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原文】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也,姓劉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

漢書

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

(漢高祖劉邦)

【原文】

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也,姓劉氏。

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

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寬仁一愛一人,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及壯,試吏,為泗上亭長,延中吏無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時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怪。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

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辟仇,從之客,因家焉。

沛中豪傑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

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給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後。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一愛一。

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

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

呂公曰:「此非-女子所知。」

卒與高祖。

呂公女即呂後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嘗告歸之田。

呂後與兩子居田中,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後因-之。

老父相後曰:「夫人天下貴人也。」

令相兩子,見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

相魯元公主,亦皆貴。

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捨來,呂後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

高祖問,曰:「未遠。」

乃追及,問老父。

老父曰:「鄉者夫人-子皆以君,君相貴不可言。」

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

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也。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

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

蛇分為兩,道開。

行數里,醉困臥。

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人問嫗何哭,嫗曰:「人殺吾子。」

人曰:「嫗子何為見殺?」

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

人乃以嫗為不誠,欲苦之,嫗因忽不見。

後人至,高祖覺。

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

諸從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當之。

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呂後與人俱求,常得之。

高祖怪問呂後,後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高祖又喜。

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陳涉起蘄。

至陳,自立為楚王,遣武臣、張耳、陳餘略趙地。

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

郡縣多殺長吏以應涉。

九月,沛令欲以沛應之。

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沛子弟,恐不聽。

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以劫眾,眾不敢不聽。」

乃令樊噲召高祖。

高祖之眾已數百人矣。

於是樊噲從高祖來。

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

蕭、曹恐,逾城保高祖。

高祖乃書帛射城上,與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

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

沛令共誅令,擇可立立之,以應諸侯,即室家完。

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

父老乃帥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高祖,欲以為沛令。

高祖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吾非敢自一愛一,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此大事,願更擇可者。」

蕭、曹皆文吏,自一愛一,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高祖。

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奇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高祖數讓,眾莫肯為,高祖乃立為沛公。

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廷,而釁鼓。

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也。

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是月,項梁與兄子羽起吳。

田儋與從弟榮、橫起齊,自立為齊王。

韓廣自立為燕王。

魏咎自立為魏王。

陳涉之將周章西入關,至戲,秦將章邯距破之。

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

二日,出與戰,破之。

令雍齒守豐。

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

秦泗川守壯兵敗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殺之。

沛公還軍亢父,至方與。

趙王武臣為其將所殺。

十二月,楚王陳涉為其御所殺。

魏人周市略地豐、沛,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

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

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

沛公攻豐,不能取。

沛公還之沛,怨雍齒與豐子弟畔之。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

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

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

二月,攻碭,三日拔之。

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

三月,攻下邑,拔之。

還擊豐,不下。

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

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

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

雍齒奔魏。

五月,項羽拔襄城還。

項梁盡召別將。

六月,沛公如薛,與項梁共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

章邯破殺魏王咎、齊王田儋於臨濟。

七月,大霖雨。

沛公攻亢父。

章邯圍田榮於東阿。

沛公與項梁共救田榮,大破章邯東阿。

田榮歸,沛公、項羽追北,至城陽,攻屠其城。

軍濮陽東,復與章邯戰,又破之。

章邯復振,守濮陽,環水。

沛公、項羽去攻定陶。

八月,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

定陶未下,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與秦軍戰,大敗之,斬三川守李由。

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再破秦軍,有驕色。

宋義諫,不聽。

秦益章邯兵。

九月,章邯夜銜枚擊項梁定陶,大破之,殺項梁。

時連雨自七月至九月。

沛公、項羽方攻陳留,聞梁死,士卒恐,乃與將軍呂臣引兵而東,徙懷王自盱台都彭城。

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魏咎弟豹自立為魏王。

後九月,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

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兵。

以羽為魯公,封長安侯。

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王歇,大破之。

歇保巨鹿城,秦將王離圍之。

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

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

獨羽怨秦破項梁,奮勢,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悍禍賊,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

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項羽不可遣,獨沛公秦寬大長者。」

卒不許羽,而遣沛公西收陳王、項梁散卒。

乃道碭至城陽與槓裡,攻秦軍壁,破其二軍。

秦三年十月,齊將田都畔田榮,將兵助項羽救趙。

沛公攻破東郡尉於成武。

十一月,項羽殺宋義,並其兵渡河,自立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等皆屬。

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餘人,並之,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

故齊王建孫田安下濟北,從項羽救趙。

羽大破秦軍巨鹿下,虜王離,走章邯。

二月,沛公從碭北攻昌邑,遇彭越。

越助攻昌邑,未下。

沛公西過高陽,酈食其為裡監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度。」

乃求見沛公。

沛公方踞一床一,使兩女子洗。

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

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

食其說沛公襲陳留。

沛公以為廣野君,以其弟商為將,將陳留兵。

三月,攻開封,未拔。

西與秦將楊熊會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

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斬之以徇。

四月,南攻穎川,屠之。

因張良遂略韓地。

時趙別將司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

南,戰雒陽東,軍不利,從-轅至陽城,收軍中馬騎。

六月,與南陽守-戰-東,破之。

略南陽郡,南陽守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過宛西。

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

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

於是沛公乃夜引軍從他道還,偃旗幟,遲明,圍宛城三匝。

南陽守欲自剄,其舍人陳恢曰:「死未晚也。」

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

宛郡縣連城數十,其吏民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

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必隨足下。

前則失咸陽之約,後有強宛之患。

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

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足下通行無所累。」

沛公曰:「善。」

七月,南陽守-降,封為殷侯,封陳恢千戶。

引兵西,無不下者。

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

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與偕攻析、酈,皆降。

所過毋得鹵掠,秦民喜。

遣魏人甯昌使秦。

是月,章邯舉軍降項羽,羽以為雍王。

瑕丘申陽下河南。

八月,沛公攻武關,入秦。

秦相趙高恐,乃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不許。

九月,趙高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

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關。

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

願先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以利。」

秦將果欲連和,沛公欲許之。

張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

沛公引兵繞-關,逾蕢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

遂至藍田,又戰其北,秦兵大敗。

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

沛公至霸上。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

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

乃以屬吏。

遂西入咸陽。

欲止宮休捨,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

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

十一月,召諸縣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

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吏民皆按堵如故。

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

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

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

沛公讓不受,曰:「倉粟多,不欲費民。」

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

今聞章邯降項羽,羽號曰雍王,王關中。

即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守函谷關,毋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計,從之。

十二月,項羽果帥諸侯兵欲西入關,關門閉。

聞沛公已定關中,羽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遂至戲下。

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聞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相,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

亞父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

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

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

急擊之,勿失。」

於是饗士,旦日合戰。

是時,羽兵四十萬,號百萬。

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會羽季父左尹項伯素善張良,夜馳見張良,具告其實,欲與俱去,毋特俱死。

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

乃與項伯俱見沛公。

沛公與伯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無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庫,待將軍。

所以守關者,備他盜也。

日夜望將軍到,豈敢反邪!願伯明言不敢背德。」

項伯許諾,即夜復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

項伯還,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且人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因善之。」

羽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見羽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先入關,能破秦,與將軍復相見。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隙。」

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羽因留沛公飲。

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

范增起,出謂項莊曰:「君王為人不忍,汝入以劍舞,因擊沛公,殺之。

不者,汝屬且為所虜。」

莊入為壽。

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因拔劍舞。

項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樊噲聞事急,直入,怒甚。

羽壯之,賜以酒。

噲因譙讓羽。

有頃,沛公起如廁,招樊噲出,置車官屬,獨騎,樊噲、靳強、滕公、紀成步,從間道走軍,使張良留謝羽。

羽問:「沛公安在?」

曰:「聞將軍有意督過之,脫身去,間至軍,故使臣獻璧。」

羽受之。

又獻玉斗范增。

增怒,撞其鬥,起曰:「吾屬今為沛公虜矣!」

沛公歸數日,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所過殘滅,秦民大失望。

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

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

乃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本定天下,諸將與籍也。」

春正月,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二月,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背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

趙將司馬-為殷王,都朝歌。

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六。

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

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

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

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

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

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齊將田都為齊王,都臨。

徙趙王歇為代王。

趙相張耳為常山王。

漢王怨羽之背約,欲攻之,丞相蕭何諫,乃止。

夏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張良辭歸韓,漢王送至褒中,因說漢王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亦視項羽無東意。

漢王既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還者。

韓信為治粟都尉,亦亡去。

蕭何追還之,因薦於漢王,曰:「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

於是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

信對曰:「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是遷也。

吏卒畢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民皆自寧,不可復用。

不如決策東向。」

因陳羽可圖、三秦易並之計。

漢王大說,遂聽信策,部署諸將。

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

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戰好-,又大敗,走廢丘。

漢王遂定雍地。

東如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地。

田榮聞羽徙齊王市於膠東而立田都為齊王,大怒,以齊兵迎擊田都。

都走降楚。

六月,田榮殺田市,自立為齊王。

時彭越在巨野,眾萬餘人,無所屬。

榮與越將軍印,因令反梁地。

越擊殺濟北王安,榮遂並三齊之地。

燕王韓廣亦不肯徙遼東。

秋八月,臧荼殺韓廣,並其地。

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漢。

初,項梁立韓後公子成為韓王,張良為韓司徒。

羽以良從漢王,韓王成又無功,故不遣就國,與俱至彭城,殺之。

及聞漢王並關中,而齊、梁畔之,羽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

令蕭公角擊彭越,越敗角兵。

時張良徇韓地,遺羽書曰:「漢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

羽以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九月,漢王遣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從南陽迎太公、呂後於沛。

羽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二年冬十月,項羽使九江王布殺義帝於郴。

陳餘亦怨羽獨不王己,從田榮借助兵,以擊常山王張耳。

耳敗走降漢,漢王厚遇之。

陳餘迎代王歇還趙,歇立餘為代王。

張良自韓間行歸漢,漢王以為成信侯。

漢王如陝,鎮撫關外父老。

河南王申陽降,置河南郡。

使韓太尉韓信擊韓,韓王鄭昌降。

十一月,立韓太尉信為韓王。

漢王還歸,都櫟陽,使諸將略地,拔隴西。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繕治河上塞。

故秦菀囿園池,令民得田之。

春正月,羽擊田榮城陽,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

齊皆降楚,楚焚其城郭,齊人復畔之。

諸將拔北地,虜雍王弟章平。

赦罪人。

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

施恩德,賜民爵。

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

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

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

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

以十月賜酒肉。

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

魏王豹降,將兵從。

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

至-武,陳平亡楚來降。

漢王與語,說之,使參乘,監諸將。

南渡平陰津,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

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

此三王之舉也。」

漢王曰:「善。

非夫子無所聞。」

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

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

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

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

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夏四月,田榮弟橫收得數萬人,立榮子廣為齊王。

羽雖聞漢東,既擊齊,欲遂破之而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東伐楚。

到外黃,彭越將三萬人歸漢。

漢王拜越為魏相國,令定梁也。

漢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

羽聞之,令其將擊齊,而自以津兵三萬人從魯出胡陵,至蕭、晨擊漢軍,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圍漢王三匝。

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砂石,晝晦,楚軍大亂,而漢王得與數十騎遁去。

過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

漢王道逢孝惠、魯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二子。

滕公下收載,遂得脫。

審食其從太公、呂後間行,反遇楚軍,羽常置軍中以為質。

諸侯見漢敗,皆亡去。

塞王欣、翟王翳降楚,殷王-死。

呂後兄周呂侯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

稍收士卒,軍碭。

漢王西過梁地,至虞,謂謁者隨何曰:「公能說九江王布使舉兵畔楚,項王必留擊之。

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

隨何往說布,果使畔楚。

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韓信亦收兵與漢王會,兵復大振。

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

築屬河,以取敖倉粟。

魏王豹謁歸視親疾。

至則絕河津,反為楚。

六月,漢王還櫟陽。

壬午,立太子,赦罪人。

令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

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一殺。

雍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

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祠之。

興關中卒乘邊塞。

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

令民就食蜀、漢。

秋八月,漢王如滎陽,謂酈食其曰:「緩頰往說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

食其往,豹不聽。

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曹參、灌嬰俱擊魏。

食其還,漢王問:「魏大將誰也?」

對曰:「柏直。」

王曰:「是口尚侞臭,不能當韓信。

騎將誰也?」

曰:「馮敬。」

曰:「是秦將馮無擇子也。

雖賢,不能當灌嬰。

步卒將誰也?」

曰:「項它。」

曰:「不能當曹參。

吾無患矣。」

九月,信等虜豹,傳詣滎陽。

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一黨一郡。

信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

漢王與之。

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獲趙王歇。

置常山、代郡。

甲戌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隨何既說黥布,布起兵攻楚。

楚使項聲、龍且攻布,布戰不勝。

十二月,布與隨何間行歸漢。

漢王分之兵,與俱收兵至成皋。

項羽數侵奪漢,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食其欲立六國後以樹一黨一,漢王刻印,將遣食其立之。

以問張良,良發八難。

漢王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令趨銷印。

又問陳平,乃從其計,與平黃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

夏四月,項羽圍漢滎陽,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

亞父勸項羽急攻滎陽,漢王患之。

陳平反間既行,羽果疑亞父。

亞父大怒而去,發病死。

五月,將軍紀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

於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楚因四面擊之。

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降楚。」

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

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

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

曰:「已出去矣。」

羽燒殺信。

而周苛、樅公相謂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

因殺魏豹。

漢王出滎陽,至成皋。

自成皋入關,收兵欲復東。

轅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

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息。

使韓信等得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

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之必矣。」

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與黥布行收兵。

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漢王堅壁不與戰。

是月,彭越渡睢,與項聲、薛公戰下邳,破殺薛公。

羽使終公守成皋,而自東擊彭越。

漢王引兵北,擊破終公,復軍成皋。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聞漢復軍成皋,乃引兵西拔滎陽城,生得周苛。

羽謂苛:「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若非漢王敵也。」

羽亨周苛,並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

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一門,北渡河,宿小修武。

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

乃使張耳北收兵趙地。

秋七月,有星孛於大角。

漢王得韓信軍,復大振。

八月,臨河南鄉,軍小修武,欲復戰。

郎中鄭忠說止漢王,高壘深塹勿戰。

漢王聽其計,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佐彭越燒楚積聚,復擊破楚軍燕郭西,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

九月,羽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

即漢王欲挑戰,慎勿與戰,勿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

羽引兵東擊彭越。

漢王使酈食其說齊王田廣,罷守兵與漢和。

四年冬十月,韓信用蒯通計,襲破齊。

齊王亨酈生,東走高密。

項羽聞韓信破齊,且欲擊楚,使龍且救齊。

漢果數挑成皋戰,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數日,大司馬咎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

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

漢王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

羽下梁地十餘城,聞海春侯破,乃引兵還。

漢軍方圍鍾離末於滎陽東,聞羽至,盡走險阻。

羽亦軍廣武,與漢相守。

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

漢王、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

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漢王數羽曰:「吾始與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定關中者王之。

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也。

羽矯殺卿子冠軍,自尊,罪二也。

羽當以救趙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也。

懷王約,入秦無暴掠,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塚,收私其財,罪四也。

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也。

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也。

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畔逆。

罪七也。

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與,罪八也。

使人陰殺義帝江南,罪九也。

夫為人臣而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吾以義兵從諸侯誅殘賊,使刑餘罪人擊公,何苦乃與公挑戰!」羽大怒,伏一弩一射中漢王。

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漢王病創臥,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

漢王出行軍,疾甚,因馳入成皋。

十一月,韓信與灌嬰擊破楚軍,殺楚將龍且,追至城陽,虜齊王廣。

齊相田橫自立為齊王,奔彭越。

漢立張耳為趙王。

漢王疾愈,西入關,至櫟陽,存問父老,置酒。

梟故塞王欣頭櫟陽市。

留四日,復如軍,軍廣武。

關中兵益出,而彭越、田橫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

漢王怒,欲攻之。

張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

春二月,遣張良躁印,立韓信為齊王。

秋七月,立黥布為淮南王。

八月,初為算賦。

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

漢王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斂,轉送其家。

四方歸心焉。

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

漢遣陸賈說羽,請太公,羽弗聽。

漢復使侯公說羽,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九月,歸太公、呂後,軍皆稱萬歲。

乃封侯公為平國君。

羽解而東歸。

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諫曰:「今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此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從之。

【白話文】

漢高祖,是沛縣豐邑中陽裡的人,姓劉。

其母有一次在水塘堤壩上閉目小憩,夢與天神不期而遇。

逢上雷電交加,天色陰暗,其父太公到塘壩接應其母,只見一條蛟龍蟠於母身。

隨之就懷孕了,生下了漢高祖。

高祖的容貌與一性一格特徵:鼻樑高而眉骨隆一起,鬍鬚很美,左股上有七十二顆黑痣。

寬厚仁一愛一,胸襟十分開朗。

平時不拘小節,不很安心從事一般生產勞動。

成年後,試補小吏,做泗上亭長。

對郡府中的吏員都甚為輕蔑。

一愛一好酒色。

經常到王婆、 武一媽一酒店賒酒, 有時爛醉如泥,王婆、 武一媽一見他醉臥時有一種神秘氣氛。

高祖每次在此賒酒痛飲,酒店總是成倍抬高酒價,後見他醉後的神秘氣氛,在年終結算酒賬時,這兩家就毀其欠條免收酒費。

高祖曾到秦都咸陽服徭役,親眼看到秦始皇的威儀,他引聲長歎地說: 「大丈夫就是應該像這樣啊 !」

單父縣的呂公,和沛縣令是好友,因躲避仇家, 寄居縣令寓所,後舉家遷沛。

沛中的一些頭面人物聽說縣令有位好友遷沛,都去祝賀。

蕭何是縣令的僚佐,負責收禮。

對諸位頭面人物說: 「湊份不滿一千錢的, 都不能入上座。」

漢高祖此時當亭長,平時本來就看不起這些人,就惡作劇地在紅包上自陳姓名 「賀錢一萬」 ,實則是一個空包。

紅包送入, 呂公見厚禮而大驚, 親自到大門前迎接。

呂公善於看相,見高祖儀表非凡,特別敬重, 引入客廳坐上一位。

蕭何說: 「劉季平日只一愛一說大話,很少辦成好事。」

高祖早就看不起這些郡府中的頭面人物,就毫不謙遜地坐了上一位,神色自若。

酒到半醉,呂公以目示意請高祖留下,散席時,挽留高祖緩行。

呂公對高祖說: 「鄙人年輕時就研究相術, 看了許多人, 都不及您的相高貴,希望您多多保重。

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嫁給您為妻。

」 客走後,呂一媽一吵嚷呂公說: 「你往日總說我女兒生相有福,要嫁與貴人。

沛令和你甚好, 想娶我女你不肯,今日為何隨便許配給劉季 ?」

呂公笑道: 「這不是你們婦人女子所知。」

結果還是把女兒嫁給高祖了。

呂公女就是後來的呂後,生了漢孝惠帝及魯元公主。

漢高祖曾辭去亭長回家務農。

呂後和兩個孩子住在田間小棚裡, 有一位過路老丈向其討水喝,呂後還留他吃了飯。

老丈看了呂後的相讚道: 「夫人是天下貴人。」

呂後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說: 「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

」 他又看了魯元公主,也說將來是位貴人。

老丈走後,高祖從另一間田舍歸來,呂後向他備言前事,說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

高祖問老丈何在,呂後說: 「其走未遠。」

高祖追及老丈,求問自己的生相。

老丈說: 「剛才說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 都是由於您的洪福。

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

」 高祖連忙稱謝道: 「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

」 到高祖登基後,這位老丈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漢高祖當亭長, 戴著竹皮的斗笠。

派捕盜的亭卒到薛地去學製作竹皮斗笠的手藝,他經常戴著這種斗笠,到身居高位時仍戴著它。

後來稱這種斗笠叫 「劉氏冠」 。

漢高祖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送役夫去驪山,役夫途中逃亡甚多。

他想到驪山時可能都會逃亡,就到豐西澤中亭,留下役夫們飲酒,到夜晚將所有役夫全部放走。

他說: 「大家乾脆都逃走吧 ! 我從今也要遠走高飛了 !」 役夫中有血氣方剛的十多人願意與高祖一起走。

高祖乘著酒興,帶領眾人從澤中小道上逃走,派一人到前面探路。

探路人回頭來報: 「前面有大蛇擋道,轉去為宜。

」 高祖帶醉地說:「勇士前行,何所畏懼 ?」

於是親自向前,拔劍斬蛇, 蛇被截為兩段,道路可通了。

行數里,高祖既醉又困,臥於路上。

有人從後面趕上,經過高祖斬蛇之處,見一位老一媽一媽一夜間在路旁哭泣。

此人詢問原因,老一媽一媽一說: 「別人殺了我的兒子。

」 此人說: 「一媽一媽一的兒子為何被人所殺 ? 」 老一媽一媽一說: 「我的孩子是白帝子,變成大蛇,擋著道路,遇上赤帝子被斬了,所以我在此哭泣。

」 此人以為這位老一媽一媽一是信口胡言,想盤詰一番,一眨眼卻不見了她的蹤影。

此人追上高祖時,高祖已經醒來,就備述所見,高祖心中暗自高興,更相信自己要成大氣候。

一批隨從也越來越擁戴他。

秦始皇曾聽人說: 「東南有天子雲氣。

」 於是始皇東巡對這種雲氣進行鎮塞。

高祖有時隱蔽在芒碭山澤之中, 呂後與別人去尋找他, 總容易找到。

高祖頗覺奇怪, 問其原因。

呂後說: 「你逗留的地方上面有層雲氣, 按著有雲氣的地方去尋你就會找到。

」 高祖又很高興。

沛中子弟也聽到這種傳說,很多人都想依附於他。

秦二世元年(前 209 ) 秋七月, 陳涉在蘄縣起義,到陳地,自稱為楚王。

派武臣、 張耳、 陳余略取趙地。

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

各郡縣相繼發生殺死主要官吏以響應陳涉的事。

九月, 沛縣令想用沛縣響應陳涉,幕僚蕭何、 曹參進言說:「你身為秦朝官吏,現在想背叛秦朝, 想率領沛中子弟起義,大家恐怕不會相信。

望你招收那些逃亡在外的人, 可以得數百人,靠這些人的力量來號召有顧慮的沛中子弟, 沛中子弟就不能不聽。」

於是沛縣令派樊噲去邀請高祖。

此時高祖已經擁有數百之眾了。

當樊噲與高祖率眾前來時,沛令反悔了,害怕高祖奪取他的權力,就閉城固守,還想誅殺蕭何、 曹參。

蕭、 曹甚為驚恐,就偷越城牆去投靠高祖。

高祖即寫帛書射一到城上。

書上告沛縣父老說: 「普天之下都痛恨暴秦。

今日各位父老雖為沛令守城,而各地義軍一到,就會在沛地大動刀兵。

要是各位能在現在誅殺沛令,推舉眾望所歸的人為首領,以響應起義,就可以保證家室安全。

否則,全家都要遭殃,這是毫無代價的。」

於是沛中父老率其子弟殺死沛令, 大開城門迎接高祖,要推舉高祖做沛縣令。

高祖辭道:「當今正值天下大亂,群雄紛紛起義, 要是選拔首領不當,就會一敗塗地。

我並非貪生怕死,而深恐力不勝任,不能實現各位父老的重托。

這是一件大事,請求再選擇一位能人。

」 蕭何、 曹參都是文吏,擔心其身家一性一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 就竭力推舉高祖。

沛縣父老都說: 「平日常聞劉季一些奇異之事, 有可能成為貴人,我們曾問卜於神明,劉季是最佳人選。

」 高祖多次辭讓, 大家都不同意,高祖於是立為沛公。

對古天子黃帝、 蚩尤在沛廷進行祠祭。

並用牲血祭旗鼓。

旗幟俱為赤紅色,這是由於所殺之蛇是 「白帝子」 ,而揮劍斬蛇者是 「赤帝子」 的原因。

於是青年豪吏如蕭何、 曹參、 樊噲等都招募沛縣子弟,使義軍擴充到三千人。

同月,項梁與兄子項羽起義兵於吳。

田儋與堂弟田榮、 田橫起兵於齊,自立為齊王。

韓廣自立為燕王。

魏咎自立為魏王。

陳涉的大將周章西入函谷關,兵至戲水,秦將章邯迎敵打敗了周章。

秦二世二年十月,沛公攻打胡陵、 方輿後,回師豐邑。

秦泗川監平領兵圍豐。

二月,沛公發兵與戰,打敗秦軍,派雍齒守豐。

十一月,沛公領兵到薛。

秦泗川守壯的兵被擊敗,壯逃到戚,被沛公的左司馬得殺死。

沛公兵還亢父, 到方輿。

趙王武臣被部將所殺。

十二月,楚王陳涉被其御手莊賈所殺。

魏將周市略取豐沛,派人對雍齒說: 「豐曾是魏的臨時都城,今日魏地已被收複數十城。

雍將軍如能歸順於魏,魏就委你為侯鎮守豐地;若不歸順, 魏兵就要屠城。

」 雍齒平素本不願居沛公之下,到魏招降時,就歸順於魏而為魏守豐了。

沛公攻豐,無法攻下。

沛公引兵回沛,對雍齒與豐子弟的叛變恨恨不已。

秦二世三年正月,張耳等立趙國之後趙歇為趙王。

東陽甯君、 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駐留縣, 沛公投奔景駒,路遇張良,就一道晉見景駒,請景駒派兵攻豐。

此時陳涉的將軍司馬夷領兵北定楚地,血洗相縣, 兵至碭縣。

東陽甯君與沛公引兵向西,與司馬夷戰於肅縣之西,不能取勝,收兵回留訓練。

二月,攻打碭縣,三日攻破碭城,收編守碭的部隊,得六千人。

與原來的三千人會合共九千人。

三月,攻下邑縣, 得勝。

回師攻豐, 未勝。

四月,項梁擊殺景駒、 秦嘉,駐兵於薛,沛公到薛晉見項梁,項梁為沛公增兵五千、五大夫將十員。

沛公回原地後,領兵攻豐,收復了豐縣。

雍齒逃到魏地去了。

五月,項羽攻下襄城後返回。

項梁把在別處的小將全部召回。

六月,沛公到達薛地,和項梁共立楚懷王孫羋心為楚懷王。

秦將章邯破殺魏王咎、 齊王田儋於臨濟。

七月, 連天陰雨。

沛公攻打亢父。

章邯圍齊將田榮於東阿縣,沛公與項梁一同領兵救田榮,在東阿大敗秦將章邯。

田榮領兵回,沛公、項羽追趕秦兵,到城陽縣,血洗城陽, 駐軍於濮陽東,再次與章邯開戰,又一次打敗秦兵。

章邯重振旗鼓,守衛濮陽,掘壕引水自固。

沛公、 項羽就移兵另攻定陶。

八月,田榮立田儋子田市為齊王。

定陶未攻下,沛公與項羽收取土地至雍丘,與秦兵戰,大敗秦兵,斬殺三川太守李由。

回師攻外黃,未能攻下。

項梁再次打敗秦軍, 就面露驕色。

宋義提醒他應提高警惕,項梁毫不在意。

九月,章邯在黑夜中人銜枚、 馬疾走, 襲擊駐兵定陶的項梁,大破無備的項梁之軍,殺死項梁。

當時陰雨連綿從七月到九月。

沛公、 項羽攻打陳留,聽到項梁死訊,士卒驚恐, 於是與將軍呂臣引兵向東,將楚懷王由盱眙遷都到彭城。

呂臣駐兵於彭城之東,項羽駐兵於彭城之西,沛公駐兵於碭。

魏咎之弟魏豹自立為魏王。

閏九月,懷王合呂臣、 項羽所領之軍歸自己直接指揮,派沛公為碭郡長,加封武安侯,領碭郡之兵。

任項羽為魯公,加封長安侯,任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

秦將章邯在打敗項梁之後,認為楚地的叛秦勢力已不足為患,就渡河北上攻打趙王歇, 大敗趙王歇。

趙王歇退保鉅鹿城,秦將王離兵圍鉅鹿。

趙王多次求救於楚懷王,懷王就任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

領兵北救趙軍。

原先,懷王曾與諸將相約,誰能先平定關中就封之為王。

這時期,秦兵強大,常常乘勝追擊義軍,諸將都畏其威而不敢入關。

獨有項羽恨秦軍打敗並殺死項梁,十分憤激,願意和沛公西進入關。

懷王的一些老將都說: 「項羽為人?悍好殺,原先攻下襄城,襄城幾無遺類,項羽所過之處都遭殘滅。

且楚軍在多次進取中前楚王陳涉、 項梁都以失敗告終,不如另派一位寬厚長者仗義西進, 告諭秦地父老兄弟。

秦地人民受秦朝之苦已久,要是果真有一位長者領兵,秋毫不犯,秦都咸陽應當是能夠攻下的。

項羽不能擔此任,只有沛公平日就是一個寬大仁厚的人。

」 最後懷王不同意項羽西進,而派沛公西收陳涉與項梁的散兵。

於是沛公從碭地出發,到城陽與槓裡,攻打秦軍防地,打敗了兩地守軍。

秦二世三年十月,齊將田都叛變齊王田榮,田都領兵幫助項羽救趙。

沛公在成武打敗了秦東郡尉的部隊。

十一月,項羽殺掉了上將宋義,兼併了宋義之軍後渡過黃河,自封為上將軍。

宋義原有將領如英布等都歸轄於項羽。

十二月,沛公引兵到達栗縣,遇見楚懷王將軍剛武侯,也奪取了他所率的四千部隊,並成一軍和魏將皇欣、 武滿的軍隊會合,進攻秦軍,大敗秦軍。

前齊王田建之孫田安領兵由濟北跟隨項羽救趙。

項羽大破秦軍於鉅鹿,俘虜了秦將王離,秦將章邯逃走。

二月,沛公從碭出發北攻昌邑,遇見彭越。

彭越幫助沛公攻打昌邑,沒能攻下。

沛公西經高陽, 酈食其是高陽裡的門卒,他說: 「經過高陽的將領甚多,我認為沛公具有大度。

」 於是求見沛公。

此時沛公坐在一床一上。

令兩個女子替他洗腳。

酈食其未行拜見之禮, 拱手長揖說: 「足下要是真想推翻無道之秦,就不應坐著來接見長者。

」 沛公聽後而起, 整衣表示歉意,請入上座。

食其建議沛公襲擊陳留。

沛公委任他為廣野君。

封食其的弟弟酈商為將,領陳留之軍。

三月,攻打開封縣,未攻下。

領兵西向與秦將楊熊在白馬縣會戰,又交戰於曲遇之東,大敗秦軍。

楊熊敗走至滎陽, 秦二世派人將敗軍之將楊熊斬首示眾。

四月, 沛公南攻穎川,大開殺戒。

接著運用張良的力量攻韓地。

此時任趙別將的司馬?正打算渡黃河入函谷關,沛公就北攻平陰,截斷黃河渡口。

引兵向南,與秦兵戰於洛陽之東,受小挫。

就從頧轅險道到陽城,收取軍中所需馬騎。

六月, 與秦南陽郡守齒 奇戰於韜縣之東,大敗秦軍, 佔領了南陽郡,南陽郡守逃走,保守宛城。

沛公領兵過宛城西出,張良諫阻說:「沛公雖然急欲攻入函谷關,而秦兵還很多,且負隅相拒。

現在如不攻下宛城,要是強秦據守於我前,宛兵攻擊於我後,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

」 沛公就在夜晚引兵繞道還攻宛城,偃旗息鼓,天未明,就將宛城圍住了三層。

南陽郡守想自刎, 他的親信陳恢說: 「還未到死的時候。

」 於是陳恢越城出見沛公。

他說: 「小臣聽說足下曾與人相約:先入秦都咸陽的尊之為王,現在足下在攻打宛城。

宛郡有據點數十處,守衛的將士自以為投降必被處死,所以都登城固守。

足下如果整日強攻,雙方傷亡定會很多;要是放棄攻宛而引兵向西, 宛地的秦兵完全尾追於後。

足下攻宛則延誤了先入咸陽者為王之約,足下棄宛則留下了後有追兵之患。

小臣為足下著想,不如允許宛城守軍投降,封郡守為侯,仍令他駐守原地。

將他的兵力調出一併向西。

前方還未攻下的城邑,定會聞風響應而迎接足下。

足下就會順利通行而無後顧之憂了。

」 沛公說: 「很好。

」 七月,南陽太守齒 奇投降,沛公封他為殷侯,封陳恢為千戶。

引兵向西,勢如破竹。

兵到丹水,秦高武侯鰓、 襄侯王陵歸降。

回師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軭,與他合攻折縣、 酈縣,都歸降了。

沛公命令軍隊經過之處不得擄掠,秦民十分歡迎,派魏人甯昌去秦地勸降。

同月,秦大將章邯率領全軍投降項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

瑕丘公申陽攻下河南。

八月, 沛公攻下武關。

進入秦郊。

秦丞相趙高驚恐,就殺掉秦二世,派使來見沛公,想相約平分關中之地,沛公拒絕了。

九月,趙高立二世兄之子子嬰為

王。

子嬰誅滅了趙高, 派將軍領兵據守山 堯關。

沛公想發起攻擊, 張良阻止說:「秦兵尚強,不可輕視。

建議先派人在

近的山上多插旌旗以為疑兵,派酈食其、陸賈到秦營當說客,以利相誘。

」 秦將果然想與沛公講和,沛公打算同意。

張良說: 「這只是秦的將領想叛秦, 恐其士卒不從的緩衝之計,不如乘其無備而發起進攻。

」 於是沛公領兵繞道山 堯關,翻越黃山,進擊秦軍,接著進軍藍田, 從北側發起進攻,秦兵又大敗。

漢高祖元年(前 206 ) 冬十月, 沛公領兵到達霸水上。

秦王子嬰駕著素車白馬,頸上繫著綬帶,把皇帝的玉璽符節封好,在軹道亭旁向沛公投降,眾將中有人建議沛公殺掉秦王,沛公說: 「原先楚懷王之所以派我入關,是因為我能寬容人,何況秦王已經歸順投降,要殺掉他是不好的。

」 於是將孺子嬰交給小校看管。

接著西進咸陽,到秦都後沛公想進秦宮休息,樊噲、 張良進行勸阻。

沛公就將秦都的重要財物府庫進行封存後, 將軍隊回駐於霸上。

蕭何把秦丞相府的圖籍檔案全都收取。

十一月, 沛公在召集秦地各縣豪傑會上說: 「各位父老受秦朝的酷刑峻法之苦很久了。

當時是對犯誹謗罪者刑及父母妻子,二人相對議論者斬首示眾。

我曾與反秦的諸侯有約, 先入關者為王。

我先入關當稱王於關中。

現在向諸位父老宣佈,法令三條:殺人的償命,傷人及搶劫的按情節治罪。

其餘的秦朝法令一律廢除。

秦地吏臣民都要服從紀律各從其業。

我之所以領兵入關,是為幫父兄們除害。

絕不會在此地橫行霸道,望諸位不要驚恐。

我現在駐軍於霸上的原因,是等各路起義諸侯到達以後一齊執行約法三章。

」 即時派人與秦朝故吏下行縣鄉曉喻百姓。

秦民大喜,爭先牽著牛羊,提著酒食來犒勞沛公的將士。

沛公一再推辭不受,他說: 「秦庫糧食甚多,實在不敢增加百姓負擔。

」 秦地人民更是感戴,深怕沛公不做關中之王。

有人向沛公建議說: 「秦地財富十倍於天下,地理形勢險要,現在聽說秦大將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給他以雍王王號,派他到關中為王。

要是他一到,沛公恐怕不能擁有此地。

應該迅速派兵扼守函谷關,不要讓諸侯的隊伍進來,稍從關中徵集一些兵丁以加強兵力,拒章邯於關外。

」 沛公認為其計甚佳,就聽從了。

十二月,項羽果然領諸侯兵準備入關中,函谷關門緊閉。

項羽得悉沛公已定關中,勃然大怒,派英布等攻破函谷關,直抵戲下。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攻打沛公,就派人密報項羽說: 「沛公想當關中王,叫秦王孺子嬰當他的丞相,現擁有秦都所有珍寶。

」 想借密報之功來求得項羽給他的封號。

亞父范增建議項羽說: 「沛公在山東時,貪財好色,現在聽說他入關之後,珍物寶器不取,美色婦女不近。

看來他的志氣不小。

我曾派人望他頭上的雲氣, 雲氣如龍, 五色燦爛,這是帝王之氣。

定要趁早攻擊,不要貽患將來。

」 於是項羽犒勞士卒,下令明日交鋒。

此時,項羽擁兵四十萬, 號稱百萬。

沛公有兵十萬,號稱二十萬,兵力懸殊。

適逢項羽叔父左尹項伯是張良的故友,連夜馳見張良,詳細告訴了項羽明日進攻沛公的軍事實情,想叫張良和他一起脫離險境, 不必與沛公同歸於盡。

張良說: 在下是作為韓王使者來投沛公帳下的,不能不辭而別,別而不告是不義。

」 於是和項伯一同去見沛公。

沛公與項伯約為婚姻,對項伯說: 「我進關之後,秋毫之物都不敢取,保存吏民簿籍,封鎖秦朝府庫,以等待項羽將軍。

我之所以派兵守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

日夜盼望項將軍的來到,怎麼敢有背德的心跡。

」 項伯點頭同意, 連夜回營去了。

臨行時告戒沛公說: 「明晨一定要盡早拜見項羽。」

項伯回營後, 將詳情轉告於項羽, 接著說: 「沛公如果不先打敗關中秦軍,您能夠如此順利到達關中嗎 ? 何況沛公立有大功,對之進行攻擊是不得人心的,不如就此機會對他表示友好。」

項羽表示意。

沛公清晨帶隨從百餘騎見項羽於鴻門,拜見項羽說: 「末將和將軍同心協力攻秦,將軍轉戰於河北, 末將作戰於河南,在無意中先進入關中,打敗秦朝, 得與將軍在此會師。

今日卻有小人進讒,讓將軍與末將不和。

」 項羽說: 「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通的消息,不然的話,我項羽何至於採取如此行動 ? !」 項羽就留住沛公共飲。

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項羽擊殺沛公,項羽未予置理。

范增離席,出去對項莊說: 「項羽將軍為人狠不下心,你入席舞劍以助酒興,乘機刺擊沛公,將他殺死。

否則, 我和你輩都會做他的俘虜。」

項莊入席為主客舉杯祝壽。

敬酒畢說:「軍中沒有什麼為樂的, 願舞劍以助酒興。

」 隨即拔劍起舞。

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自身來保護沛公。

樊噲得知情況緊急,就衝到筵前,怒目圓睜。

項羽欣賞他的勇武, 就賜酒與他。

樊噲乘機以言責備項羽。

一會兒,沛公離席上廁所,帶樊噲一同出去,將同來的人員車馬留下,跨馬揮鞭,和步行的樊噲、 靳強、 滕公、 紀成等,抄僻靜徑道回到自己營地,叫張良留下向項羽致謝。

項羽問: 「沛公何處去了 ? 」 張良答道: 「他聽說將軍有意找他的過失,他脫身走了,此時可能已經回營,他特意叫小臣向將軍獻上璧玉。

」 項羽受璧。

張良又獻范增以玉鬥,范增怒,將玉斗擊碎,他起立說: 「我們不久都要當沛公的俘虜了。」

沛公回營數日, 項羽領兵西進踐踏咸陽。

處決秦降王子嬰,燒燬秦朝宮殿,項羽之兵所過之處無不受殃。

秦人一大失望。

項羽派人報告楚懷王, 楚懷王說:「按前約— — —令先入關中沛公 為關中王。

」 項羽懷恨楚懷王原先不允許他沛公一道西進入關,而是派他北進救趙,以致失去了 「先入定關中的為王」 的機會。

他說: 「楚懷王,是我項家所立,並沒有什麼功德可稱, 怎能夠讓他說一不二 ! 其實推翻秦朝, 是各路將領與項羽的功勞。」

漢高祖二年正月,項羽明尊懷王為義帝,實則不遵從懷王的命令。

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轄梁、 楚地九郡,都於彭城。

推翻楚懷王的 「先入定關中的為王」 的約定, 改立沛公為漢王,統轄巴、 蜀、 漢中四十一個縣,都於南鄭。

將關中一分為三, 分別派三位秦將為王。

派章邯為雍王,都於廢丘;立司馬欣為塞王,都於櫟陽; 董翳為翟王, 都於高奴。

又封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於洛陽。

趙將司馬邛為殷王, 都於朝歌。

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於六縣。

懷王的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

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於邾。

前齊王田建之孫田安為濟北王。

遷魏王豹為西魏王,都於平陽。

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燕將臧荼為燕王, 都於薊。

遷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齊將田都為齊王,都於臨?。

遷趙王歇為代王。

趙相張耳為常山王。

漢王劉邦懷恨項羽違背 「先入定關中的為王」 的前約,想發動進攻, 蕭何進行勸阻,就停止了。

夏四月,各路諸侯告別於項羽麾下,分別到自己的封國去。

項羽分撥士卒三萬人給漢王,楚與各諸侯國仰慕漢王的而願追隨於他的達數萬人。

張良辭別漢王回到韓國去,漢王親送張良到褒中,張良在告別時建議漢王燒燬棧道,一是防止其他諸侯進窺漢中, 二是向項羽表示漢王無再出漢中東進之意。

漢王在到達南鄭途中, 所屬將士都齊聲歌唱想歸東部故;有不少人逃回去了。

韓信是治粟都尉,也隨著東歸的人走了。

蕭何把韓信追趕轉來,推薦給漢王。

蕭何說: 「如果您真想取得天下,除韓信以外再沒有可與商議的人。

」 於是漢王齋戒登上拜將台,拜韓信為大將軍,並請教取得天下的計策。

韓信答道: 「項羽背棄原約而改封大王於南鄭,這是把大王當作罪人在遷徙。

大王所屬將士都是山東的人,日夜希望打回老家去,如能及時用其銳氣,定可以取得勝利。

要是等到天下已經安定,人民都各安其所就沒有士氣可用了。

當務之急就是引兵向東。

」 同時還全面陳述了項羽可取與三秦可並的計策。

漢王十分滿意, 完全按照韓信的方案分別進行部署,派蕭何留守漢中收取巴、 蜀錢糧,以供一應軍需。

五月,漢王領兵從故道縣襲擊雍地,雍王章邯迎戰漢兵於陳倉。

雍王兵敗,向後撤退;又戰於好?縣, 章邯兵又大敗,奔向廢丘。

漢王及時平定了雍地。

東進咸陽,將章邯所拒守的廢丘進行包圍後,又派各將領去擴充地盤。

齊將田榮聽到項羽遷徙齊王田市到膠東而另立田都為齊王,怒不可遏,就率領齊兵迎截田都,田都敗走降楚。

六月,田榮殺田市, 自立為齊王。

此時彭越駐兵鉅野, 有士卒一萬餘人尚無所歸屬。

田榮授予彭越將軍印,令他從梁地出擊。

彭越擊殺濟北王田安, 田榮就據有了齊與濟北、 膠東的全部地區。

燕王韓廣也不肯遷徙遼東。

秋八月,新燕王臧荼殺了韓廣,佔領其地。

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都投降於漢。

從前,項梁立韓國之後公子成為韓王,張良當韓王的司徒。

項羽因為張良追隨漢王,韓王成又未立戰功,所以就不讓他回到韓地去,把他帶到彭城後,處決了。

此時項羽聽到漢王兼併關中,而齊、梁又叛變於他,就怒氣衝天,於是派原吳令鄭昌為韓王,抵禦漢兵。

令蕭公角攻擊彭越,被彭越打敗。

其間張良在韓地巡略,送信給項羽說: 「漢王想得到關中,能實踐先入關的為王之約他就會停止進兵,不敢繼續東進。

」 項羽因此就暫沒有西顧之意,而北擊齊王田榮。

九月,漢王派遣將軍薛歐、 王吸出武關,會合據守南陽的王陵的兵力,從南陽去沛地迎接太公、 呂後。

項羽聞訊,就派兵在陽夏堵截,王陵等無法前進。

漢高祖二年冬十月,項羽派九江王英布在郴縣殺了義帝。

陳余懷怨項羽獨不封他為王,就向齊王田榮借兵相助,以攻擊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走降漢,漢王給以隆重禮遇。

陳余迎代王歇歸還趙地,代王歇立陳余為代王。

張良從韓地秘密地來到漢王身邊, 漢王封他為成信侯。

漢王到達陝縣,安慰關外父老。

河南王申陽歸降於漢,漢在此設立河南郡。

派韓太尉韓信攻打韓地,韓王鄭昌投降。

十一月,封韓太尉信為韓王。

漢王還歸漢中,都於櫟陽, 派遣各將奪取敵方土地,攻克隴西。

凡是率領萬人或一郡歸降的,都封為萬戶。

修理河上要塞。

秦朝原先的皇家動植物園地及水池,都准許農民進行耕植。

漢高祖三年春正月,項羽擊田榮於城陽,田榮敗走到平原,平原人殺掉了田榮。

齊人盡降楚,楚人焚燒齊的城郡,齊人又叛變於楚。

漢王派諸將攻克北地,俘虜了雍王之弟章平。

赦免罪人。

二月五日, 命令百姓廢除秦朝的政權標誌— — —社稷壇,立漢朝的社稷壇。

普施恩德,賜民爵祿。

蜀漢人民因供一應軍需負擔甚重,免其租稅二年。

關中士卒從軍的,免除其家賦稅一年。

凡普通百姓年逾五十,德高望重,能領導大家為善的,安排他為三老,每鄉一人。

選擇三老一人為縣三老,和縣令、 縣丞、 縣尉共議政事,免除其役戍。

以十月份為酒肉慰勞人民之月。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黃河,魏王豹歸降,領兵隨漢王出征。

攻克河內,俘虜了殷王邛,設置河內郡。

兵至修武,陳平逃出楚軍歸順漢王。

漢王和他談話,甚為欣賞,派他任參乘之職,監視諸將。

南渡平陰津,到達洛陽,新城三老董公攔馬說漢王道: 「臣聽說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兵出無名, 其事不成』 。

所以說: 『公佈敵人的罪狀,敵人才能被打敗。

』 項羽素來無道, 弒殺義帝, 是天下罪人。

己有仁,不必用勇而天下自服,己有義,不必用力而天下自定,讓三軍都為義帝披上孝衣,並傳檄佈告諸侯,說明此次用兵是為義帝被弒而東討逆賊,如此則四海之內都會仰戴大德。

這是可以追從三王的義舉。

」 漢王說: 「正確之極,不是老人家的教誨我是不懂得的。

」 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按喪禮左袒而大哭, 公開追悼三天。

派使者遍告諸侯: 「天下共立義帝,北面而朝。

今項羽弒義帝於江南,實為大逆不道。

寡人親為發喪, 全軍盡著素衣,盡起關中兵卒,聚會三河將士,順漢水入長江南下,願隨各位侯王之後,緝拿弒君的元兇。」

夏四月, 齊王田榮之弟田橫收得被項羽所擊潰的餘眾有數萬人, 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

項羽此時雖已得知漢王東進的消息,而已經兵發齊地,就想消滅了齊以後再迎擊漢兵,所以漢王得以乘機兼併魏、殷等五諸侯之兵,東伐楚。

兵到外黃,彭越率領三萬之眾歸附於漢。

漢王封彭越為魏相國。

令他平定梁地。

漢王於是進入楚項之都彭城。

收取了項羽的美一女與寶貨,舉行慶祝勝利的酒會。

項羽聞訊,另派一大將擊齊,自領一精一兵三萬人從魯經胡陵,到蕭縣, 凌晨攻擊漢軍,大戰於彭城靈壁之東的睢水之濱,大敗漢軍,對漢軍大肆屠戮,一屍一塞睢水水不流。

楚兵圍漢王三重。

狂風從西北捲來,樹折房破,飛砂走石,白晝如同黑夜, 楚軍一時大亂。

而漢王乘亂時與數十騎衝破重圍逃走。

行經沛縣,派人尋找眷屬,全家已逃亡,不知去向。

漢王在奔走途中遇見子孝惠與女魯元, 共登一車倉惶而去。

楚騎兵追趕漢王,漢王見情勢危急,就將子女推下車去。

滕公又將二人收登於車,總算逃離虎口。

審食其與漢王父太公及夫人呂後從小道逃走,反與楚軍相遇,項羽將他們安置軍中做人質。

諸侯見漢軍已全面潰敗, 都落荒而逃了。

塞王欣、 翟王翳降順於楚,殷王邛死了。

漢王妻兄周呂侯領兵馬駐於下邑縣,漢王前往其處安身。

逐漸聚集敗散的士卒,進駐於碭縣。

漢王向西路經梁地,到虞城縣,對挾策求見他的隨何說: 「先生去勸說九江王英布要他舉兵叛楚,項羽就會留下兵力進攻英布。

只要項羽能留下兵力數月,我就一定能奪取天下。

」 隨何奉命去勸說英布,果然使英布叛楚。

五月,漢王之兵在滎陽集結,蕭何徵集關中老弱及尚未成年的人都到部伍中去。

韓信也收聚士卒與漢王會師,漢王此時又軍威重振。

與楚軍在滎陽南邊京、 索之間交鋒,打敗了楚軍。

漢軍在道路兩側築垣牆,通到河邊,以運取臨河倚山的敖倉糧食。

此時魏王豹以看望母病為名請假回原籍。

回籍後即封鎖渡口,為楚軍抵禦漢軍。

六月,漢王返回都城櫟陽, 初六日,立太子,赦免罪人。

命令諸侯之子在關中的都集中到櫟陽為近衛。

引水攻廢丘,廢丘歸降, 雍王章邯自一殺。

雍州平定,有八十餘縣, 置河上,渭南、 中地、 隴西、 上郡。

令祠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按時進行祠祭。

派關中士卒登守邊塞。

此時關中大饑, 斛米值萬錢, 人吃人。

安排饑民聚集到蜀、 漢地區去渡荒。

秋八月,漢王到達滎陽,對酈食其說: 「請以善言勸說魏王豹,要是勸說成功,就封先生為魏地萬戶侯。

」 食其銜命前往, 魏王豹拒不聽從。

漢王派韓信為左丞相,與曹參、 灌嬰一起討伐魏王。

食其回報,漢王問道: 「魏大將是誰 ?」

食其答:「柏直。

」 漢王說 「這是一個缺乏戰鬥經驗的一毛一頭小子, 不是韓信的對手。

騎將是誰 ? 」 食其答: 「馮敬。

」 漢王說: 「他是秦將馮無擇之子, 雖有才能, 但不是灌嬰對手。

步將是誰 ?」

食其說: 「項它。

」 漢王說: 「他也不是曹參對手。

我不必擔憂了。

」 九月,韓信等俘虜了魏王豹,押解到滎陽。

平定魏地,設置河東、 太原、 上一黨一郡。

韓信派使向漢王請兵三萬人,願意北滅燕、 趙, 東擊齊,南絕楚糧道。

漢王按數撥給韓信士卒。

三年冬十月,韓信、 張耳東下井陘攻趙,斬殺陳余,俘獲趙王歇,設置常山、 代郡。

十月三十日,日食。

十一月三十日,又日食。

隨何已經說服英布附漢,英布就起兵攻楚,楚派項聲、 龍且進攻英布,英布接戰失利。

十二月, 英布與隨何抄小道向漢王求援,漢王分兵為助,一起收兵到成皋。

項羽多次奪取漢兵取糧甬道, 漢軍糧食缺乏。

漢王與酈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項勢力。

食其想立六國之後為漢羽翼,漢王刻六國王印, 將派食其前往分封。

詢問張良之見, 張良認為分封六國有八大難題。

漢王立即放下正在進餐的碗箸,他說: 「食其這無知小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 !」 傳令迅速銷毀所刻的六國印。

又請教陳平,並聽從了陳平的計策。

給陳平黃金四萬斤,以挑一撥離間楚項的君臣關係。

夏四月, 項羽圍困了漢王的軍事重鎮滎陽,漢王請求講和, 以滎陽為界, 界西為漢。

亞父范增勸項羽要猛攻滎陽,漢王深感不安。

陳平此時已通過賄賂收買了楚軍部分將領去詆誣范增,項羽果然對范增產生了懷疑。

范增怒氣填膺地離開了楚營,憂憤之中發疽而死。

五月,將軍紀信對漢王說: 「情況嚴峻極了 ! 臣假扮大王以騙楚軍,大王可以乘隙而出圍。

」 於是陳平於夜間在滎陽東門放出女子二千餘人, 引起楚兵四面追趕。

紀信扮漢王乘車。

黃蓋王旗出東門, 他說:「糧食已盡,漢王投降於楚。

」 楚軍齊呼勝利萬歲,都到城東去觀看漢王投降,因此漢王得以乘間率領幾十名騎兵出西門逃走。

派御史大夫周苛、 魏豹、 樅公守滎陽。

項羽見是紀信, 大聲喝道: 「漢王何在 ? 」 紀信從容答道: 「早已遠走高飛了。

」項羽燒死了紀信。

城中的周苛、 樅公相商說: 「魏豹是反國之王, 難與守城。

」 就把魏豹殺了。

漢王走出滎陽重圍,行到成皋,從成皋入關,收集軍馬準備再次東征。

轅生向漢王建議說: 「漢與楚相持於滎陽已兩年,漢常處於被動。

希望大王兵出武關,項王一定會引兵南去,大王深溝高壘,與之相持,令滎陽成皋的漢軍有休整之機。

另派韓信等安定河北趙地,連燕齊為一片,然後大王重新兵發滎陽。

如此,則楚要拉長防線, 分散兵力。

漢兵得到休整後,再與楚軍交鋒,一定能打敗楚軍。

」 漢王接納了這條妙計,出軍於宛縣與葉縣之間,與英布在此地進行遊擊。

項羽聽說漢王駐兵於宛,果然領兵向南討伐, 漢王堅守壁壘不和他交鋒。

本月,彭越渡過睢水,和楚將項聲、 薛公交兵於下邛,打敗楚兵並殺死薛公,項羽派終公守成皋,親自領兵向東報復彭越。

漢王乘間引兵北上,打敗駐於成皋的楚將終公,重新收復了成皋。

六月,項羽已經打敗並驅逐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