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太社太稷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詔歲祀太社太稷。
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於和義門內少南,得地四十畝,為壝垣,近南為二壇,壇高五丈,方廣如之。
社東稷西,相去約五丈。
社壇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築之,中間實以常土,上以黃土覆之。
築必堅實,依方面以五色泥飾之。
四面當中,各設一陛道。
其廣一丈,亦各依方色。
稷壇一如社壇之制,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純用一色黃土。
壇皆北向,立北墉於社壇之北,以磚為之,飾以黃泥;瘞坎二於稷壇之北,少西,深足容物。
二壇周圍壝垣,以磚為之,高五丈,廣三十丈,四隅連飾。
內壝垣欞星門四所,外垣欞星門二所,每所門二,列戟二十有四。
外壝內北垣下屋七間,南望二壇,以備風雨,曰望祀堂。
堂東屋五間,連廈三間,曰齊班。
之南,西向屋八間,曰獻官幕。
又南,西向屋三間,曰院官齋所。
又其南,屋十間,自北而南,曰祠祭局,曰儀鸞庫,曰法物庫,曰都監庫,曰雅樂庫。
又其南,北向屋三間,曰百官廚。
外垣南門西壝垣西南,北向屋三間,曰大樂署。
其西,東向屋三間,曰樂工房。
又其北,北向屋一間,曰饌幕殿。
又北,南向屋三間,曰饌幕。
又北稍東,南向門一間。
院內南,南向屋三間,曰神廚。
東向屋三間,曰酒庫。
近北少卻,東向屋三間,曰犧牲房。
井有亭。
望祀堂後自西而東,南向屋九間,曰執事齋郎房。
自北折而南,西向屋九間,曰監祭執事房。
此壇壝次捨之所也。
社主用白石,長五尺,廣二尺,剡其上如鐘,於社壇近南,北向,埋其半於土中。
稷不用主。
后土氏配社,後稷氏配稷。
神位版二,用栗,素質黑書。
社樹以松,於社稷二壇之南各一株。
此作主樹木之法也。
祝版四,以楸木為之,各長二尺四寸,闊一尺二寸,厚一分。
文曰:「維年月日,嗣天子敬遣某官某,敢昭告於太社之神。」
配位曰后土之神。
稷曰太稷之神,配位曰後稷之神。
玉幣,社稷皆黝圭一,繅藉瘞玉一,以黝石代之,玄幣一。
配位皆玄幣一,各長一丈八尺。
此祝文玉幣之式也。
牛一,其色黝,其角握,有副。
羊四,野豕四。
籩之實皆十,無糗餌、粉糍。
豆之實亦十,無崖食、糝食。
簠簋之實皆四,鉶之實和羹五,齊皆以尚醞代之。
香用沉龍涎。
神席一,緣以黑綾,黑綾褥方七尺四寸。
太尊、著尊、犧尊、山罍各二,有坫,加勺冪。
象尊、壺尊、山罍各二,有坫冪,設而不酌。
籩豆各十有一,其一設於饌幕。
鉶三,簠三,簋三,其一設於饌幕。
俎八,其二設於饌幕。
盤一,一毛一血豆一,爵一,有坫。
沙池一,玉幣篚一,木柶一,勺一,香鼎一,香盒一,香案一,祝案一,皆有衣。
紅髹器一,以盛馬湩。
盥洗位二,罍二,洗二。
白羅巾四,實以篚。
硃漆盤五。
已上,社稷皆同。
配位有象尊,無太尊。
設而不酌者,無象尊。
余皆與正位同。
此牲齊祭器之等也。
饌幕、省饌殿、香殿,黃羅幕三,黃羅額四,黃絹帷一百九十五幅,獻攝板位三十有五,紫綾拜褥百,蒲、葦席各二百,木燈籠四十,絳羅燈衣百一十,紅挑燈十,剪燭刀二,鐵凡盆三十有架,黃燭二百,雜用燭二百,麻凡三百,松明、清油各百斤。
此饌幕板位燭燎之用也。
初獻官一,亞獻官一,終獻官一,攝司徒一,助奠官二,太常卿一,光祿卿一,廩犧令一,太官令一,巾篚官四,祝史四,監祭御史二,監禮博士二,司天監二,良醞令一,奉爵官一,司尊罍二,盥洗官二,爵洗官二,大社令一,大社丞一,大樂令一,大樂丞一,協律郎二,奉禮郎二,讀祝官一,舉祝官二,奉幣官四,剪燭官二,太祝七,齋郎四十有八,贊者一,禮直官三,與祭官無定員。
此獻攝執事之人也。
凡祭之日,以春秋二仲月上戊。
延祐六年改用中戊。
其儀注之節有六:
一曰迎香。
前一日,有司告諭坊市,灑掃經行衢路,設香案。
至日質明,有司具香酒樓輿,三獻官以下及諸執事官各具公服,五品以下官、齋郎等皆借紫,詣崇天門。
三獻官及太常禮儀院官入,奉祝及御香、尚尊酒、馬湩自內出。
監祭御史、監禮博士、奉禮郎、太祝分左右兩班前導。
控鶴五人,一人執傘,四人執儀仗,由大明門正門出。
教坊大樂作。
至崇天門外,奉香酒、馬湩者各安置於輿,導引如儀。
至紅門外,百官乘馬分班行於儀仗之外,清道官行於儀衛之先,兵馬司巡兵夾道次之,金鼓又次之,京尹儀從左右成列又次之,教坊大樂一隊次之。
控鶴一弩一手各服其服,執儀仗左右成列次之。
拱衛使行其中,儀鳳司細樂又次之。
太常卿與博士御史導於輿前,獻官、司徒、助奠官從於輿後。
若駕幸上都,三獻官以下及諸執事官則詣健德門外,皆具公服於香輿前北向立,異位重行。
俟奉香酒官驛至,太常官受而奉之,各置於輿。
禮直官贊「班齊」,「鞠躬」,「再拜興」,「平立」。
班首稍前搢笏跪,眾官皆跪,三上香,出笏就拜興,平立退復位,北向立,鞠躬,再拜興,平立。
眾官上馬,分班前導如儀。
至社稷壇北神門外皆下馬,分左右入自北門,序立如儀。
太常卿、博士、御史前導,獻官、司徒、助奠等官後從。
至望祀堂下,三獻奉香、酒、馬湩升階,置於堂中黃羅幕下。
禮直官引三獻官以次而出,各詣齋次,釋服。
二曰齋戒。
前期三日質明,有司設三獻官以下行一事執事官位於中書省。
太尉南向,監祭御史位二於其西,東向,監禮博士位二於其東,西向,俱北上。
司徒、亞獻、終獻位於其南,北向。
次助奠,稍卻。
次太常卿、光祿卿、大官令、司尊彝、良醞令、太社令、廩犧令、光祿丞、大樂令、太社丞。
次讀祝官、奉爵官、太祝、祝史、奉禮郎、協律郎、司天生、諸執事齋郎。
每等異位重行,俱北向,西上。
贊者引行一事執事官各就位,立定。
禮直官引太尉、初獻就位,讀誓曰:「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於太社太稷,各揚其職,其或不敬,國有常刑。」
散齋二日,宿於正寢,致齋一日於祠所。
散齋日治事如故,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字,不決罰罪人,不與穢惡事。
致齋日,惟祭事得行,其餘悉禁。
凡與祭之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一事。
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對拜。
守壝門兵衛與大樂工人,俱清齋一日。
行禮官,前期習儀於祠所。
三曰陳設。
前期三日,所司設三獻以下行一事執事官次於齋房之內,又設饌幕四於西神門之外,稍南,西向,北上。
今有饌幕殿在西壝門外,近北,南向。
陳設如儀。
前祭二日,所司設兵衛,各以其方色器服守衛壝門,每門二人,每隅一人。
大樂令帥其屬設登歌之樂於兩壇上,稍北,南向。
磬虡在東,鍾虡在西,柷一在鍾虡南稍東,敔一在磬虡南稍西。
搏拊二,一在柷南,一在敔南,東西相向。
歌工次之,余工位在縣後。
其匏竹者位於壇下,重行南向,相對為首。
太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為瘞坎二於壬地,方深足以容物,南出陛。
前祭一日,司天監、太社令帥其屬升,設太社、太稷神座各於壇上,近南,北向。
設后土神座於太社神座之左,後稷神座於太稷神座之左,俱東向。
席皆以莞,裀褥如幣之色,設神位版各於座首。
奉禮郎設三獻官位於西神門之內道南,亞獻、終獻位稍卻。
司徒位道北,太常卿、光祿卿次之,稍卻。
司天監、光祿丞又次之。
太社令、大官令、良醞令、廩犧令、太社丞、讀祝官、奉爵官、太祝以次位於其北,諸執事者及祝史、齋郎位於其後。
每等異位重行,俱東向,南上。
又設監祭御史位二,監禮博士位二,於太社罈子陛之東北,俱東向,南上。
設奉禮郎位於稷壇之西北隅,贊者位於東北隅,俱東向。
協律郎位二,於各壇上樂虡東北,俱南向。
太樂令位於兩壇樂虡之間南向,司尊彝位於酌尊所,俱南向。
設望瘞位於坎之南,北向。
又設牲榜於西神門外,東向。
諸太祝位於牲西,祝史次之,東向。
太常卿、光祿卿、大官令位在南,北向,東上。
監祭、監禮位於太常卿之東稍卻,俱北向,東上。
廩犧令位於牲東北,南向。
又設禮饌於牲東,設省饌於禮饌之北,今有省饌殿設位於其北,東西相向,南上。
太常卿、光祿卿、大官令位於西,東向,監祭、監禮位於東,西向,俱南上,禮部設版案各於神位之側,司尊彝、奉禮郎帥執事者設玉幣篚於酌尊所。
次設籩豆之位,每位各籩十、豆十、簠二、簋二、鉶三、俎五、盤一。
又各設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於饌幕內。
一毛一血別置一豆。
設尊罍之位,社稷正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於壇上酉陛之西北隅,南向,東上。
設配位各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西,俱南向,東上。
又設正位各象尊二、壺尊二、山罍二,於壇下子陛之東,南向,東上。
配位各壺尊二、山罍二,在卯陛之南,西向,南上。
又設洗位二,於各罈子陛之西北,南向。
篚在洗東北肆,執罍篚者各位於其後。
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監、太社令各服其服,帥其屬升,設正配位神位版於壇上。
又陳玉幣,正位禮神之玉一,兩圭有邸,置於匣。
正配位幣皆以玄,各長一丈八尺,陳於篚。
太祝取瘞玉加於幣,實於篚,瘞玉以玉石為之,及禮神之玉各置於神座前。
光祿卿帥其屬,入實籩豆簠簋。
每位籩三行,以右為上。
第一行,干在前,干棗、形鹽、魚鱐次之。
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實、干桃次之。
第三行,菱在前,芡、栗次之。
豆三行,以左為上。
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葵菹、菁菹次之。
第二行,韭菹在前,魚醢、兔醢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MZ、醓醢次之。
簠實以稻粱,簋實以黍稷,鉶實以羹。
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尊罍。
正位太尊為上,實以泛齊,著尊實以醴齊,犧尊實以盎齊,像尊實以醍齊,壺尊實以沈齊,山罍實以三酒。
配位著尊為上,實以泛齊,犧尊實以醴齊,像尊實以盎齊,壺尊實以醍齊,山罍實以三酒。
凡齊之上尊實以明水,酒之上尊實以玄酒,酒齊皆以尚醞代之。
太常卿設燭於神座前。
四曰省牲器。
前期一日午後八刻,諸衛之屬禁止行人。
未後二刻,太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
司尊彝、奉禮郎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於位。
司天監、太社令升,設神位版及禮神之玉幣如儀。
俟告潔畢,權徹,祭日重設。
未後二刻,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禮直官、贊者分引太常卿、監祭、監禮、大官令於西神門外省牲位,立定。
禮直官引太常卿,贊者引監祭、監禮,入自西神門,詣太社壇,自西陛升,視滌濯於上,執事者皆舉冪曰「潔」。
次詣太稷壇,如太社之儀訖,降復位。
禮直官稍前曰「告潔畢,請省牲」,引太常卿稍前省牲訖,退復位。
次引廩犧令出班巡牲一匝,東向折身曰「充」,復位。
諸太祝俱巡牲一匝,上一員出班東向折身曰「腯」,復位。
禮直官稍前曰「省牲畢,請就省饌位」,引太常卿以下各就位,立定。
省饌畢,還齋所。
廩犧令與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廚,授大官令。
次引光祿卿以下詣廚省鼎鑊,視滌溉畢,乃還齋所。
晡後一刻,大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血各置於饌幕。
祝史又取瘞血貯於盤,遂烹牲。
五曰奠玉幣。
祭日丑前五刻,三獻官以下行一事執事官,各服其服。
有司設神位版,陳玉幣,實籩豆簠簋尊罍。
俟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及徹去蓋冪。
未明二刻,大樂令帥工人入,奉禮郎、贊者入就位,禮直官、贊者入就位。
禮直官、贊者分引監祭、監禮、諸太祝、祝史、齋郎及諸執事官,自西神門南偏門入,當太社壇北墉下,重行南向立,以東為上。
奉禮曰「再拜」,贊者承傳,監祭、監禮以下皆再拜。
次贊者分引各就壇上下位,祝史奉盤血,太祝奉玉幣,由西階升壇,各於尊所立。
次引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退復位。
質明,禮直官、贊者各引三獻以下行禮執事官入就位,皆由西神門南偏門以入。
禮直官進初獻之左,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退復位。
協律郎跪,俯伏舉麾興,工鼓柷,樂作八成,偃麾,戛敔樂止。
禮直官引太常卿瘞血於坎訖,復位,祝史以盤還饌幕,以俟奉一毛一血豆。
奉禮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又贊諸執事者各就位,禮直官、贊者分引執事官各就壇上下位。
諸太祝各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
禮直官引初獻詣太社壇盥洗位,樂作,至位南向立,樂止。
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壇,樂作,升自北陛,至壇上,樂止。
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樂作,搢笏跪。
太祝加玉於幣,東向跪以授初獻,初獻受玉幣奠訖,執笏俯伏興,少退,再拜訖,樂止。
禮直官引初獻降自北陛,詣太稷壇盥洗位,樂作,至位樂止。
盥洗訖,升壇奠玉幣,並如太社后土之儀。
奠畢,降自北陛,樂作,復位樂止。
初獻奠玉幣將畢,祝史各奉一毛一血豆立於西神門外,俟奠玉幣畢,樂止。
祝史奉正位一毛一血入自中門,配位一毛一血入自偏門,至壇下,正位者升自北陛,配位者升自西陛,諸太祝迎取於壇上,各進奠於神位前,太祝、祝史俱退立於尊所。
六曰進熟。
初獻既奠玉幣,有司先陳鼎入於神廚,各在於鑊右。
大官令出,帥進饌者詣廚,以匕升羊豕於鑊,各實於一鼎,冪之。
祝史以扃對舉鼎,有司執匕以從,各陳於饌幕內。
俟光祿卿出,帥其屬實籩豆簠簋訖,乃去鼎之扃冪,匕加於鼎。
大官令以匕升羊豕,各載於俎,俟初獻還位,樂止。
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所,帥進饌者各奉正配位之饌,大官令引以次自西神門入。
正位之饌入自中門,配位之饌入自偏門。
饌初入門,樂作,饌至陛,樂止。
祝史俱進,徹一毛一血豆,降自西陛以出。
正位之饌升自北陛,配位之饌升自西陛,諸太祝迎取於壇上,各跪奠於神座前訖,俯伏興。
禮直官引司徒、大官令及進饌者,自西陛各復位。
諸太祝還尊所,贊者曰「太祝立茅苴於沙池」。
禮直官引初獻官詣太社壇盥洗位,樂作,至位南向立,樂止。
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至位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壇,樂作,升自北陛,至壇上,樂止。
詣太社酌尊所,東向立,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司尊者舉冪,良醞令跪酌太尊之泛齊,樂作。
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俯伏興,少退立,樂止。
舉祝官跪,對舉祝版。
讀祝官西向跪,讀祝文。
讀訖,俯伏興,舉祝官奠祝版於案,興。
初獻再拜訖,樂止。
次詣后土氏酌尊所,東向立。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司尊彝舉冪,良醞令跪酌著尊之泛齊,樂作。
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后土神座前,西向立,搢笏跪。
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奠爵訖,執笏俯伏興,少退立,樂止。
舉祝官跪,對舉祝版。
讀祝官南向跪,讀祝文。
讀訖,俯伏興,舉祝官奠祝版於案,興。
初獻再拜訖,樂止。
降自北陛,詣太稷壇盥洗位,樂作,至位樂止。
盥洗升獻並如太社后土之儀。
降自北陛,樂作,復位,樂止。
讀祝、舉祝官亦降復位。
亞獻詣兩壇盥洗升獻,並如初獻之儀。
終獻盥洗升獻,並如亞獻之儀。
終獻奠獻畢,降復位,樂止,執事者亦復位。
太祝各進徹籩豆,樂作,卒徹樂止。
奉禮曰「賜胙,眾官再拜」。
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訖,送神樂作,一成止。
禮直官進初獻之左,曰「請詣望瘞位」,御史、博士從,樂作,至位北向立,樂止。
初在位官將拜,諸太祝各執篚進於神座前,取瘞玉及幣,齋郎以俎載牲體並黍稷爵酒,各由其陛降,置於坎訖,贊者曰「可瘞」,東西各二人置土半坎。
禮直官進初獻之左,曰「禮畢」,禮直官各引獻官以次出。
禮直官引監祭、太祝以下執事官,俱復於壇北墉下,南向立定。
奉禮曰「再拜」,監祭以下皆再拜訖,出。
祝史、齋郎及工人以次出。
祝版燔於齋所。
光祿卿、監祭、監禮展視酒胙訖,乃退。
其告祭儀,告前三日,三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各具公服,赴中書省受誓戒。
告前一日,省牲器。
告日質明,三獻官以下諸執事各服其服,禮直官引監祭、監禮以下諸執事官入自北墉下,南向立定。
奉禮郎贊曰「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訖,奉禮郎贊曰「各就位」,「立定」。
監祭、監禮視陳設畢,復位立定。
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卿、光祿卿入就位,立定。
禮直官贊「有司謹具,請行一事」。
降神樂作,八成止。
太常卿瘞血,復位立定。
奉禮郎贊「再拜」。
皆再拜訖,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盥手訖,詣社壇正位神座前南向,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幣,執笏俯伏興。
再拜訖,詣配位神座前西向,搢笏跪,三上香,奠幣,執笏俯伏興。
再拜訖,詣稷壇盥洗位,盥手訖,升壇,並如上儀。
俱畢,降復位。
司徒率齋郎進饌,奠訖,降復位。
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盥手訖,詣爵洗位,洗爵訖,詣酒尊所酌酒訖,詣社壇神位座前,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於茅苴,爵授執事者,執笏俯伏興。
俟讀祝官讀祝文訖,再拜興,詣酒尊所酌酒訖,詣配位神座前,西向,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於茅苴,爵授執事者,執笏俯伏興。
俟讀祝文訖,再拜興,詣稷壇盥洗位,盥手,洗爵,酌獻,並如上儀。
俱畢,降復位。
禮直官引亞獻,並如初獻之儀,惟不讀祝。
俱畢,降復位。
禮直官引終獻,並如亞獻之儀。
俱畢,降復位。
太祝徹籩豆訖,奉禮郎贊「賜胙」。
眾官再拜訖,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卿詣瘞坎位,南向立定。
禮直官贊「可瘞」,禮畢出。
禮直官引監祭、監禮、太祝、齋郎至北墉下,南向立定。
奉禮讚「再拜」,皆再拜訖,出。
先農
先農之祀,始自至元九年二月,命祭先農如祭社之儀。
十四年二月戊辰,祀先農東郊。
十五年二月戊午,祀先農,以蒙古胄子代耕籍田。
二十一年二月丁亥,又命翰林學士承旨撒裡蠻祀先農於籍田。
武宗至大三年夏四月,從大司農請,建農、蠶二壇。
博士議:二壇之式與社稷同,縱廣一十步,高五尺,四出陛,外壝相去二十五步,每方有欞星門。
今先農、先蠶壇位在籍田內,若立外壝,恐妨千畝,其外壝勿築。
是歲命祀先農如社稷,禮樂用登歌,日用仲春上丁,後或用上辛或甲日。
祝文曰:「維某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昭告於帝神農氏。」
配神曰「於後稷氏」。
祀前一日未後,禮直官引三獻、監祭禮以下省牲饌如常儀。
祀日丑前五刻,有司陳燈燭,設祝幣,大官令帥其屬入實籩豆尊罍。
丑正,禮直官引先班入就位,立定,次引監祭禮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
畢,退復位,東向立。
奉禮曰「再拜」。
贊者承傳再拜訖,奉禮又贊「諸執事者各就位」。
禮直官各引執事官各就位,立定。
次引三獻官並與祭等官以次入就位,西向立。
禮直官於獻官之右,贊「請行一事」,樂作三成止。
奉禮讚「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太祝跪取幣於篚,立於尊所。
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畢,升自東階,詣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受幣奠幣,執笏俯伏興,少退,再拜訖,降復位,立定。
大官令率齋郎設饌於神位前畢,俯伏興,退復位。
禮直官引初獻再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詣爵洗位,洗爵拭爵,詣酒尊所酌酒畢,詣正位神位前,北向立。
帨笏跪,三上香,三祭酒於沙池,爵授執事者,執笏俯伏興,北向立。
俟讀祝畢,再拜興。
次詣配位酒尊所,酌酒訖,詣神位前,東向立。
搢笏跪,三上香,三祭酒於沙池,爵授執事者,執笏俯伏興,東向立。
俟讀祝畢,再拜,退復位。
次引亞終獻行禮,並如初獻之儀,惟不讀祝,退復位,立定。
禮直官贊徹籩豆,樂作,卒徹,樂止。
奉禮讚賜胙,眾官再拜。
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訖,樂作送神之曲,一成止。
禮直官引齋郎升自東階,太祝跪取幣祝,齋郎捧俎載牲體及籩豆簠簋,各由其階至坎位,北向立。
俟三獻畢,至立定。
各跪奠訖,執笏俯伏興。
禮直官贊「可瘞」,乃瘞。
焚瘞畢,三獻以次詣耕地所,耕訖而退。
此其儀也。
先蠶之祀未聞。
宣聖
宣聖廟,太祖始置於燕京。
至元十年三月,中書省命春秋釋奠,執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諸儒襴帶唐巾行禮。
成宗始命建宣聖廟於京師。
大德十年秋,廟成。
至大元年秋七月,詔加號先聖曰大成至聖文宣王。
延祐三年秋七月,詔春秋釋奠於先聖,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封孟子父為邾國公,母為邾國宣獻夫人。
皇慶二年六月,以許衡從祀,又以先儒周惇頤、程灝、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硃熹、張栻、呂祖謙從祀。
至順元年,以漢儒董仲舒從祀。
齊國公叔梁紇加封啟聖王,魯國太夫人顏氏啟聖王夫人;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河南伯程灝,豫國公;伊一陽一伯程頤,洛國公。
其祝幣之式,祝版三,各一尺二寸,廣八寸,木用楸梓柏,文曰:「維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於大成至聖文宣王。」
於先師曰:「維年月日,某官等致祭於某國公。」
幣三,用絹,各長一丈八尺。
其牲齊器皿之數,牲用牛一、羊五、豕五。
以犧尊實泛齊,像尊實醴齊,皆三,有上尊,加冪有勺,設堂上。
太尊實泛齊,山罍實醴齊,有上尊。
著尊實盎齊,犧尊實醴齊,像尊實沈齊,壺尊實三酒,皆有上尊,設堂下。
盥洗位,在阼階之東。
以象尊實醴齊,有上尊,加冪有勺,設於兩廡近北。
盥洗位,在階下近南。
籩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鉶三,俎三,有一毛一血豆,正配位同。
籩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從祀皆同。
凡銅之器六百八十有一,宣和爵坫一,豆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各一百一十有五,登六,犧尊、象尊各六,山尊二,壺尊六,著尊、太尊各二,罍二,洗二。
龍杓二十有七,坫二十有八,爵一百一十有八。
竹木之器三百八十有四,籩二百四十有八,篚三,俎百三十有三。
陶器三,瓶二,香爐一。
籩巾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巾二百四十有八,俎巾百三十有三,黃巾蒙單十。
其樂登歌。
其日用春秋二仲月上丁,有故改用中丁。
其釋奠之儀,省牲前期一日晡時,三獻官、監祭官各具公服,詣省牲所阼階,東西向立,以北為上。
少頃,引贊者引三獻官、監祭官巡牲一匝,北向立,以西為上。
俟禮牲者折身曰「充」,贊者曰「告充」畢,禮牲者又折身曰「腯」,贊者曰「告腯」畢,贊者復引三獻官、監祭官詣神廚,視滌溉畢,還齋所,釋服。
釋奠,是日丑前五刻,初獻官及兩廡分奠官二員,各具公服於幕次,諸執事者具儒服,先於神門外西序東向立,以北為上。
明贊、承傳贊先詣殿庭前再拜畢,明贊升露階東南隅西向立,承傳贊立於神門階東南隅西向立。
掌儀先引諸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者引初獻官、兩廡分奠官點視陳設。
引贊者進前曰「請點視陳設」。
至階,曰「升階」,至殿簷下,曰「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北向立」。
點視畢,曰「詣兗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東向立」。
點視畢,曰「詣鄒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西向立」。
點視畢,曰「詣東從祀神位前」。
至位,曰「東向立」。
點視畢,曰「詣西從祀神位前」。
至位,曰「西向立」。
點視畢,曰「詣酒尊所」,曰「西向立」。
點視畢,曰「詣三獻爵洗位」。
至階,曰「降階」,至位,曰「北向立」。
點視畢,曰「詣三獻官盥洗位」。
至位,曰「北向立」。
點視畢,曰「請就次」。
方初獻點視時,引贊二人各引東西廡分奠官曰「請詣東西廡神位前」,至位東曰東,西曰西向立。
點視畢,曰「詣先儒神位前」。
至位,曰「南向立」。
點視畢,曰「退詣酒尊所」。
至酒尊所,東西向立。
點視畢,曰「退詣分奠官爵洗位」。
至位,曰「南向立」。
點視畢,曰「請就次」。
西廡分奠官點視畢,引贊曰「請詣望瘞位」。
至位,曰「北向立」。
點視畢,曰「請就次」。
初獻官釋公服,司鍾者擊鐘,初獻以下各服其服,齊班於幕次。
掌儀點視班齊,詣明贊報知,引禮者引監祭官、監禮官就位。
進前曰「請就位」。
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明贊唱曰「典樂官以樂工進,就位」,承傳贊曰「典樂官以樂工進,就位」。
明贊唱曰「諸執事者就位」,承傳贊曰「諸執事者就位」。
明贊唱曰「諸生就位」,承傳贊曰「諸生就位」,引班者引諸生就位。
明贊唱曰「陪位官就位」。
承傳贊曰「陪位官就位」,引班者引陪位官就位。
明贊唱曰「獻官就位」,承傳贊曰「獻官就位」,引贊者進前曰「請就位」,至位,曰「西向立」。
明贊唱曰「辟戶」,俟戶辟,迎神之曲九奏。
樂止,明贊唱曰「初獻官以下皆再拜」,承傳贊曰「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明贊唱曰「諸執事者各司其事」。
俟執事者立定,明贊唱曰「初獻官奠幣」。
引贊者進前曰「請詣盥洗位」。
盥洗之樂作,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盥手,帨手,出笏,樂止。
及階,曰「升階」。
升殿之樂作。
樂止,入門,曰「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北向立,稍前」。
奠幣之樂作。
搢笏跪,三上香,奉幣者以幣授初獻,初獻受幣奠訖,出笏就拜興,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曰「詣兗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東向立」,奠幣如上儀。
曰「詣鄒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西向立」,奠幣如上儀。
樂止,曰「退復位」。
及階,降殿之樂作。
樂止,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立定,明贊唱曰「禮饌官進俎」。
奉俎之樂作,乃進俎,樂止,進俎畢。
明贊唱曰「初獻官行禮」,引贊者進前曰「請詣盥洗位」。
盥洗之樂作,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盥手、帨手,出笏。
請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執爵、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如是者三,出笏。
樂止,曰「請詣酒尊所」。
及階,升殿之樂作,曰「升階」。
樂止,至酒尊所,曰「西向立」。
搢笏,執爵舉冪,司尊者酌犧尊之泛齊,以爵授執事者,如是者三,出笏。
曰「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北向立」。
酌獻之樂作,稍前,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奠爵,出笏,樂止。
祝人東向跪讀祝,祝在獻官之左。
讀畢興,先詣左配位,南向立。
引贊曰「就拜興」,「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曰「詣兗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東向立」,酌獻之樂作。
樂止,讀祝如上儀。
曰「詣鄒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西向立」,酌獻之樂作。
樂止,讀祝如上儀。
曰「退,復位」。
至階,降殿之樂作。
樂止,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立定,明贊唱曰「亞獻官行禮」,引贊者進前曰「請詣盥洗位」。
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盥手,出笏。
請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執爵、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如是者三,出笏。
請詣酒尊所,曰「西向立」。
搢笏,執爵舉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齊,以爵授執事者,如是者三,出笏。
曰「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
至位,曰「就拜,北向立」。
酌獻之樂作。
稍前,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興,平身少退,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曰「詣兗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東向立」,酌獻如上儀。
曰「詣鄒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西向立」,酌獻如上儀。
樂止,曰「退,復位」。
及階,曰「降階」,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明贊唱曰「終獻官行禮」,引贊者進前曰「請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盥手,帨手,出笏。
請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執爵、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如是者三,出笏。
請詣酒尊所,至階,曰「升階」,至酒尊所,曰「西向立」。
搢笏,執爵舉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齊,以爵授執事者,如是者三,出笏。
曰「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北向立,稍前」。
酌獻之樂作。
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興,平身少退,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曰「詣兗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東向立」,酌獻如上儀。
曰「詣鄒國公神位前」。
至位,曰「西向立」,酌獻如上儀。
樂止,曰「退復位」。
及階,曰「降階」,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終獻將升階,明贊唱曰「分獻官行禮」。
引贊者分引東西從祀分獻官進前曰「詣盥洗位」。
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
搢笏,執爵、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酒尊所。
至階,曰「升階」,至酒尊所,曰「西向立」。
搢笏,執爵舉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齊,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東從祀神位前。
至位,曰「就位,東向立,稍前」。
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興,平身少退,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退復位。
及階,曰「降階」,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引西從祀分獻官同上儀,唯至神位前東向立。
俟十哲分獻官離位,明贊唱曰「兩廡分奠官行禮」。
引贊者進前曰「詣盥洗位」,至位,曰「南向立」。
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詣爵洗位。
至位,曰「南向立」。
搢笏,執爵、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笏。
曰「詣東廡酒尊所」。
及階,曰「升階」,至酒尊所,曰「北向立」。
搢笏,執爵舉冪,酌象尊之醴齊,以爵授執事者,出笏,詣東廡神位前,至位,曰「東向立,稍前」。
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興,平身稍退,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退復位。
至階,曰「降階」,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引西廡分奠官同上儀,唯至神位前,東向立作西向立。
俟終獻十哲,兩廡分奠官同時復位。
明贊唱曰「禮饌者徹籩豆」。
徹豆之樂作,禮饌者跪,移先聖前籩豆,略離席,樂止。
明贊唱曰「諸執事者退復位」。
俟諸執事者至版位立定,送神之樂作。
明贊唱曰「初獻官以下皆再拜」,承傳贊曰「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樂止。
明贊唱曰「祝人取祝,幣人取幣,詣瘞坎」。
俟徹祝幣者出殿門,北向立。
望瘞之樂作。
明贊唱曰「三獻官詣望瘞位」,引贊者進前曰「請詣望瘞位」。
至位,曰「就位,北向立」,曰「可瘞」。
埋畢,曰「退,復位」。
至殿庭前,候樂止,明贊唱曰「典樂官以樂工出就位」,明贊唱曰「闔戶」。
又唱曰「初獻官以下退詣圓揖位」,引贊者引獻官退詣圓揖位。
至位,初獻在西,亞終獻及分獻以下在東,陪位官東班在東,西班在西。
俟立定,明贊唱曰「圓揖」。
禮畢,退復位,引贊者各引獻官詣幕次更衣。
其飲福受胙,除國學外,諸處仍依常制。
闕里之廟,始自太宗九年,令先聖五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元措修之,官給其費。
而代祠之禮,則始於武宗。
牲用太牢,禮物別給白金一百五十兩,彩幣表裡各十有三匹。
四年冬,復遣祭酒劉賡往祀,牲禮如舊。
延祐之末,泰定、天歷初載,皆循是典,錦幣雜彩有加焉。
岳鎮海瀆
岳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始。
凡十有九處,分五道。
後乃以東嶽、東海、東鎮、北鎮為東道,中岳、淮瀆、濟瀆、北海、南嶽、南海、南鎮為南道,北嶽、西嶽、后土、河瀆、中鎮、西海、西鎮、江瀆為西道。
既而又以驛騎迂遠,復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賢院奏遣漢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
中統初,遣道士,或副以漢官。
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
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
其禮物,則每處歲祀銀香合一重二十五兩,五嶽組金幡二、鈔五百貫,四瀆織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四海、五鎮銷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至則守臣奉詔使行禮。
皇帝登寶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禮,惟各加銀五十兩,五嶽各中統鈔五百貫,四瀆、四海、五鎮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
或他有禱,禮亦如之。
其封號,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天大貞玄聖帝,中岳中天大寧崇聖帝。
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靈源弘濟王,淮瀆長源溥濟王,濟瀆清源善濟王,東海廣德靈會王,南海廣利靈孚王,西海廣潤靈通王,北海廣澤靈佑王。
成宗大德二年二月,加封東鎮沂山為元德東安王,南鎮會稽山為昭德順應王,西鎮吳山為成德永靖王,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中鎮霍山為崇德應靈王,敕有司歲時與岳瀆同祀。
郡縣社稷
至元十年八月甲辰朔,頒諸路立社稷壇壝儀式。
十六年春三月,中書省下太常禮官,定郡縣社稷壇壝、祭器制度、祀祭儀式,圖寫成書,名《至元州郡通禮》。
元貞二年冬,復下太常,議置壇於城西南二壇,方廣視太社、太稷,殺其半。
壺尊二,籩豆皆八,而無樂。
牲用羊豕,余皆與太社、太稷同。
三獻官以州長貳為之。
郡縣宣聖廟
中統二年夏六月,詔宣聖廟及所在書院有司,歲時致祭,月朔釋奠。
八月丁酉,命開平守臣釋奠於宣聖廟。
成宗即位,詔曲阜林廟,上都、大都諸路府州縣邑廟學、書院,贍學土地及貢士莊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完廟宇。
自是天下郡邑廟學,無不完葺,釋奠悉如舊儀。
郡縣三皇廟
元貞元年,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
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後氏、力牧氏之神配。
黃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載於醫書者,從祀兩廡。
有司歲春秋二季行一事,而以醫師主之。
岳鎮海瀆常祀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岳鎮海瀆之制。
正月東嶽、鎮、海瀆,土王日祀泰山於泰安州,沂山於益都府界,立春日祀東海於萊州界,大淮於唐州界。
三月南嶽、鎮、海瀆,立夏日遙祭衡山,土王日遙祭會稽山,皆於河南府界,立夏日遙祭南海、大江於萊州界。
六月中岳、鎮,土王日祀嵩山於河南府界,霍山於平一陽一府界。
七月西嶽、鎮、海瀆,土王日祀華山於華州界,吳山於隴縣界,立秋日遙祭西海、大河於河中府界。
十月北嶽、鎮、海瀆,土王日祀恆山於曲一陽一縣界,醫巫閭於遼一陽一廣寧路界,立冬日遙祭北海於登州界,濟瀆於濟源縣。
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
既有江南,乃罷遙祭。
風雨雷師
風、雨、雷師之祀,自至元七年十二月,大司農請於立春後丑日,祭風師於東北郊;立夏後申日,祭雷、雨師於西南郊。
仁宗延祐五年,乃即二郊定立壇壝之制,其儀注闕。
武成王
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每歲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犧尊、象尊、籩、豆、俎、爵,樞密院遣官,行三獻禮。
古帝王廟
堯帝廟在平一陽一。
舜帝廟,河東、山東濟南歷山、濮州、湖南道州皆有之。
禹廟在河中龍門。
至元元年七月,龍門禹廟成,命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
十二年二月,立伏羲、女媧、舜、湯等廟於河中解州、洪洞、趙城。
十五年四月,修會川縣盤古王祠,祀之。
二十四年閏二月,敕春秋二仲丙日,祀帝堯廟。
致和元年,禮部移太常送博士議,舜、禹之廟合依堯祠故事,每歲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蠲潔致祭,官給祭物。
至順元年三月,從太常奉禮郎薛元德言,彰德路湯一陰一縣北故羑里城周文王祠,命有司奉祀如故事。
周公廟
周公廟在鳳翔府岐山之一陽一。
天歷二年六月,以岐一陽一廟為岐一陽一書院,設學官,春秋釋奠周文憲王如孔子廟儀。
凡有司致祭先代聖君名臣,皆有牲無樂。
名山大川忠臣義士之祠
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
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
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
皇慶以來,歲遣使繼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鋌,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一毛一酒醴,便服行一事。
祝文云:「維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於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功臣祠
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廟於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籩豆簠簋,行酌獻禮。
若魏國文正公許衡廟在大名,順德忠獻王哈剌哈孫廟在順德、武昌者,皆歲時致祭。
自古帝王而下,祭器不用籩豆簠簋,儀非酌奠者,有司便服行禮,三上香奠酒而已。
大臣家廟
大臣家廟,惟至治初右丞相拜住得立五廟,同堂異室,而牲器儀式未聞。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