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列傳第二十九
○答失八都魯
答失八都魯,曾祖紐璘、祖也速答兒,有傳。
答失八都魯,南加檯子也。
以世襲萬戶鎮守羅羅宣尉司。
土人作亂,答失八都魯捕獲有功,四川省舉充船橋萬戶。
出征雲南,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帥。
至正十一年,特除四川行省參知政事,撥本部探馬赤軍三千,從平章咬住討賊於荊襄。
九月,次安平站。
時咬住兵既平江陵,答失八都魯請自攻襄一陽一。
十二年,進次荊門。
時賊十萬,官軍止三千餘,遂用宋廷傑計,招募襄一陽一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得義丁二萬,編排部伍,申其約束。
行至蠻河,賊守要害,兵不得渡,即令屈萬戶率奇兵由間道出其後,首尾夾攻,賊大敗。
追至襄一陽一城南,大戰,生擒其偽將三十人,腰斬之。
賊自是閉門不復出。
答失八都魯乃相視形勢,內列八翼,包絡襄城;外置八營,軍峴山、楚山,以截其援;自以中軍四千據虎頭山,以瞰城中。
署從徵人李復為南漳縣尹,黎可舉為宜城縣尹,拊循其民,以賦軍饋。
城中之民受圍日久,夜半,二人縋城叩營門,具告虛實,願為內應。
答失八都魯與之定約,以五月朔日四更攻城,授之密號而去。
至期,民垂繩以引官軍,先登者近千人。
時賊船百餘艘在城北,一陰一募善水者鑿其底。
天將明,城破,賊巷戰不勝,走就船,船壞,皆溺水死。
偽將王權領千騎西走,遇伏兵被擒。
襄一陽一遂平。
加答失八都魯資善大夫,賜上尊及黃金束帶,以其弟識裡木為襄一陽一達魯花赤,子孛羅帖木兒為雲南行省理問。
比賊再犯荊門、安陸、沔一陽一,答失八都魯輒引兵敗之。
尋詔益兵五千,以烏撒烏蒙元帥成都不花聽其調發。
十三年,定青山、荊門諸寨。
九月,率兵略均、房,平谷城,攻開武當山寨數十,獲偽將杜將軍。
十二月,趨攻峽州,破偽將趙明遠木驢寨。
升四川行省右丞,賜金繫腰。
十四年正月,復峽州。
三月,升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樞密院事,總荊襄諸軍。
五月,命玉樞虎兒吐華代答失八都魯守中興、荊門,且令答失八都魯以兵赴汝寧。
十月,詔與太不花會軍討安豐。
是月,復苗軍所據鄭、鈞、許三州。
十二月,復河一陰一、鞏縣。
十五年,命答失八都魯就管領太不花一應諸王籓將兵馬,許以便宜行一事。
六月,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進次許州長葛,與劉福通野戰,為其所敗,將士奔潰。
九月,至中牟,收散卒,一團一結屯種。
賊復來劫營,掠其輜重,遂與孛羅帖木兒相失。
劉哈剌不花進兵來援,大破賊兵,獲孛羅帖木兒歸之。
復駐汴梁東南青堽。
十二月,調兵進討,大敗賊於太康,遂圍亳州,偽宋主小明王遁。
十六年,加金紫光祿大夫。
三月,朝廷差脫歡知院來督兵,答失八都魯父子親與劉福通對敵,自巳至酉,大戰數合,答失八都魯墜馬,孛羅帖木兒扶令上馬先還,自持弓矢連發以斃追者,夜三更步回營中。
十月,移駐陳留。
十一月,攻取夾河劉福通寨。
十二月庚申,次高柴店,一逼一太康三十里。
是夜二鼓,賊五百餘騎來劫,以有備亟遁。
火而追之,比曉,督陣力戰,自寅至巳,四門皆陷,壯士緣城入其郛,斬首數萬,擒偽將軍張敏、孫韓等九人,殺偽丞相王、羅二人。
辛酉,太康悉平,遣孛羅帖木兒告捷京師。
帝賜勞內殿,王其先臣三世,拜河南行省左丞相,仍兼知行樞密院事,守禦汴梁;識裡木雲南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四川行省左丞;將校僚屬賞爵有差。
十七年三月,詔朝京師,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
九月,取鋇城、東明、長垣三縣。
十月,詔遣知院達理麻失理來援,分兵雷澤、濮州,而達理麻失理為劉福通所殺,達達諸軍皆潰。
答失八都魯力不能支,退駐石村。
朝廷頗疑其玩寇失機,使者促戰相踵。
賊覘知之,詐為答失八都魯通和書,遺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進。
答失八都魯覺知,一夕憂憤死,十二月庚子也。
子孛羅帖木兒別有傳。
○慶童
慶童,字明德,康裡氏。
祖明裡帖木兒,父斡羅思,皆封益國公。
慶童早以勳臣子孫受知仁廟,給事內廷,遂長宿衛。
授大宗正府掌判,三遷為上都留守。
又累遷為江西、河南二行省平章政事。
入為太府卿。
復為上都留守。
出為遼一陽一行省平章政事,以寬厚為政,遼人德之。
至正十年,遷平章,行省江浙。
適時承平,頗沉湎於宴樂,凡遺逸之士舉校官者,輒擯斥不用,由是不為物論所與。
明年,盜起汝、穎,已而蔓延於江浙,江東之饒、信、徽、宣、鉛山、廣德,浙西之常、湖、建德,所在不守。
慶童分遣僚佐往督師旅,曾不逾時,以次克復。
既乃令長吏按視民數,凡詿誤者悉置不問,招徠流離,俾安故業,發官粟以賑之。
省治毀於兵,則拓其故址,俾之一新。
募貧民為工役而償之以錢,杭民賴以存活者尤眾。
十四年,脫脫以太師、右丞相統大兵南征,一切軍資衣甲器仗谷粟薪稿之屬,鹹取具於江浙。
慶童規措有方,陸運川輸,千里相屬,朝廷賴之。
明年,盜起常之無錫,眾議以重兵殲之,慶童曰:「赤子無知,迫於有司,故弄兵耳。
苟諭以禍福,彼無不降之理。」
盜聞之,果投戈解甲,請為良民。
十六年,平江、湖州陷。
義兵元帥方家奴以所部軍屯杭城之北關,鉤結同一黨一,相煽為惡,劫掠財貨,白晝殺人,民以為患。
慶童言於丞相達識帖睦邇曰:「我師無律,何以克敵?必斬方家奴乃可出師。」
丞相乃與慶童入其軍,數其罪,斬首以徇,民大悅。
繼而苗軍帥楊完者以其軍守杭城。
丞相達識帖睦邇既承製授完者江浙行省右丞,而完者益以功自驕,因求娶慶童女。
慶童初不許,時苗軍勢甚張,達識帖睦邇方倚以為重,強為主婚,慶童不得已以女與之。
明年,出鎮海寧州,距杭百里,地瀕海磽瘠,民甚貧。
居二年,盜息而民阜。
至是,慶童在江浙已七年,涉歷險艱,勞績甚優著,召拜翰林學士承旨,改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未行,仍任江浙。
十八年,遷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未行,拜江南行台御史大夫,賜以御衣、上尊。
時南行台治紹興,所轄諸道皆阻絕不通。
紹興之東,明、台諸郡則制於方國珍,其西杭、蘇諸郡則據於張士誠。
憲台綱紀不復可振,徒存空名而已。
二十年,召還朝,慶童乃由海道趨京師。
拜中書平章政事。
俄有譖其子剛僧私通宮人者,帝怒殺之。
慶童因鞅鞅不得志,移疾家居久之,日飲酒以自遣。
二十五年,詔拜陝西行省左丞相。
時李思齊擁兵關中,慶童至則御之以禮,待之以和。
居三年,關陝用寧。
召還京師。
二十八年七月,大明兵一逼一京城,帝與皇太子及六宮至於宰臣近戚皆北奔,而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以輔之。
八月二日,京城破,淮王與慶童出齊化門,皆被殺。
○也速
也速,蒙古人,倜儻有能名。
由宿衛歷尚乘寺提點,遷宣政院參議。
至正十四年,河南賊芝麻李據徐州,也速從太師脫脫南征,徐州城堅不可猝拔,脫脫用也速計,以巨石為砲,晝夜攻之不息,賊困莫能支。
也速又攻破其南關外城,賊遂遁走。
以功除同知中政院事。
繼又領軍從父太尉月闊察兒征淮西,會賊圍安豐,即往援之。
渡淮無舟,因策馬探水深淺,浮而過。
賊大駭,撤圍去。
進攻濠州,有詔班師,乃還。
升將作院使。
復從太尉征淮東,取盱眙。
遷淮南行樞密院副使,升同知樞密院事。
討賊海州,大敗之。
賊走,航海襲山東,盡有其地。
也速計賊必乘勝北侵,急引兵北還,表裡擊之,復滕、兗二州,及費、鄒、曲阜、寧一陽一、泗水五縣,賊勢遂衄。
未幾,復泰安州及平一陰一、肥城、萊蕪、新泰四縣,又平安水等五十三寨。
升知樞密院事。
討蒲台賊杜黑兒,擒送京師磔之。
東昌賊將北寇,道出陵州,也速邀擊於景州,斬獲殆盡。
復阜城縣。
有詔命也速以軍屯單家橋,斷賊北路。
賊轉攻長蘆,也速往與戰,流矢貫左手,不顧,轉斗無前,殺賊五百餘人,奪馬三千匹。
於是分兵下山寨,民爭來歸。
拜中書平章政事,改行省淮南。
雄州、蔚州賊繼起,也速悉平之。
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所部卒掠懷來、雲州,欲為亂,也速以輕騎擊滅其首禍者,降其眾隸麾下。
賊陷大寧,詔也速往討之。
賊兵次侯家店,也速遇賊,即前與戰,自昏抵曙,散而復合。
也速遣別騎繞出賊後,賊腹背受敵,大敗。
遂拔大寧,擒首賊湯通、周成等三十五人,磔於都市。
召入覲,賞賚優渥,進階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
既而賊雷帖木兒不花、程思忠等陷永平,詔也速出師,遂復灤州及遷安縣。
時遼東郡縣惟永平不被兵,儲粟十萬,芻稿山積,居民殷富。
賊乘間竊入,增土築城,因河為塹,堅守不可下。
也速乃外築大營,絕其樵采,數與賊戰,獲其偽帥二百餘人,平山寨數十。
又復昌黎、撫寧二縣,擒雷帖木兒不花送京師。
賊急,乃乞降於參政徹力帖木兒,為請命於朝。
詔許之,命也速退師。
也速度賊必以計怠我師,乃嚴備以偵之。
程思忠果棄城遁去,亟追至瑞州,殺獲萬計。
賊遂東走金復州。
詔還京師。
拜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知行樞密院事,撫安迤東兵農,委以便宜,開省於永平,總兵如故。
金、復、海、蓋、乾、王等賊並起,西侵興中州,一陰一由海道趨永平,聞也速開省乃止。
也速亟分兵防其衝突。
賊乃轉攻大寧,為守將王聚所敗,斬其渠魁,眾潰,皆西走。
也速慮賊窺上都,即調右丞忽林台提兵護上都,簡一精一銳自躡賊後。
賊果寇上都,忽林台擊破之,賊眾又大潰。
永平、大寧於是始平。
乃分命官屬,勞來安輯其民,使什伍相保以事耕種,民為立石頌其勳德。
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與右丞相搠思監、宦者樸不花有怨,遣兵犯闕,執二人以去,而也速遂拜中書左丞相。
七月,孛羅帖木兒留兵守大同,自率兵復向闕。
京師大震,百官從帝城守,皇太子統兵迎於清河,命也速軍於昌平。
而孛羅帖木兒前鋒已度居庸關,至昌平。
也速一軍皆無鬥志,不戰而潰。
皇太子馳入城,尋出奔於太原。
孛羅帖木兒遂入京城,為中書右丞相,語具《孛羅帖木兒傳》。
二十五年,皇太子在太原,與擴廓帖木兒謀清內難,承製調甘肅、嶺北、遼一陽一、陝西諸省諸王兵入討孛羅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乃遣御史大夫禿堅帖木兒率兵攻上都附皇太子者,且以御嶺北之兵,又調也速率兵南御擴廓帖木兒部將竹貞、貊高等。
也速軍次良鄉不進,謀之於眾,皆以謂孛羅帖木兒所行狂悖,圖危宗社,中外同憤。
遂勒兵歸永平,西連太原擴廓帖木兒,東連遼一陽一也先不花國王,軍聲大振。
孛羅帖木兒患之,遣其將同知樞密院事姚伯顏不花以兵往討。
軍過通州,白河水溢不能進,駐虹橋,築壘以待。
姚伯顏不花素輕也速無謀,不設備。
也速覘知之,襲破其軍,擒姚伯顏不花。
孛羅帖木兒大恐,自將討也速,至通州,大雨三日,乃還。
孛羅帖木兒先以部將保安不附己,殺之,至是又失姚伯顏不花,二人皆驍將也,如失左右手,鬱鬱不樂。
事敗,遂伏誅。
二十七年,詔以也速為中書右丞相,分省山東。
二十八年,大明兵取山東。
閏七月,也速與部將哈剌章、田勝、周達等御於莫州,眾敗潰,乃盡掠莫州殘民北遁。
○徹裡帖木兒
徹裡帖木兒,阿魯溫氏。
祖父累立戰功,為西域大族。
徹裡帖木兒幼沉毅有大志,早備宿衛,擢中書直省舍人,遂拜監察御史。
時右丞相帖木迭兒用事,生殺予奪皆出其意,道路側目。
徹裡帖木兒抗言,歷詆其一奸一,帖木迭兒欲中傷之。
會山東水,鹽課大損,除山東轉運司副使。
甫浹月,補其虧數皆足。
轉刑部尚書,京師豪右憚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麗法者多所全脫。
天歷二年,拜中書右丞,尋升中書平章政事,出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黃河清,有司以為瑞,請聞於朝。
徹裡帖木兒曰:「吾知為臣忠、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為瑞,余何益於治。」
歲大饑,徹裡帖木兒議賑之。
其屬以為必自縣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後以聞。
徹裡帖木兒慨然曰:「民饑死者已眾,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復累月,民存無幾矣。
此蓋有司畏罪,將歸怨於朝廷,吾不為也。」
大發倉廩賑之,乃請專擅之罪。
文宗聞而悅之,賜龍衣、上尊。
至順元年,雲南伯忽叛,以知行樞密院事總兵討之。
治軍有紀律,所過秋毫無犯。
賊平,賞賚甚厚,悉分賜將士,師旋,囊裝惟巾櫛而已。
除留守上都。
先是,上都官買商旅之貨,其直不即酬給,以故商旅不得歸,至有饑寒死者。
徹裡帖木兒為之請。
有旨,出鈔四百萬貫償之。
遷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嚴厲為政,部內肅然。
尋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憚之,風紀大振。
至元元年,拜中書平章政事。
首議罷科舉,又欲損太廟四祭為一祭。
監察御史呂思誠等列其罪狀劾之,帝不允,詔徹裡帖木兒仍出署事。
時罷科舉詔已書而未用寶,參政許有壬入爭之。
太師伯顏怒曰:「汝風台臣言徹裡帖木兒邪?」
有壬曰:「太師以徹裡帖木兒宣力之故,擢置中書。
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師而聽有壬,豈有壬權重於太師耶?」
伯顏意解。
有壬乃曰:「科舉若罷,天下人才觖望。」
伯顏曰:「舉子多以贓敗,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
有壬曰:「科舉未行之先,台中贓罰無算,豈盡出於舉子?舉子不可謂無過,較之於彼則少矣。」
伯顏因曰:「舉子中可任用者唯參政耳。」
有壬曰:「若張夢臣、馬伯庸、丁文苑輩皆可任大事。
又如歐一陽一元功之文章,豈易及邪?」
伯顏曰:「科舉雖罷,士之欲求美衣美食者,皆能自向學,豈有不至大官者邪?」
有壬曰:「所謂士者,初不以衣食為事,其事在治國平天下耳。」
伯顏又曰:「今科舉取人,實妨選法。」
有壬曰:「古人有言,立賢無方。
科舉取士,豈不愈於通事、知印等出身者?今通事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五名,歲余四百五十六人。
玉典赤、太醫、控鶴,皆入流品。
又路吏及任子其途非一。
今歲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補官受宣者七十二人,而科舉一歲僅三十餘人。
太師試思之,科舉於選法果相妨邪?」
伯顏心然其言,然其議已定,不可中輟,乃為溫言慰解之,且謂有壬為能言。
有壬聞之曰:「能言何益於事!」徹裡帖木兒時在座,曰:「參政坐,無多言也。」
有壬曰:「太師謂我風人劾平章,可共坐邪?」
徹裡帖木兒笑曰:「吾固未嘗信此語也。」
有壬曰:「宜平章之不信也,設有壬果風人言平章,則言之必中矣,豈止如此而已。」
眾皆笑而罷。
翌日,崇天門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辱之。
有壬懼及禍,勉從之。
治書侍御史普化誚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有壬以為大恥,遂移疾不出。
初,徹裡帖木兒之在江浙也,會行科舉,驛請考官,供張甚盛,心頗不平,故其入中書,以罷科舉為第一事。
先論學校貢士莊田租可給怯薛衣糧,動當國者,以發其機,至是遂論罷之。
徹裡帖木兒嘗指斥武宗為那壁,那壁者,猶謂之彼也。
又嘗以妻弟阿魯渾沙女為己女,冒請珠袍等物。
於是台臣復劾其罪。
而伯顏亦惡其忤己,欲斥之。
詔貶徹裡帖木兒於南安,人皆快之。
久之,卒於貶所。
至正二十三年,監察御史野仙帖木兒等辯其罪,可依寒食國公追封王爵定謚,加功臣之號,事不行。
○納麟
納麟,知曜之孫,睿之子也。
大德六年,納麟以名臣子,用丞相哈剌哈孫答剌罕薦,入備宿衛。
十年,除中書舍人。
至大四年,遷宗正府郎中。
皇慶元年,擢僉河南廉訪司事。
延祐初,拜監察御史。
以言事忤旨,仁宗怒叵測,中丞朵兒只力救之,乃解。
又言風憲恃糾劾之權而受人賂者,宜刑而加流。
四年,遷刑部員外郎。
六年,出為河南行省郎中。
至治三年,入為都漕運使。
泰定中,擢湖南、湖北兩道廉訪使。
天歷元年,除杭州路總管。
鋤一奸一去蠹,吏畏民悅。
明年,改江西廉訪使。
南昌歲饑,江西行省難於發粟。
納麟曰:「朝廷如不允,我當以家貲償之。」
乃出粟以賑民,全活甚眾。
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貪縱不法,納麟劾罷之。
至順元年,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
元統初,召為刑部尚書,未至,改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
尋升中丞。
至元元年,召拜中書參知政事,遷同知樞密院事。
尋出為江浙行省右丞,乞致仕,不允,除浙西廉訪使,力辭不赴。
至正二年,除行宣政院使。
上天竺耆舊僧彌戒、徑山耆舊僧惠洲,恣縱犯法,納麟皆坐以重罪。
請行宣政院設崇教所,擬行省理問官,秩四品,以治僧獄訟,從之。
尋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三年,遷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明年,入為中書平章政事。
七年,出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尋召拜御史大夫,所薦用御史,必老成更事者。
八年,進金紫光祿大夫,請老,不許,加太尉。
御史劾罷之。
退居姑蘇。
十二年,江淮盜起,帝命為南台御史大夫。
納麟承詔即起。
仍命兼太尉,設僚屬,總制江浙、江西、湖廣三省軍馬。
詔遣直省舍人海玉傳旨尉諭之。
納麟北面再拜曰:「臣雖耄老,敢不黽勉從事,盡餘生以報陛下!」至則修築集慶城郭。
會江浙杭城失守,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失列門引兵往援,次於採石。
納麟使止之曰:「聞杭賊易破不足憂,今宣城危急,先宜以兵救宣城。」
乃調典瑞院使脫火赤率蒙古軍應之,大破賊於堈下門,宣州以安。
已而賊陷徽州、廣德、常州、宜興、溧水、溧一陽一,蔓延丹一陽一、金壇、句容,略上元、江寧,遊兵至鍾山,集慶勢甚危。
納麟乃力疾治兵,部署士卒,命治書侍御史左答納失理守城中,中丞伯家奴戍東郊。
是時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軍和州,納麟遣使求援。
也先帖木兒曰:「我奉命鎮江北,不敢往援江東。」
納麟復遣監察御史鄭鄈力促其行。
也先帖木兒引步騎度採石,至台城,入候納麟疾。
納麟喜,即以其故聞於朝。
已而也先帖木兒兵東趨秣陵,殺賊二千餘人,平湖熟鎮,盡按上元、江寧境,乘勝入溧一陽一、溧水,賊潰奔廣德,其據龍潭、方山者奔常州。
時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右丞佛家閭亦引兵來會。
所在群賊皆敗北,州郡悉平。
十三年,納麟固請謝事,從之,命太尉如故,乃退居慶元。
十六年九月,詔以江南行台移置紹興,復以納麟為御史大夫,仍太尉。
明年,移治紹興。
十八年,赴召,由海道入朝,至黑水洋,阻風而還。
十九年,復由海道趨直沽。
山東俞寶率戰艦斷糧道,納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眾於海口。
八月,抵京師。
帝遣使勞以上尊,皇太子亦饋酒脯。
而納麟感疾日亟,卒於通州。
年七十有九。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