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儀注之節,其目有十:一曰齋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清史稿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郊祀下

儀注之節,其目有十:

一曰齋戒。

祀前七日,皇帝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其二日於大明殿,一日於大次,有司停奏刑罰文字。

致齋前一日,尚舍監設御幄於大明殿西序,東向。

致齋之日質明,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

晝漏上水一刻,通事舍人引侍享執事文武四品以上官,俱公服詣別殿奉迎。

晝漏上水二刻,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晝漏上水三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結佩出別殿,乘輿華蓋傘扇侍衛如常儀,奉引至大明殿御幄,東向坐,侍臣夾侍如常。

一刻頃,侍中前跪奏「臣某言,請降就齋」,俯伏興。

皇帝降座入室,解嚴。

侍享執事官各還本司,宿衛者如常。

凡侍祠官受誓戒於中書省,散齋四日,致齋三日。

守壝門兵衛與大樂工人,俱清齋一宿。

光祿卿以一陽一燧取明火供爨,以方諸取明水實尊。

二曰告配。

祀前二日,攝太尉與太常禮儀院官恭詣太廟,以一獻禮奏告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之室。

寅刻,太尉以下公服自南神門東偏門入,至橫街南,北向立定。

奉禮郎贊曰「拜」,禮直官承傳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立」。

又贊曰「各就位」。

禮直官詣太尉前曰「請詣盥洗位」,引太尉至盥洗位,曰「盥手」,曰「帨手」,曰「詣爵洗位」,曰「滌爵」,曰「拭爵」,曰「請詣酒尊所」,曰「酌酒」,曰「請詣神座前」,曰「北向立」,曰「稍前」,曰「搢笏」,曰「跪」,曰「上香」,曰「再上香」,曰「三上香」,曰「授幣」,曰「奠幣」,曰「執爵」,曰「祭酒」,曰「祭酒」,曰「三祭酒」。

祭酒於沙池訖,曰「讀祝」。

舉祝官搢笏,跪對舉祝版。

讀祝官跪讀祝文畢,舉祝官奠祝版於案,執笏興,讀祝官俯伏興。

禮直官贊曰「出笏」,曰「俯伏興」,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立」,曰「復位」。

司尊彝、良醞令從降復位,北向立。

奉禮郎贊曰「拜」,禮直官承傳再拜畢,太祝捧祝幣降自太階,詣望瘞位。

太尉以下俱詣坎位焚瘞訖,自南神門東偏門以次出。

三曰車駕出宮。

祀前一日,所司備儀從內外仗,侍祠官兩行序立於崇天門外,太僕卿控御馬立於大明門外,諸侍臣及導駕官二十有四人,俱於齋殿前左右分班立俟。

通事舍人引侍中,奏請中嚴,俯伏興。

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少頃,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齋室,即御座。

群臣起居訖,尚輦進輿,侍中奏請皇帝升輿,華蓋傘扇侍衛如常儀。

導駕官導至大明門外,侍中進當輿前,跪奏請降輿乘馬,導駕官分左右步導。

門下侍郎跪奏請進發,俯伏興,前稱警蹕。

至崇天門外,門下侍郎奏請權停,敕眾官上馬,侍中承旨稱「制可」,門下侍郎傳制稱「眾官上馬」,贊者承傳「眾官出欞星門外上馬」。

門下侍郎奏請進發,前稱警蹕。

華蓋傘扇儀仗與眾官分左右前引,教坊樂鼓吹不作。

至郊壇南欞星門外,侍中傳制「眾官下馬」,贊者承傳「眾官下馬」。

下馬訖,自卑而尊,與儀仗倒捲而北,兩行駐立。

駕至欞星門,侍中奏請皇帝降馬,步入欞星門,由西偏門稍西。

侍中奏請升輿。

尚輦奉輿,華蓋傘扇如常儀。

導駕官前導皇帝乘輿至大次前,侍中奏請降輿。

皇帝降輿入就次,簾降,侍衛如式。

通事舍人承旨,敕眾官各還齋次。

尚食進膳訖,禮儀使以祝冊奏請御署訖,奉出,郊祀令受之,各奠於坫。

四曰陳設。

祀前三日,尚舍監陳大次於外壝西門之道北,南向。

設小次於內壝西門之外道南,東向。

設黃道裀褥,自大次至於小次,版位及壇上皆設之。

所司設兵衛,各具器服,守衛壝門,每門兵官二員。

外垣東西南欞星門外,設蹕街清路諸軍,諸軍旗服各隨其方之色。

去壇二百步,禁止行人。

祀前一日,郊祀令率其屬掃除壇之上下。

太樂令率其屬設登歌樂於壇上,稍南,北向;設宮縣二舞,位於壇南內壝南門之外,如式。

奉禮郎設御版位於小次之前,東向;設御飲福位於壇上,午陛之西,亞終獻飲福位於午陛之東,皆北向。

又設亞終獻、助奠、門下侍郎以下版位壇下御版位之後,稍南東向,異位重行,以北為上。

又設司徒太常卿以下位於其東,相對北上,皆如常儀。

又分設糾儀御史位於其東西二壝門之外,相向而立。

又設御盥洗、爵洗位於內壝南門之內道西,北向。

又設亞終獻、盥洗、爵洗位於內壝南門之外道西,北向。

又設省牲饌等位,如常儀。

未後二刻,郊祀令同太史令俱公服,升設昊天上帝位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加神席褥座。

又設配位於壇上西方,東向,席以蒲越,加神席褥座。

禮神蒼璧置於繅藉,青幣設於篚,正位之幣加燎玉,置尊所。

俟告潔畢,權徹畢。

祀日丑前重設。

執事者實柴於燎壇,及設籩豆、簠簋、尊罍匏爵、俎坫等事,如常儀。

五曰省牲器。

祀前一日未後二刻,郊祀令率其屬又掃除壇之上下,司尊罍、奉禮郎率祠祭局以祭器入設於位。

郊祀令率執事者以禮神之玉,置於神位前。

未後三刻,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禮直官分引太常卿、光祿卿丞、監祭、監禮官、太官令丞等詣省牲位,立定。

禮直官引太常卿、監祭、監禮由東壝北偏門入,自卯陛升壇,視滌濯。

司尊罍跪舉冪曰「潔」。

告潔畢,俱復位。

禮直官稍前曰「請省牲」。

太常卿稍前,省牲畢,退復位。

次引廩犧令巡牲一匝,西向折身曰「充」。

告充畢,復位。

諸太祝俱巡牲一匝,復位。

上一員出班,西向折身曰「腯」。

告腯畢,復位。

禮直官引太常卿、光祿卿丞、太官令丞、監祭、監禮詣省饌位,東西相向立。

禮直官請太常卿省饌畢,退還齋所。

廩牲令與諸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

次引光祿卿、監祭、監禮等詣廚,省鼎鑊,視滌溉畢,還齋所。

晡後一刻,太官令率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各取血及左耳一毛一實於豆,仍取牲首貯於盤,用馬首。

俱置於饌殿,遂烹牲。

刑部尚書蒞之,監實水納烹之事。

六曰習儀。

祀前一日未後三刻,獻官諸執事各服其服,習儀於外壝西南隙地。

其陳設、樂架、禮器等物,並如行一事之儀。

七曰奠玉幣。

祀日丑前五刻,太常卿設燭於神座,太史令、郊祀令各服其服,升設昊天上帝及配位神座,執事者陳玉幣於篚,置尊所。

禮部尚書設祝冊於案。

光祿卿率其屬,入實籩豆、簠簋、尊罍如式。

祝史以牲首盤設於壇,大樂令率工人二舞入就位。

禮直官分引監祭禮、郊祀令及諸執事官、齋郎入就位。

禮直官引監祭禮按視壇之上下,退復位。

奉禮讚再拜。

禮直官承傳,監祭禮以下皆再拜訖,又贊各就位。

太官令率齋郎出詣饌殿,俟於門外;禮直官分引攝太尉及司徒等官入就位;符寶郎奉寶陳於宮縣之側,隨地之宜。

太尉之將入也,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禮儀使,對立於大次前。

侍中板奏請中嚴,皇帝服大裘袞冕。

侍中奏外辦,禮儀使跪奏禮儀使臣某請皇帝行禮,俯伏興。

凡奏二人皆跪,一人讚之。

簾捲出次,禮儀使前導,華蓋傘扇如常儀。

至西壝門外,殿中監進大圭,禮儀使奏請執大圭,皇帝執圭。

華蓋傘扇停於門外。

近侍官與大禮使皆後從皇帝入門,宮縣樂作。

請就小次,釋圭,樂止。

禮儀使以下分立左右。

少頃,禮儀使奏有司謹具,請行一事。

降神樂作,《天成之曲》六成。

太常卿率祝史捧馬首,詣燎壇升煙訖,復位。

禮儀使跪奏請就板位,俯伏興。

皇帝出次,請執大圭,至位東向立,再拜。

皇帝再拜,奉禮讚眾官皆再拜訖,奉玉幣官跪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

禮儀使奏請行一事。

遂前導,宮縣樂作,由南壝西偏門入,詣盥洗位,北向立,樂止。

搢大圭,盥手。

奉匜官奉匜沃水,奉盤官奉盤承水,執巾官奉巾以進。

盥帨手訖,執大圭,樂作,至午陛,樂止。

升階,登歌樂作,至壇上,樂止。

宮縣《欽成之樂》作,殿中監進鎮圭,殿中監二員,一員執大圭,一員執鎮圭。

禮儀使奏請搢大圭,執鎮圭,請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

內侍先設繅席於地,禮儀使奏請跪奠鎮圭於繅席。

奉玉幣官加玉於幣以授侍中,侍中西向跪進,禮儀使奏請奠玉幣。

皇帝受奠訖,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俯伏興,少退再拜。

皇帝再拜興,平立。

內侍取鎮圭授殿中監,又取繅藉置配位前。

禮儀使前導,請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立,奠鎮圭及幣,並如上儀,樂止。

禮儀使前導,請還版位。

登歌樂作,降階,樂止。

宮縣樂作,殿中監取鎮圭、繅藉以授有司。

皇帝至版位,東向立,樂止。

請還小次,釋大圭。

祝史奉一毛一血豆。

升自午陛,以進正位,升自卯陛,以進配位。

太祝各迎奠於神座前,俱退立尊所。

八曰進饌。

皇帝奠玉幣還位,祝史取一毛一血豆以降,禮直官引司徒、太官令率齋郎奉饌入自正門,升殿如常儀。

禮儀使跪奏請行禮,俯伏興。

皇帝出次,宮縣樂作。

請執大圭,前導由正門西偏門入,詣盥洗位,北向立,樂止。

搢圭盥手如前儀。

執圭,詣爵洗位,北向立,搢圭。

奉爵官跪取匏爵於篚,以授侍中,侍中以進皇帝,受爵。

執罍官酌水洗爵,執巾官授巾拭爵訖,侍中受之,以授捧爵官。

執圭,樂作,至午陛,樂止;升階,登歌樂作,至壇上,樂止。

詣正位酒尊所,東向立,搢圭。

捧爵官進爵,皇帝受爵。

司尊者舉冪,侍中贊酌太尊之泛齊。

以爵授捧爵官,執圭。

宮縣樂作,奏《明成之曲》。

請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北向立,搢圭跪,三上香,侍中以爵跪進皇帝。

執爵,三祭酒,以爵授侍中。

太官丞注馬湩於爵,以授侍中,侍中跪進皇帝。

執爵,亦三祭之,今有蒲萄酒與尚醞馬湩各祭一爵,為三爵。

以爵授侍中,執圭,俯伏興,少退立。

讀祝,舉祝官搢笏跪舉祝冊,讀祝官西向跪讀祝文,讀訖,俯伏興。

舉祝官奠祝於案,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興,平立。

請詣配位酒尊所,西向立。

司尊者舉冪,侍中贊酌著尊之泛齊。

以爵授捧爵官,執圭。

請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立。

宮縣樂作。

侍中贊搢圭跪、三上香、三祭酒及馬湩訖,贊執圭,俯伏興,少退立。

舉祝官舉祝,讀祝官北向跪讀祝文,讀訖,俯伏興。

奠祝版訖,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興,平立。

樂止。

請詣飲福位北向立,登歌樂作。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以授侍中,侍中西向以進。

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興。

奏請搢圭、跪受爵。

祭酒啐酒以爵授侍中,侍中再以溫酒跪進。

禮儀使奏請受爵。

皇帝飲福酒訖,侍中受虛爵興,以授太祝。

太祝又減神前胙肉加於俎,以授司徒。

司徒以俎西向跪進皇帝,受以授左右。

奏請執圭,俯伏興,平立,少退。

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訖,樂止。

禮儀使前導,還版位。

登歌樂作,降自午陛,樂止。

宮縣樂作,至位,東向立,樂止。

請還小次,至次釋圭。

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和成之曲》,樂止。

禮直官引亞終獻官升自卯陛,行禮如常儀,惟不讀祝,皆飲福而無胙俎。

降自卯陛,復位。

禮直官贊太祝徹籩豆。

登歌樂作,奏《寧成之曲》,卒徹,樂止。

奉禮讚賜胙,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禮儀使奏請詣版位,出次執圭,至位東向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讚曰「再拜」,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送神樂作,《天成之曲》一成,止。

禮儀使奏禮畢,遂前導皇帝還大次。

宮縣樂作,出門樂止,至大次釋圭。

九曰望燎。

皇帝既還大次,禮直官引攝太尉以下監祭禮詣望燎位,太祝各捧篚詣神位前,進取燔玉、祝幣、牲俎並黍稷、飯籩、爵酒,各由其陛降詣燎壇,以祝幣、饌物置柴上,禮直官贊「可燎半柴」,又贊「禮畢」,攝太尉以下皆出。

禮直官引監祭禮、祝史、太祝以下從壇南,北向立定,奉禮讚曰「再拜」,監祭禮以下皆再拜訖,遂出。

十曰車駕還宮。

皇帝既還大次,侍中奏請解嚴。

皇帝釋袞冕,停大次。

五刻頃,所司備法駕,序立於欞星門外,以北為上。

侍中版奏請中嚴,皇帝改服通天冠、絳紗袍。

少頃,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次升輿,導駕官前導,華蓋傘扇如常儀。

至欞星門外,太僕卿進御馬如式。

侍中前奏請皇帝降輿乘馬訖,太僕卿執御,門下侍郎奏請車駕進發,俯伏興退。

車駕動,稱警蹕。

至欞星門外,門下侍郎跪奏曰:「請權停,敕眾官上馬。」

侍中承旨曰「制可」,門下侍郎傳制,贊者承傳。

眾官上馬畢,導駕官及華蓋傘扇分左右前導。

門下侍郎跪請車駕進發,俯伏興。

車駕動,稱警蹕。

教坊樂鼓吹振作。

駕至崇天門欞星門外,門下侍郎跪奏曰「請權停,敕眾官下馬」,侍中承旨曰「制可」,門下侍郎俯仗興,退傳制,贊者承傳。

眾官下馬畢,左右前引入內,與儀仗倒捲而北駐立。

駕入崇天門至大明門外,降馬升輿以入。

駕既入,通事舍人承旨敕眾官皆退,宿衛官率衛士宿衛如式。

攝祀之儀,其目有九:

一曰齋戒。

祀前五日質明,奉禮郎率儀鸞局,設獻官諸執事版位於中書省。

獻官諸執事位俱藉以席,仍加紫綾褥。

初獻攝太尉設位於前堂階上,稍西,東南向。

監察御史二位,一位在甬道上,西稍北,東向;一位在甬道上,東稍北,西向。

監禮博士二位,各次御史,以北為上。

次亞獻官、終獻官、攝司徒位於其南。

次助奠官,次太常太卿、太常卿、光祿卿,次太史令、禮部尚書、刑部尚書,次奉璧官、奉幣官、讀祝官、太常少卿、拱衛直都指揮使,次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良醞令、司尊罍,次廩犧令、舉祝官、奉爵官,次太官丞、盥洗官、爵洗官、巾篚官,次翦燭官,次與祭官。

其禮直官分直於左右,東西相向。

西設版位四列,皆北向,以東為上:郊祀令、太樂令、太祝、祝史,次齋郎。

東設版位四列,皆北向,以西為上:郊祀丞、太樂丞、協律郎、奉禮郎,次齋郎、司天生。

禮直官引獻官諸執事各就位。

獻官諸執事俱公服,五品以上就服其服,六品以下皆借紫服。

禮直局管勾進立於太尉之右,宣讀誓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各揚其職,其或不敬,國有常刑。」

散齋三日宿於正寢,致齋二日於祀所。

散齋日治事如故,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字,不決罰罪人,不與穢惡事。

致齋日惟祀事得行,其餘悉禁。

凡與祀之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一事。

讀畢,稍前唱曰「七品以下官先退」,復贊曰「對拜」,太尉與余官皆再拜乃退。

凡與祭者,致齋之宿,官給酒饌。

守壝門兵衛及太樂工人,皆清齋一宿。

二曰告配。

祀前二日,初獻官與太常禮儀院官恭詣太廟,奏告太祖皇帝本室,即還齋次。

三曰迎香。

祝祀前二日,翰林學士赴禮部書寫祝文,太常禮儀院官亦會焉。

書畢於公廨嚴潔安置。

祀前一日質明,獻官以下諸執事皆公服,禮部尚書率其屬捧祝版,同太常禮儀院官俱詣闕廷,以祝版授太尉,進請御署訖,同香酒迎出崇天門外。

香置於輿,祝置香案,御酒置輦樓,俱用金復覆之。

太尉以下官比上馬,清道官率京官行於儀衛之先,兵馬司巡兵執矛幟夾道次之,金鼓又次之,京尹儀從左右成列前導,諸執事官東西二班行於儀仗之外,次儀鳳司奏樂,禮部官點視成列,太常禮儀院官導於香輿之前,然後控鶴舁輿案行,太尉等官從行至祀所。

輿案由南欞星門入,諸執事官由左右偏門入,奉安御香、祝版於香殿。

四曰陳設。

祀前三日,樞密院設兵衛各具器服守衛壝門,每門兵官二員,及外垣東西南欞星門外,設蹕街清路諸軍,諸軍旗服,各隨其方色。

去壇二百步,禁止行人。

祀前一日,郊祀令率其屬掃除壇上下。

大樂令率其屬設登歌樂於壇上,稍南,北向。

編磬一虡在西,編鐘一虡在東。

擊鐘磬者,皆有坐杌。

大樂令位在鍾虡東,西向。

協律郎位在磬虡西,東向。

執麾者立於後。

柷一,在鍾虡北,稍東。

敔一,在磬虡北,稍西。

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

歌工八人,分列於午陛左右,東西相向坐,以北為上,凡坐者皆藉以席加氈。

琴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瑟四,籥二,篪二,笛二,簫二,巢笙四,和笙四,閏余匏一,九曜匏一,七星匏一,塤二,各分立於午陛東西樂榻上。

琴瑟者分列於北,皆北向坐;匏竹者分立於琴瑟之後,為二列重行,皆北向相對為首。

又設圜宮懸樂於壇南,內壝南門之外。

東方西方,編磬起北,編鐘次之。

南方北方,編磬起西,編鐘次之。

又設十二鎛鍾於編懸之間,各依辰位。

每辰編磬在左,編鐘在右,謂之一肆。

每面三辰,共九架,四面三十六架。

設晉鼓於懸內通街之東,稍南,北向。

置雷鼓、單鼗、雙鼗各二一柄一於北懸之內,通街之左右,植四楹雷鼓於四隅,皆左鼙右應。

北懸之內,歌工四列。

內二列在通街之東,二列於通街之西。

每列八人,共三十二人,東西相向立,以北為上。

柷一在東,敔一在西,皆在歌工之南。

大樂丞位在北懸之外,通街之東,西向。

協律郎位於通街之西,東向。

執麾者立於後,舉節樂正立於東,副正立於西,並在歌工之北。

樂師二員,對立於歌工之南。

運譜二人,對立於樂師之南。

照燭二人,對立於運譜之南,祀日分立於壇之上下,掌樂作樂止之標準。

琴二十七,設於東西懸內:一弦者三,東一,西二,俱為第一列;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六,東西各四列,每列三人,皆北向坐。

瑟十二,東西各六,共為列,在琴之後坐。

巢笙十、簫十、閏余匏一在東,七星匏一、九曜匏一,皆在竽笙之側。

竽笙十、籥十、篪十、塤八、笛十,每色為一列,各分立於通街之東西,皆北向,又設文舞位於北懸之前,植四表於通街之東,舞位行綴之間。

導文舞執衙仗舞師二員,執旌二人,分立於舞者行綴之外。

舞者八佾,每佾八人,共六十四人,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各分四佾,立於通街之東西,皆北向。

又設武舞,俟立位於東西縣外。

導武舞執衙仗舞師二員,執纛二人,執器二十人,內單鼗二、單鐸二、雙鐸二、金鐃二、鉦二、金錞二,執扃者四人,扶錞二、相鼓二、雅鼓二,分立於東西縣外。

舞者如文舞之數,左手執干,右手執戚,各分四佾,立於執器之外。

俟文舞自外退,則武舞自內進,就立文舞之位,惟執器者分立於舞人之外。

文舞亦退於武舞俟立之位。

太史令、郊祀令各公服,率其屬升設昊天上帝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加褥座,置璧於繅藉,設幣於篚,置酌尊所。

皇地祇神座,壇上稍東,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加褥座,置玉於繅藉,設幣於篚,置酌尊所。

配位神座,壇上東方,西向;席以蒲越,加褥座,置璧於繅藉,設幣於篚,置酌尊所。

設五方五帝、日、月、天皇大帝、北極等九位,在壇之第一等;席以莞,各設玉幣於神座前。

設內官五十四位於圜壇第二等,設中官一百五十九位於圜壇第三等,設外官一百六位於內壝內,設眾星三百六十位於內壝外,席皆以莞,各設青幣於神座之首,皆內向。

候告潔畢,權徹第一等玉幣,至祀日丑前重設。

執事者實柴於燎壇,仍設葦炬於東西。

執炬者東西各二人,皆紫服。

奉禮郎率儀鸞局,設獻官以下及諸執事官版位,設三獻官版位於內壝西門之外道南,東向,以北為上。

次助奠位稍卻,次第一等至第三等分獻官,第四等、第五等分奠官,次郊祀令、太官令、良醞令、廩犧令、司尊罍,次郊祀丞、讀祝官、舉祝官、奉璧官、奉幣官、奉爵官、太祝、盥洗官、爵洗官、巾篚官、祝史,次齋郎,位於其後。

每等異位重行,俱東向,北上。

攝司徒位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與亞獻相對。

次太常禮儀使、光祿卿、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太史令、分獻分奠官、僉太常禮儀院事、拱衛直都指揮使、太常禮儀院同僉院判、光祿丞,位於其南,皆西向,北上。

監察御史二位,一位在內壝西門之外道北,東向;一位在內壝東門之外道北,西向。

博士二位,各次御史,以北為上。

設奉禮郎位於壇上稍南,午陛之東,西向;司尊罍位於尊所,北向。

又設望燎位於燎壇之北,南向。

設牲榜於外壝東門之外,稍南,西向;太祝、祝史位於牲後,俱西向。

設省牲位於牲北,太常禮儀使、光祿卿、太官令、光祿丞、太官丞位於其北,太官令以下位皆少卻。

監祭、監禮位在太常禮儀使之西,稍卻,南向。

廩犧令位於牲西南,北向。

又設省饌位於牲位之北,饌殿之南。

太常禮儀使、光祿卿丞、太官令丞位在東,西向;監祭、監禮位在西,東向;俱北上。

祠祭局設正配三位,各左十有二籩,右十有二豆,俱為四行。

登三,鉶三,簠、簋各二,在籩豆間。

登居神前,鉶又居前,簠左、簋右,居鉶前,皆藉以席。

設牲首俎一,居中;牛羊豕俎七,次之。

香案一,沙池、爵坫各一,居俎前。

祝案一,設於神座之右。

又設天地二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於壇上東南,俱北向,西上。

又設配位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二尊所之東,皆有坫,加勺冪,惟玄酒有冪無勺,以北為上。

馬湩三器,各設於尊所之首,加冪勺。

又設玉幣篚二於尊所西,以北為上。

又設正位象尊二、壺尊二、山罍四於壇下午陛之西。

又設地祇尊罍,與正位同,於午陛之東,皆北向,西上。

又設配位犧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東向,北上,皆有坫、冪,不加勺,設而不酌。

又設第一等九位各左八籩,右八豆,登一,在籩豆間,簠、簋各一,在登前,俎一,爵、坫各一,在簠、簋前。

每位太尊二、著尊二,於神之左,皆有坫,加勺、冪,沙池、玉幣篚各一。

又設第二等諸神每位籩二,豆二,簠、簋各一,登一,俎一,於神座前。

每陛間象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首。

又設第三等諸神,每位籩、豆、簠、簋各一,俎一,於神座前。

每陛間設壺尊一,爵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首。

又設內壝內諸神,每位籩、豆各一,簠、簋各一,於神座前。

每道間概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首。

又設內壝外眾星三百六十位,每位籩、豆、簠、簋、俎各一,於神座前。

每道間散尊二,爵、坫、沙池、幣篚各一,於神中央之座前。

自第一等以下,皆用匏爵洗滌訖,置於坫上。

又設正配位各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一毛一血豆各一,牲首盤一。

並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於饌殿內。

又設盥洗、爵洗於壇下,卯階之東,北向,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爵洗之篚實以匏,爵加坫。

又設第一等分獻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獻官盥洗位,各於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內向。

凡司尊罍篚位,各於其後。

五曰省牲器,見親祀儀。

六曰習儀,見親祀儀。

七曰奠玉幣。

祀日丑前五刻,太常卿率其屬,設椽燭於神座四隅,仍明壇上下燭、內外凡燎。

太史令、郊祀令各服其服升,設昊天上帝神座,稿秸、席褥如前。

執事者陳玉幣於篚,置於尊所。

禮部尚書設祝版於案。

光祿卿率其屬入實籩、豆、簠、簋。

籩四行,以右為上。

第一行魚鱐在前,糗餌、粉糍次之;第二行干棗在前,干形鹽次之;第三行鹿脯在前,榛實、干桃次之;第四行菱在前,芡、栗次之。

豆四行,以左為上。

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葵菹次之。

第二行菁菹在前,韭菹、崖食次之。

第三行魚醢在前,兔醢、豚拍次之。

第四行鹿MZ在前,醓醢、糝食次之。

簠實以稻、粱,簋實以黍、稷,登實以太羹。

良醞令率其屬入實尊、罍。

太尊實以泛齊,著尊醴齊,犧尊盎齊,像尊醍齊,壺尊沈齊;山罍為下尊,實以玄酒;其酒、齊皆以尚醴酒代之。

太官丞設革囊馬湩於尊所。

祠祭局以銀盒貯香,同瓦鼎設於案。

司香官一員立於壇上。

祝史以牲首盤,設於壇上。

獻官以下執事官,各服其服,就次所,會於齊班幕。

拱衛直都指揮使率控鶴,各服其服,擎執儀仗,分立於外壝內東西,諸執事位之後;拱衛使亦就位。

大樂令率工人二舞,自南壝東偏門以次入,就壇上下位。

奉禮郎先入就位。

禮直官分引監祭御史、監禮博士、郊祀令、太官令、良醞令、廩犧令、司尊罍、太官丞、讀祝官、舉祝官、奉玉幣官、太祝、祝史、奉爵官、盥爵洗官、巾篚官、齋郎,自南壝東偏門入,就位。

禮直官引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祭器,糾察不如儀者。

及其按視也,太祝先徹去蓋冪,按視訖,禮直官引監祭、監禮退復位。

奉禮郎贊「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監祭禮以下皆再拜。

奉禮郎贊曰「各就位」,太官令率齋郎以次出詣饌殿,俟立於南壝門外。

禮直官分引三獻官、司徒、助奠官、太常禮儀院使、光祿卿、太史令、太常禮儀院同知僉院、同僉院判、光祿丞,自南壝東偏門,經樂縣內入就位。

禮直官進太尉之左,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退復位。

宮縣樂作降神《天成之曲》六成,內圜鍾宮三成,黃鐘角、太簇征、姑洗羽各一成。

文舞《崇德之舞》。

初樂作,協律郎跪,俯伏舉麾興,工鼓柷,偃麾,戛敔而樂止。

凡樂作、樂止,皆仿此。

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率祝史,自卯陛升壇,奉牲首降自午陛,由南壝正門經宮縣內,詣燎壇北,南向立。

祝史奉牲首升自南陛,置於戶內柴上。

東西執炬者以火燎柴,升煙燔牲首訖,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祝史捧盤血,詣坎位瘞之。

禮直官引太常禮儀院使、祝史,各復位。

奉禮郎贊「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太尉以下皆再拜訖,其先拜者不拜。

執事者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

禮直官引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奏黃鐘宮《隆成之曲》,至位北向立,樂止。

搢笏、盥手、帨手訖,執笏詣壇,升自午陛,登歌樂作大呂宮《隆成之曲》,至壇上,樂止。

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奏黃鐘宮《欽成之曲》,搢笏跪,三上香。

執事者加璧於幣,西向跪,以授太尉,太尉受玉幣奠於正位神座前,執笏,俯伏興,少退立,再拜訖,樂止。

次詣皇地祇位,奠獻如上儀。

次詣配位神主前,奠幣如上儀。

降自午陛,登歌樂作如升壇之曲,至位樂止。

祝史奉一毛一血豆,入自南壝門詣壇,升自午陛。

諸太祝迎取於壇上,俱跪奠於神座前,執笏,俯伏興,退立於尊所。

至大三年大祀,奠玉幣儀與前少異,今存之,以備互考。

祀日丑前五刻,設壇上及第一等神位,陳其玉幣及明燭,實籩、豆、尊、罍。

樂工各入就位畢,奉禮郎先入就位。

禮直官分引分獻官、監祭御史、監禮博士、諸執事、太祝、祝史、齋郎,入自中壝東偏門,當壇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

奉禮郎贊曰「再拜」,分獻官以下皆再拜訖,奉禮讚曰「各就位」。

禮直官引子丑寅卯辰巳陛道分獻官,詣版位,西向立,北上;午未申酉戌亥陛道分獻官,詣版位,東向立,北上。

禮直官分引監祭禮點視陳設,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退復位。

太史令率齋郎出俟。

禮直官引三獻官並助奠等官入就位,東向立,司徒西向立。

禮直官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降神六成樂止。

太常禮儀使率祝史二員,捧馬首詣燎壇,升煙訖,復位。

奉禮郎贊曰「再拜,三獻」,司徒等皆再拜訖,奉禮郎贊曰「諸執事者各就位」,立定。

禮直官請初獻官詣盥洗位,樂作,至位,樂止。

盥畢詣壇,樂作,升自卯陛,至壇,樂止。

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樂作,搢笏跪,太祝加玉於幣,西向跪以授初獻,初獻受玉幣奠訖,執笏俯伏興,再拜訖,樂止。

次詣配位神座前立,樂作,奠玉幣如上儀,樂止。

降自卯陛,樂作,復位,樂止。

初獻將奠正位之幣,禮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盥畢,執笏各由其陛升,詣各神位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幣授分獻官,奠訖,俯伏興,再拜訖,還位。

初第一等分獻官將升,禮直官分引第二等內壝內、內壝外分獻官盥畢,盥洗官俱從至酌尊所立定,各由其陛道詣各神首位前奠,並如上儀。

退立酌尊所,伺候終獻酌奠,詣各神首位前酌奠。

祝史奉正位一毛一血豆由午陛升,配位一毛一血豆由卯陛升,太祝迎於壇上,進奠於正配位神座前,太祝與祝史俱退於尊所。

八曰進熟。

太尉既升奠玉幣,太官令丞率進饌齋郎詣廚,以牲體設於盤,馬牛羊豕鹿各五盤,宰割體段,並用國禮。

各對舉以行至饌殿,俟光祿卿出實籩、豆、簠、簋。

籩以粉糍,豆以糝食,簠以粱,簋以稷。

齋郎上四員,奉籩、豆、簠、簋者前行,舉盤者次之。

各奉正配位之饌,以序立於南壝門之外,俟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殿,齋郎各奉以序從司徒入自南壝正門。

配位之饌,入自偏門。

宮縣樂奏黃鐘宮《寧成之曲》,至壇下,俟祝史進徹一毛一血豆訖,降自卯陛以出。

司徒引齋郎奉正位饌詣壇,升自午陛,太史令丞率齋郎奉配位及第一等之饌,升自卯陛,立定。

奉禮讚諸太祝迎饌,諸太祝迎於壇陛之間,齋郎各跪奠於神座前。

設籩於糗餌之前,豆於醯醢之前,簠於稻前,簋於黍前。

又奠牲體盤於俎上,齋郎出笏,俯伏興,退立定,樂止。

禮直官引司徒降自卯陛,太官令率齋郎從司徒亦降自卯陛,各復位。

其第二等至內壝外之饌,有司陳設。

禮直官贊,太祝搢笏,立茅苴於沙池,出笏,俯伏興,退立於本位。

禮直官引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作,奏黃鐘宮《隆成之曲》,至位北向立,樂止。

搢笏、盥手、帨手訖,出笏詣爵洗位,北向立。

搢笏,執事者奉匏爵以授太尉,太尉洗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

太尉出笏,詣壇,升自午陛,一作卯陛。

登歌樂作,奏黃鐘宮《明成之曲》,至壇上,樂止。

詣酌尊所,西向立,搢笏,執事者以爵授太尉,太尉執爵,司尊罍舉冪,良醞令酌太尊之泛齊,凡舉冪、酌酒,皆跪。

以爵授執事者。

太尉出笏,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作,奏黃鐘宮《明成之曲》,文舞《崇德之舞》。

太尉搢笏跪,三上香。

執事者以爵授太尉,太尉執爵三祭酒於茅苴,以爵授執事者,執事者奉爵退,詣尊所。

太官丞傾馬湩於爵,跪授太尉,亦三祭於茅苴,復以爵授執事者,執事者受虛爵以興。

太尉出笏,俯伏興,少退,北向立,樂止。

舉祝官搢笏跪,對舉祝版,讀祝官搢笏跪,讀祝文。

讀訖,舉祝官奠版於案,出笏興,讀祝官出笏,俯伏興,宮縣樂奏如前曲。

舉祝、讀祝官俱先詣皇地祇位前,北向立。

太尉再拜訖,樂止。

次詣皇地祇位,並如上儀,惟樂奏大呂宮。

次詣配位,並如上儀,惟樂奏黃鐘宮。

降自午陛,一作卯陛。

登歌樂作如前降神之曲,至位,樂止。

讀祝、舉祝官降自卯陛,復位。

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黃鐘宮《和成之曲》,立定,樂止。

禮直官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

搢笏、盥手、帨手訖,出笏詣爵洗位,北向立。

搢笏、執爵、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

出笏詣壇,升自卯陛,至壇上酌尊所,東向一作西向。

立。

搢笏授爵執爵,司尊罍舉冪,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以爵授執事者。

出笏,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

宮縣樂奏黃鐘宮《熙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

搢笏跪,三上香,授爵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復祭馬湩如前儀,以爵授執事者。

出笏,俯伏興,少退立,再拜訖,次詣皇地祇位、配位,並如上儀訖,樂止,降自卯陛,復位。

禮直官引終獻官詣盥洗位,盥手、帨手訖,詣爵洗位,授爵執爵,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

出笏,升自卯陛,至酌尊所,搢笏授爵執爵,良醞令酌犧尊之盎齊,以爵授執事者。

出笏,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

宮縣樂作,奏黃鐘宮《熙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

上香、祭酒、馬湩,並如亞獻之儀,降自卯陛。

初終獻將升壇時,禮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滌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

出笏,各由其陛詣酌尊所,搢笏,執事者以爵授分獻官,執爵,酌太尊之泛齊,以爵授執事者。

各詣諸神位前,搢笏跪,三上香、三祭酒訖,出笏,俯伏興,少退,再拜興,降復位。

第一等分獻官將升壇時,禮直官引第二等、第三等、內壝內、內壝外眾星位分獻官,各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酌奠如上儀訖,禮直官各引獻官復位,諸執事者皆退復位。

禮直官贊太祝徹籩豆。

登歌樂作大呂宮《寧成之曲》,太祝跪以籩豆各一少移故處,卒徹,出笏,俯伏興,樂止。

奉禮郎贊曰「賜胙」,眾官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在位者皆再拜,平,立定。

送神宮縣樂作,奏圜鍾宮《天成之曲》一成止。

九曰望燎。

禮直官引太尉,亞獻助奠一員,太常禮儀院使,監祭、監禮各一員等,詣望燎位。

又引司徒,終獻助奠、監祭、監禮各一員,及太常禮儀院使等官,詣望瘞位。

樂作,奏黃鐘宮《隆成之曲》,至位,南向立,樂止。

上下諸執事各執篚進神座前,取燔玉及幣祝版。

日月已上,齋郎以俎載牲體黍稷,各由其陛降,南行,經宮縣樂,出東,詣燎壇。

升自南陛,以玉幣、祝版、饌食致於柴上戶內。

諸執事又以內官以下之禮幣,皆從燎。

禮直官贊曰「可燎」,東西執炬者以炬燎火半柴。

執事者亦以地祇之玉幣、祝版、牲體、黍稷詣瘞坎。

焚瘞畢,禮直官引太尉以下官以次由南壝東偏門出,禮直官引監祭、監禮、奉玉幣官、太祝、祝史、齋郎俱復壇南,北向立。

奉禮郎贊曰「再拜」,禮直官承傳曰「拜」,監祭、監禮以下皆再拜訖,各退出。

太樂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出。

禮直官引太尉以下諸執事官至齊班幕前立,禮直官贊曰「禮畢」,眾官員揖畢,各退於次。

太尉等官、太常禮儀院使、監祭、監禮展視胙肉酒醴,奉進闕庭,余官各退。

祭告三獻儀,大德十一年所定。

告前三日,三獻官、諸執事官具公服赴中書省受誓戒。

前一日未正二刻,省牲器。

告日質明,三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各具法服。

禮直官引監祭禮以下諸執事官,先入就位,立定。

監祭禮點視陳設畢,復位,立定。

太官令率齋郎出,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禮儀院使、光祿卿入就位,立定。

禮直官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降神樂作六成止。

太常禮儀院使燔牲首,復位,立定。

奉禮讚三獻以下皆再拜,就位。

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盥手訖,升壇詣昊天上帝位前,北向立。

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幣,出笏,俯伏興,再拜訖,降復位。

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盥手訖,詣爵洗位,洗拭爵訖,詣酒尊所,酌酒訖,請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出笏,俯伏興,俟讀祝訖,再拜,平立。

請詣皇地祇酒尊所,酌獻並如上儀,俱畢,復位。

禮直官引亞獻,並如初獻之儀,惟不讀祝,降復位。

禮直官引終獻,並如亞獻之儀,降復位。

奉禮讚「賜胙」,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卿、光祿卿、監祭、監禮等官請詣望燎位,南向立定,俟燎玉幣祝版。

禮直官贊「可燎」,禮畢。

祭告一獻儀,至元十二年所定。

告前二日,郊祀令掃除壇壝內外,翰林國史院學士撰寫祝文。

前一日,告官等各公服捧祝版,進請御署訖,同御香上尊酒如常儀,迎至祠所齋宿。

告日質明前三刻,禮直官引郊祀令率其屬詣壇,鋪筵陳設如儀。

禮直官二員引告官等各具紫服,以次就位,東向立定。

禮直官稍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贊者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

禮直官先引執事官各就位,次詣告官前曰「請詣盥爵洗位」。

至位,北向立,曰「搢笏」,曰「盥手」,曰「帨手」,曰「洗爵」,曰「拭爵」,曰「出笏」,曰「詣酒尊所」,曰「搢笏」,曰「執爵」,曰「司尊者舉冪」,曰「酌酒」。

良醞令酌酒,曰「以爵授執事者」,告官以爵授執事者。

曰「出笏」,曰「詣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前,北向立」,曰「稍前」,曰「搢笏」,曰「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祭酒」,曰「祭酒」,曰「三祭酒」,曰「以爵授捧爵官」,曰「出笏」,曰「俯伏興」,曰「舉祝官跪」,曰「舉祝」,曰「讀祝官跪」,曰「讀祝」。

讀訖,曰「舉祝官奠祝版於案」,曰「俯伏興」。

告官再拜,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引告官以下降復位。

禮直官贊曰「再拜」,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曰「詣望燎位」,燔祝版半燎,告官以下皆退。

其瘞之坎於祭所壬地,方深足以容物。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