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三 憲宗:母曰莊聖太后,怯烈氏,諱唆魯禾帖尼。歲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三 憲宗

清史稿

本紀第三 憲宗

憲宗桓肅皇帝,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

母曰莊聖太后,怯烈氏,諱唆魯禾帖尼。

歲戊辰,十二月三日生帝。

時有黃忽答部知天象者,言帝后必大貴,故以蒙哥為名。

蒙哥,華言長子也。

太宗在潛邸,養以為子,屬昂灰皇后撫育之。

既長,為娶火魯剌部女火裡差為妃,分之部民。

及睿宗薨,乃命歸籓邸。

從征伐,屢立奇功。

嘗攻欽察部,其酋八赤蠻逃於海島。

帝聞,亟進師,至其地,適大風刮海水去,其淺可渡。

帝喜曰:「此天開道與我也。」

遂進屠其眾,擒八赤蠻,命之跪,八赤蠻曰:「我為一國主,豈苟求生?且身非駝,何以跪人為?」

乃命囚之。

八赤蠻謂守者曰:「我之竄入於海,與魚何異,然終見擒,天也。

今水回期且至,軍宜早還。」

帝聞之,即班師,而水已至,後軍有浮渡者。

復與諸王拔都征斡羅思部,至也烈贊城,躬自搏戰,破之。

歲戊申,定宗崩,朝廷久未立君,中外洶洶,鹹屬意於帝,而覬覦者眾,議未決。

諸王拔都木哥、阿里不哥、唆亦哥禿、塔察兒,大將兀良合台、速你帶、帖木迭兒、也速不花,鹹會於阿剌脫忽剌兀之地,拔都首建議推戴。

時定宗皇后海迷失所遣使者八剌在坐,曰:「昔太宗命以皇孫失烈門為嗣,諸王百官皆與聞之。

今失烈門故在,而議欲他屬,將置之何地耶?」

木哥曰:「太宗有命,誰敢違之。

然前議立定宗,由皇后脫列忽乃與汝輩為之,是則違太宗之命者,汝等也,今尚誰咎耶?」

八剌語塞。

兀良合台曰:「蒙哥聰明睿知,人咸知之,拔都之議良是。」

拔都即申令於眾,眾悉應之,議遂定。

元年辛亥夏六月,西方諸王別兒哥、脫哈帖木兒,東方諸王也古、脫忽、亦孫哥、按只帶、塔察兒、別裡古帶,西方諸大將班裡赤等,東方諸大將也速不花等,復大會於闊帖兀阿闌之地,共推帝即皇帝位於斡難河。

失烈門及諸弟腦忽等心不能平,有後言。

帝遣諸王旭烈與忙可撒兒帥兵覘之。

諸王也速忙可、不裡、火者等後期不至,遣不憐吉率兵備之。

遂改更庶政:命皇弟忽必烈領治蒙古、漢地民戶;遣塔兒、斡魯不、察乞剌、賽典赤、趙璧等詣燕京,撫諭軍民;以忙哥撒兒為斷事官;以孛魯合掌宣發號令、朝覲貢獻及內外聞奏諸事;以晃兀兒留守和林宮闕、帑藏,阿藍答兒副之;以牙剌瓦赤、不只兒、斡魯不、睹答兒等充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賽典赤、匿昝馬丁佐之;以訥懷、塔剌海、麻速忽等充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事,暗都剌兀尊、阿合馬、也的沙佐之;以阿兒渾充阿毋河等處行尚書省事,法合魯丁、匿隻馬丁佐之;以茶寒、葉了干統兩淮等處蒙古、漢軍,以帶答兒統四川等處蒙古、漢軍,以和裡統土蕃等處蒙古、漢軍,皆仍前征進;以僧海雲掌釋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

葉孫脫、按只、暢吉、爪難、合答曲憐、阿里出及剛疙疸、阿散、忽都魯等,務持兩端,坐誘諸王為亂,並伏誅。

遂頒便益事宜於國中:凡朝廷及諸王濫發牌印、詔旨、宣命,盡收之;諸王馳驛,許乘三馬,遠行亦不過四;諸王不得擅招民戶;諸官屬不得以朝覲為名賦斂民財;民糧遠輸者,許於近倉輸之。

罷築和林城役千五百人。

冬,以宴只吉帶違命,遣合丹誅之,仍籍其家。

二年壬子春正月,幸失灰之地,遣乞都不花攻末來吉兒都怯寨。

皇太后崩。

夏,駐蹕和林。

分遷諸王於各所:各丹於別石八里地,蔑裡於葉兒的石河,海都於海押立地,別兒哥於曲兒只地,脫脫於葉密立地,蒙哥都及太宗皇后乞裡吉忽帖尼於擴端所居地之西。

仍以太宗諸后妃家貲分賜親王。

定宗後及失烈門母以厭禳事覺,並賜死,謫失烈門、也速、孛裡等於沒脫赤之地,禁錮和只、納忽、也孫脫等於軍營。

秋七月,命忽必烈征大理,諸王禿兒花、撒立征身毒,怯的不花征沒裡奚,旭烈征西域素丹諸國。

詔諭宋荊南、襄一陽一、樊城、均州諸守將,使求附。

八月,忽必烈次臨洮,命總帥汪田哥以城利州聞,欲為取蜀之計。

冬十月,命諸王也古征高麗。

帝駐蹕月帖古忽闌之地。

時帝因獵墜馬傷臂,不視朝百餘日。

十月戊午,大赦天下。

以帖哥、闊闊術等掌帑藏;孛闌合剌孫掌斡脫;阿忽察掌祭祀、醫巫、卜筮,阿剌不花副之。

諸王合剌薨。

以只兒斡帶掌傳驛所需,孛魯合掌必闍赤寫發宣詔及諸色目官職。

徙諸匠五百戶修行宮。

是歲,籍漢地民戶。

諸王旭烈薨。

三年癸丑春正月,汪田哥修治利州,且屯田,蜀人莫敢侵軼。

帝獵於怯蹇義罕之地。

諸王也古以怨襲諸王塔剌兒營。

帝遂會諸王於斡難河北,賜予甚厚。

罷也古征高麗兵,以札剌兒帶為征東元帥。

遣必闍別兒哥括斡羅思戶口。

三月,大兵攻海州,戍將王國昌逆戰於城下,敗之,獲都統一人。

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台等帥師征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

又命塔塔兒帶撒裡、土魯花等征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

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

諸王拔都遣脫必察詣行在,乞買珠銀萬錠,以千錠授之,仍詔諭之曰:「太祖、太宗之財,若此費用,何以給諸王之賜!王宜詳審之。

此銀就充今後歲賜之數。」

秋,幸軍腦兒。

以忙可撒兒為萬戶,哈丹為札魯花赤。

九月,忽必烈次忒剌地,分兵三道以進。

冬十二月,大理平。

帝駐蹕汪吉地。

命宗王耶虎與洪福源同領軍征高麗,攻拔禾山、東州、春州、三角山、楊根、天龍等城。

是歲,斷事官忙哥撒兒卒。

四年甲寅春,帝獵於怯蹇義罕。

夏,幸月兒滅怯土之地。

遣札剌亦兒部人火兒赤征高麗。

秋七月,詔官吏之赴朝理算錢糧者,許自首不公,仍禁以後浮費。

冬,大獵於也滅干哈里義海之地。

忽必烈還自大理,留兀良合台攻諸夷之未附者,入覲於獵所。

是歲,會諸王於顆顆腦兒之西,乃祭天於日月山。

初籍新軍。

帝謂大臣,求可以慎固封守、閒於將略者。

擢史樞征行萬戶,配以真定、相、衛、懷、孟諸軍,駐唐、鄧。

張柔移鎮亳州。

權萬戶史權屯鄧州。

張柔遣張信將八漢軍戍穎州。

王安國將四千戶渡漢南,深入而還。

張柔以連歲勤兵,兩淮艱於糧運,奏據亳之利。

詔柔率山前八軍,城而戍之。

柔又以渦水北隘淺不可舟,軍既病涉,曹、濮、魏、博粟皆不至,乃築甬路自亳抵汴,堤百二十里,流深而不能築,復為橋十五,或廣八十尺,橫以二堡戍之。

均州總管孫嗣遣人繼蠟書降,且乞援,史權以一精一甲備宋人之要,遂援嗣而來。

其後驍將鍾顯、王梅、杜柔、袁師信各帥所部來降。

五年乙卯春,詔征逋欠錢谷。

夏,帝幸月兒滅怯土。

秋九月,張柔會大帥於符離。

以百丈口為宋往來之道,可容萬艘,遂築甬路,自亳而南六十餘里,中為橫江堡。

又以路東六十里皆水,可致宋舟,乃立柵水中,惟密置偵邏於所達之路,由是鹿邑、寧陵、考、柘、楚丘、南頓無宋患,陳、蔡、穎、息皆通矣。

是歲,改命札剌與洪福源同征高麗。

後此又連三歲,攻拔其光州、安城、忠州、玄風、珍原、甲向、玉果等城。

六年丙辰春,大風起北方,砂礫飛揚,白日晦冥。

帝會諸王、百官於欲兒陌哥都之地,設宴六十餘日,賜金帛有差,仍定擬諸王歲賜錢谷。

忽必烈遣沒兒合石詣行在所,奏請續簽內郡漢軍,從之。

夏四月,駐蹕於塔密兒。

五月,幸昔剌兀魯朵。

六月,太白晝見。

幸亦兒阿答。

諸王亦孫哥、駙馬也速兒等請伐宋。

帝亦以宋人違命囚使,會議伐之。

秋七月,命諸王各還所部以居。

諸王塔察兒、駙馬帖裡垓軍過東平諸處,掠民羊豕,帝聞,遣使問罪,由是諸軍無犯者。

是歲,波麗國王細嵯甫、雲南酋長摩合羅嵯及素丹諸國來覲。

兀良合台討白蠻等,克之;遂自昔八兒地還至重慶府,敗宋將張都統。

賜金縷織文衣一襲、銀五十兩、彩帛萬二百匹,以賚軍士。

冬,帝駐蹕阿塔哈帖乞兒蠻。

以阿木河回回降民分賜諸王百官。

七年丁巳春,幸忽闌也兒吉。

詔諸王出師征宋。

乞都不花等討末來吉兒都怯寨,平之。

夏六月,謁太祖行宮,祭旗鼓,復會於怯魯連之地,還幸月兒滅怯土。

秋,駐蹕於軍腦兒,釃馬一乳一祭天。

九月,出師南征。

以駙馬剌真之子乞為達魯花赤,鎮守斡羅思,仍賜馬三百、羊五千。

回鶻獻水一精一盆、珍珠傘等物,可直銀三萬餘錠。

帝曰:「方今百姓疲弊,所急者錢爾,朕獨有此何為?」

卻之。

賽典赤以為言,帝稍償其直,且禁其勿復有所獻。

宗王塔察兒率諸軍南征,圍樊城,霖雨連月,乃班師。

元帥卜鄰吉軍自鄧州略地,遂渡漢江。

冬十一月,兀良合台伐交趾,敗之,入其國。

安南主陳日煚竄海島,遂班師。

遣阿藍答兒、脫因、囊加台等詣陝西等處理算錢谷。

冬,帝度漠南,至於玉龍棧。

忽必烈及諸王阿里不哥、八里土、出木哈兒、玉龍塔失、昔烈吉、公主脫滅乾等來迎,大燕,既而各遣歸所部。

八年戊午春正月朔,幸也裡本朵哈之地,受朝賀。

二月,陳日煚傳國於長子光昺。

光昺遣婿與其國人以方物來見,兀良合台送詣行在所。

諸王旭烈兀討回回哈里發,平之,禽其王,遣使來獻捷。

帝獵於也裡海牙之地。

師南征,次於河。

適冰合,以土覆之而渡。

帝自將伐宋,由西蜀以入。

命張柔從忽必烈征鄂,趨杭州。

命塔察攻荊山,分宋兵力。

宋四川制置使蒲澤之攻成都,紐鄰率師與戰,敗之;進攻雲頂山,守將姚某等以眾相繼來降。

詔以紐鄰為都元帥。

帝由東勝渡河。

遣參知政事劉太平括興元戶口。

三月,命洪茶丘率師從札剌同征高麗。

夏四月,駐蹕六盤山,諸郡縣守令來覲。

豐州千戶郭燧奏請續簽軍千人修治金州,從之。

是時,軍四萬,號十萬,分三道而進:帝由隴州入散關,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倉關,孛裡義萬戶由漁關入沔州。

以明安答兒為太傅,守京兆。

詔征益都行省李亶兵,璮來言:「益都南北要衝,兵不可撤。」

從之。

璮還,擊海州、漣水等處。

五月,皇子阿速帶因獵獨騎傷民稼,帝見讓之,遂撻近侍數人。

士卒有拔民蔥者,即斬以徇。

由是秋毫莫敢犯。

仍賜所經郡守各有差。

秋七月,留輜重於六盤山,率兵由寶雞攻重貴山,所至輒平。

八月辛丑,璮與宋人戰,殺宋師殆盡。

九月,駐蹕漢中。

都元帥紐鄰留密裡火者、劉黑馬等守成都,悉率余兵渡馬湖,禽宋制置使張實,遂遣實招諭苦竹隘,實遁。

冬十月壬午,帝次寶峰。

癸未,如利州,觀其城池並非深固,以汪田哥能守,蜀不敢犯,賜卮酒獎諭之。

帝渡嘉陵江,至白水江,命田哥造浮梁以濟,梁成,賜田哥等金帛有差。

帝駐蹕劍門。

戊子,攻苦竹隘,裨將趙仲竊獻東南門,師入,與其守將楊立戰,敗之,殺立,眾皆奔潰。

詔毋犯趙仲家屬,仍賜仲衣帽,徙於隆慶。

己亥,獲張實,支解之。

賜田哥玉帶及犒賞士卒,留一精一兵五百守之。

遣使招諭龍州。

帝至高一峰。

庚子,圍長寧山,守將王佐、裨將徐昕等率兵出戰,敗之。

十一月己酉,帝督軍先攻鵝頂堡。

壬子,力戰於望喜門。

薄暮,宋知縣王仲由鵝頂堡出降。

是夜破其城,王佐死焉。

癸丑,誅佐之子及徐昕等四十餘人。

以彭天祥為達魯花赤治其事,王仲副之。

丙辰,進攻大獲山,守將楊大淵降,命大淵為四川侍郎,仍以其兵從。

庚午,次和溪口,遣驍騎略青居山。

是月,龍州王知府降。

諸王莫哥都攻禮義山不克,諸王塔察兒略地至江而還,並會於行在所。

命忽必烈統諸路蒙古、漢軍伐宋。

十二月壬午,楊大淵率所部兵與汪田哥分擊相如等縣。

都元帥紐鄰攻簡州,以宋降將張威率眾為先鋒。

乙酉,帝次於運山。

大淵遣人招降其守將張大悅,仍以大悅為元帥。

師至青居山,裨將劉淵等殺都統段元鑒降。

庚寅,遣使招諭未附。

丁酉,隆州守縣降。

己亥,大良山守將蒲元圭降。

詔諸軍毋俘掠。

癸卯,攻雅州,拔之。

石泉守將趙順降。

甲辰,遣宋人晉國寶招諭合州守將王堅,堅辭之,國寶遂歸。

是歲,皇子辨都薨於吉河之南。

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駐蹕重貴山北,置酒大會,因問諸王、駙馬、百官曰:「今在宋境,夏暑且至,汝等其謂可居否乎?」

札剌亦兒部人脫歡曰:「南土瘴癘,上宜北還,所獲人民,委吏治之便。」

阿兒剌部人八里赤曰:「脫歡怯,臣願往居焉。」

帝善之。

戊申,晉國寶歸次峽口,王堅追還殺之。

諸王莫哥都復攻渠州禮義山,曳剌禿魯雄攻巴州平梁山。

丁卯,大淵請攻合州,俘男一女八萬餘。

二月丙子,帝悉率諸兵渡雞爪灘,至石子山。

丁丑,督諸軍戰城下。

辛巳,攻一字城。

癸未,攻鎮西門。

三月,攻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

夏四月丙子,大雷雨凡二十日。

乙未,攻護國門。

丁酉,夜登外城,殺宋兵甚眾。

五月,屢攻不克。

六月丁巳,汪田哥復選兵夜登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城者。

王堅率兵來戰。

遲明,遇雨,梯折,後軍不克進而止。

是月,帝不豫。

秋七月辛亥,留一精一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慶。

癸亥,帝崩於釣魚山,壽五十有二,在位九年。

追諡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一靡一,雖后妃不許之過制。

初,太宗朝,群臣擅權,政出多門。

至是,凡有詔旨,帝必親起草,更易數四,然後行之。

御群臣甚嚴,嘗諭旨曰:「爾輩若得朕獎諭之言,即志氣驕逸,志氣驕逸,而災禍有不隨至者乎?爾輩其戒之。」

一性一喜畋獵,自謂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

然酷信巫覡卜筮之術,凡行一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終不自厭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