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二十四:察罕,西域板勒紇城人也。父伯德那,歲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二十四

清史稿

列傳第二十四

○察罕

察罕,西域板勒紇城人也。

父伯德那,歲庚辰,國兵下西域,舉族來歸。

事親王旭烈,授河東民賦副總管,因居河中猗氏縣,後徙解州。

贈榮祿大夫、宣徽使、柱國、芮國公。

察罕魁偉穎悟,博覽強記,通諸國字書,為行軍府奧魯千戶。

奧魯赤參政湖廣,闢為蒙古都萬戶府知事。

奧魯赤進平章,復闢為理問,政事悉委裁決,且令諸子受學焉。

至元二十四年,從鎮南王征安南,師次瀘江。

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詣軍門自陳無罪,王命察罕數其罪而責之,使者辭屈,世子舉眾逃去。

二十八年,授樞密院經歷。

未幾,從奧魯赤移治江西。

寧都民言:「某鄉石上雲氣五色,有物焉,視之玉璽也。

不以兵取,恐為居人所有。」

眾惑之。

察罕曰:「妄也,是必構害仇家者。」

核問之,果然。

前後從奧魯赤出入湖廣、江西兩省,凡二十一年,多著勳績。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僉湖南憲司事,中書省奏為武昌路治中。

丞相哈剌哈孫曰:「察罕廉潔,固宜居風憲。

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

竟除武昌。

廣西妖賊高仙道以左道惑眾,平民詿誤者以數千計。

既敗,湖廣行省命察罕與憲司雜治之,鞫得其情,議誅首惡數人,余悉縱遣,且焚其籍。

眾難之,察罕曰:「吾獨當其責,諸君無累也。」

以治最聞,擢河南省郎中。

成宗崩,仁宗自籓邸入誅群臣之為異謀者,迎武宗於邊。

河南平章囊加台薦察罕,即驛召至上都,賜廄馬二匹、鈔一千貫、銀五十兩,曰:「卿少留,行用卿矣。」

武宗即位,立仁宗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判,進僉詹事院事,賜銀百兩、錦二匹。

遣先還大都立院事。

仁宗至,謂曰:「上以故安西王地賜我,置都總管府,卿其領之,慎揀僚屬,忽以詹事位高不屑此也。

進卿秩資德大夫。」

察罕叩頭謝曰:「都府之職,敢不恭命,進秩非所敢當。」

固辭,改正奉大夫,授以銀印。

至大元年,閱戶口江南諸省,還進太子府正,加昭文館大學士,遷家令。

武宗崩,仁宗哀慟不已。

察罕再拜啟曰:「庶民修短,尚雲有數,聖人天命,夫豈偶然。

天下重器懸於殿下,縱自苦,如宗廟太后何?」

仁宗輟泣曰:「曩者大喪,必命浮屠,何益?吾欲發府庫以賑鰥寡孤獨若何?」

曰:「發政施仁,文王所以為聖。

殿下行之幸甚。」

東宮故有左右衛兵,命囊加台、察罕總右衛,且令審擇官屬。

仁宗即位,拜中書參知政事,但總持綱維,不屑細務,識者謂得大臣體。

帝嘗賜枸杞酒,曰:「以益卿壽。」

又語宰相曰:「察罕清素,可賜金束帶、鈔萬貫。」

前後賞賚不可勝計。

皇慶元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

乞歸解州立碑先塋,許之。

暮年,居德安白雲山別墅,以白雲自號。

嘗入見,帝望見曰:「白雲先生來也。」

其被一寵一遇如此。

帝嘗問張良何如人,對曰:「佐高帝,興漢,功成身退,賢者也。」

又問狄仁傑,對曰:「當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賢相也。」

因誦范仲淹所撰碑詞甚熟。

帝歎息良久曰:「察罕博學如此邪!」嘗譯《貞觀政要》以獻。

帝大悅,詔繕寫遍賜左右。

且詔譯《帝范》。

又命譯《脫必赤顏》,名曰《聖武開天紀》,及《紀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等書,俱付史館。

嘗以病請告,暨還朝,帝御萬歲山圓殿,與平章李孟入謝。

帝曰:「白雲病癒邪?」

頓首對曰:「老臣衰病,無補聖明,荷陛下哀矜,放歸田里,幸甚,不覺沉痾去體爾。」

命賜茵以坐。

顧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見其人。

朕始以答剌罕、不憐吉台、囊加台等言用之,誠多裨益。

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

又語及科舉並前古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察罕姓白氏。

初,察罕生於河中,其夜天氣清肅,月白如晝。

相者賀曰:「是兒必貴。」

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

察罕天一性一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與諸昆弟。

昆弟貧來歸者,復分與田宅奴婢,縱奴為民者甚眾。

故人多稱長者。

既致仕,優遊八年,以壽終。

子外家奴,太中大夫、武岡路總管;李家奴,早卒;忽都篤,承直郎、高郵府判官。

孫九人,仕者二人:闊闊不花、哈撒。

○曲樞

曲樞,西土人。

曾祖達不台,祖阿達台,父質理花台,世贈功臣,追封王爵。

曲樞七歲失怙恃。

既壯,沉密靜專,為徽仁裕聖皇太后宮臣。

仁宗幼時,以曲樞可任保傅,左右擁翼。

曲樞入則佐視食飲,出則抱負游衍,鞠躬盡力,夙夜匪懈。

大德三年,武宗總戎北邊。

九年,讒人亂國。

仁宗侍皇太后之國於懷,未幾,復之雲中,連年奔走不暇。

曲樞櫛風沐雨,跋涉艱險,無倦色。

成宗崩,仁宗奉太后入朝,殲一奸一黨一,迎武宗即皇帝位,仁宗為皇太子,天下以安。

拜曲樞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行大司農。

未幾,進光祿大夫,領詹事院事,加特進,封應國公。

至大元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太子詹事、平章軍國重事、上柱國,依前大司農、應國公。

進太子太保,領典醫監事。

四年,授太保、錄軍國重事、集賢大學士,兼大司農,領崇祥院、司天台事,官爵勳封如故。

後以疾薨於位。

子二人。

長伯都,大德十一年特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遷中奉大夫、典寶監卿,加資德大夫、治書侍御史。

至大元年,升榮祿大夫,遙授中書平章政事,改侍御史。

明年,拜中書參知政事,進右丞,年三十二而卒。

子咬住。

次伯帖木兒,大德十一年,特授正議大夫、懷孟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管諸軍奧魯管內勸農事,改府正。

至大二年,遷中奉大夫、陝西等處行尚書省參知政事。

明年,入為太子家令,遷正奉大夫。

明年,遷資德大夫、大都留守,兼少府監。

擬擢侍御史,改除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未幾復為大都留守,兼少府監、武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皇慶元年,加榮祿大夫。

子二人:桓澤都,蠻子。

○阿禮海牙

阿禮海牙,畏吾氏,集賢大學士脫列之子也。

兄野訥,事仁宗於潛邸。

大德九年,仁宗奉興聖太后出居懷州,從者單弱,多懷去計。

野訥獨無所畏難。

成宗崩,權臣阿附中宮,不遣使告哀宗籓。

仁宗有聞,將自懷州入京,宮臣或持不可。

野訥屏人密啟曰:「天子晏駕而皇子已早卒,天下無主,邪謀方興。

懷寧王及殿下,世祖、裕皇賢孫,人心所屬久矣。

宜急奉太母入定大計,邪謀必止。

迎立懷寧王以正神器,在此行矣。」

仁宗即白太后,以二月至京師,遂誅一柄一臣二人,遣使迎武宗。

武宗即位,召野訥,賜玉帶,授嘉議大夫、秘書監。

仁宗居東宮,兼太子右庶子,遷侍御史、崇祥院使,兼將作院使。

閩有繡工,工官大集民間子女居肆督責,吏因為一奸一利,野訥奏罷之,閩人感悅。

尋兼太醫院使。

仁宗即位,請召文武老臣,咨以朝政。

又請以中都苑囿還諸民。

拜樞密院副使,進同知樞密院事。

命為中書平章政事,辭不拜。

野訥之在台及侍禁中,於國家事有不便,輒言之,言無不納。

然韜晦惡盈,不一洩於外。

延祐四年卒,年四十。

贈推誠保節翊運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趙國公,謚忠靖。

阿禮海牙亦早事武宗、仁宗,為宿衛,以清慎通敏與父兄並見信任。

十餘年間,揚歷華近,入侍帷幄,出踐省闥,廷無間言。

至治初,出為平章政事,歷鎮江浙、湖廣、河南、陝西四省,皆有惠政,汴人尤懷思之。

歸朝拜翰林學士承旨。

丁案憂,解官家居。

天歷元年秋,文宗入承大統。

阿禮海牙即易服南迎,至於汴郊見焉。

帝命復鎮汴省。

時當艱難之際,阿禮海牙高價糴粟,以峙糧儲;命近郡分治戎器,閱士卒,括馬民間,以備不虞。

先是,文宗即位之詔已播告天下,而陝西官府結連靖安王等起兵,東擊潼關。

阿禮海牙開府庫,量出鈔二十五萬緡,屬諸行省參政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朵列圖、廉訪副使萬家閭犒軍河南以御之。

令都鎮撫卜伯率軍吏巡行南一陽一、高門、武關、荊子諸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

督以嚴備,萬戶博羅守潼關,不能軍。

是月二十五日,只兒哈率小汪總帥、脫帖木兒萬戶等之兵,突出潼關,東掠閿鄉,披靈寶,蕩陝州、新安諸郡邑,放兵四劫,迤邐前進。

河南告急之使狎至,而朵列圖亦以兵寡為言。

十月一日,阿禮海牙集省憲官屬,問以長策,無有言者。

阿禮海牙曰:「汴在南北之交,使西人得至此,則江南三省之道不通於畿甸,軍旅應接何日息乎。

夫事有緩急輕重,今重莫如足兵,急莫如足食。

吾征湖廣之平一陽一、保定兩翼軍,與吾省之鄧新翼、廬州、沂、郯砲一弩一手諸軍,以備虎牢;裕州哈剌魯、鄧州孫萬戶兩軍,以備武關、荊子口。

以屬郡之兵及蒙古兩都萬戶、左右兩衛、諸部丁壯之可入軍者,給馬乘貲裝,立行伍,以次備諸隘。

芍陂等屯兵本自襄、鄧諸軍來田者,還其軍,益以民之丁壯,使守襄一陽一、白土、峽州諸隘。

別遣塔海以備自蜀至者,以汴、汝、荊、襄、兩淮之馬以給之,府庫不足,則命郡縣假諸殷富之家。

安豐等郡之粟,逆黃河運至於陝,糴諸汴、汝,近郡者,則運諸滎一陽一以達於虎牢。

吾與諸軍各奮忠義以從王事,宜無不濟者。」

眾曰:「唯。」

命即日部分行一事。

自伯顏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屬吏與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廉訪使董守中、僉事沙沙在南一陽一,右丞脫帖木兒、廉訪使卜顏在虎牢,分遣兵馬以聽其調用。

饋餉之行,千車相望,阿禮海牙親閱實之,必豐必良,信以期會。

自虎牢之南至於襄、漢,無不畢給。

蓋為粟二十萬石,豆如之,兵甲五十五萬,芻萬萬。

是時,朝廷置行樞密院以總西事。

襄、漢、荊湖、河南郡縣皆缺官,阿禮海牙便宜擇材以處之,朝廷皆從其請。

是月,西兵一逼一河南,行院使來報,曰:「西人北行者度河中以趨懷、孟、磁;南行者帖木哥,過武關,掠鄧州而殘之,直趨襄一陽一。

攻破郡邑三十餘,橫絕數千里,所過殺官吏,焚廬舍,虜民人婦女財物,賊虐殄盡,西結囊家以蜀兵至矣。」

阿禮海牙益督餉西行,遣行院官塔海領兵攻帖木哥,而又設備於江、黃,置鐵繩於峽口,作舟艦以待戰。

十九日,師與西兵遇於鞏縣之石渡,而湖廣所征太原之兵最為可用。

甫至,未及食,或趣之倍道以進,轉戰及暮,兩軍殺傷與墮澗谷死者相等,而虎牢遂為敵有。

兵儲巨萬,阿禮海牙盡其心、民殫其力者,一旦悉亡焉。

行省院與諸軍斂兵退。

二十二日至汴,民大恐。

阿禮海牙前後遣使告於朝,輒為也先捏留不遣,不得朝廷音問已二十日。

阿禮海牙亦憂之,親出行撫其民。

乃修城闕以備衝突,立四門以通往來,戒卒伍以嚴守衛。

時雖甚危急,阿禮海牙朝夕出入,聲色不動,怡然如平時,眾賴以安。

十一月六日,西師一逼一城將百里而近,阿禮海牙召行院將帥、憲司與凡在官者,而告之曰:「吾荷國厚恩,唯有一死以報上耳。

行院之出,唯敵是圖,而退保吾城,不亦怯乎?然敵亦烏合之眾,何所受命而敢犯我乎?且吾甲兵非不堅勁,芻峙非不豐給,而弗利者,太平日久,將校不知兵,吏士不練習,彼所以得披猖至此。

彼誠知我聖天子之命,則眾沮而散爾,何足慮乎。

吾今遣使告於朝,請降詔大赦脅從詿誤。

比詔下,先募士,以即位詔及朝廷招諭之文入其軍,明示利害。

吾整大軍西向以征之,別遣驍將率一精一騎數千上龍門,繞出其後,使之進無所投,退無所歸,成擒於鞏、洛之間必矣。

而我軍所獲陝西官吏,命有司羈而食之,一無所戮。」

眾曰:「諾,唯命。」

即日與行院整兵南薰門外以行。

會有使者自京師還,言齊王已克上都,奉天子寶璽來歸,刻日至京矣。

阿禮海牙乃置酒高會於省堂以賀,發書告屬郡,報諸江南三省,而募士得蘭住者繼書諭之。

西人猶搒掠蘭住,訊以其實,而朝廷亦遣都護月魯帖木兒從十餘人奉詔放散西軍之在虎牢者。

西人殺其從者之半,械都護以送諸荊王所。

荊王時在河南之白馬寺,以是西人雖未解散,各已駭悟。

又聞行省院以兵至,猶豫不敢進。

朝廷又使參政馮不花親諭之,乃信服。

靖安王遣使四輩與蘭住來請命,逡巡而去,難平。

阿禮海牙乃解嚴報捷,斂余財以還民,從陝西求民人之被俘掠者歸其家,凡數千人。

陝西官吏被獲者,皆遣還其所。

阿禮海牙自始至鎮,迨乎告功,居汴省者數月。

後以功遷陝西行御史大夫,復拜中書省平章政事。

○奕赫抵雅爾丁

奕赫抵雅爾丁,字太初,回回氏。

父亦速馬因,仕至大都南北兩城兵馬都指揮使。

奕赫抵雅爾丁幼穎悟嗜學,所讀書一過目即終身不忘。

尤工其國字語。

初為中書掾,以年勞授江西行省員外郎。

入為吏部主事,不再閱月,固辭。

擢刑部員外郎。

四方所上獄,反覆披閱成牘,多所平反。

遷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僉事,不赴。

改中書右司員外郎,尋升郎中。

一日,與同列共議獄,有異其說者,奕赫抵雅爾丁曰:「公等讀律,苟不能變通以適事宜。

譬之醫者,雖熟於方論,而不能切脈用一藥,則於疾痛奚益哉!」同列雖不平,識者服其為名言。

大德八年肆赦,廷議惟官吏因事受賕者不預。

奕赫抵雅爾丁曰:「不可。

恩如雨露,萬物均被,贓吏固可嫉,比之盜賊則有間矣。

宥盜而不宥吏,何耶?」

刑部嘗有獄事,上讞既論決,已而丞相知其失,以譴右司主者。

奕赫抵雅爾丁初未嘗署其案,因取成案閱之,竊署其名於下。

或訝之曰:「茲獄之失,公實不與,丞相方譴怒而公反追署其案,何也?」

奕赫抵雅爾丁曰:「吾偶不署此案耳,豈有與諸君同事而獨倖免哉?」

丞相聞而賢之,同列因以獲免。

遷左司郎中。

時左司闕一都事,平章梁暗都剌謂奕赫抵雅爾丁曰:「人之材干固嘗有之,惟篤實不欺為難得,公當以所知舉。」

奕赫抵雅爾丁遂以王毅、李迪為言,一時輿論莫不稱允。

又嘗論朝士如王仁卿、賈元播、高彥敬、敬威卿、李清臣輩可大用,時諸公處下僚,後皆如其言。

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轉中奉大夫、集賢大學士。

未幾,除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使。

始視事,見以獄具陳列庭下甚備,問之,乃前官創製以待有罪者。

奕赫抵雅爾丁蹙然曰:「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則將服罪,獄具毋庸施也。」

即屏去之。

監憲一年,贓吏削跡。

至大初元,立尚書省,拜參議尚書省事,召至京師,懇辭不就。

改立中書省,復拜參議中書省事,亦以疾辭。

延祐元年卒,年四十有七。

○脫烈海牙

脫烈海牙,畏吾氏。

世居別失拔裡之地。

曾祖闊華八撒術,當太祖西征,導其主亦都護迎降。

帝嘉其有識,欲官之,辭以不敏。

祖八剌術,始徙真定,仕至帥府鎮撫。

富而樂施,或貸不價,則火其券,人稱為長者。

父闍裡赤,一性一純正,知讀書。

脫烈海牙幼嗜學,警敏絕人。

一性一整暇,雖居倉卒,未嘗見其急遽。

喜從文士游,犬馬聲色之娛,一無所好。

由中書宣使出為寧晉主簿。

改隆平縣達魯花赤,均賦興學,勸農平訟,橋樑、水防、備荒之政,無一不一舉。

及滿去,民勒石以紀其政。

拜監察御史。

時江西胡參政殺其弟,訟久不決,脫烈海牙一訊竟伏其辜。

出僉燕南道肅政廉訪司事,務存大體,不事苛察。

在任六年,黜污吏百四十有奇。

召為戶部郎中,轉右司員外郎,升右司郎中。

贊畫之力居多。

仁宗在東宮,知其嗜學,出秘府經籍及聖賢圖像以賜,時人榮之。

母霍氏卒,哀毀骨立,事聞,賜鈔五萬貫,給葬事。

起為吏部尚書,量能敘爵,以平允稱。

改禮部尚書,領會同館事。

進中奉大夫、荊湖北道宣慰使。

適峽人艱食,脫烈海牙先發廩賑之,而後以聞。

朝議韙之。

至治三年,遷淮東宣慰使。

七月,以疾卒於廣陵,年六十有七。

贈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恆山郡公。

弟觀音奴,廉明材干,亦仕至清顯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