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以伯顏禿古思為大司徒。辛卯,命山東分省一團一結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清史稿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十七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以伯顏禿古思為大司徒。

辛卯,命山東分省一團一結義兵,每州添設判官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專率義兵以事守禦,仍命各路達魯花赤提調,聽宣慰使司節制。

丙申,監察御史哈剌章言:「淮東道廉訪使褚不華,徇忠盡節,宜加褒贈,優恤其家。」

從之。

二月壬子,賊犯七盤、藍田,命察罕帖木兒以軍會答兒麻亦兒守陝州、潼關;哈剌不花由潼關抵陝西,會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及定住等同進討。

癸丑,太一陰一犯五車。

以征河南許、亳、太康、嵩、汝大捷,詔赦天下。

戊辰,知樞密院事脫脫復邳州,調客省使撒兒答溫等攻黃河南岸賊,大破之。

壬申,劉福通遣其一黨一毛一貴陷膠州,僉樞密院事脫歡死之。

甲戌,倪文俊陷峽州。

是月,李武、崔德陷商州,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以兵自陝、虢援陝西,以察罕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李思齊為四川行省左丞。

詔以高寶為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將兵取中興,不克,賊遂破轆轤關。

三月乙亥朔,義兵萬戶賽甫丁、阿迷裡丁叛據泉州。

庚辰,一毛一貴陷萊州,守臣山東宣慰副使釋嘉訥死之。

壬午,大明兵取常州路。

甲申,太一陰一犯鬼宿。

壬辰,歲星犯壘壁陣。

甲午,一毛一貴陷益都路,益王買奴遁,自是山東郡邑皆陷。

乙未,以江淮行樞密院副使董摶霄為山東宣慰使。

丁酉,一毛一貴陷濱州。

戊戌,以中書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為御史大夫,悟良哈台、斡欒並為中書平章政事。

夏四月丙午,監察御史五十九言:「今京師周圍,雖設二十四營,軍卒疲弱,素不訓練,誠為虛設,儻有不測,誠可寒心。

宜速選擇驍勇一精一銳,衛護大駕,鎮守京師,實當今奠安根本、固堅人心之急務。

況武備莫重於兵,而養兵莫先於食。

今朝廷撥降鈔錠,措置農具,命總兵官於河南克復州郡,且耕且戰,甚合寓兵於農之意。

為今之計,權命總兵官從宜於軍官內選委能撫字軍民者,兼路府州縣之職,務要農事有成,軍民得所,則擾民之害亦除,而匱乏之憂亦釋矣。」

帝嘉納之。

乙卯,一毛一貴陷莒州。

丙辰,京師立便民六庫,倒易昏鈔。

辛酉,以咬咬為甘肅行省左丞相。

答失八都魯加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

漢中道廉訪司糾陝西行省左丞蕭家奴遇賊逃竄,失陷所守郡邑,詔正其罪。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火你赤為營國公。

大明兵取寧國路。

五月乙亥朔,命知樞密院事孛蘭奚進兵討山東。

戊寅,平章政事亦老溫帖木兒復武安州等三十餘城。

丙申,命搠思監為右丞相,太平為左丞相,詔天下。

免民今歲稅糧之半。

詔以永昌宣慰司屬詹事院。

六月甲辰朔,以實理門為中書分省右丞,守濟寧。

丙辰,監察御史脫脫穆而言:「去歲河南之賊窺伺河北,惟河南與山東互相策應,為害尤大。

為今之計,中書當遴選能將,就太不花、答失八都魯、阿魯三處軍馬內,擇其一精一銳,以守河北,進可以制河南之侵,退可以攻山東之寇,庶幾無虞。」

從之。

己未,以帖裡帖木兒、老的沙並為御史大夫。

庚申,大明兵取江一陰一州。

壬申,帖裡帖木兒糾陝西知行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遂命罷陝西行樞密院,令也先帖木兒居於草地。

癸酉,溫州路樂清江中龍起,颶風作,有火光如球。

是月,劉福通犯汴梁,其軍分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寇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一毛一貴據山東,其勢大振。

秋七月己卯,帖裡帖木兒奏續集《風憲宏綱》。

庚辰,大明兵取徽州路。

癸未,太白犯鬼宿。

甲申,太一陰一犯斗宿。

乙酉,命右丞相搠思監領宣政院事,平章政事臧卜知經筵事,參知政事李稷同知經筵事,參知政事完者帖木兒兼太府卿。

丁亥,填星犯鬼宿。

戊子,以李稷為御史中丞。

中書省臣言:「山東般一陽一、益都相次而陷,濟南日危,宜選將練卒,信賞必罰,為保燕、趙計,以衛京師。」

不報。

己丑,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叛,陷濟寧路,分省右丞實理門遁,義兵萬戶孟本周攻之,田豐敗走,本周還守濟寧。

甲午,以御史中丞完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河南廉訪使俺普為中書參知政事。

監察御史迭裡彌實、劉傑言:「疆域日蹙,兵律不嚴,陝西、汴梁、淮穎、山東之寇有窺伺燕、趙之志,宜俯詢大臣,共圖克復之宜,預定守備之策。」

不報。

是月,立四方獻言詳定使司,秩正三品。

歸德府知府林茂、萬戶時公權叛,以城降於賊,歸德府及曹州皆陷。

八月癸卯朔,填星犯鬼宿,太白犯軒轅。

癸丑,劉福通兵陷大名路,遂自曹、濮陷衛輝路,答失八都魯之子孛羅帖木兒與萬戶方脫脫擊之。

甲子,太一陰一犯五車。

乙丑,以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伯嘉訥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余闕為淮南行省左丞;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升左丞;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海道運糧萬戶如故。

丙寅,慶一陽一府鎮原州大雹。

是月,大駕還自上都。

薊州大水。

詔知樞密院事紐的該進討山東。

大明兵取揚州路。

平江路張士誠,俾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蠻子海牙為書請降,江浙左丞相達識帖睦邇承製令參知政事周伯琦等至平江撫諭之,詔以士誠為太尉,士德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時士德已為大明兵所擒。

九月丙子,命同知樞密院事壽童以兵討冠州。

以老的沙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兀良海牙指揮使。

甲午,澤州陵川縣陷,縣尹張輔死之。

戊戌,太不花復大名路並所屬郡縣。

辛丑,詔中書右丞也先不花、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撫彰德、大名、廣平、東昌、東平、曹、濮等處,獎厲將帥。

是月,命紐的該加太尉,總諸軍守禦東昌。

時田豐據濟、濮,率眾來寇,擊走之。

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一陽一奔黃州,壽輝偽將陳友諒襲殺之,友諒遂自稱平章。

閏九月癸卯,有飛星如盂,青色,光燭地,尾約長尺餘,起自王良,沒於勾陳。

監察御史朵兒只等劾奏知樞密院使哈剌八禿兒失陷所守郡縣,詔正其罪。

丙午,太一陰一犯斗宿。

右丞相搠思監、左丞相太平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平章政事完者不花兼大司農。

庚申,太一陰一犯井宿。

乙丑,潞州陷。

丙寅,賊攻冀寧,察罕帖木兒以兵擊走之。

冬十月乙亥,熒惑犯氐宿。

戊寅,設分詹事院。

甲申,太一陰一掩昴宿。

戊戌,曹州賊入太行山。

是月,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興元,遂入鳳翔,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屢擊破之,其一黨一走入蜀。

答失八都魯與知樞密院事答裡麻失裡以軍討曹州賊,官軍敗潰,答裡麻失裡死之。

靜江路山崩,地陷,大水。

十一月辛丑朔,山東道宣慰使董摶霄建言:「請令江淮等處各枝官軍,分佈連珠營寨於隘口,屯駐守禦,宜廣屯田,以足軍食。」

從之。

汾州桃杏花。

壬寅,賊侵壺關,察罕帖木兒大破之。

戊午,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答蘭為中書平章政事,御史中丞李獻為中書左丞,陝西行台中丞卜顏帖木兒、樞密院副使哈剌那海、司農少卿崔敬、侍御史陳敬伯皆為參知政事。

癸亥,豫王阿剌忒納失裡與陝西行省左丞相朵朵、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伯嘉訥,分道攻討關陝。

己巳,以中書參知政事八都麻失裡為右丞。

十二月庚午朔,熒惑犯天江。

辛未,山東道廉訪使伯顏不花建言:嚴保伍,集勇健,汰冗官。

戊寅,太白犯歲星。

甲申,太一陰一犯鬼宿。

丁亥,歲星犯壘壁陣。

庚寅,太白犯壘壁陣。

癸巳,太一陰一犯心宿。

丁酉,慶元路象山縣鵝鼻山崩。

己亥,流星如金星大,尾約長三尺餘,起自太一陰一,近東而沒,化為青白氣。

庚子,答失八都魯卒於軍中。

是歲,詔天下一團一結義兵,路、府、州、縣正官俱兼防禦事。

詔淮南知行樞密院事脫脫領兵討淮南。

詔諭濟寧李秉彝、田豐等,令其出降,敘復元任;嘯亂士卒,仍給資糧,欲還鄉者聽。

倪文俊陷川蜀諸郡,命偽元帥明玉珍守據之。

趙君用及彭大之子早住同據淮安,趙僭稱永義王,彭僭稱魯淮王。

義兵千戶余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童以叛,降於一毛一貴。

余寶遂據棣州。

河南大饑。

十八年春正月辛丑,填星犯鬼宿。

乙巳,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合兵於鳳翔。

丙午,太一陰一犯昴宿。

陳友諒陷安慶路,守將余闕死之。

庚戌,大明兵取婺源州。

甲子,以不蘭奚知樞密院事。

乙丑,大風起自西北,益都土門萬歲碑僕而碎。

丙寅,田豐陷東平路。

丁卯,不蘭奚與一毛一貴戰於好石橋,敗績,走濟南。

是月,詔答失八都魯子孛羅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總領其父元管軍馬。

詔察罕帖木兒屯陝西,李思齊屯鳳翔。

二月己巳朔,議一團一結西山寨大小十一處以為保障,命中書右丞塔失帖木兒、左丞烏古孫良楨等總行提調,設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編立牌甲,分守要害,互相策應。

一毛一貴陷清、滄州,遂據長蘆鎮。

中書省臣奏以陝西軍旅事劇務殷,去京師道遠,供費艱難,請就陝西印造寶鈔為便,遂分戶部寶鈔庫等官,置局印造。

仍命諸路撥降鈔本,畀平准行用庫倒易昏幣,佈於民間。

癸酉,一毛一貴陷濟南路,守將一愛一的戰死。

一毛一貴立賓興院,選用故官,以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於萊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車百輛,以挽運糧儲,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則陸運,夏則水運。

乙亥,填星犯鬼宿。

辛巳,詔以太不花為中書右丞相,總兵山東。

壬午,田豐復陷濟寧路。

甲申,輝州陷。

丙戌,紐的該聞田豐一逼一近東昌,棄城走。

丁亥,察罕帖木兒調兵復涇州、平涼,保鞏昌。

戊子,田豐陷東昌路。

庚寅,王士誠自益都犯懷慶路,周全擊敗之。

辛卯,以安童為中書參知政事。

丁酉,興元路陷。

三月己亥朔,日色如血。

加右丞相搠思監太保。

庚子,一毛一貴陷般一陽一路。

辛丑,大同路夜黑氣蔽西方,有聲如雷;少頃,東北方有雲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見火,空中有兵戈之一聲。

癸卯,王士誠陷晉寧路,總管杜賽因不花死之。

甲辰,察罕帖木兒遣賽因赤等復晉寧路。

己酉,劉福通遣兵犯衛輝,孛羅帖木兒擊走之。

庚戌,一毛一貴陷薊州,詔征四方兵入衛。

乙卯,一毛一貴犯漷州,至棗林,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遂略柳林,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以兵擊敗之,貴走據濟南。

丙辰,大明兵取建德路。

以周全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統奧魯等軍,移鎮嵩州白龍寨。

冀寧路陷。

丁巳,田豐陷益都路。

辛酉,大同諸縣陷,察罕帖木兒遣關保等往擊之。

是時賊分二道犯晉、冀,一出沁州,一侵絳州。

乙丑,以老章為太子少保。

夏四月甲申,陳友諒陷龍興路,省臣道童、火你赤棄城遁。

壬午,田豐陷廣平路,大掠,退保東昌。

詔令元帥方脫脫以兵復廣平。

癸未,以諸處捷音屢至,詔頒軍民事宜十一條。

庚寅,以翰林學士承旨蠻子為嶺北行省平章政事。

辛卯,太白犯鬼宿。

甲午,陳友諒遣王奉國陷瑞州路。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會宣慰張良弼、郎中郭擇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兒、平章政事定住、總帥汪長生奴,各以所部兵討李喜喜於鞏昌,李喜喜敗入蜀。

察罕帖木兒駐清湫,李思齊駐斜坡,張良弼駐秦州,郭擇善駐崇信,拜帖木兒等駐通渭,定住駐臨洮,各自除路府州縣官,徵納軍需。

李思齊、張良弼又同襲殺拜帖木兒,分總其兵。

五月戊戌朔,察罕帖木兒遣董克昌等以兵復冀寧。

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運糧萬戶。

詔察罕帖木兒還兵鎮冀寧。

李思齊殺同僉樞密院事郭擇善。

庚子,賊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兒部將關保擊敗之。

以察罕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

劉福通攻汴梁。

壬寅,太白犯填星。

汴梁守將竹貞棄城遁,福通等遂入城,乃自安豐迎其偽主居之以為都。

陳友諒遣康泰、趙琮、鄧克明等以兵寇邵武路。

甲辰,命太尉阿吉剌為甘肅行省左丞相。

乙巳,關保與賊戰於高平,大敗之。

庚戌,陳友諒陷吉安路。

壬子,太一陰一犯斗宿。

癸丑,監察御史七十等,糾劾太保、中書右丞相太不花。

乙卯,詔削太不花官爵,安置蓋州。

時太不花總兵山東,以知行樞密院悟良哈台代之。

命悟良哈台節制河北諸軍,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周全節制河南諸軍。

辛酉,陳友諒兵陷撫州路。

甲子,監察御史七十、燕赤不花等劾中書參知政事燕只不花。

是月,遼州蝗。

山東地震,天雨白一毛一。

察罕帖木兒自以劉尚質為冀寧路總管。

六月戊辰朔,太不花伏誅。

察罕帖木兒調虎林赤、關保同守潞州。

拜察罕帖木兒陝西行省平章政事,便宜行一事。

庚辰,關先生、破頭潘等陷遼州,虎林赤以兵擊走之,關先生等遂陷冀寧路。

乙酉,命左丞相太平督諸軍守禦京城,便宜行一事。

是月,汾州大疫。

秋七月丁酉朔,周全據懷慶路以叛,附於劉福通。

時察罕帖木兒駐軍洛一陽一,遣伯帖木兒以兵守碗子城。

周全來戰,伯帖木兒為其所殺,周全遂盡驅懷慶民渡河,入汴梁。

丁未,太一陰一犯斗宿。

不蘭奚以兵復般一陽一路,已而復陷。

戊申,太白晝見。

癸丑,有賊兵犯京城,刑部郎中不花守西門,夜,開門擊退之。

己未,劉福通遣周全引兵攻洛一陽一,守將登城,以大義責全,全愧謝退兵,劉福通殺之。

丙寅,以完卜花、脫脫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

是月,京師大水,蝗,民大饑。

八月丁卯朔,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遁於福建。

先是,三旦八討饒州,貪財玩寇,久而無功,遂妄稱遷職福建行省。

至福建,為廉訪僉事般若帖木兒所劾,拘之興化路。

壬申,太一陰一掩心宿。

庚辰,陳友諒兵陷建昌路。

辛巳,義兵萬戶王信以滕州叛,降於一毛一貴。

甲申,太一陰一掩昴宿。

庚寅,以老的沙為御史大夫。

詔作新風紀。

九月丁酉朔,詔授昔班帖木兒同知河東宣慰司事,其妻剌八哈敦雲中郡夫人,子觀音奴贈同知大同路事,仍旌表其門閭。

先是,昔班帖木兒為趙王位下同知怯憐口總管府事,其妻嘗保育趙王,及是部落滅裡叛,欲殺王,昔班帖木兒與妻謀,以其子觀音奴服王平日衣冠居王宮,夜半,夫妻衛趙王微服遁去。

比賊至,遂殺觀音奴,趙王得免。

事聞,故旌其忠焉。

褒封唐贈諫議大夫劉騕為文節昌平侯。

關先生攻保定路,不克,遂陷完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

中書左丞張沖請立一團一練安一撫勸農使司二道,一奉元延安等處,一鞏昌等處,從之。

壬寅,詔命中書參知政事普顏不花、治書侍御史李國鳳經略江南。

癸卯,詔以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慶童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丙午,賊兵攻大同路。

壬戌,平定州陷。

乙丑,陳友諒陷贛州路,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裡及總管哈海赤死之。

冬十月丙寅朔,詔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徙居白海,尋遷六盤。

壬申,大明兵取蘭溪州。

己卯,太一陰一犯昴宿。

壬午,監察御史燕赤不花劾右丞相搠思監罪狀,詔收其印綬。

乙酉,監察御史答兒麻失裡、王彝等復劾之,請正其罪,帝不聽。

壬辰,大同路陷,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棄城遁。

十一月乙未朔,以普化帖木兒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癸卯,陳友諒陷汀州路。

丙午,太一陰一犯昴宿,太白犯房宿。

丁未,田豐陷順德路。

先是,樞密院判官劉起祖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

至是城陷,起祖遂盡驅其民走於廣平。

辛酉,太一陰一掩心宿。

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

癸酉,關先生、破頭潘等陷上都,焚宮闕,留七日,轉略往遼一陽一,遂至高麗。

戊寅,太白經天。

庚辰,察罕帖木兒遣樞密院判官瑣住進兵於遼一陽一。

癸未,太白經天。

甲申,大明兵取婺州路,達魯花赤僧住、浙東廉訪使楊惠死之。

戊子,太一陰一犯房宿。

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陳友諒兵陷信州路,守臣江東廉訪副使伯顏不花的斤力戰死之。

大明兵取諸暨州。

辛丑,太一陰一犯昴宿。

乙巳,以朵兒只班為中書平章政事。

丙午,遼一陽一行省陷,懿州路總管呂震死之,贈震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東平郡公。

察罕帖木兒遣樞密院判官陳秉直、八不沙將兵二萬守冀寧。

癸丑,流星如酒杯大,有聲如雷。

二月辛巳,樞密副使朵兒只以賊犯順寧,命張立將一精一銳由紫荊關出討,命鴉鶻由北口出迎敵。

甲申,叛將梁炳攻辰州,守將和尚擊敗之,以和尚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

賊由飛狐、靈丘犯蔚州。

庚寅,御史台臣言:「先是召募義兵,費用銀鈔一百四十萬錠,多近侍、權幸冒名關支,率為虛數。

乞令軍士,凡已領官錢者,立限出征。」

詔從之,已而復止不行。

是月,詔孛羅帖木兒移兵鎮大同,以為京師捍蔽。

置大都督兵農司,仍置分司十道,專督屯種,以孛羅帖木兒領之,所在侵奪民田,不勝其擾。

太不花潰散之兵數萬鈔掠山西,察罕帖木兒遣陳秉直分兵駐榆次招撫之,其首領悉送河南屯種。

三月癸巳朔,陳友諒遣兵由信州略衢州,復遣兵陷襄一陽一路。

辛丑,京城北兵馬司指揮周哈剌歹與林智和等謀叛,事覺,伏誅。

庚戌,太一陰一犯房宿。

壬戌,詔定科舉流寓人名額,蒙古、色目、南人各十五名,漢人二十名。

夏四月癸亥朔,汾水暴一漲。

賊陷金、復等州,司徒、知樞密院事佛家奴調兵平之。

甲子,一毛一貴為趙君用所殺。

帝以天下多故,卻天壽節朝賀,詔群臣曰:「朕方今宜敬天地,法祖宗,以自修省。

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庚午,左丞相太平暨文武百官奏曰:「天壽節朝賀,乃臣子報本,實合禮典。

今謙讓不受,固陛下盛德,然今軍旅征進,君臣名分,正宜舉行。」

不允。

壬申,皇太子復率群臣上奏曰:「朝賀祝壽,是祖宗以來舊行典故,今不行,有乖於禮。」

帝曰:「今盜賊未息,萬姓荼毒,正朕恐懼、修省、敬天之時,奈何受賀以自樂!」乙亥,御史大夫帖裡帖木兒復奏曰:「天壽朝賀之禮,蓋出臣子之誠,伏望陛下曲徇所請。

若朝賀之後,內庭燕集,特賜除免,亦古者人君減膳之意,仍乞宣示中書,使內外知聖天子憂勤惕厲至於如此。」

帝曰:「為朕缺於修省,以致萬姓塗炭,今復朝賀燕集,是重朕之不德。

當候天下安寧,行之未晚。

卿等其毋復言。」

卒不聽。

己丑,賊陷寧夏路,遂略靈武等處。

五月壬辰朔,以陝西行台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

丙申,熒惑犯鬼宿。

丁酉,皇太子奏請巡北邊以撫綏軍民,御史台臣上疏固留,詔從之。

壬寅,察罕帖木兒請今歲八月鄉試河南舉人及避兵儒士,不拘籍貫,依河南省元定額數,就陝州置貢院應試,詔從之。

丙午,太一陰一犯天江。

丁未,太一陰一犯斗宿。

是月,察罕帖木兒大發秦、晉諸軍討汴梁,圍其城。

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民大饑。

六月辛巳,詔以宣徽使燕古兒為御史大夫。

秋七月壬辰朔,出搠思監為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

丁酉,太白犯上將。

庚子,詔以察罕腦兒宣慰司之地屬資正院,有司毋得差占。

察罕腦兒之地,在世祖時隸忙哥歹太子四千戶,今從皇后奇氏請,故以屬之資正院。

甲辰,太白犯右執法。

戊申,命國王囊加歹、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樞密院事黑驢等,統領探馬赤軍進征遼一陽一。

己酉,太白犯左執法。

丙辰,趙君用既殺一毛一貴,其一黨一續繼祖自遼一陽一入益都,殺君用,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

是月,霸州及介休、靈石縣蝗。

八月辛酉朔,倪文俊余一黨一陷歸州。

戊寅,察罕帖木兒督諸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賽因赤、答忽、脫因不花、呂文、完哲、賀宗哲、孫翥等攻破汴梁城,劉福通奉其偽主遁,退據安豐。

己卯,蝗自河北飛渡汴梁,食田禾一空。

詔以察罕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依前便宜行一事,仍賜御衣、七寶腰帶,以旌其功。

是月,大同路蝗,襄垣縣螟蝝。

九月癸巳,以中書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

乙巳,以湖南、北,江東、西四道廉訪司所治之地皆陷,詔任其所便之地置司。

丙午,夜,白虹貫天。

丁未,禁軍人不得私殺牛馬。

甲寅,太白犯天江。

是月,大明兵取衢州路。

詔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曹履亨,以御酒、龍衣賜張士誠,征海運糧。

冬十月庚申朔,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甕城,造吊橋。

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壬申,太白犯斗宿。

辛巳,流星大如桃。

十一月癸卯,大明兵取處州路。

戊申,陳友諒兵陷杉關。

十二月戊辰,太白犯壘壁陣。

是月,知樞密院事兀良哈台領太不花軍,其所部方脫脫與弟方伯帖木兒時保遼州,兀良哈台同唐琰、高脫因等屯孟州,與察罕帖木兒部將八不沙等交兵。

已而兀良哈台獨引達達軍還京師,方脫脫等乃從孛羅帖木兒。

皇太子憾太平忤己,以中書左丞成遵、參知政事趙中皆太平所用,使監察御史誣成遵、趙中以贓罪,杖殺之。

是歲以後,因上都宮闕盡廢,大駕不復時巡。

陳友諒以江州為都,迎偽主徐壽輝居之,自稱漢王。

二十年春正月己丑朔,察罕帖木兒請以鞏縣改立軍州萬戶府,招民屯種,從之。

御史大夫老的沙、御史中丞咬住奏:「今後各處從宜行一事官員,毋得一陰一挾私仇,明為舉索,輒將風憲官吏擅自遷除,侵擾行一事,沮壞台綱。」

從之。

己亥,太一陰一犯井宿。

癸卯,大寧路陷。

壬子,以危素為參知政事。

乙卯,會試舉人,知貢舉平章政事八都麻失裡、同知貢舉翰林學士承旨李好文、禮部尚書許從宗、考試官國子祭酒張翥、同考官太常博士傅亨等奏:「舊例,各處鄉試舉人,三年一次,取三百名,會試取一百名。

今歲鄉試所取,比前數少,止有八十八名,會試三分內取一分,合取三十名,如於三十名外,添取五名為宜。」

從之。

丙辰,五色雲見移時。

二月戊午朔,左丞相太平罷為太保,守上都。

三月戊子朔,田豐陷保定路。

彗星見東方。

甲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賜買住、魏元禮進士及第,其餘出身有差。

乙巳,冀寧路陷。

壬子,以搠思監為中書右丞相。

夏四月庚申,命大司農司都事樂元臣招諭田豐,至其軍,為豐所害。

丁卯,太一陰一犯明堂。

辛未,僉行樞密院事張居敬復興中州。

癸酉,太一陰一犯東鹹。

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雨雹。

陳友諒殺其偽主徐壽輝於太平路,遂稱皇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已而回駐於江州。

乙未,陳友諒遣羅忠顯陷辰州。

己亥,以絆住馬為中書平章政事。

壬寅,太一陰一犯建星。

是月,張士誠海運糧十一萬石至京師。

閏月己未,以太尉也先帖木兒知經筵事,以甘肅行省左丞相阿吉剌為太尉。

乙亥,流星大如桃。

六月己丑,命孛羅帖木兒部將方脫脫守禦嵐、興、保德州等處。

詔:「今後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部將,毋得互相越境,侵犯所守信地,因而仇殺,方脫脫不得出嵐、興州境界,察罕帖木兒亦不得侵其地。」

癸巳,太白犯井宿。

戊戌,太一陰一犯建星。

是月,大明兵取信州路。

秋七月辛酉,命遼一陽一行省參知政事張居敬討義州賊。

孛羅帖木兒敗賊王士誠於台州。

乙丑,太一陰一犯井宿。

乙亥,詔孛羅帖木兒總領達達、漢兒軍馬,為總兵官,仍便宜行一事。

八月戊子,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南。

辛卯,太一陰一犯天江。

壬辰,加封福建鎮閩王為護國英仁武烈忠正福德鎮閩尊王。

乙未,永平路陷。

壬寅,填星犯太微。

甲辰,太一陰一犯井宿。

詔:「諸處所在權攝官員,專務漁獵百姓,今後非朝廷允許,不得之任。」

庚戌,詔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加太尉兼知江浙行樞密院事,提調行宣政院事,便宜行一事。

九月乙卯朔,詔遣參知政事也先不花往諭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令講和。

時孛羅帖木兒調兵自石嶺關直抵冀寧,圍其城三日,復退屯交城。

察罕帖木兒調參政閻奉先引兵與戰,已而各於石嶺關南北守禦。

壬戌,賊陷孟州,又陷趙州,攻真定路。

癸未,賊復犯上都,右丞忙哥帖木兒引兵擊之,敗績。

冬十月甲申朔,甘露降於國子監大成殿前柏木。

以張良弼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討南一陽一、襄樊。

詔孛羅帖木兒守冀寧,孛羅帖木兒遣保保、殷興祖、高脫因倍道趨冀寧,守者不納。

丙戌,命迭兒必失為太尉,守衛大斡耳朵思。

戊子,熒惑犯井宿。

己亥,察罕帖木兒遣陳秉直、瑣住等,以兵攻孛羅帖木兒之軍於冀寧,與孛羅帖木兒部將脫列伯戰,敗之。

時帝有旨以冀寧畀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以為用兵數年,惟藉冀、晉以給其軍,而致盛強,苟奉旨與之,則彼得以足其兵食,乃託言用師汴梁,尋渡河就屯澤、潞拒之,調延安軍交戰於東勝州等處,再遣八不沙以兵援之。

八不沙謂彼軍奉旨而來,我何敢抗王命,察罕帖木兒怒,殺之。

十一月甲寅朔,黃河清,凡三日。

孛羅帖木兒以兵侵汾州,察罕帖木兒以兵拒之。

癸酉,賊犯易州。

十二月丙戌,詔:「太廟、影堂祭祀,乃子孫報本重事。

近兵興歲歉,品物不能豐備,累朝四祭,減為春秋二祭,今宜復四祭。」

後竟不行。

辛卯,廣平路陷。

是歲,一陽一翟王阿魯輝帖木兒擁兵數十萬,屯於木兒古徹兀之地,將犯京畿,使來言曰:「祖宗以天下付汝,汝已失其太半;若以國璽付我,我當自為之。」

帝遣報之曰:「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

命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等將兵擊之,不克,軍士皆潰,禿堅帖木兒走上都。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