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母曰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至元二年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清史稿

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諱鐵穆耳,世祖之孫,裕宗真金第三子也。

母曰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

至元二年九月庚子生。

二十四年,諸王乃顏反,世祖自將討平之。

其後合丹復叛,命帝往征之,合丹敗亡。

三十年六月乙巳,受皇太子寶,撫軍於北邊。

三十一年春

正月,世祖崩,親王、諸大臣遣使告哀軍中。

夏四月壬午,帝至上都,左右部諸王畢會。

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璽於故臣之家,其文曰「受命天於,既壽永昌」,上之徽仁裕聖皇后。

至是手授於帝。

甲午,既皇帝位,受諸王宗親、文武百官朝於大安閣,詔曰:

朕惟太祖聖武皇帝受天明命,肇造區夏,聖聖相承,光熙前緒。

迨我先皇帝體元居正以來,然後典章文物大備。

臨御三十五年,薄海內外,罔不臣屬,宏規遠略,厚澤深仁,有以衍皇元萬世無疆之祚。

我昭考早正儲位,德盛功隆,天不假年,四海缺望。

顧惟眇質,仰荷先皇帝殊眷,往歲之夏,親授皇太子寶,付以撫軍之任。

今春一宮車遠馭,奄棄臣民,乃有宗籓昆弟之賢,戚畹官僚之舊,謂祖訓不可以違,神器不可以曠,體承先皇帝夙昔付託之意,合辭推戴,誠切意堅。

朕勉徇所請,於四月十四日既皇帝位,可大赦天下。

尚念先朝庶政,悉有成規,惟慎奉行,罔敢失墜。

更賴祖親勳戚,左右忠良,各盡乃誠,以輔台德。

佈告遠邇,鹹使聞知。

詔除大都、上都兩路差稅一年,其餘減丁地稅糧十分之三。

系官逋欠,一切蠲免。

民戶逃亡者,差稅皆除之。

追尊皇考曰皇帝,尊太母元妃曰皇太后。

庚子,遣攝太尉兀都帶等請謚於南郊。

遣禮部侍郎李衎、兵部郎中蕭泰登繼詔使安南。

中書省臣言:「陛下新即大位,諸王、駙馬賜與,宜依往年大會之例,賜金一者加四為五,銀一者加二為三。

又江南分土之賦,初止驗其版籍,令戶出鈔五百文,今亦當有所加,然不宜增賦於民,請因五百文加至二貫,從今歲官給之。」

從之。

乙巳,賜駙馬蠻子帶銀七萬六千五百兩,闊裡吉思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兩,高麗王王炬三萬兩。

丁未,湖廣行省所屬寇盜竊發,復令劉國傑討之。

戊申,太白晝見,又犯鬼。

詔存恤征黎蠻、瓜哇等軍。

己酉,雲南行省以所定路、府、州、縣來上: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縣一,下縣五十。

以金齒歸附官阿魯為孟定路總管,佩虎符。

是月,即墨縣雹。

五月庚戌朔,太白犯輿鬼。

壬子,始開醮祠於壽寧宮,祭太一陽一、太歲、火、土等星於司天台。

戊午,遣攝太尉兀都帶奉玉冊玉寶,上大行皇帝尊謚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皇后尊謚曰昭睿順聖皇后;皇考尊謚曰文惠明孝皇帝,廟號裕宗。

賜國王和童金二百五十兩,月兒魯百五十兩,伯顏、月赤察而各五十兩,銀、鈔、錦各有差。

庚申,祭紫微星於雲仙台。

雲南部長適習、四川散一毛一洞主覃順等來貢方物,升其洞為府。

丁卯,八番宣慰使斡羅思犯法,為人所訟,懼罪逃還京師。

賜安西王阿難答鈔萬錠。

己巳,改皇太后所居舊太子府為隆埃宮,詹事院為徽政院,司議曰中議,府正曰宮正,家令曰內宰,典醫署曰掌醫,典寶曰掌謁,典設曰掌儀,典膳曰掌膳,仍增控鶴至三百人。

詔各處轉運司官,欺隱一奸一詐為人所訟者,聽廉訪司即時追問,其案牘仍舊例於歲終檢之。

升福建鹽提舉司為鹽轉運司,增捕私鹽人賞格。

庚午,諸王亦裡不花來朝,以瘠馬輸官,官酬其直,為鈔十有一萬五千錠。

賜也速帶而、汪惟正兩軍將士糧五萬石,餉北征軍。

壬申,御史台臣言:「內外官府增置愈多,在京食祿者萬人,在外尤眾,理宜減並。」

命與中書議之。

用崔彧言,肅政廉訪司案牘,勿令總管府檢劾。

詔議增官吏祿。

以也速帶而所統將士貧乏,給鈔萬錠。

乙亥,以扎珊知樞密院事。

戊寅,封皇姑高麗王王炬妃忽都魯揭裡迷失為安平公主。

賜亦都護金五百五十兩、銀七千五百兩,合迷裡的斤帖林金五十兩、銀四百五十兩。

西平王奧魯赤言:「汪總帥之軍,多庇其富實,而令貧弱者應役。」

命更易之。

以月兒魯為太師,伯顏為太傅,月赤察而為太保。

禁諸司豪奪鹽船遞運官物,僧道權勢之傢俬匿盜販。

是月,密州路諸城縣、大都路武清縣雹,峽州路大水。

六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辛巳,御史台臣言:「名分之重,無逾宰相,惟事業顯著者可以當之,不可輕授。

廉訪司官歲以五月分按所屬,次年正月還司。

職官犯贓,敕授者聽總司議,宣授者上聞。

其本司聲跡不佳者代之,受賂者依舊例比諸人加重。」

帝曰:「其與中書同議。」

乙酉,雲南金齒路進馴像三。

丙戌,以雲南歲貢馬二千五百匹給梁王,數太多,命量減之。

庚寅,必察不裡城敢木丁遣使來貢。

詔罷功德使司及泉府司官冗員。

壬辰,立晉王內史府,復以光祿寺隸宣徽院。

中書省臣言:「朝會賜與之外,余鈔止有二十七萬錠。

凡請錢糧者,乞量給之。」

定西平王奧魯赤、寧遠王闊闊出、鎮南王脫歡及也先帖木而大會賞賜例,金各五百兩、銀五千兩、鈔二千錠、幣帛各二百匹;諸王帖木而不花、也只裡不花等,金各四百兩、銀四千兩、鈔一千六百錠、幣帛各一百六十匹。

以帖木而復為平章政事。

諸王阿只吉部玉速福屢叛,伏誅。

以甘肅等處米價踴貴,詔禁釀酒。

命月赤察而提調群牧事。

乙未,以世祖、皇后、裕宗謚號播告天下。

免所在本年包銀、俸鈔,及內郡地稅、江淮以南夏稅之半。

乙亥,以一乳一保勞,封完顏伯顏為冀國公,妻何氏為冀國夫人。

完澤貸民錢,多取其息,命依世祖定制。

辛丑,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弘吉烈帶阿魯灰受賂,遇赦免,復以為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使。

御史台臣言:「先朝決獄,隨罪輕重,笞杖異施,今止用杖,乞如舊制。」

不允。

宋使家鉉翁安置河間,年逾八十,賜衣服,遣還其家。

癸卯,封駙馬闊裡吉思為唐王,給金印。

甲辰,詔翰林國史院修《世祖實錄》,以完澤監修國史。

乙巳,給困赤禿出征軍士鈔各千戶千錠。

丙午,太一陰一犯井。

以昔寶赤從征諸軍自備馬一千一百九十餘匹,命給還其直。

戊申,詔宗籓內外官吏人等,鹹聽丞相完澤約束。

以合剌思八斡節而為帝師,賜玉印。

賜雪雪的斤公主鈔千錠,諸王伯答罕、末察合而部貧乏者三千錠,伯牙兀真、赤裡、由柔伯牙伯剌麻、闊怯倫、忙哥真各金五十兩,銀、鈔、幣有差。

是月,東安州蝗。

秋七月壬子,詔御史大夫月兒魯振台綱,禁內外諸司減官吏俸為宴飲費。

置隆埃宮衛候司。

癸丑,詔軍民各隸所司,無相侵越。

乙卯,以諸王出伯所部四百餘戶乏食,徙其家屬就食內郡,仍賜以奧魯軍年例鈔三千錠。

給瓜、沙之民徙甘州屯田者牛價鈔二千六百錠。

以也的迷失為東昌路達魯花赤,中書省臣言其嘗官是郡,犯法五百餘款,今不宜復官,帝曰:「姑試之。」

己未,復立平一陽一路之蒲、武鄉,保定路之博野,泰安州之新泰等縣。

賜諸王出伯奧魯軍、也速帶而紅襖軍,幣帛各六萬匹。

庚申,改侍衛都指揮使司為隆埃宮左都威衛使司、右都威衛使司;以陝西道廉訪司沒入贓罰錢舊給安西王者,令行省別貯之。

壬戌,詔中外崇奉孔子。

癸亥,罷肇州宣慰司,併入遼東道。

戊辰,減八番等處所設官二百一十六員。

八番稱新附九十萬戶,設官四百二十四員,及遣官核實,止十六萬五千餘戶,故減之。

行樞密院月的迷失、程鵬飛各加平章政事,中書省臣言:「樞密之臣不宜重與相銜。」

帝命以軍職尊崇者授之。

辛未,中書省臣言:「向御史台劾右丞阿里嘗與阿合馬同惡,論罪抵死,幸得原免,不當任以執政。

臣謂阿里得罪之後,能自警省,乞令執政如故。」

從之。

以軍戶所棄田產歲入及管軍官吏贖罪等鈔,復輸樞密院。

癸酉,以陝西行省平章不忽木為中書平章政事。

甲戌,立隨路民匠、打捕、鷹房、納綿等戶總管府,秩正三品。

詔招諭暹國王敢木丁來朝,或有故,則令其子弟及陪臣入質。

扎魯花赤言:「諸王之下有罪者,不聞於朝,輒自決遣。」

詔禁治之。

詔月兒魯守北邊,賜其所統軍士幣帛各萬匹,及西征軍士幣三萬匹、鈔三萬六千六百錠。

賜不魯花真公主及諸王阿只吉女弟伯禿銀、鈔有差。

是月,棣州一陽一信縣雹,大風拔木發屋,真定路之南宮、新河,易州之淶水等縣雹。

八月庚辰,太白晝見。

癸未,平灤路遷安等縣水,蠲其田租。

戊子,初祀社稷,用堂上樂,歲以為常。

己丑,以大都留守段貞、平章政事範文虎監浚通惠河,給二品銀印。

令軍士復浚浙西太湖,澱山湖溝港,立新河運糧千戶所。

詔諸路平准交鈔庫所貯銀九十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兩,除留十九萬二千四百五十兩為鈔母,余悉運至京師。

復立平一陽一之芮城、陵川等縣。

辛卯,以忙哥撒而妻子為敵所掠,賜鈔八千錠。

戊戌,太一陰一犯畢,太白犯軒轅。

是月,德州之安德縣大風雨雹。

九月壬子,聖誕節,帝駐蹕三部落,受諸王、百官賀。

癸丑,詔有司存恤征瓜哇軍士死事之家。

甲寅,口授諸王傅阿黑不花為丞相。

丁巳,太白經天。

庚申,以合魯剌及乃顏之一黨一七百餘人隸同知樞密院事不憐吉帶,習水戰。

丙寅,太一陰一掩填星。

辛未,太一陰一犯軒轅。

乙亥,太白犯右執法,太一陰一犯平道。

遣禿古鐵木兒等使閣藍。

是月,趙州之寧晉等縣水。

冬十月戊寅,車駕還大都。

辛巳,江浙行省臣言:「陛下即位之初,詔蠲今歲田租十分之三。

然江南與江北異,貧者佃富人之田,歲輸其租,今所蠲特及田主,其佃民輸租如故,則是恩及富室而不被於貧民也。

宜令佃民當輸田主者,亦如所蠲之數。」

從之。

遼一陽一行省所屬九處大水,民饑,或起為盜賊,命賑恤之。

江西行省臣言:「銀場歲辦萬一千兩,而未嘗及數,民不能堪。」

命自今從實辦之,不為額。

壬午,太白犯左執法。

有事於太廟。

癸巳,太一陰一掩填星。

乙未,太一陰一犯井。

金齒新附孟一愛一甸酋長遣其子來朝,即其地立軍民總管府。

硃清、張瑄從海道歲運糧百萬石,以京畿所儲充足,詔止運三十萬石。

辛丑,帝諭右丞阿里、參政梁德珪曰:「中書職務,卿等皆懷怠心。

朕在上都,令還也的迷沙已沒財產,任明裡不花,皆至今未行。

又不約束吏曹,使選人留滯。

桑哥雖一奸一邪,然僚屬憚其威,政事無不立決。

卿等其約束曹屬,有不事事者笞之。

仍以朕意諭右丞相完澤。」

壬寅,緬國遣使貢馴象十。

乙巳,遣南巫裡、速木答剌、繼沒剌矛、毯一陽一使者各還其國,賜以二珠虎符及金銀符,金、幣、衣服有差。

初,也黑迷失征瓜哇時,嘗招其瀕海諸國,於是南巫裡等遣人來附,以禁商泛海留京師,至是弛商禁,故皆遣之。

十一月丁未朔,帝朝皇太后於隆埃宮,上玉冊、玉寶。

庚戌,行樞密院臣劉國傑討辰州賊,詔選州民刀一弩一手助其軍,他不為例。

京師犯贓罪者三百人,帝命事無疑者,准世祖所定十三等例決之。

己酉,太一陰一犯亢。

庚戌,廣西鹽先給引於民,而征其直,私鹽日橫,及官自鬻鹽,民復不售。

詔先以鹽與民,而後征之。

辛亥,中書省臣言:「國賦歲有常數,先帝嘗曰:『凡賜與,雖有朕命,中書其斟酌之。

』由是歲務節約,常有贏餘。

今諸王籓戚費耗繁重,余鈔止一百十六萬二千餘錠。

上都、隆興、西京、應昌、甘肅等處糴糧鈔計用二十餘萬錠,諸王五戶絲造作顏料鈔計用十餘萬錠,而來會諸王尚多,恐無以給。

乞俟其還部,臣等酌量定擬以聞。」

從之。

壬子,詔以軍民不相統壹,罷湖廣、江西行樞密院,併入行省。

乙卯,令河西僧人依舊助役。

丁巳,以伯顏察而參議中書省事,其兄伯顏言曰:「臣叨平章政事,兄弟宜相嫌避。」

帝曰:「卿勿復言。

兄平章於上,弟參議於下,何所嫌也。」

罷貴赤屯田總管府;罷宣政院所刻河西《藏經》板。

庚申,太一陰一犯畢。

甲子,詔禁作一奸一犯科者。

以湖南道宣慰使何偉為中書參知政事。

罷海北海南市舶提舉司。

壬申,立覆實司。

濟寧路立諸色戶計諸總管府,秩四品。

癸酉,太白犯房。

詔改明年為元貞元年。

十二月辛巳,賜諸王亦思麻殷金五十兩。

癸未,歲星犯房。

丙戌,罷遼河等處人匠正副達魯花赤。

丁亥,歲星犯鉤鈐。

甲午,以諸王晃兀而、駙馬阿失等皆在軍,加賜金銀、鞍勒、弓矢、衣服各有差。

乙未,以伯遙帶忽剌出所隸一千戶饑,賜鈔萬錠。

壬辰,太一陰一犯鬼。

戊戌,禁侵擾農桑者。

庚子,太一陰一犯房,又犯歲星。

選鎊衛一精一兵千人,命孛羅曷答兒等將之,戍和林,聽太師月兒魯節度,三年而更。

用帝師奏,釋京師大辟三十人,杖以下百人;賜諸鰥寡貧民鈔二百錠。

曲靜、澂江、普安等路夷官各以方物來貢。

以東勝等處牛遞戶貧乏,賜鈔三千餘錠。

卜阿里使麻八兒還都。

阿思民為海都所虜,賜鈔三萬九千九百錠。

是月,常德、岳、鄂、漢一陽一四州水,免其田租。

是歲,斷大辟三十一人。

元貞元年春正月戊申,諸王阿失罕來朝,賜金五十兩、銀四百五十兩。

癸丑,以太僕卿只而合朗為御史大夫。

甲寅,以從世祖狩杭海功,賜諸王忽剌出金五十兩、珠一串。

乙卯,太一陰一犯填星,又犯畢。

壬戌,以國忌,即大聖壽萬安寺飯僧七萬。

癸亥,安西王阿難答、寧遠王闊闊出皆言所部貧乏,賜安西王鈔二十萬錠、寧遠王六萬錠。

又以隕霜殺禾,復賑安西王山後民米一萬石。

詔道家復行《金菉》、《科范》。

以雲南行省左丞楊炎龍為中書左丞。

乙丑,以亦奚不薛復隸雲南行省;以行樞密院既罷,賜行中書省長官虎符,領其軍。

庚午,以江浙行省平章阿老瓦丁為參知政事。

壬申,立北庭都元帥府,以平章政事合伯為都元帥,江浙行省右丞撒裡蠻為副都元帥,皆佩虎符。

立曲先塔林都元帥府,以釁都察為都元帥,佩虎符。

饒州路達魯花赤阿剌紅、治中趙良不法,僉江東廉訪司事昔班、季讓受金縱之,事覺,昔班自一殺,杖季讓,除名,仍沒其財產奴婢之半。

罷瓜、沙等州屯田。

癸酉,歲星犯東鹹。

甲戌,有飛書妄言硃清、張瑄有異圖者,詔中外慰勉之。

乙亥,追封皇國舅按只那演為濟寧王,謚忠武,封皇姑囊家真公主為魯國大長公主,駙馬蠻子台為濟寧王,仍賜金印。

詔飭諸道鹽運司。

二月丙子朔,安西王相鐵赤等請復立王相府,不許。

令陝西省臣給其所需,仍以廉訪司沒入贓罰鈔與之。

丁丑,翰林學士承旨留夢炎告老,帝以其在先朝言無所隱,厚賜遣之。

命曷伯、撒裡蠻、孛來將探馬赤軍萬人出征,聽諸王出伯節度。

壬午,罷江南茶稅,以其數三千錠添入江西榷茶都轉運司歲額。

詔貸斡脫錢而逃隱者罪之,仍以其錢賞首告者。

癸未,熒惑犯太一陰一。

丁亥,雲南行省平章也先不花言:「敢麻魯有兩夷未附,金齒亦叛服不常,乞調兵六千鎮撫金齒,置驛入緬。」

從之。

復以拱衛司為正三品。

以濟寧王蠻子台所部弘吉烈人貧乏,賜鈔一十八萬錠。

戊子,思州田曷剌不花、雲南夷卜木、四川洞主查閭王、金齒帶梅混冬等來見。

緬國阿剌扎高微班的來獻舍利、寶玩。

甲午,以探馬赤軍出征,馬不足,詔除軍民官吏所乘,凡有馬者盡括之。

壬辰,太一陰一犯平道。

丁酉,車駕幸上都。

癸卯,太一陰一犯歲星。

以諸王亦憐真部馬牛驛人貧乏,賜鈔千錠。

以工部尚書兼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呂天麟為中書參知政事。

立雲州銀場都提舉司,秩四品。

中書省臣言:「近者阿合馬、桑哥怙勢賣官,不別能否,止憑解由選調,由是選法大壞。

宜令廉訪司體覆以聞,省台選辟核實,定其殿最,以明黜陟。

其廉訪司官,亦令省台同選為宜。」

從之。

罷河西軍,聽各還其所屬。

賜駙馬那懷鈔萬五千錠。

以醮延春閣,賜天師張與棣、宗師張留孫、真一人張志仙等十三人玉圭各一。

制寶玉五方佛冠賜帝師。

三月乙巳朔,安南世子陳日燇遣使上表慰國哀,又上書謝寬貰恩,並獻方物。

丙午,遣密剌章以鈔五萬錠授征西元帥,令市馬萬匹,分賜二十四城貧乏軍校。

庚戌,太一陰一犯填星。

壬子,禁來朝官斂所屬俸。

丙辰,給月兒魯、禿禿軍炒米萬石。

金齒夷洞蠻來見,賜衣遣之。

戊午,罷福建銀場提舉司,其歲額銀以有司領之。

中書省臣言:「樞密院、御史台例應奏舉官屬,其餘諸司不宜奏請,今皆請之,非便。」

詔自今已後,專令中書擬奏。

以東作方殷,罷諸不急營造,惟帝師塔及張法師宮不罷。

壬戌,地震。

太一陰一犯房。

丙寅,國王和童隱所賜本部貧民鈔三百五十錠,命台臣遣人按問以愧之。

詔免醫工門徭。

增置蒙古學正,以各道肅政廉訪司領之。

夏四月辛巳,妖人蒙蟲僭擬,及其一黨一十三人伏誅。

賜章河至苦鹽貧乏驛戶,鈔一萬二千九百餘錠。

丙戌,諸王也只裡以兵五千人戍兀魯思界,遣使來求馬,帝不允。

庚寅,太一陰一犯東鹹。

封一乳一母楊氏為趙國安翼夫人。

癸巳,以同知烏撒烏蒙等處宣慰使司事牙那木假兵部尚書,佩虎符,使馬答兒的一陰一。

戊戌,給扈從探馬赤軍市馬鈔十二萬錠。

庚子,立掌謁司,掌皇太后寶,秩四品,以宦者為之。

賜貴赤親軍貧乏戶鈔四萬一千五百餘錠。

癸卯,以諸王出伯所統探馬赤、紅襖軍各千人,隸西平王奧魯赤。

設各路一陰陽一教授,仍禁一陰陽一人不得游於諸王、駙馬之門。

以貴赤萬戶忽禿不花等所部為敵所掠,賜鈔有差。

是月,真定路之平山、靈壽等縣有蟲食桑。

閏四月丙午,為皇太后建佛寺於五台山,以前工部尚書涅只為將作院使,領工部事;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宋德柔為工部尚書,董其役;以大都、保定、真定、平一陽一、太原、大同、河間、大名、順德、廣平十路,應其所需。

癸丑,歲星犯房。

甲寅,太一陰一犯平道。

立梭厘招討使司,以答而忽帶為使,佩虎符。

乙卯,太一陰一犯亢。

丁巳,太一陰一掩房。

己未,罷打捕鷹房總管府,及司籍、周用、薄斂等庫,及徽州路銀場。

各處鹽使司鹽場,改設司令、司丞。

仍免大都今歲田租。

弛甘州酒禁。

庚申,河南行省虧兩淮歲辦鹽十萬引、鈔五千錠,遣扎剌而帶等往鞫實,命隨其罪之輕重治之。

陝西行省增羨鹽鈔一萬二千五百餘錠,山東都轉運使司別思葛等增羨鹽鈔四千餘錠,各賜衣以旌其能。

南人洪幼學上封事,妄言五運,笞而遣之。

壬戌,塔即古阿散從不法伏誅。

詔禁行省、行泉府司一抽一分市泊船貨,而固匿其珍細者。

戊辰,遣一愛一牙赤核實高麗國儲糧。

平一陽一民訴諸王小薛、曲列失伯部曲恣橫,遣官鞫之。

賜安南國王陳益稷鈔千錠。

是月,蘭州上下三百餘里河清三日。

五月戊寅,以魯國大長公主建佛寺於應昌,給鈔千錠、金五十兩。

命麥術丁、何榮祖等釐正選法。

己卯,竄忙兀部別闍於江西,俾從月底迷失討賊。

庚辰,詔各省止存儒學提舉司一,余悉罷之。

升江南平一陽一等縣為州。

以戶為差,戶至四萬五萬者為下州,五萬至十萬者為中州,下州官五員,中州六員。

凡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

又以戶不及額,降連州路為連州。

增重挑補鈔人罪,告捕者仍優其賞,令犯人給之。

辛巳,罷行大司農司。

加平章政事麥術丁為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左丞、議中書省事何榮祖為昭文館大學士,與中書省事。

甲申,詔自元貞元年五月以前逋欠錢糧者,皆罷征。

丁亥,太一陰一犯南鬥。

甲午,以諸王阿只吉部貧乏,賜鈔二十萬錠。

江浙行省臣鐵木而不聽詔,遣官責之。

丙申,以伯顏之子買的為僉書樞密院事。

太后言其父盡心王室,欲令代其父官,帝以其年尚小,故有是命。

詔以農桑水利諭中外。

鞏昌府金州、西和州、會州雨雹,無麥禾。

饒州、鎮江、常州、湖州、平江、建康、太平、常德、澧州皆水。

六月戊申,濟南路之歷城縣大清河水溢,壞民居。

壬子,高麗王王炬乞為太師中書令,不允。

以近邊役煩及水災,免鹹平府民八百戶今年賦稅。

詔遼一陽一省進海東青鶻二十四驛,每驛給牛六頭,使者食米五石,鷹食羊五口;又狗遞十二驛,每戶給鈔十錠。

甲寅,翰林承旨董文用等進《世祖實錄》。

乙卯,江西行省所轄郡大水無禾,民乏食,令有司與廉訪司官賑之,仍弛江河湖泊之禁,聽民採取。

升沅州為路,以靖州隸之。

遣使與各省辟就遷調邊遠六品以下官,並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宣撫司,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以靜江為治所,仍分司邕州。

敕:「凡上封事者,命中書省發緘視之,然後以聞。」

詔河西僧納租稅。

癸亥,立蒙古軍都元帥府於西川,逕隸樞密院,以阿剌鐵木而、岳樂罕並為都元帥,佩虎符。

河西隴北道廉訪司鞫張萬戶不法,西平王奧魯赤沮撓其事,帝命諭之。

甲子,以安西王所部出征軍妻孥乏食,給糧二千石。

昭、賀、籐、邕、澧、全、衡、柳、吉、贛、南安等處蠻寇竊發,以軍民官備御不嚴,撫字不至,皆責而降之。

駙馬濟寧王蠻子台私殺罪人,御史台臣言其專擅,有旨諭蠻子台令知之。

庚午,立西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迷而的斤為都指揮使。

是月,汴梁路蝗,利州、蓋州螟,泰安、曹州、濟寧路水,鞏昌、環州、慶一陽一、延安、安西旱。

秋七月乙亥,徙甘、涼御匠五百餘戶於襄一陽一。

詔江南地稅輸鈔。

丁丑,太一陰一犯亢。

罷追問已原逋欠。

普顏怯裡迷失公主等,俱以其部貧乏來告,賜鈔計四十九萬餘錠。

御史台臣言:「內地盜賊竊發者眾,皆由國家赦宥所致,乞命中書立為條格,督責所屬,期至盡滅。」

制曰:「可。」

乙卯,詔申飭中外:「有儒吏兼通者,各路舉之,廉訪司每道歲貢二人,省台委官立法考試,中程者用之,所貢不公,罪其舉者。

職官坐贓論斷,再犯者加二等。

倉庫官吏盜所守錢糧,一貫以下笞之,至十貫杖之,二十貫加十等,一百二十貫徒一年,每三十貫加半年,二百四十貫徒三年,滿三百貫者死。

計贓以至元鈔為則。」

給江南行御史台守護軍百人。

減海南屯田軍之半,還其元翼。

詔增給諸軍藥餌價直。

壬午,立肇州屯田萬戶府,以遼一陽一行省左丞阿散領其事。

甲申,歲星犯房。

給塞下貧民鈔二萬四千錠。

己丑,賜劉國傑玉帶錦衣,旌其戰功。

辛卯,以禿禿合所部貧乏,賜鈔十萬錠。

戊戌,硃永福、邊珍裕以妖言伏誅。

扎魯忽赤文移舊用國語,敕改從漢字。

壬寅,詔易江南諸路天慶觀為玄妙觀,毀所奉宋太祖神主。

大都、遼東、東平、常德、湖州武衛屯田大水,隆興路雹,太原、平一陽一、安豐、河間等路旱。

八月乙酉,太一陰一犯牛。

壬子,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辛酉,緬國進馴像三。

癸亥,賑遼一陽一民被水者糧兩月。

己巳,以駙馬那懷知樞密院事。

金、復州屯田有蟲食禾,汴梁、安西、真定等路旱,平江、安豐等路大水。

九月甲戌,帝至自上都。

乙亥,用帝師奏,釋大辟三人、杖以下四十七人。

戊寅,以八撒而治私第,給鹽萬引。

詔輸米十萬石於榷場筆廩,以備北塞。

以探馬赤軍士所至擾民,令合伯鎮之,犯者罪其主將。

乙卯,罷四川淘金戶四千,還其元籍,罪初獻言者。

庚辰,罷寧夏路行中書省,以其事併入甘肅行省。

丁亥,瓜哇遣使來獻方物。

己丑,給桓州甲匠糧千石。

壬辰,湖州司獄郭訴浙西廉訪司僉事張孝思多取廩餼,孝思繫於獄。

行台令監察御史楊仁往鞫,而江浙行省平章鐵木而逮孝思至省訊問,又令其屬官與仁同鞫事,仁不從,行台以聞。

詔省台遣官鞫問,既引服,皆杖之。

諸王小薛部眾擾民,遣官按問,杖其所犯重者,余聽小薛責之。

甲午,太一陰一犯軒轅。

戊戌,太一陰一犯平道。

宣德府大水,軍民乏食,給糧兩月。

武衛萬盈屯及延安路隕霜殺禾,高郵府、泗州、賀州旱,平江、廬州等路大水。

冬十月癸卯,有事於太廟。

中書省臣言:「去歲世祖、皇后、裕宗祔廟,以綾代玉冊。

今玉冊、玉寶成,請納諸各室。」

帝曰:「親享之禮,祖宗未嘗行之,其奉冊以來,朕躬祝之。」

命獻官迎導入廟。

給江浙、河南巡邏私鹽南軍兵仗。

癸丑,以西北叛王將入自土蕃,命平章軍國重事答失蠻往征之,仍敕便宜總帥發兵千人從行,聽其節度。

甲寅,中書省、御史台臣言:「江浙行省平章明裡不花陳台憲非便事,臣等議,乞自今監察御史廉訪司有所按核,州縣官與本路同鞫,路官與宣慰司同鞫,宣慰司官與行省同鞫。」

制曰:「可。」

詔諸王、駙馬部民既隸軍籍者,毋奪回本部。

己未,賜各衛士貧乏者鈔二萬九千三百餘錠。

辛酉,辰星犯房。

壬戌,辰星犯鍵閉。

癸亥,賜諸王巴撒而、火而忽答孫、禿剌三部鈔四萬八千五百餘錠。

丁卯,以博而赤、答剌赤等貧乏,賜鈔二萬九千餘錠。

戊辰,太白晝見,太一陰一犯房。

遣安南朝貢使陳利用等還其國,降詔諭陳日燇。

十一月甲戌,太白經天及犯壘壁陣。

辛巳,置江浙行省檢校官二員,立江浙金銀洞冶轉運使司。

乙酉,太一陰一犯井。

丙戌,毯一陽一酋長之兄脫杭捧於、法而剌酋長之弟密剌八都、阿魯酋長之弟脫杭忽先等,各奉金錶來覲。

丁亥,太一陰一犯鬼。

戊子,賜阿魯酋長虎符。

癸巳,賜安西王甲冑、槍撾、弓矢、橐鞬等十五萬八千二百餘事。

戊戌,升贛州路之寧都、會昌二縣為州,以石城縣隸寧都,瑞金縣隸會昌。

詔江浙行省括隱漏官田及檢劾富強避役之戶。

十二月庚子朔,遣集賢院使阿里渾撒裡等祭星於司天台。

癸卯,以駙馬阿不花所部民貧,賜鈔萬錠。

賜諸王押忽禿、忽剌出、阿失罕等金各二百五十兩、鈔五百錠。

丙辰,太一陰一犯軒轅。

荊南僧普昭等偽撰佛書,有不道語,伏誅。

己未,詔大都路,凡和顧和買及一切差役,以諸色戶與民均當。

賜諸王不顏鐵木而、阿八也不干金各五百兩、銀五千兩、鈔二千錠、幣帛各二百匹,其幼王減五分之一。

以各道廉訪司官八員,員一印,命收其三。

甲子,太一陰一犯天江。

賜帝師雙龍紐玉印。

也速帶而之軍因李璮亂去山東,其元駐之地為人所墾,歲久成業,爭訟不已;命別以境內荒田給之,正軍五頃,余丁二頃,已滿數者不給。

減海運腳價鈔一貫,計每石六貫五百文,著為令。

徙縉山所居乞裡乞思等民於山東,以田與牛、種給之。

丁卯,禁諸王輒召有司官吏。

己巳,詔免軍器匠門徭。

是歲,斷大辟三十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