曲陽攻打魏王,追到束垣,生俘魏王豹。

佔領平陽,俘獲豹母親妻兒,全部平定魏地,共五十二縣。

賜食邑平陽。

於是跟隨韓信在鄔東攻打趟相國夏說軍,大勝,殺死夏說。

韓信和以前的常山王張耳率兵下井陘,攻打成安君陳余,命令曹參回去把趙別將戚公圍困於鄔城中。

戚公逃跑,追殺了他。

於是率兵到漢王所在地。

韓信已打敗了趟,做了相國,向東攻打齊,曹參以左丞相身份跟隨。

攻破齊歷下軍,於是佔領臨淄。

回去平定濟北郡,收復著、漯陰、平原、鬲、盧。

然後隨韓信在上假密攻打龍且軍,大勝,殺龍且,俘亞將周蘭。

平定齊郡,共得七十縣。

俘獲原齊王田廣相田光,守相許章,以及原將軍田既。

韓信被立為齊王,率兵向東到陳,和漢王共破項羽,曹參留下平定齊還沒有降服的地方。

漢王即皇帝位,整信改封為楚王。

一莖一參交回相印。

直狙封長子窒巡為變王,任命萱參為相國。

直擔六年,與諸侯剖符,賜萱皇爵為列侯,食邑芒墮一萬零六百三十戶,世代不絕。

曹參以齊相國身份攻打陳稀將張春,得勝。

黥布造**,曹參跟隨悼惠王率車騎十二萬,和高祖合擊黥布軍,大勝。

向南到蘄,回師平定竹邑、相、蕭、留。

曹參的功績:共攻取二國,一百二十二縣;俘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躑、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孝惠元年,廢除諸侯相國之法,改以曹參為齊丞相。

曹參相齊時,齊有七十座城。

天下剛平定,悼惠王年輕,曹參召集所有的長老諸先生,問安集百姓的辦法。

而齊老儒數以百計,每個人說得都不一樣,曹參不知怎樣確定。

聽說膠西有個蓋公,善於研究黃老之言,派人以厚禮請他。

見了蓋公,蓋公對他說平安之道貴在清靜而百姓自會安定,以此類推詳細論述。

曹參於是避離正堂,讓蓋公住在那裹。

他的施政要領採用黃老之術,所以為齊相九年,齊國安集,人們大相稱讚他為賢相。

蕭何薨,曹參聽說後,告訴舍人趕快置辦行裝,「我將入朝為相。」

過了不久,使者果然來召曹參。

曹參要離開了,囑咐接其相位的人說:「把齊的獄訟和市集貿易托付給你,千萬不要侵擾它。」

後相說:「治國難道沒有比這更大的事嗎?」曹參說:「不是的。

獄訟和市集貿易,是用來兼容並包的地方,如果您侵擾了它,一奸一人在哪裹容身呢?所以我把這件事放在最先。」

最初曹參微賤時,和蕭何友善,等做了宰相,二人有矛盾。

到蕭何將死,推舉的賢人衹有曹參。

曹參代替蕭何做相國,所有的事都無所變更,全部遵照蕭何的約定。

選擇郡國小吏出身,不善文辭的忠厚長者,就召拜為丞相史。

小吏中解釋法律條文深刻,想求得聲名的,都排斥在外。

日夜飲酒,卿大夫以下官員及賓客見曹參無所事事,來的人都想進言勸說。

人一到,曹參就用醇酒給他喝,揣測他要說話了,就再讓他喝酒,喝醉了之後才回去,終於沒人能開口說,便習以為常了。

相府後園靠近小吏的住所,小吏在住所裹天天喝酒唱歌,從吏深以為患,拿他們沒辦法,便請曹參游後園。

聽見小吏醉後唱歌,從吏希望相國召來審問。

曹參卻反而叫人取酒鋪陳坐喝,大聲唱著與其相和。

曹參見人有小餅錯,便為他遮掩,府中平安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笛為中大夫。

惠帝怪相國不理政事,以為「難道是看我年輕嗎?」於是對曹宙說:「你回去,試著私下平常隨意地問你父親:『高帝剛棄群臣而去,帝年富力強,您為相國,天天喝酒,無所事事,怎麼能為天下分憂呢?』但不要說是我告訴你的。」

曹畝休假回家,有空的時候,自隨其意勸諫曹參,曹參生氣地責打他二百下,說:「快去入朝侍奉,天下事不是你應當說的。」

到上朝時,帝責備曹參說:「與曹宙有什麼關係呢?那是我讓他諷諫你的。」

曹參脫帽謝罪說:「陛下自己覺得聖明英武比高皇帝如何?」皇上說:「我怎麼敢與先帝比!」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賢能?」皇上說:「您好像不如他。」

曹參說:「陛下說得很對。

高皇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明白具備,陛下垂衣拱手,曹參等謹守職責,遵守而不喪失,不也可以嗎?」惠帝說:「好!您去休息吧。」

曹參做相國三年,薨,謐號懿侯。

百姓歌頌他說:「蕭何製法,和如畫一;曹參代之,守而不失。

乘此清平,民得安寧。」

曹茁繼承侯位,高後時位至御史大夫。

傳國到曾孫曹襄,武帝時為將軍,攻打匈奴,薨。

其子曹宗繼承,犯罪,被罰作築城勞役。

到哀帝時,才封曹參玄孫之孫曹本始為平陽侯,食邑二千戶,王莽時薨。

其子曹宏繼承,建武中首先降服河北,封平陽侯。

至今已有八侯。

贊日:蕭何、曹參都出身於秦的刀筆小吏,當時平庸沒有超群的作為。

漢興起,仰仗日月的餘光,蕭何因誠信謹慎守持管籥,曹參與韓信一起征伐。

天下平定後,順應百姓痛恨秦法的心理,依民所向重新開始,二人同心,於是海內得以安定。

淮陰、黥布等已絕滅,衹有蕭何、曹參擁有功名,位於群臣之上,聲名流傳後世,為一代受眾人敬仰之臣,使後代得到恩蔭,真盛大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