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一 后妃一:特薛禪與子按陳從太祖征伐有功,賜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一 后妃一

清史稿

列傳第一 后妃一

太祖光獻翼聖皇后,名孛兒台旭真,弘吉剌氏,特薛禪之女也。

特薛禪與子按陳從太祖征伐有功,賜號國舅,封王爵,以統其部族。

有旨:「生女為後,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絕。」

世祖至元二年十二月,追諡光獻翼聖皇后。

冊文曰:「尊祖宗,致誠孝,實王政之攸先;法天地,建鴻名,亦母儀之克稱。

肆先虔於太室,庸昭示於後昆,體茲至公,節以大惠。

欽惟光獻皇后,宅收淵靜,稟德柔嘉,當聖神創業之初,有夙夜求賢之助。

功施社稷,垂慈訓於景襄;慶衍宮闈,流徽音於莊聖。

協贊龍飛之運,永詒燕翼之謀。

惟周人著稱《思齊》,亦推本興王之跡;在漢世始謚光烈,蓋篤申追遠之情。

是用稽迪舊章,增崇遺美。

謹遣攝太尉某,奉玉冊玉寶,加上尊謚曰光獻翼聖皇后。

伏惟淑靈降格,典禮備膺,於億萬年,茂隆丕祚。」

升祔太祖廟。

其餘后妃,有四斡耳朵四十餘人,不記氏族,其名悉見於《表》。

後皆仿此。

太宗昭慈皇后,名脫列哥那,乃馬真氏,生定宗。

歲辛丑十一月,太宗崩,後稱制攝國者五年。

丙午,會諸王百官,議立定宗。

朝政多出於後。

至元二年崩,追諡詔慈皇后,升祔太宗廟。

定宗欽淑皇后,名斡兀立海迷失。

定宗崩,後抱子失列門垂簾聽政者六月。

至元二年,追諡欽淑皇后。

憲宗貞節皇后,名忽都台,弘吉剌氏,特薛禪孫忙哥陳之女也,蚤崩,後妹也速兒繼為妃。

至元二年,追諡貞節皇后,升祔憲宗廟。

世祖昭睿順聖皇后,名察必,弘吉剌氏,濟寧忠武王按陳之女也。

生裕宗。

中統初,立為皇后。

至元十年三月,授冊寶,上尊號貞懿昭聖順天睿文光應皇后。

一日,四怯薛官奏割京城外近地牧馬,帝既允,方以圖進。

後至帝前,將諫,先一陽一責太保劉秉忠曰:「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諫?向初到定都時,若以地牧馬則可,今軍蘸俱分業已定,奪之可乎?」

帝默然,命寢其事。

後嘗於太府監支繒帛表裡各一,帝謂後曰:「此軍國所需,非私家物,後何可得支?」

後自是率宮人親執女工,拘諸舊弓弦練之,緝為綢,以為衣,其韌密比綾綺。

宣徽院羊臑皮置不用,後取之,合縫為地毯。

其勸儉有節而無棄物,類如此。

十三年,平宋,幼主朝於上都。

大宴,眾皆歡甚,唯後不樂。

帝曰:「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眾人皆喜,爾獨不樂,何耶?」

後跪奏曰:「妾聞自古無千歲之國,毋使吾子孫及此,則幸矣。」

帝以宋府庫故物各聚置殿庭上,召後視之,後遍視即去。

帝遣宦者追問後,欲何所取。

後曰:「宋人貯蓄以遺其子孫,子孫不能守,而歸於我,我何忍取一物耶!」時宋太后全氏至京,不習北方風土,後為奏令回江南。

帝不允,至三奏,帝乃答曰:「爾婦人無遠慮,若使之南還,或浮言一動,即廢其家,非所以一愛一之也。

苟能一愛一之,時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

後退,益厚待之。

胡帽舊無前簷,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簷。

帝大喜,遂命為式。

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

後一性一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

十八年二月崩。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五月,追諡昭睿順聖皇后,其冊文曰:「奉先思孝,臣子之至情;節惠易名,古今之大典。

惟殷娥有明德之號,而周任著《思齊》之稱。

爰考舊章,式崇尊謚。

恭惟先皇后,厚德載物,正位承天。

隆內治於公宮,綱大倫於天下。

曩事龍潛之邸,及乘虎變之秋。

鄂渚班師,洞識事機之會;上都踐祚,居多輔佐之謀。

先物之明,獨斷於衷;進賢之志,允葉於上。

左右我聖祖,建帝王之極功;撫育我前人,嗣社稷之重托。

臣下之勸勞灼見,生民之疾苦周知。

儷宸極二十年,垂慈范千萬世。

惟全美聖而益聖,宜顯冊書而屢書。

不勝惓藐懇懇之誠,敬展尊尊親一親之義,以揚盛烈,以對耿光。

謹遣某官某奉玉冊玉寶,上尊謚曰昭睿順聖皇后。

欽惟淑靈在天,明鑒逮下。

增輝煒管,茂揚徽懿之音;合饗太宮,益衍壽昌之福。」

升祔世祖廟。

南必皇后,弘吉剌氏,納陳孫仙童之女也。

至元二十年,納為皇后,繼守正宮。

時世祖春秋高,頗預政,相臣常不得見帝,輒因後奏事焉。

有子一人,名鐵蔑赤。

成宗貞慈靜懿皇后,名失憐答裡,弘吉剌氏,斡羅陳之女也。

大德三年十月,立為後。

生皇子德壽,早薨。

武宗至大三年十月,追尊謚貞慈靜懿皇后,其冊文曰:「宗祧定位,像天地之有一陰陽一;今古同符,通幽明以行典禮。

哀榮斯備,孝敬兼陳。

恭惟先元妃弘吉剌氏,慶毓仙源,德昭彤史。

春一宮主饋,共瞻采翟之輝;椒掖正名,莫際飛龍之會。

惟貞協在中之美,而慈推成物之仁。

靜既合夫坤元,懿益彰於壺則。

雖小星之逮下,豈眾曜之敢齊。

嗣服雲初,追懷曷已。

是用究成先志,式闡徽稱。

謹遣某官某,上尊謚曰貞慈靜懿皇后,升祔於成宗皇帝殿室。

伏惟淑靈,永伸配侑,介以景福,佑我無疆。」

卜魯罕皇后,伯岳吾氏,駙馬脫裡思之女。

元貞初,立為皇后。

大德三年十月,授冊寶。

成宗多疾,後居中用事,信任相臣哈剌哈孫,大德之政,人稱平允,皆後處決。

京師創建萬寧寺,中塑秘密佛像,其形醜怪,後以手帕蒙覆其面,尋傳旨毀之。

省院台臣奏上尊號,帝不允。

車駕幸上都,後方自奏請。

帝曰:「我病日久,國家大事多廢不一舉,尚寧理此等事耶!」事遂寢。

大德十年,後嘗謀貶順宗妃答吉與其子仁宗往懷州。

明年,成宗崩。

時武宗在北邊,恐其歸,必報前怨,後乃命取安西王阿難答失裡來京師,謀立之。

仁宗自懷州入清宮禁,既誅安西王,並構後以私通事,出居東安州。

武宗宣慈惠聖皇后,名真哥,弘吉剌氏,脫憐子迸不剌之女。

至大三年四月,冊為皇后,其文曰:「乾為天,坤為地,四時由是以相成,日宗一陽一,月宗一陰一,萬象以之而並著。

後職有關於世教,先猷具載於邦彝。

惟慈旨之親承,亦僉言之允若。

咨爾皇后弘吉剌氏,睿聰淑哲,端懿誠莊。

寶婺分輝,源天潢之自出;纓徽迪慶,系紱組以相仍。

後逸

」皇慶二年,立長秋寺,掌皇后宮政,秩三品。

泰定四年十一月崩,上尊謚曰宣慈惠聖皇后,升祔武宗廟。

速哥失裡皇后,按陳從孫哈兒只之女、真哥皇后之從妹也。

妃二人:亦乞烈氏,奴兀倫公主之女,實生明宗,天歷二年追諡仁獻章聖皇后;唐兀氏,生文宗,天歷二年追諡文獻昭聖皇后。

仁宗莊懿慈聖皇后,名阿納失失裡,弘吉剌氏,生英宗。

皇慶二年三月,冊為皇后,上冊寶,遣官祭告天地於南郊及太廟。

改典內院為中政院,秩正二品。

英宗即位,上尊號皇太后,其冊文曰:「坤承乾德,所以著兩儀之稱;母統父尊,所以崇一體之號。

故因親而立一愛一,宜考禮以正名。

恭惟聖母,溫慈惠和,淑哲端懿。

上以奉宗祧之重,下以敘倫紀之常。

恢王化於二南,嗣徽音於三母。

輔佐先考,憂勤警戒之慮深;擁佑眇躬,撫育提攜之恩至。

迨於今日,紹我丕基。

規摹一出於慈闈,付託益彰於祖訓。

致天下之養以為樂,未足盡於孝心;極域中之大以為尊,庶可稱其懿美。

式遵貴貴之義,用罄親一親之情。

謹遣某官某奉冊,上尊號曰皇太后。

伏惟周宗綿綿,長信穆穆,備《洛書》之錫福,粲坤極之儀天。

啟佑後人,永錫胤祚。」

明日,受百官朝賀於興聖宮。

至治二年崩,上謚莊懿慈聖皇后,其冊文曰:「致孝所以揚親,易名所以表行。

矧為天下母而養弗逮,履天子位而報則豐。

曷勝孺慕之心,必盡欽崇之禮。

欽惟先皇太后,夙明壺則,克嗣徽音。

輔佐先朝,有恭儉節用之實;誕育眇質,有劬勞顧復之恩。

九族鹹育於仁,四海仰遵其化。

昊天不吊,景命一靡一融。

愴聖善之長違,念風猷之未泯。

是用揄揚於彤史,正宜敷繹於寶慈。

爰據彝經,追嚴徽號。

謹遣攝太慰某官某奉玉冊玉寶,上尊號曰莊懿慈聖皇后。

伏惟淑靈如在,合饗太宮。

鑒格孔昭,膺茲巨典。

一陰一相丕祚,億萬斯年。」

升祔仁宗廟。

英宗莊靜懿聖皇后,名速哥八剌,亦啟烈氏,昌國公主益裡海涯女也。

至治元年,冊為皇后。

泰定四年六月崩,謚曰莊靜懿聖皇后。

泰定帝八不罕皇后,弘吉剌氏,按陳孫斡留察兒之女。

泰定元年,冊為皇后。

妃二人:一曰必罕,一曰速哥答裡,皆弘吉剌氏,兗王買住罕之女也。

文宗天歷初,俱安置東安州。

明宗貞裕徽聖皇后,名邁來迪,生順帝而崩。

文宗立,謚貞裕徽聖皇后。

八不沙皇后,成宗甥壽寧公主之女也。

侍明宗潛邸,生寧宗。

天歷二年,立寧徽寺,掌明宗皇后宮事,以鈔萬錠、幣帛二千匹,供後宮費用。

十一月,後請為明宗資冥福,命帝師率諸僧作佛事七日於大天源延聖寺,道士建醮於玉虛、天寶、太乙、萬壽四宮,及武當、龍一虎二山。

至順元年,敕有司供明宗後宮幣帛二百匹。

是年四月崩。

文宗卜答失裡皇后,弘吉剌氏,父駙馬魯王雕阿不剌,母魯國公主桑哥剌吉。

文宗居建業,後亦在行。

天歷元年,文宗即位,立為皇后。

二年,授冊寶。

十一月,後以銀五萬兩助建大承天護聖寺。

至順元年,以籍沒張珪家田四百頃,賜護聖寺為永業。

後與宦者拜住謀殺明宗後八不沙。

三年八月,文宗崩於上都,後導揚末命,申帝初志,遂立明宗次子懿璘質班,是為寧宗。

十一月,奉玉冊玉寶尊皇后為皇太后。

十二月,御興聖殿受朝賀。

寧宗崩,大臣請立太子燕貼古思。

後曰:「天位至重,吾子尚幼,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在廣西,今十三歲矣,理當立之。」

於是奉旨迎至京師,以明年六月即位,是為順帝。

元統元年,尊為太皇太后,仍稱制臨朝。

至元六年六月,詔去尊號,安置東安州,尋崩。

寧宗答裡也忒迷失皇后,弘吉剌氏。

至順三年十月,立為後。

至正二十八年崩,升祔寧宗廟。

順帝答納失裡皇后,欽察氏,師太平王燕鐵木兒之女。

至順四年,立為後。

元統二年,授冊寶,其冊文曰:「天之元統二氣,配莫厚於坤儀;月之道循右行,明周貞於乾曜。

若昔帝王之宅後,居多輔相之世勳。

蓋選德於亢宗,亦疇庸於先正。

造周資任、姒之化,興漢表馬、鄧之功。

咨爾皇后欽察氏,雍肅惠慈,謙裕靜淑。

乃祖乃父,夙堅翼亮之心;於國於家,實獲修齊之助。

朕纘丕圖之初載,親承太后之睿謨。

眷我元臣,簡茲碩媛。

相嚴禘而率典,奉慈極以愉顏。

用彰禕翟之華,式著旗常之舊。

令攝太尉某官授以玉冊寶章,命爾為皇后。

備成嘉禮,宏賁太猷。

於戲!嵩高生賢,予篤懷於良佐;《關雎》正始,爾勉嗣於徽音。

永錫壽康,昭示悠久。」

三年,後兄御史大夫唐其勢以謀逆誅,弟塔剌海走匿後宮,後以衣蔽之,因遷後出宮,丞相伯顏鴆後於開平民舍。

伯顏忽都皇后,弘吉剌氏,宣慈惠聖皇后真哥侄毓德王孛羅帖木兒之女也。

至元三年三月,立為皇后。

其冊文曰:「帝王之道,齊其家而天下平;風教所基,正乎位而人倫厚。

爰擇配以承宗事,若稽古以率典常。

咨爾弘吉剌氏,淑哲溫恭,齊莊貞一。

屬選賢於中壺,躬受命於慈闈。

勖帥來嬪,蹈矩儀之有度;動容中禮,謹夙夜以無違。

茲表式於宮庭,宜推崇其位號。

乃蠲吉旦,庸舉彝章,遣攝太尉某持節授以玉冊寶章,命爾為皇后。

於戲!乾施坤承,克順成於四序;日明月儷,久照臨於萬方。

朕欲躋世於乂安,爾其助予之德化,共禦亨嘉之運,益延昌熾之期。

勉爾徽音,聿修內治。」

生皇子真金,二歲而夭。

後一性一節儉,不妒忌,動以禮法自持。

第二皇后奇氏素有一寵一,居興聖西宮,帝希幸東內。

後左右以為言,後無幾微怨望意。

從帝時巡上京,次中道,帝遣內官傳旨,欲臨幸,後辭曰:「暮夜非至尊往來之時。」

內官往復者三,竟拒不納,帝益賢之。

帝嘗問後:「中政院所支錢糧,皆傳汝旨,汝還記之否?」

後對曰:「妾當用則支。

關防出入,必己選人司之,妾豈能盡記耶?」

居坤德殿,終日端坐,未嘗妄逾戶閾。

至正二十五年八月崩,年四十二。

奇氏後見其所遺衣服弊壞,大笑曰:「正宮皇后,何至服此等衣耶!」其樸素可知。

逾月,皇太子自冀寧歸,哭之甚哀。

完者忽都皇后奇氏,高麗人,生皇太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

家微,用後貴,三世皆追封王爵。

初,徽政院使禿滿迭兒進為宮女,主供茗飲,以事順帝。

後一性一穎黠,日見一寵一幸。

後答納失裡皇后方驕妒,數箠辱之。

答納失裡既遇害,帝欲立之,丞相伯顏爭不可。

伯顏罷相,沙剌班遂請立為第二皇后,居興聖宮,改徽政院為資正院。

後無事,則取《女孝經》、史書,訪問歷代皇后之有賢行者為法。

四方貢獻,或有珍味,輒先遣使薦太廟,然後敢食。

至正十八年,京城大饑,後命官為粥食之。

又出金銀粟帛,命資正院使樸不花於京都十一門置塚,葬死者遺骼十餘萬,覆命僧建水陸大會度之。

時帝頗怠於政治,後與皇太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遽謀內禪,遣樸不花諭意丞相太平,太平不答。

復召太平至宮,舉酒賜之,自申前請,太平依違而已,由是後與太子銜之。

而帝亦知後意,怒而疏之,兩月不見。

樸不花因後而一寵一幸,既被劾黜,後諷御史大夫佛家奴為之辯明。

佛家奴乃謀再劾樸不花,後知之,反嗾御史劾佛家奴,謫居潮河。

初,奇氏之族在高麗者,怙勢驕橫,高麗王怒,盡殺之。

二十三年,後謂皇太子曰:「汝何不為我復讎耶?」

遂立高麗王族人留京師者為王,以奇族之子三寶奴為元子。

遣同知樞密院事崔帖木兒為丞相,用兵一萬,並招倭兵,共往納之。

過鴨綠水,伏兵四起,乃大敗,余十七騎而還,後大慚。

二十四年七月,孛羅帖木兒稱兵犯闕,皇太子出奔冀寧,下令討孛羅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怒,嗾監察御史武起宗言後外撓國政,奏帝宜遷後出於外,帝不答。

二十五年三月,遂矯制幽於諸色總管府,令其一黨一姚伯顏不花守之。

四月庚寅,孛羅帖木兒一逼一後還宮,取印章,偽為後書召太子。

後仍回幽所,後又數納美一女於孛羅帖木兒,至百日,始還宮。

及孛羅帖木兒死,召皇太子還京師,後傳旨令廓擴帖木兒以兵擁皇太子入城,欲脅帝禪位。

廓擴帖木兒知其意,至京城三十里外,即遣軍還營,皇太子復銜之。

事見《擴廓帖木兒傳》。

會伯顏忽都皇后崩,十二月,中書省臣奏言,後宜正位中宮,帝不答。

又奏改資正院為崇政院,而中政院亦兼主之,帝乃授之冊寶,其冊文曰:「坤以承乾元,人道莫先於夫婦;後以母天下,王化實始於家邦。

典禮之常,古今攸重。

咨爾肅良合氏,篤生名族,來事朕躬。

儆戒相成,每勤於夙夜;恭儉率下,多歷於歲年。

既發祥元子於儲闈,復流慶孫枝於甲觀。

眷若中宮之位,允宜淑配之賢。

宗戚大臣,況僉言而敷請;掖庭諸御,鹹傾望以推尊。

乃屢遜辭,尤可嘉尚。

今遣攝太尉某持節授以玉冊玉寶,命爾為皇后。

於戲!慎修壺政,益勉爾輔佐之心;昭嗣徽音,同保我延洪之福。

其欽一寵一命,以衍壽祺。」

二十八年,從帝北奔。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