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九 元帝紀 第九:【原文】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九 元帝紀 第九

漢書

卷九 元帝紀 第九

(漢元帝劉奭)

【原文】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

母曰共哀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

年二歲,宣帝即位。

八歲,立為太子。

壯大,柔仁好儒。

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一愛一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

而王母張婕妤尤幸。

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

黃龍元年十二月,宣帝崩。

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

賜諸侯王、公主、列侯黃金,吏二千石以下錢、帛,各有差。

大赦天下。

三月,封皇太后兄侍中中郎將王舜為安平侯。

丙午,立皇后王氏。

以三輔、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訾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

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產弟子中常侍許嘉為平恩侯,奉戴侯後。

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之聖緒,獲奉宗宙,戰戰兢兢。

間者地數動而未靜,懼於天地之戒,不知所由。

方田作時,朕憂蒸庶之失業,臨遣光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困乏、失職之民,延登賢俊,招顯側陋,因覽風俗之化。

相、守二千石誠能正躬勞力,宣明教化,以親萬姓,則六一合之內和親,庶幾-無憂矣。

《書》不雲乎?『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又曰:「關東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

其令郡國被災害甚者毋出租賦。

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賦。

賜宗室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五十戶牛、酒。」

六月,以民疾疫,令大官損膳,減樂府員,省苑馬,以振困乏。

秋八月,上郡屬國降胡萬餘人亡入匈奴。

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饑,或人相食,轉旁郡錢、谷以相救。

詔曰:「間者,陰陽不調,黎民饑寒,無以保治,惟德淺薄,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

其令諸宮、館希御幸者勿繕治,太僕減谷食馬,水衡省肉食獸。」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賜雲陽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立弟竟為清河王。

三月,立廣陵厲王太子霸為王。

詔罷黃門乘輿狗馬,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飛外池、嚴B054池田假與貧民。

詔曰:「蓋聞賢聖在位,陰陽和,風雨時,日月光,星辰靜,黎庶康寧,考終厥命。

今朕恭承天地,托於公侯之上,明不能燭,德不能綏,災異並臻,連年不息。

乃二月戊午,地震於隴西郡,毀落太上皇廟殿壁木飾,壞敗E56C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

山崩地裂,水泉一湧一出。

天惟降災,震驚朕師。

治有大虧,咎至於斯。

夙夜兢兢,不通大變,深惟郁悼,未知其序。

間者歲數不登,元元困乏,不勝饑寒,以陷刑辟,朕甚閔之。

郡國被地動災甚者,無出租賦。

赦天下。

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條秦,毋有所諱。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

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

賜御史大夫爵關內侯,中二千石右庶長,天下當為父後者爵一級,列侯錢各二十萬,五大夫十萬。

六月,關東饑,齊地人相食。

秋七月,詔曰:「歲比災害,民有菜色,慘怛於心。

已詔吏虛倉廩,開府庫振救,賜寒者衣。

今秋禾麥頗傷。

一年中地再動。

北海水溢,流殺人民。

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意陳朕過,一靡一有所諱。」

冬,詔曰:「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

故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經書,厥功茂焉。

其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朝朔、望。」

十二月,中書令弘恭、石顯等譖望之,令自一殺。

三年春,令諸侯相位在郡守下。

珠-郡山南縣反,博謀群臣。

待詔賈捐之以為宜棄珠-,救民饑饉。

乃罷珠。

夏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鶴館災。」

詔曰:「乃者火災降於孝武園館,朕戰慄恐懼。

不燭變異,咎在朕躬。

群司又未肯極言朕過,以至於斯,將何以寤焉!百姓仍遭凶厄,無以相振,加以煩擾-苛吏,拘牽乎微文,不得永終一性一命,朕甚閔焉。

其赦天下。」

夏,旱。

立長沙煬王弟宗為王。

封故海昏侯賀子代宗為侯。

六月,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由陰陽。

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

朕之不德,庶幾群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

偷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

惟C02C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於非業之作,衛於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

其罷甘泉、建章宮衛,令就農。

百官各省費。

條奏毋有所諱。

有司勉之,毋犯四時之禁。

丞相、御史舉天下明陰陽災異者各三人。」

於是言事者眾,或進擢召見,人人自以得上意。

四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赦汾陰徒。

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高年帛。

行所過無出租賦。

五年春正月,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三月,行幸雍,祠五。

夏四月,有星孛於參。

詔曰:「朕之不逮,序位不明,眾僚久曠,未得其人。

元元失望,上感皇天,陰陽為變,咎流萬民,朕甚懼之。

乃者關東連遭災害。

饑寒疾疫,夭不終命。

《詩》不雲乎,『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其令太官毋日殺,所具各減半。

乘輿秣馬,無乏正事而已。

罷角抵、上林宮、館希御幸者、齊三服官、北假田官、鹽鐵官、常平倉。

博士弟子毋置員,以廣學者。

賜宗室子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五十戶牛、酒。」

省刑罰七十餘事。

除光祿大夫以下至郎中保父母同產之令。

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冬十二月丁未,御史大夫貢禹卒。

衛司馬谷吉使匈奴,不還。

永光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效泰。

赦雲陽徒。

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高年帛。

行所過毋出租賦。

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宮。

三月,詔曰:「五帝、三王任賢使能,以登至平,而今不治者,豈斯民異哉?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賢也。

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

重以周、秦之弊,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由此觀之,元元何辜?其赦天下,令厲津自新,各務農畝。

無田者皆假之,貸種、食如貧民。

賜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

是月雨雪,隕霜傷麥稼,秋罷。

二年春二月,詔曰:「蓋聞唐、虞象刑而民不犯,殷周法行而堅軌服。

今朕獲承高祖之洪業,托位公侯之上,夙夜戰慄,永惟百姓之急,未嘗有忘焉。

然而陰陽未調,三光-昧。

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盜賊並興。

有司又長殘賊,失牧民之術。

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虧。

咎至於此,朕甚自恥。

為民父母,若是之薄,謂百姓何?其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三老、孝弟、力田帛。」

又賜諸侯王、公主、列侯黃金,中二千石以下至中都官長吏各有差,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各二級。

三月壬戌朔,日有蝕之。

詔曰:「朕戰戰慄栗,夙夜思過失,不敢荒寧。

惟陰陽不調,未燭其咎,婁敕公卿,日望有效。

至今有司執政,未得其中,施與禁切,未合民心,暴猛之俗彌長,和睦之道日衰,百姓愁苦,一靡一所錯躬。

是以氛邪歲增,侵犯太陽,正氣湛掩,日久奪光。

乃壬戌,日有蝕之,天見大異,以戒朕躬,朕甚悼焉。

其令內郡國舉茂材異等、賢良、直言之士各一人。」

夏六月,詔曰:「間者連年不收,四方鹹困。

元元之民,勞於耕耘,又亡成功,困於饑饉,亡以相救。

朕為民父母,德不能覆,而有其刑,甚自傷焉。

其赦天下。」

秋七月,西羌反,遣右將軍馮奉世擊之。

八月,以太常任千秋為奮威將軍,別將五校並進。

三年春,西羌平,軍罷。

三月,立皇子康為濟陽王。

夏四月癸未,大司馬車騎將軍接薨。

冬十一月,詔曰:「乃者已丑地動,中冬雨水、大霧,盜賊並起。

吏何不以時禁?各悉意對。」

冬,復鹽鐵官、博士弟子員。

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徭役。

四年春二月,詔曰:「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燭理百姓,婁遭凶咎。

加以邊境不安,師旅在外,賦斂、轉輸,元元蚤動,窮困亡聊,犯法抵罪。

夫上失其道而繩下以深刑,朕甚痛之。

其赦天下,所貸貧民勿收責。」

三月,行幸雍,祠五。

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戊寅晦,日有蝕之。

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賢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蒙澤。

今朕-於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一靡一瞻不眩,一靡一聽不惑,是以政令多還,民心未得,邪說空進,事亡成功。

此天下所著聞也。

公卿大夫好惡不同,或緣堅作邪,侵削細民,元元安所歸命哉!乃六月晦,日有蝕之。

《詩》不雲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來,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輔朕之不逮。

直言盡意,無有所諱。」

九月戊子,罷衛思後園及戾園。

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宙在郡國者。

諸陵分屬三輔。

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

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一性一;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

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

《詩》不雲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今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

佈告天下,令明知之。」

又罷先後父母奉邑。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效泰。

三月,上幸河東,祠后土。

秋,穎川水出,流殺人民。

吏、從官縣被害者與告,士卒遣歸。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

十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皇帝寢廟園。

建昭元年春三月,上幸雍,祠五。

秋八月,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

冬,河間王元有罪,廢遷房陵。

罷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益三河大郡太守秩。

戶十二萬為大郡。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立皇子輿為信都王,閏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冬十一月,齊、楚地震,大雨雪,樹折屋壞。

淮陽王舅張博、魏君太守京房坐窺道諸侯王以邪意,漏洩省中語,博要斬,房棄市。

三年夏,令三輔都尉、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

六月甲辰,丞相玄成薨。

秋,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撟發戊已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單于。

冬,斬其首,傳詣京師,縣蠻夷邸門。

四年春正月,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

赦天下。

群臣上壽。

置酒,以其圖書示後宮貴人。

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慄慄,懼不克任。

間者陰陽不調,五行失序,百姓饑饉。

惟C02C庶之失業,臨遣諫大夫博士賞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乏困、失職之人,舉茂材特立之士。

相、將、九卿,其帥意毋怠,使朕獲觀教化之流焉。」

六月甲申,中山王竟薨。

藍田地沙石雍霸水,安陵岸崩雍涇水,水逆流。

五年春三月,詔曰:「蓋聞明王之治國也,明好惡而定去就,崇敬讓而民興行,故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從。

今朕獲保宗廟,兢兢業業,匪敢解怠,德薄明-,教化淺微。

傳不雲乎?『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三老、孝弟、力田帛。」

又曰:「方春,農桑興,百姓戮力自盡之時也,故是月勞農勸民,無使後時。

今不一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興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時之作,亡終歲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之。」

夏六月庚申,復戾園。

壬申晦,日有蝕之。

秋七月庚子,復太上皇寢廟園、原廟,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園。

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

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

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皇太子冠。

賜列侯嗣子爵五大夫,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

二月,御史大夫延壽卒。

三月癸未,復孝惠皇帝寢廟園、教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夏,封騎都尉甘延壽為列侯。

賜副校尉陳湯爵關內侯、黃金百斤。

五月壬辰,帝崩於未央宮。

毀太上皇、孝惠、孝景皇帝廟。

罷孝文、孝昭太后、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寢園。

秋七月丙戌,葬渭陵。

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

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節度,窮極幼眇。

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

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白話文】

漢元帝,是漢宣帝的太子。

母親是恭哀許皇后, 宣帝微賤時生於民間。

年二歲時,宣帝繼承帝位。

元帝年八歲時,被立為太子。

成年後,寬厚而尊重儒術。

見宣帝所起用的多是法吏,他們以名責實,尊君卑臣以彈治天下,大臣楊惲、 蓋寬饒等都因犯譏刺君上之罪而被誅戮,常在平時侍奉時從容進言: 「陛下持刑太深,應用儒生。

」 宣帝動怒說: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二道交替使用,為何要專行仁政,傚法周朝呢 ? 況且一般儒生不能用所學結合實際,喜歡厚古薄今,使人惑亂於名實,不知所從,那怎麼能委以重任 !」 於是歎道: 「亂我劉家朝綱的,將是太子啊 !」 由是就疏太子而一愛一淮陽。

宣帝說: 「淮陽王明於察斷而一愛一學法律, 應繼承我的事業。

」 淮陽王的母親張婕妤更得一寵一。

宣帝有意用淮陽王取代太子, 但由於少年微賤時依靠許氏,夫婦義結糟糠,所以最終還是不肯背棄許皇后而另立太子。

黃龍元年十二月, 宣帝駕崩。

二十六日,太子繼皇帝位,到高廟祭祀。

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

初元元年(前 48 )春正月初四日,葬漢宣帝於杜陵。

賞賜各侯王、 公主、 列侯以黃金,官吏二千石以下以錢帛,各有差別。

大赦天下。

三月,封皇太后兄侍中中郎將王舜為安平侯。

初十日,立皇后王氏。

以三輔、 太常、 郡國公田及皇家御苑可以借用的就借給貧民耕種,家產不滿千錢的借給種一子與糧食。

封外祖父平恩戴侯的同母弟之子中常侍許嘉之子為平恩侯,以作戴侯之後。

夏四月, 下詔說: 「朕繼承先帝的神聖事業,能奉宗廟,戰戰兢兢。

近來數次發生地震,為上天示以警戒而惶恐,而又不知其原因。

正當農時季節, 朕擔心黎民中有的無力耕種,及時派遣光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於天下,慰問耆老鰥寡孤獨困乏而失其常業的百姓,延請賢俊,招詢隱士,以觀覽風俗教化,郡守國相及二千石果能以身作則勤於政事,宣明朝廷教化,以使萬姓相親,這樣就會使宇宙之內莫不和睦相親,就基本上達到國泰民安了。

《尚書》不是說過嗎 ?『股肱之臣良善,眾事就能安寧 !』 特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 詔書又說: 「關東今年穀物歉收,百姓困乏。

現令郡國受災嚴重的免出租賦。

江海陂湖園池屬於少府的可以借給貧民謀生,不出租稅。

賞賜劉氏宗族名在譜籍的馬一匹至八匹,三老、 孝子賞帛五匹, 悌者、 力田的賞帛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每五十戶賞牛酒若干。」

六月,因民間瘟疫流行,下令宮廷節省膳食開支,裁減樂府人員,減少御苑馬匹,以其財物賑濟困乏地區。

秋八月,上郡屬國降胡一萬餘人,逃亡進入匈奴地區。

九月,關東郡國十一處大水,饑荒嚴重,有的地方人相食,調運附近的錢谷以救災。

下詔說: 「前者陰陽不調,黎民饑寒,失去生活保障,只因朕的德行淺薄,不足以擔任治理天下的重任而居停於先帝的宮室。

現令各官館準備迎駕的處所不必修繕,太僕減少飼馬的糧食,水衡減少飼養珍禽異獸的肉類。」

二年春正月,駕臨甘泉, 郊祭泰?。

賞賜雲陽臣民爵位一級,賞賜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封弟劉竟為清河王。

三月,封廣陵厲王太子霸為王。

下詔免去近署的車輛與狗馬, 水衡所禁止開採的園囿、 宣春苑、 少府的獵場水池、 射苑中的池田, 都借與貧民謀生。

詔書說: 「常聞聖帝賢王在位,陰陽協和,風調雨順,日月光,星宿定位,百姓安寧,益壽延年。

今日朕恭承天地,位尊於公侯之上,明不能夠燭照四海,德不足以安定兆民,災異屢現,連年不息。

在二月二十八日,隴西郡發生地震,毀落太上皇廟殿壁木飾,毀壞原道縣城郭官寺及人民房屋,壓死多人。

山崩地裂,水泉一湧一出。

上天降災,多次警朕。

治國有過,罪有應得。

日夜戰戰兢兢, 不能理解發生災變的原因,內心有說不出的痛苦,思緒紊亂。

近年經常歉收,百姓窮困,經受不住飢寒交迫,就鋌而走險陷入囚獄,朕深為哀憐。

郡國因地震災害嚴重的免出租賦。

赦天下,凡是可以蠲除減省以方便百姓的,可以逐條上奏, 不必有所迴避。

丞相、 御史、 中二千石都薦舉才華出色的敢於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自閱覽他們所提出的批評與建議。」

夏四月二十八日, 立皇太子。

賜御史大夫官爵為關內侯, 中二千石官爵為左庶長,天下的為父親繼承人的賞爵一。

列侯賞錢二十萬,五大夫賞錢十萬。

六月,關東發生嚴重饑荒,齊地人相食。

秋七月,下詔說: 「連年災害,民有菜色,朕深感慘痛。

已命令有關官員虛倉廩、 開府庫以行賑饑者食、 賜寒者衣。

今秋禾麥也不同程度受災。

一年中幾次地震,北海漲潮,流殺人民。

陰陽不和, 過失何在 ? 公卿認為應如何進行處置 ? 希望盡意批評朕的過失,不必有所隱諱。」

冬,下詔說: 「國家將走向興盛,就尊重師傅。

原前將軍望之為朕師傅八年,教導經書, 其功甚美,現賜爵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 每月只在初一與十五入朝。」

十二月,中書令弘恭、 石顯等人誣告望之,元帝令望之自一殺。

三年春, 下令諸侯國相位在郡守之下。

珠崖郡山南縣造**,廣徵群臣之謀。

待詔賈捐之認為可暫放棄珠崖造**事不管,應集中力量救災。

於是未對珠崖採取行動。

夏四月三十日, 茂陵白鶴館火災。

下詔說: 「前者火災發生在武帝園陵館中,朕戰慄恐懼。

不瞭解變異的發生之因,過失在於朕躬。

群臣又未肯極力批評朕的錯誤,以至於此,朕怎能寢安於席啊 ! 百姓累遭災患,國家賑救不力,加之受苛吏的煩擾,受條文的拘牽,不得保其一性一命,朕甚為同情,現決定赦天下。」

夏,旱災。

立長沙煬王弟宗為王,封已故海昏侯賀之子代宗為侯。

六月,下詔說: 「曾聞安民之道,在於協調陰陽。

近來陰差陽錯, 風雨不時。

朕德行有虧,總希望諸公卿中有能無所顧忌地指出朕的過失,實則不然。

唯唯諾諾,不肯極力進諫,朕深感不安。

經常懷念黎民的饑寒,他們有的遠離父母妻子,從事官家所差役的不急之事,守衛那些並無人居住的宮殿, 這恐怕不符合協理陰陽之道啊 ! 現決定罷免甘泉、 建章宮的守衛,令衛卒就農。

百官各省開支,呈奏不必有所顧忌。

有關官員要恪盡職守,不要貽誤農時。

丞相御史舉薦天下明瞭陰陽災異的各三人。」

從此提批評建議的人多起來了。

有的被提拔召見, 人人都自以為能深明天子之意。

四年春正月,駕臨甘泉, 郊祭泰?。

三月駕臨河東,祭祀后土。

赦免汾陰犯人,賞賜臣民爵一級,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鰥寡高年帛若干。

車駕所經之地免出今年租稅。

五年春正月,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於各侯王。

三月,駕臨雍地,祭祀五?。

夏四月,彗星出現在參星區。

下詔說: 「朕從政不勤,任官無序而職責不明,機構不全而職事空廢。

使百姓失望。

前些時關東連遭災害,饑寒疾疫,引起非正常死亡。

《詩》不是說過嗎 ?『凡是有人遇到喪禍之事,就應當盡力救助。

』現令太官不要每日宰殺牲禽,御膳所供按食譜減一半。

宮廷所備的車乘馬匹,只供郊祀與  鬼狩必需而已。

罷免角抵之戲,遣返上林宮館內的姬妾。

罷免主管文繡衣服之官、 鹽鐵官、 常平倉。

博士弟子不設專職,要廣為培養社會上的學者。

賜宗室男子譜上有名者馬一匹至八匹, 三老、 孝者賞帛,每人五匹。

悌者、 力田每人賞帛三匹。

鰥寡孤獨每人二匹,吏民五十戶賞牛酒若干。

」 減輕刑罰七十餘件,廢除光祿大夫至郎中的父母兄弟,一人有過,都要連坐的法令。

下令天子的日常侍從在宮廷外門任事的, 應將祖父母及父母、 兄弟的年齡、 姓名、 相貌特徵填寫清楚。

冬十一月初九日,御史大夫貢禹去世。

衛司馬谷吉出使匈奴,失蹤。

永光元年春正月,駕臨甘泉,郊祭泰?,赦免雲陽犯人。

賞賜臣民爵一級,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高年賜帛,御駕所經過之處不出租稅。

二月,詔令丞相、 御史舉薦質樸、 敦厚、 謙遜有高行的人,光祿每年按此內容考校郎、從官而定其等級。

三月,下詔說: 「五帝三王任賢使能,以登於天下至治,而今日國家混亂,難道是人民不同了嗎 ? 問題就出在朕的不明,不能識別賢才。

是以佞人在位,賢人就受到堵塞與排擠。

特別是周秦以來的積弊,使社會風氣日下,以致有的人拋棄禮義, 觸犯刑法, 真是可悲啊 ! 由此看來,百姓何罪 ? 現在赦天下,令犯罪者努力改過自新, 各務農業生產。

無田地的都藉以公田,和一般貧民一樣貸給種一子與糧食。

賞賜吏六百石以上爵級為五大夫,勤於政事的官吏賜爵二級,繼承父後的百姓賜爵一級。

女子百戶賜牛酒若干,鰥寡孤獨及高年賜帛若干。」

本月雨雪交加,嚴霜傷凍麥稼,秋無所收。

二年春二月,下詔說: 「曾聞唐虞象徵一性一的施刑而民不犯法,商周法令推行而一奸一宄懾服。

今日朕能繼承高祖的偉業,位尊於公卿之上,日夜戰戰兢兢, 長期懸念百姓的疾苦, 從未忘懷。

然而陰陽未調,日月黯淡,百姓困苦,流離失所,盜賊興起。

主管機構又助長殘賊,未採取治理百姓的有效措施。

這都是朕的不明,治國無方。

過失就在於此,朕深感內疚。

為百姓的父母,而如此薄德,這將何以撫臨百姓 ! 應大赦天下, 賞賜民爵一級,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鰥寡孤獨高年、 三老、 孝悌力田帛若干。

」 又賞賜各侯王、 公主、 列侯以黃金, 中二千石以下至中都官長吏按差等進行賞賜。

吏六百石以上賞以五大夫爵級, 勤於政事的官吏各賞爵二級。

三月初一日,日偏食。

下詔說: 「朕戰戰慄栗、 晝夜反省餅失,不敢廢事而自寧。

對於陰陽不調,不知錯誤出在何處。

屢次曉諭公卿,期望他們努力從政。

至今一些主持政務的人,未能抓住謗本,施惠不足而禁令煩苛, 不能得到民心。

暴猛的風氣日長,和睦的大道日衰,百姓愁苦,沒辦法生活下去。

是以惡氣瀰漫,侵犯太陽, 正氣沉一淪, 日被奪光。

三月初一,日偏食, 天顯異象, 以警戒朕躬。

朕深感悲哀。

現令中原郡國各舉德才兼具的直言之士一人。」

夏六月, 下詔說: 「近年來連年收成不好,四方皆困。

各地百姓,辛勤耕作,勞動而無所收穫,處於飢餓的困境,無法互相救助。

朕為百姓父母, 恩德不能普及,而僅以刑罰相加,內心深感傷悲。

現赦天下。」

秋七月,西羌反叛。

派右將軍馮奉世領兵平叛。

八月, 任太常任千秋為奮威將軍,另領五校之兵與右將軍並進。

三年春,西羌平定,收兵。

三月,立皇子康為濟陽王。

夏四月初九日, 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去世。

冬十一月,下詔說: 「前者十月八日地動, 冬月降大雨、 起大霧, 盜賊四起。

官吏為何不及時禁斷 ? 各應盡意提出對策。」

冬,復設鹽鐵官、 博士弟子員。

鑒於百姓生活困苦,對賦稅大多予以減免,且不必供給京都與外地的徭役。

四年春二月,下詔說: 「朕繼承至尊的重任,不能有效地治理百姓,使其屢遭災禍。

加以邊境不安,大軍在外,而徵收賦稅與支援前線,使百姓疲於奔命,窮困無聊,犯法觸罪。

對這種朝廷失治理之道而對百姓採用嚴刑峻法的舉措,朕深感痛心。

現赦免天下, 原貸給貧民的糧錢免予償還。」

三月,駕臨雍地,祭祀五?。

夏閏六月二十七日,宣帝園陵東關失火。

三十日,日偏食。

下詔說: 「曾聞明王在上,忠賢各司其職,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周邊地區蒙受恩澤。

今日朕暗於王道,日夜憂慮, 還不能求得治道的真諦。

每看到一事就定不了標準,每聽到一言就拿不定主張,是以政令不能貫徹始終,得不到臣民的真正擁戴, 空談闊論,未能辦成幾件實事,這是天下所共聞的。

公卿大夫的一愛一憎各異, 有的緣一奸一作邪,貪贓枉法,百姓將去依靠誰啊 ! 六月三十日, 出現日食。

《詩》不是說過嗎 ?『今天的百姓飽受災禍,處境是十分地可哀 !』 從今以後,公卿大夫應該嚴肅思考上天所示的警戒,慎於修身,明確施政的長遠目標, 以輔佐朕的不足之處。

直言進諫,無所隱諱。」

九月十三日,罷去衛思後園陵與戾太子園陵。

冬十月二十日, 罷去在郡國的祖宗祠廟。

各陵園分別劃歸三輔所轄。

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元帝初陵。

下詔說: 「安土重遷,是黎民的本一性一;骨肉相附,是人情的自然。

前不久,有關機構引用臣子之義,奏請遷徙郡國人民以奉園陵祭祀,使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產失業,親戚別離, 遷出的懷有思念親人之心,在原籍的親人又有不安之意。

這樣,關東就會因遷徙而虛耗費用, 遷入關中的人又無業可從,這不是長久之計,《詩》不是說過嗎 ?『人民勞苦已久,至此可以小享安康。

施恩澤於中原啊 ! 進而安定四方。

』 今所設置的初陵,不必移民設置縣邑,讓天下都能安土樂業,不必擔心遷徙流動。

特佈告天下,使百姓明知。

」 又罷去先後為其父母守塚奉祭祀的奉邑。

五年春正月,駕臨甘泉, 郊祭泰?。

三月,又駕臨河東,祭祀后土。

秋,穎川大水決口,淹死人民。

吏和皇上從官屬本縣人有被水害的,都給假期探視,災區的士卒復員回籍。

冬,元帝駕臨長楊射熊館, 布列車騎,大獵。

十二月十六日,太上皇、 惠帝寢廟園發生火災。

建昭元年春三月,元帝親臨雍地,祭祀五?。

秋七月,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到枳道。

冬,河間王元有罪,廢為平民遷於房陵。

罷去孝文太后、 孝昭太后寢園。

二年春正月,駕臨甘泉, 郊祭泰?。

三月,又駕臨河東,祭祀后土。

增加三河郡太守的俸祿,該郡是十二萬戶的大郡。

夏四月,赦免天下。

六月,封皇子輿為信都王。

閏八月八日,太皇太后上官氏去世。

冬十一月,齊楚地震, 大雪紛飛, 樹折屋壞。

淮陽王舅張博、 魏郡太守京房犯有陰導各侯王以邪逆之意,漏洩禁中機密,張博腰斬,京房處決。

三年夏,下令三輔都尉,大郡都尉爵級都為二千石。

六月十九日,丞相玄成去世。

秋,朝廷派駐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矯以朝廷之命調動戍己校尉、 屯田將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單于。

冬,斬其首級,傳到京師,懸於鴻臚客館外門以示眾。

年春正月,因誅郅支單于事在祖廟進行告祖祭祀。

赦免天下。

郡臣置酒相賀呼 「萬歲」 ,元帝將征討郅支的圖書

展示與後宮貴人觀看。

夏四月, 下詔說: 「朕繼承先帝的豐功偉績,日夜誠惶誠恐, 深恐不能勝任。

前一段陽陰不調,五行失序。

百姓饑饉。

為了瞭解黎民的失其常業的情況,特派遣諫大夫博士賞等一十人循行天下, 慰問耆老鰥寡孤獨乏困失業的人,薦舉茂材特立之士。

將相九卿,要努力貫徹朕的意圖,使朕能瞭解政教與風化的運行情況。」

六月初五日,中山王劉靖去世。

藍田地沙石堵塞灞水, 安陵岸崩壅住涇水,水倒流。

五年春三月,下詔說: 「常聞明王治國,明確是非標準而供臣民遵循,提倡嚴謹謙虛並形成社會風氣,所以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樂從。

今日朕繼承宗廟,兢兢業業, 不敢懈怠,而德薄目暗,教化淺微。

《論語》不是說過嗎 ?『百姓的過失,都應由君臨天下的人負責。

』現赦免天下,賞賜民爵一級。

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三老、 孝悌力田帛若干。

」 詔書又說: 「正值春耕與蠶桑時期,是百姓全力以赴的時刻,所以在本月要慰勉農戶,不違農時。

現有不一良之吏,為查證小罪,徵召證人到署作證。

興生一些不急之事,以妨害百姓,使其貽誤農時失去節令,而致秋後無所收穫,對此,公卿要認真瞭解並三令五申,保證不妨害農事。」

夏六月十七日,恢復戾太子園陵。

六月三十日,日偏食。

秋七月二十八日,恢復太上皇寢廟園、 高祖原廟、 昭靈後、 武哀王、 昭哀後、衛思後園陵。

竟寧元年(前 33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下詔說: 「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已經伏罪被誅,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仰慕大漢禮義,再次修朝賀之禮,願意保持中原與塞外的長期和睦友好,使邊陲長無兵革之禍, 可改元為竟寧。

賜單于以待詔掖庭王嬙為其後。

」皇太子行冠禮。

賜列侯嗣子之爵為五大夫。

天下為父親的繼承人的爵一級。

二月御史大夫繁延壽去世。

三月十四日,恢復惠帝寢廟陵園、 孝文太后、 孝昭太后寢園。

夏,封騎都尉甘延壽為列侯。

賜副校尉陳湯爵關內侯,黃金百斤。

五月二十五日,元帝駕崩於未央宮。

太上皇、 惠帝、 景帝廟發生火災。

罷去文帝、 昭太后、 昭靈後、 武哀王、 昭哀後寢園。

秋七月十九日,葬元帝於渭陵。

班固評論:臣外祖兄弟曾為元帝侍中,告訴過臣說元帝興趣廣泛, 一精一於書法,會彈琴、 吹一簫,能按曲譜,為配新詞,節拍分明,窮極要妙。

少年即尊崇儒術,及繼帝位,徵用儒生,委以政事,貢禹、 薛廣德、韋賢、 匡衡等儒生相繼為宰相。

而元帝為文義所牽制,優柔寡斷,宣帝中興之業遂衰。

然而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代賢王之遺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