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母曰八不沙皇后,乃蠻真氏。初,武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清史稿

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

寧宗沖聖嗣孝皇帝,諱懿璘質班,明宗第二子也。

母曰八不沙皇后,乃蠻真氏。

初,武宗有子二人,長明宗,次文宗。

延祐中,明宗封周王,出居朔漠。

泰定之際,正統遂偏。

天歷元年,文宗入紹大統,內難既平,即遣使奉皇帝璽綬,北迎明宗。

明宗崩,文宗復即皇帝位。

明宗有子二人,長妥歡帖木耳,次即帝也。

天歷三年二月乙巳,封帝為鄜王。

至順三年八月己酉,文宗崩於上都,皇后導揚末命,申固讓初志,傳位於明宗之子。

時妥歡帖木耳出居靜江,帝以文宗眷一愛一之篤,留京師。

太師、太平王、右丞相燕鐵木兒,請立帝以繼大統。

於是遣使征諸王會京師,中書百司政務,鹹啟中宮取進止。

甲寅,中書省臣奉中宮旨,預備大朝會賞賜金銀幣帛等物。

乙卯,燕鐵木兒奉中宮旨,賜駙馬也不干子歡忒哈赤、太尉孛蘭奚、句容郡王答鄰答裡、僉事小薛、呵麻剌台之子禿帖木兒、公主本答裡、諸王醜漢妃公主台忽都魯、諸王卯澤妃公主完者台及公主本答裡、徹裡帖木兒等金、銀、幣、鈔有差。

是月,渾源、雲內二州隕霜殺禾,冀寧路之一陽一曲、河曲二縣及荊門州皆旱,江水又溢,高郵府之寶應、興化二縣,德安府之雲夢、應城二縣大雨,水。

九月丁丑,填星犯太微垣左執法。

辛巳,修皇太后儀仗。

是夜,地震有聲來自北。

是月,益都路之莒、沂二州,泰安州之奉符縣,濟寧路之魚台、豐縣,曹州之楚丘縣,平江、常州、鎮江三路,松江府、江一陰一州,中興路之江陵縣,皆大水。

河南府之洛一陽一縣旱。

十月庚子,帝即位於大明殿,大赦天下,詔曰:

洪惟太祖皇帝,啟辟疆宇;世祖皇帝,統一萬方;列聖相承,法度明著。

我曲律皇帝入纂大統,修舉庶政,動合成法,授大寶位於普顏篤皇帝以及格堅皇帝。

歷數之歸,實當在我忽都篤皇帝、扎牙篤皇帝,而各播越遼遠。

時則有若燕鐵木兒,建義效忠,戢平內難,以定邦國,協恭推戴扎牙篤皇帝。

登極之始,即以讓兄之詔明告天下。

隨奉璽紱,遠迓忽都篤皇帝,朔方言還,奄棄臣庶。

扎牙篤皇帝,薦正宸極,仁義之至,視民如傷,恩澤旁被,無間遠邇。

顧育眇躬,尤篤慈一愛一。

賓天之日,皇后傳顧命於太師、太平王、右丞相、答剌罕燕帖木兒,太保、浚寧王、知樞密院事伯顏等,謂聖體彌留,益推固讓之初志,以宗社之重,屬諸大兄忽都篤皇帝之世嫡。

乃遣使召諸王宗親,以十月一日來會於大都,與宗王、大臣同奉遺詔。

揆諸成憲,宜御神器,以至順三年十月初四日,即皇帝位於大明殿,可大赦天下。

自至順三年十月初四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謀故殺人、但犯強盜、印造偽鈔、蠱毒魘魅犯上者不赦外,其餘一切罪犯,鹹赦除之。

大都、上都、興和三路,差稅免三年。

腹裡差發並其餘諸郡不納差發去處,稅糧十分為率,免二分。

江淮以南,夏稅亦免二分。

土木工役,除倉庫必合修理外,毋復創造,以紓民力。

民間在前應有逋欠差稅課程,盡行蠲免。

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官並內外三品以上正官,歲舉才堪守令者一人,申達省部,先行錄用。

如果稱職,舉官優加旌擢。

一任之內,或犯贓私者,量其輕重黜罰。

其不該原免重囚,淹禁三年以上、疑不能決者,申達省部,詳讞釋放。

學校農桑、孝義貞節、科舉取士、國學貢試,並依舊制。

廣海、雲南梗化之民,詔書到日,限六十日內出官,與免本罪,許以自新。

於戲!肆予沖人,托於天下臣民之上,任大守重,若涉淵冰。

尚賴宗王大臣、百司庶府,交修乃職,思盡厥忠。

嘉與億兆之民,共保承平之治。

咨爾多方,體予至意!筆茲詔示,想知悉。

辛丑,以知樞密院事撒敦為御史大夫,中書右丞撒迪為中書平章政事,宣政使闊裡吉思為中書左丞,中書平章政事禿兒哈鐵木兒知樞密院事。

乙巳,造皇太后玉冊、玉寶。

丁未,皇太后命作兩宮幄殿、車乘、供帳。

戊申,賞賚諸王金、幣,其數如文宗即位之制。

立徽政、中政二院。

己酉,太白犯斗宿。

敕:「諸王、駙馬、勳舊大臣及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秩正二品,百司庶府秩至一品者,闕門之內,得施繩一床一以坐,余皆禁之。」

庚戌,修郊祀法服。

以宦者鐵古思、哈里兀答兒、黑狗者、闊闊出並為中政院使。

辛亥,以江浙歲比不登,其海運糧不及數,俟來歲補運。

壬子,定婦人犯私鹽罪,著為令。

甲寅,諸王不賽因遣使貢塔裡牙八十八斤、佩刀八十,賜鈔三千三百錠。

乙卯,以即位告祭南郊。

丙辰,給宿衛士、蒙古、漢軍三萬人御寒衣。

命江浙行省范銅造和寧宣聖廟祭器,凡百三十有五事。

己未,告祭太廟。

庚申,告祭社稷。

以伯顏為徽政使,依前開府儀同三司、浚寧王、太保、錄軍國重事、知樞密院事。

提調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伯撒裡、右都威衛都指揮使常不蘭奚,並為徽政使。

賜諸妃後大朝會賞賚有差。

甲子,以諸王忽剌台貧乏,賜鈔五百錠。

皇弟燕帖古思受戒於西僧加兒麻哇。

敕:「百官及宿衛士有只孫衣者,凡與宴饗,皆服以侍。

其或質諸人者,罪之。」

丙寅,楚丘縣河堤壞,發民丁二千三百五十人修之。

十一月己巳,詔翰林國史、集賢院、奎章閣學士院集議先皇帝廟號、神主、升祔武宗皇后及改元事。

庚午,賜郯王徹徹禿以海寧州朐山、贛榆、沭一陽一三縣。

壬申,命郯王徹徹禿鎮遼一陽一。

甲戌,遣宿衛官阿察赤以上皇太后玉冊告祭南郊,中書平章政事伯撒裡告祭太廟。

戊寅,奉玉冊、玉寶尊皇后曰皇太后,皇太后御興聖殿受朝賀。

己卯,帝御大明殿受朝賀。

庚寅,賜諸王寬徹幣帛各二千匹,以周其貧。

左欽察衛士饑,賑糧二月。

壬辰,帝崩,年七歲。

甲午,葬起輦谷,從諸陵。

明年六月己巳,明宗長子妥歡帖木耳即位。

至元四年三月辛酉,謚曰沖聖嗣孝,廟號寧宗。

四月乙酉,祔於太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