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父木,知汝寧府,因家焉。桓以國子生釋褐,授滑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清史稿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張桓,字彥威,真定稿城人。

父木,知汝寧府,因家焉。

桓以國子生釋褐,授滑之白馬丞,入補中書掾,擢國子典簿。

拜陝西行台監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

未幾,汝寧盜起,桓避之確山。

賊久知桓名,襲獲之,羅拜請為帥,弗聽。

囚六日,擁至渠魁前,桓直趨據榻坐,與之抗論逆順。

其徒捽桓起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彌厲,且屢唾賊面。

賊猶不忍殺,謂桓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

桓真目曰:「吾恨不能手斬逆首,肯聽汝誘脅而折腰哉!」賊知終不可屈,遂刺之。

年四十八。

賊後語人曰:「張御史真鐵漢,害之可惜!」事聞,贈禮部尚書,謚忠潔。

李黼,字子威,穎人也。

工部尚書守中之子,守中一性一卞急,遇諸子極嚴,每一飲酒,輒半月醉不解,黼百計承順,求寧親心,終不可得,跪而自訟,往往達旦,無幾微厭怠之意。

初補國學生。

泰定四年,遂以明經魁多士,授翰林修撰。

明年,代祠西嶽,省臣謂黼曰:「敕使每後我,今可易邪?」

黼曰:「王人雖微,《春秋》序於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後乎!」省臣不敢對。

改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拜監察御史。

首言:「禴祠烝嘗,古今大祭,今太廟唯二祭,而日享佛祠、神御,非禮也,宜據經行之。

成均,教化之基,不當隸集賢,宜屬省臣兼領。

諸侯王歲賜有定額,分封易代之際,陳請恩例,世系戚疏,無成書可考,宜仿先代,修正玉牒。」

皆不報。

轉江西行省郎中,入為國子監丞,遷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

數與勸講,每以聖賢心法為帝言之。

俄中書命黼巡視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宋以轉輸之故,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橫潰為災,宜按故跡修浚。

他日東河或有不測之阻,江、淮運物,當由此分道達京,萬世之利也。」

亦不報。

升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

奉旨詳定中外所上封事。

已而廷議內外官通調,授黼江州路總管。

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盜起河南,北據徐、蔡,南陷蘄、黃,焚掠數千里,造船北岸,銳意南攻。

九江居下流,實江東、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於江西行省,請兵屯江北,以扼賊沖,庶幾大江之險,賊不得共之,不報。

黼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乃獨椎牛饗士,激忠義以作士氣,數日之間,紀綱粗立。

十二年正月己未,賊渡江,陷武昌,威順王及省臣相繼遁,舳艫蔽江而下,江西大震。

賊乘勝破瑞昌,右丞孛羅帖木兒方軍於江,聞之,遁。

黼雖孤立,辭氣愈奮厲。

時黃梅縣主簿也孫帖木兒,願出擊賊,黼大喜,向天瀝酒與之誓。

言始脫口,賊遊兵已至境,急檄諸鄉落聚木石於險塞處,遏賊歸路。

倉卒無號,乃墨士卒面,統之出戰,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也孫帖木兒繼進,賊大敗,逐北六十里。

鄉丁依險阻,乘高下木石,橫一屍一蔽路,殺獲二萬餘。

黼還,謂左右曰:「賊不利於陸,必由水道以舟薄我,苟失備御,吾屬無唯類矣。」

乃以長木數千,冒鐵椎於杪,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賊舟,謂之七星樁。

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噪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無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算,余舟散走。

行省上黼功,請拜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總管,便宜行一事。

已而賊勢更熾,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守孤城,提孱旅,斬馘扶傷,無日不戰,中外援絕。

二月甲申,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禿堅不花自北門遁。

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一弩一箭射之。

賊趑趄未敢進,轉攻東門。

黼救東門,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自巷背來,刺黼墮馬,黼與從子秉昭俱罵賊而死。

郡民聞黼死,器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

黼死逾月,參政之命始下,年五十五。

黼兄冕居穎,亦死於賊。

秉昭,冕季子也。

事聞,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

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

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李齊,字公平,廣平人。

家甚貧,客於江南,工辭章。

元統元年進士第一。

歷僉河南淮西廉訪司事,移知高郵府,有政聲。

至正十年,盜突入府驛,取十二馬去,齊躬追謝長等殺之。

十一年,州人秦觀保造兵仗,將圖劫掠,復獲而行誅。

十三年,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為亂,破泰州。

河南行省遣齊往招降,被拘。

久之,賊酋自相殺,始縱齊來歸。

泰州平,賊徒尚蜂聚,士誠復鼓變,殺參知政事趙璉,掠官庫民財,走入得勝湖,俄陷興化縣。

行省以左丞偰哲篤偕宗王鎮高郵,使齊出守甓社湖。

夏五月乙未,數賊入城,一噪呼而省憲官皆遁。

齊急還救城,賊已閉門拒我,遂連興化接得勝湖,舟艦四塞,蔓延入寶應縣。

已而有詔:凡叛逆者赦之。

詔至高郵,不得入,賊紿曰:「請李知府來,乃受命。」

行省強齊往,至則下齊獄中,齊益辯說,士誠本無降意,特遷延為繕飭計耳。

官軍諜知之,乃進攻城,士誠呼齊使跪,齊叱曰:「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士誠怒,扼之跪,齊立而詬之,乃曳倒,搥碎其膝而咼之。

論者謂大科三魁,若泰不華沒海上,李黼隕九江,洎齊之死,皆不負所學雲。

褚不華,字君實,隰州石樓人,沉默有器局。

泰定初,補中瑞司譯史,授海道副千戶,轉嘉興路治中,連拜南台、西台監察御史,遷河西道廉訪僉事,移淮東。

未幾,升副使。

汝、穎盜發,勢張甚。

不華行郡至淮安,極力為守禦計。

賊至,多所斬獲。

且請知樞密院老章、判官劉甲守韓信城,相掎角為聲援。

復上章,劾總兵及諸將逗撓之罪。

朝廷錄其功,升廉訪使,階中奉大夫。

甲有智勇,與賊戰輒勝,賊憚之,號曰劉鐵頭,不華頗賴之。

總兵者聞不華劾己,益恚嫉,乃檄甲別將兵擊賊,冀以困不華。

甲去,韓信城陷,賊乃掘塹相銜,揵水寨以圍我。

既而天長青軍叛,普顏帖木爾所統黃軍復叛,賊皆挾之來攻不華知事危,退入哈剌章營。

賊稍引去,乃出,抵楊村橋,賊奄至,殺廉訪副使不達失裡,啖其一屍一。

不華以余兵入淮安。

時城之東、西、南三面皆賊,惟北門通沭一陽一,阻赤鯉湖,指揮使魏岳、楊暹駐兵沭一陽一,淮安倚其芻餉,而赤鯉湖為賊據,沭一陽一之路又絕。

賊計孤城可取,進柵南瑣橋。

不華與元帥張存義出大西門,會僉事忽都不花兵突賊柵,殊死戰,賊敗走,追北二十餘里。

城中食且絕,元帥吳德琇運糧萬斛入河,竟為賊所掠,德琇僅以身免。

賊與青軍攻圍,日益急,總兵者屯下邳,相去五百里,按兵不出,凡遣使十九輩告急,皆不聽。

城中餓者僕道上,即取啖之,一切草木、螺蛤、魚蛙、燕烏,及靴皮、鞍韂、革箱、敗弓之筋皆盡,而後父子夫婦老稚更相食,撤屋為薪,人多露處,坊陌生荊棘。

力既盡,城陷,不華猶據西門力鬥,中傷見執,為賊所臠。

次子伴哥,冒刃護之,亦見殺。

時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不華守淮安五年,殆數十百戰,一精一忠大節,人比之張巡雲。

朝廷聞之,贈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柱國,追封衛國公,謚曰忠肅,賻鈔二百錠,以恤其家。

郭嘉,字元禮,濮一陽一人。

祖昂,父惠,俱以戰功顯。

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國子生登泰定三年進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除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經歷。

未幾,入為京畿漕運使司副使,尋拜監察御史。

會朝廷以海寇起,欲於浙東溫、台、慶元等路立水軍萬戶鎮之,眾論紛紜莫定。

擢嘉禮部員外郎,乘驛至慶元,與江浙行省會議可否。

嘉至,首詢父老,知其弗便,請罷之。

會方擇守令綏靖遼東,乃授嘉廣寧路總管,兼諸奧魯勸農防禦。

屬盜起,軍旅數興,供餉無虛日。

民苦和糴轉輸,而吏胥得因時為一奸一。

嘉設法計其戶口,第其甲乙,民甚便之。

有詔一團一結義兵,嘉招集民數千,教以坐作進退,萬、千、百夫各統以長,號令齊一,賞罰明信。

故東方諸郡,錢糧之富,甲兵之一精一,稱嘉為最。

十八年,寇陷上京,嘉聞之,躬率義兵出御。

既而遼一陽一陷,嘉將眾巡邏,去城十五里,遇青號隊伍百餘人,始言官軍,嘉疑其詐,俄果脫青衣變紅。

嘉出馬射賊,分兵兩隊而夾攻之,生擒賊數百,死者無算。

嘉見賊勢日熾,孤城無援,乃集同官議攻守之計,眾皆失措,嘉曰:「吾計決矣。」

因竭家所有衣服財物犒義士,以勵其勇敢,且曰:「自我祖宗,有勳王室,今之盡忠,吾分內事也。

況身守此土,當生死以之,余不足恤矣。」

頃之,賊至,圍城亙數十里,有大呼者曰:「遼一陽一我得矣,何不出降!」嘉挽弓射呼者,中其左頰,墮馬死,賊稍引退,嘉遂開西門逐之,賊大至,力戰以死。

事聞,贈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資善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左丞、上護軍,封太原郡公,謚忠烈。

喜同,周姓,河西人。

初為後宮衛士,眾稱其才,選充承徽寺經歷,再調南一陽一縣達魯花赤。

居二歲,妖賊起,陷鄧州,人情洶洶。

俄而賊鋒抵南一陽一,南一陽一無城無兵,賊入之若虛邑。

喜同以計獲數賊,詰之,雲賊將大至。

悉斬之,以安眾心,晝夜督丁壯巡邏守備。

時大司農錢木爾,以兵駐於諸葛庵,為賊所襲,死之。

賊遂乘銳取南一陽一。

喜同守西門,望見賊勢盛,即以死自許,與家人訣曰:「吾與汝等不能相顧矣,但各逃生,吾分死此,以報國也。」

已而城中皆哭,喜同策厲義兵,奮力與賊搏,賊退去。

明日復至,與戰甚力,殺賊凡數百。

賊知無後援,戰愈急,南一陽一遂陷。

喜同突圍將自拔,賊橫刺其馬,馬蹶,喜同鞭馬躍而起,手斬刺馬者。

俄而為他賊所追,身被數創,不能鬥,遂見執,為所殺。

妻邢氏,聞喜同力戰死,帥家僮數人出走,遇賊,奪賊刀斫之,且罵且前,亦見殺。

一家死者二十餘人。

贈南一陽一路判官。

時襄一陽一錄事司達魯花赤塔不台字彥暉者,元統元年進士。

魏王軍汝、毫,塔不台來供餉。

王嗜酒,輕戰備。

一夕,賊劫王,王臥未能起,為所執。

塔不台馳騎奪王,亦為賊所得。

比明,見賊酋,王拜乞活,塔不台以足蹴王曰:「猶欲生乎!」賊復屈其拜,塔不台拒而詬之,且與縛者角,遂支解。

韓因,字可宗,汴梁人。

少習舉子業,負氣不群。

盜據汝寧,官軍討之,久不下。

會朝廷詔赦叛逆,募可持詔入賊者,即藉以官。

因應命,乃借因以唐州判官,使焉。

賊渠恐其一黨一心搖,導因止於外,納詔不讀,詰問再三,因答以「恩宥寬大,禍福所繫」,甚切。

不聽,乃縱因歸報。

因出,乘馬周賊屯,大言曰:「汝輩好百姓,何不出降歸田里,而甘從逆賊驅使耶!」眾愕眙相顧。

或以告賊渠,渠追因,責其所言。

因極口肆詈,賊怒,寸割因。

卞琛,大名人。

世為農夫,早遊學京師,得補國子生,既而丁母憂,治農於家。

至正十二年,鄰郡盜起。

未幾,來剽掠,琛與從子小十、府史李仲亨等協謀,統丁壯數百人擊賊。

丁壯皆民兵,無弓矢之備,直以鉤鋤白鋌當賊。

賊矢雨集,琛眾潰散,被擒。

仲亨、小十皆死。

賊素知琛,諭之曰:「汝從我,解汝縛;不從,殺汝。」

琛唾罵曰:「我國子生也。

視汝逆賊,真狗彘也。

吾寧義死,不從賊生!」罵不止。

賊屢脅不聽,殺之。

喬彝,字仲常,晉寧人。

一性一高介有守,一時名稱籍甚。

至正十八年,賊由絳州垣曲縣襲晉寧。

城陷,城中死者十二三。

彝整冠衣,聚妻子,家有大井,彝坐井上,令妻子婢輩循次投井中,而己隨赴之。

彝既死,賊首王士誠使人即彝家邀致之,至則彝已死矣。

賊平,朝廷贈彝臨汾縣尹,賜謚純潔。

有張巖起、王佐者,皆士人也,並以不屈賊而死。

巖起字傅霖,汾州人。

累舉不中,嘗用薦者征為國子助教。

居一歲,免歸。

盜既去晉寧,復陷汾州,巖起與妻赴井死。

王佐字元輔,晉寧人。

從父居上都,教授里巷,不與時俯仰。

會賊至,倉卒不能避,為所獲,欲降之。

佐傲岸自如,詬賊不輟,因見害。

又有吳德新者,字止善,建昌人。

工醫,留京師,久之,嘗往寧夏。

會盜至,德新見執,脅使降,德新厲聲曰:「我生為皇元人,死作皇元鬼,誓不從爾賊!」賊乃縛其兩手,加白刃頸上,迫其畏屈,德新罵不已。

乃曳之井上,一陽一欲擠之。

德新偶得寬,即自投井中,仰罵賊。

賊下射,矢貫其頂,罵益力。

賊怒,以長槍刺之。

然亦壯其志,憐其死,曰:「此真丈夫也!」以土埋井而去。

顏瑜,字德潤,兗州曲阜人,兗國復聖公五十七代孫也。

以行誼用舉者,為鄒及一陽一曲兩縣教諭。

至正十八年,田豐起山東,瑜攜家走鄆城,道遇賊,以刃來脅瑜曰:「爾何人?」

瑜曰:「我東魯書生也。」

賊執瑜曰:「爾書生,吾不爾殺,可從我見主帥。」

瑜罵曰:「爾賊,何主帥邪!」賊怒,欲殺瑜,瑜無懼色。

復使之寫旗,瑜大詬曰:「爾大元百姓,天下亂,募爾為兵,而反為叛逆。

我腕可斷,豈能為爾寫旗從逆乎!」賊以槍刺瑜,至死罵不絕口。

其妻子皆為所害。

又有曹彥可者,亳州人。

會妖寇起裡中,多田野無賴子,目不知書者。

既破亳,揭帛於竿,皆群趨彥可家劫之,使寫旗。

彥可力辭,乃迫以刀斧。

彥可唾之曰:「我儒者,知有君父,寧死耳,豈為汝寫旗者耶!」賊怒,遂見害,年七十矣。

其家素貧,又死於亂,稿殯其一屍一。

賊既定,有司具以事聞,中書為給貲以葬,賜謚節愍。

王士元,字堯佐,恩州人。

泰定四年進士,由棣州判官累遷知磁州。

值軍興,饋餉需索日繁,民不堪命。

士元心念其民,力為區畫,至為將士陵辱訶責,弗避也。

改知浚州。

州濱黃河,嘗經盜賊,城堞不完,市井空荒,士元邑邑不得志,而臨事未嘗易其素。

至正十七年,賊復迫浚州,州兵悉潰散,士元坐堂上,顧其子致微使避賊,曰:「吾守臣,居此,職也。

若可逃生。」

子侍立,不忍去。

賊前問曰:「爾為誰?」

士元叱曰:「我王知州也。

強賊識我否?」

賊欲縛士元,士元奮拳毆賊,賊怒,並其子殺之。

楊樸,字文素,河南人。

早以文學得推擇為吏,任至滁州全椒縣尹。

滁界廬江,廬江陷於寇,滁人震動。

行省參政也先總兵於滁,不理軍事,唯縱飲,至暮,城門不鑰,寇入縱火,猶張燭揮杯,急逾城出走。

樸度必死,乃盡殺其妻女,朝服坐堂上。

盜欲降之,樸指妻女示曰:「我已戕我屬,政欲死官守耳,尚何云云!」乃連唾之。

賊縶樸,倒懸樹上,而割其肉至盡,猶大罵弗絕。

趙璉,字伯器,宏偉之孫也。

至治元年,登進士第,授嵩州判官。

再調汴梁路祥符縣尹。

入為國子助教。

累遷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

除杭州路總管。

杭於東南為劇郡,地大民夥,長吏多不稱其職。

璉為人強毅開敏,一精一力絕人,吏莫不服其明決,而不敢欺。

浙右病於徭役,民充坊裡正者,皆破其家。

朝廷令行省召八郡守集議便民之法,璉獻議以屬縣坊正為雇役,裡正用田賦以均之,民鹹以為便。

有盜誘其同惡,持刃出市,斫人以索金,市民乃戶斂以予之,人無敢言者。

璉曰:「此不可長也。」

遣卒掩捕之,盡戮諸市。

逾年,召拜吏部侍郎。

杭人思之,刻其政績於碑。

歷中書左司郎中,除禮部尚書。

尋遷戶部,拜參議中書省事。

出為山北遼東道廉訪使。

是時河南兵起,湖廣、荊襄皆陷,而兩淮亦一騷一動。

朝廷乃析河南地,立淮南江北行省於揚州,以璉參知政事。

璉方病水腫,即輿疾而行。

既至,分省鎮淮安,又移鎮真州。

會張士誠為亂,突起海濱,陷泰州。

興化,行省遣兵討之,不克。

乃命高郵知府李齊往招諭之。

士誠因請降,行省授以民職,且乞從征討以自效。

遂移璉鎮泰州,璉乃趣士誠治戈船,趨濠、泗。

士誠疑憚不肯發,又覘知璉無備,遂復反。

夜四鼓,縱火登城。

璉力疾捫佩刀上馬,與賊斗市衢。

賊圍璉,邀至其船,璉詰之曰:「汝輩罪在不赦,今既宥爾誅戮,又錫以名爵,朝廷何負於汝,乃既降復反邪!汝棄信逆天,滅不旋踵。

我執政大臣,豈為汝賊輩屈乎!」即馳騎奮擊賊,賊以槊撞璉墜地,欲舁登其舟,璉真目大罵,遂死之。

其僕揚兒以身蔽璉,亦俱死。

及亂定,州民收其一屍一,歸殯於真州。

事聞,賻鈔三百錠,仍官其子錡。

弟琬,字仲德,仕至台州路總管。

至正二十七年,方國瑛以舟挾琬至黃巖。

琬潛登白龍奧,捨於民家,絕粒不食。

人勸之食,輒瞑目卻之,七日而死。

孫摠,字自謙,曹州人。

至正二年進士,授濟寧路錄事。

張士誠據高郵叛,或謂其有降意,朝廷擇烏馬兒為使,招諭士誠,而用摠輔行。

摠家居,不知也。

中書借摠集賢待制,給驛,就其家起之。

摠強行抵高郵,士誠不迓詔使。

摠等既入城,反覆開諭,士誠等皆竦然以聽。

已而拘之他室,或日一饋食,或間日一饋食,欲以降摠,摠唯詬斥而已。

乃令其一黨一捶摠,肆其陵辱,摠不恤也。

及士誠徙平江,摠與士誠部將張茂先謀,將摠所授站馬札子,遣壯士浦四、許誠赴鎮南王府,約日進兵復高郵。

謀洩,執摠訊問,摠罵聲不絕,竟為所害。

後賊中見失節者,輒自相嗤曰:「此豈孫待制耶!」事聞,贈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護軍,追封曹南郡公,謚忠烈。

賜田三頃恤其家。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

至正五年進士,授國史院編修官,改經正監經歷。

淮東、西盜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將略稱,同僉樞密院事董鑰嘗薦其材,會丞相脫脫討徐州,以普從行。

徐平錄功,遷兵部主事,尋升樞密院都事,從樞密院官守淮安。

時張士誠據高郵,普詣丞相,面陳破賊之策,且曰:「高郵負重湖之險,地皆沮洳,騎兵卒莫能前,與普步兵三萬,保取之。

高郵既平,則濠、泗易破,普請先驅,為天下忠義倡。」

丞相壯之,命權山東義兵萬戶府事,招民義萬人以行。

而汝中柏者方用事,一陰一沮之,減其軍半。

初令普便宜行一事,及行,又使聽淮南行省節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軍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銜枚趨寶應,其營中更鼓如平時。

抵縣,即登城,樹幟城上,賊大驚潰,因撫安其民。

由是諸將疾普功,水陸進兵,乘勝拔十餘寨,斬賊數百。

將抵高郵城,分兵三隊:一趨城東,備水戰;一為奪兵,虞後;一普自將,攻北門。

遇賊與戰,賊不能支,遁入城。

普先士卒躡之,縱火燒關門,賊懼,謀棄城走。

而援軍望之,按不進。

且忌普成功,總兵者遣蒙古軍千騎,突出普軍前,欲收先入之功。

而賊以死捍,蒙古軍恇怯,即馳回,普止之不可,遂為賊所蹂踐,率墜水中。

普軍亂,賊乘之。

普勒余兵,血戰良久,仗劍大呼曰:「大丈夫當為國死,有不進前者,斬!」奮擊,直入賊陣中,從者僅三十人。

至日西,援絕,被創墮馬,復步戰數合。

賊益至,賊指曰:「此必頭目,不可使逸,須生致之。」

普叱曰:「死賊奴,我即石都事,何雲頭目!」左脅為賊槍所中,猶手握其槍,斫賊死。

賊眾攢槍以刺普,普與從者皆力戰,俱死之。

盛昭,字克明,歸德人。

由儒學官累遷淮南行省照磨。

會詔使往高郵,不得達而還,謬稱賊已迎拜,但乞名爵耳。

行省不虞其欺,乃遣昭入高郵,授所與士誠官。

士誠拒不聽,拘諸舟中。

昭語所從吏曰:「吾之止此,有死而已。」

既而官軍一逼一高郵,士誠授昭以兵,使出拒官軍,昭叱曰:「吾奉命招諭汝,汝拘留詔使,罪不容斬,又欲吾從汝為賊耶!」大罵不絕口。

賊怒,先剜其臂肉,而後磔之。

楊乘,字文載,濱州渤海人。

至正初,為介休縣尹,民饑散為盜,乘立法招之,使自新,皆棄兵頓首,願為良民。

其後累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坐海寇掠漕糧舟免官,寓居松江。

張士誠入平江,其徒郭良弼、董綬言乘於士誠,士誠遣張經招乘,乘曰:「良弼、綬皆名臣,今已失節,顧欲引我,以濟其惡邪!」且讓經平日讀書雲何,經俯首不能對。

乘日與客痛飲,竟日不言。

客問:「盍行乎?」

乘曰:「乘以一小吏致身顯官,有死而已,尚何行之有!」經促其行愈急,乘乃整衣冠,自經死,年六十四。

納速剌丁,字士瞻,其父馬合木,從征襄一陽一,以勞擢浚州達魯花赤,因家大名。

納速剌丁起身鄉貢進士,補淮東廉訪司書吏。

丁母憂,服闋,補兩浙鹽運司掾,復辟掾淮東宣慰司。

至正十年,賊發真州,納速剌丁以民兵往襲之,獲賊四十二人。

已而泰州賊大起,鎮南王府宣慰司請參議軍事,納速剌丁建議築四城,立外寨,揵堤穿河,募兵與賊抗。

行省檄其提戰艦六十、海舟十四,上下巡捕,以固江面。

且護蒙古軍五百往江寧,道遇賊,斬擊二百餘級,生獲十八人,遂抵龍潭而還。

未幾,出邏江上,賊突至,馳船來鬥,納速剌丁手射死三十賊,奪其放火小船二百,賊因遁走。

俄復據龍潭口,又擊走之,追斬三百餘級。

其子寶童擒首賊陳亞虎等及其號旗。

捷聞,賞賚良渥,且召納速剌丁還真州。

而賊犯蕪湖,南行台檄使來援,乃以兵赴。

及至,賊船已薄岸,遂三分戰艦,縱擊之,賊奔潰,俘斬甚眾。

賊不得渡江者,多納速剌丁之功也,因留守蕪湖江口。

泰州李二起,行省移之捍高郵得勝湖。

賊船七十餘柁,乘風而來,即前擊之,焚其二十餘船,賊潰去。

李二失援,遂降。

其一黨一張士誠殺李二,復為亂,戕參政趙璉,入據興化,而水陸襲高郵,屯兵東門。

納速剌丁以舟師會諸軍討之。

距三垛鎮,賊眾猝至,納速剌丁麾兵挫其鋒。

後賊鼓噪而前,乃發火筒火鏃射之,死者蔽流而下。

賊繚船於背,盡力來攻,而阿速衛軍及真、滁萬戶府等官,見賊勢熾,皆遁走。

納速剌丁彼必死,謂其三子寶童、海魯丁、西山驢曰:「汝輩可脫走。」

寶童等不肯去,遂皆死之。

省憲為賻其家。

事聞,贈納速剌丁淮西元帥府經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