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壬戌,以宣政院副使忻都為太子詹事。癸亥,享於太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清史稿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十五年春正月戊午朔,以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提調留守司,宣徽使黑廝為中書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左丞許有壬為集賢大學士,遼一陽一行省左丞奇伯顏不花升本省平章政事。

壬戌,以宣政院副使忻都為太子詹事。

癸亥,享於太廟。

甲子,親王禿堅帖木兒歿於軍中,賜鈔五百錠。

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加大司徒。

戊辰,太一陰一犯五車。

辛未,太一陰一犯鬼宿。

大斡耳朵儒學教授鄭咺建言:「蒙古乃國家本族,宜教之以禮,而猶循本俗,不行三年之喪,又收繼庶母、叔嬸、兄嫂,恐貽笑後世,必宜改革,繩以禮法。」

不報。

丙子,上都饑,賑糶米二萬石。

丁丑,徐壽輝偽將倪文俊按陷沔一陽一府,威順王寬徹普化令王子報恩奴等同湖南元帥阿思藍水陸並進討之。

至漢川,水淺,文俊用火筏燒船,報恩奴遇害。

庚辰,復設仁虞、雲需、尚供三總管府。

丙戌,大同路饑,出糧一萬石減價糶之。

是月,詔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乞剌班慢功,削其官爵,令從軍自效。

詔安置脫脫於亦集乃路,收所賜田土。

命河南行省參知政事洪丑驢守禦河南,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述律朵兒只守禦潼關,宗王扎牙失裡守禦興元,陝西行省參知政事阿魯溫沙守禦商州,通政院使朵來守禦山東。

詔豫王阿剌忒納失裡與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搠思監從宜商議軍事。

閏月壬寅,以各衛軍人屯田京畿,人給鈔五錠,以是日入役,日支鈔二兩五錢,仍給牛、種、農器,命司農司令本管萬戶督其勤惰。

丙午,太一陰一犯心宿。

丙辰,太白經天。

是月,上都路饑,詔嚴酒禁。

命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塔失帖木爾領元管陝西軍馬,守禦河南。

二月己未,劉福通等自碭山夾河迎韓林兒至,立為皇帝,又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

以其母楊氏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六知樞密院事;拆鹿邑縣太清宮材建宮闕,遵道等各遣子入侍。

遵道得一寵一專權,劉福通疾之,命甲士撾殺遵道,福通遂為丞相,後稱太保。

丙寅,以中書平章政事黑廝、左丞許有壬並知經筵事。

戊辰,命太傅、御史大夫汪家奴為中書右丞相,中書平章政事定住為左丞相,詔天下。

庚午,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咬咬為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

壬申,立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於天長縣,統濠、泗義兵萬戶府並洪澤等處義兵,聽富民願出丁壯義兵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仍降宣敕牌面。

丙子,以達識帖睦邇為中書平章政事,提調留守司;平章政事黑廝兼大司農。

是月,命刑部尚書董銓等與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火你赤專任征討之務,便宜從事,遣使先降曲赦,諭以禍福,如能出降,釋其本罪,執迷不悛,剋日進討。

三月庚寅,太一陰一犯五車。

癸巳,徐壽輝兵陷襄一陽一路。

甲午,命汪家奴攝太尉,持節授皇太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玉冊,錫以冕服九旒,祗謁太廟。

丙申,太一陰一犯房宿。

辛丑,以監察御史言,安置脫脫於雲南鎮西路,也先帖木兒於四川碉門,脫脫長男哈剌章安置肅州,次男三寶奴安置蘭州,仍籍其家產。

己酉,命知樞密院事眾家奴知經筵事,知樞密院事捏兀失該提調內史府。

癸丑,太白經天。

夏四月壬戌,中書省臣言:「江南因盜賊阻隔,所在闕官,宜遣人與各省及行台官以廣東、廣西、海北、海南三品以下通行遷調,五品以下先行照會之任,江浙行省三年一次遷調,福建等處闕官亦依前例。」

從之。

命彰德等處分樞密院添設同知、副使、都事各一員。

癸亥,以中書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知經筵事,命樞密院添設僉院一員、判官二員,直沽分樞密院添設副使一員、都事一員。

以御史中丞扎撒兀孫同知經筵事。

乙丑,以中書右丞臧卜、左丞烏古孫良楨分省彰德。

辛未,命御史中丞伯家奴同知經筵事,中書參議成遵兼經筵官。

癸酉,以左丞相定住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哈麻為左丞相,太子詹事桑哥失裡為中書平章政事,雪雪為御史大夫。

丁丑,加知樞密院事眾家奴太傅。

辛巳,親王脫脫薨,賜鈔二百錠。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詔翰林待制烏馬兒、集賢待制孫摠招安高郵張士誠,仍繼宣命、印信、牌面,與鎮南王孛羅不花及淮南行省、廉訪司等官商議給付之。

御史台劾奏中書左丞呂思誠,罷之。

詔四川等處立宣化鎮南軍民府,改四川忠孝軍民府為忠孝軍民安一撫司;罷盤順府,改立盤順軍民安一撫司;罷四川羊毋甲洞、臭南王洞長官司,改立忠義軍民安一撫司,立汴梁等處義兵萬戶府。

五月壬辰,復襄一陽一路。

監察御史也裡忽都等劾奏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慢功虐民,詔削其官職,仍令率領火赤溫,從總兵官、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魯征進,答失八都魯管領太不花一應軍馬。

庚戌,倪文俊自沔一陽一陷中興路,元帥朵兒只斑死之。

是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咬住、淮東廉訪使王也先迭兒撫諭高郵。

六月丙辰,命御史大夫雪雪提調端本堂。

癸亥,太白經天。

丁卯,監察御史哈林禿劾奏脫脫之師集賢大學士吳直方及其參軍黑漢、長史火裡赤等並宜追奪,從之。

監察御史歪哥等辯明中書左丞呂思誠,給付元追所授宣命、玉帶。

戊辰,命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兼大司農,桑哥失裡知經筵事。

己巳,靖安王闊不花薨,無後,命其侄襲封靖安王。

癸酉,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魯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乙亥,命將作院判官烏馬兒招安濠、泗等處,章佩監丞普顏帖木兒招安沔一陽一等處。

諸王倒吾沒於軍中,賻鈔二百錠。

丁丑,保德州地震。

己卯,陝西行省平章政事禿禿加答剌罕。

庚辰,征徽州隱士鄭玉為翰林待制,不至。

江浙省臣言:「至正十五年稅課等鈔,內除詔書已免稅糧等鈔,較之年例,海運糧並所支鈔不敷,乞減海運,以蘇民力。」

戶部定擬本年稅糧,除免之外,其寺觀並撥賜田糧,十月開倉,盡行拘收;其不敷糧,撥至元折中統鈔一百五十萬錠,於產米處糴一百五十萬石,貯瀕河之倉,以聽撥運,從之。

癸未,中書參知政事實理門言:「舊立蒙古國子監,專教四怯薛並各一愛一馬官員子弟,今宜諭之,依先例入學,俾嚴為訓誨。」

從之。

是月,大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

自紅巾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沒,故大明從而取之。

荊州大水。

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阿魯灰領軍,與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蠻子海牙、淮西道宣慰使完者不花以兵攻和州等處。

命郡王只兒敢伯、湖廣行省右丞卜蘭奚攻討河南。

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咬住為總兵官,領本省軍馬並江州楊完者、黃州李勝等軍,守禦湖廣。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納麟哈剌統領水軍萬戶等軍,會本省平章政事定定,進攻常州、鎮江等處。

命將作院判官烏馬兒、利用監丞八十奴招諭濠、泗,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助之;章佩監丞普顏帖木兒、翰林修撰烈瞻招諭沔一陽一,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等助之。

以怯薛丹潑皮等六十名從江南行御史台大夫福壽守禦集慶路。

國王朵兒只薨於揚州軍中,命郡王只兒敢伯管領其所部軍馬。

秋七月辛卯,享於太廟。

壬寅,倪文俊按陷武昌、漢一陽一等處。

是月,命親王失裡門以兵守曹州,山東宣慰馬某火者以兵分府沂州、莒州等處。

命知樞密院事答兒麻監藏及四川行省左丞沙剌班、湖南同知宣慰使劉答兒麻失裡,以兵屯中興,招諭諸處,有不降者,與親王禿魯及玉樞虎兒吐華討之。

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桑哥、亦禿渾及禿禿守禦襄一陽一,參知政事哈林禿及王塔失帖木爾守禦沔一陽一,如賊徒不降,即進兵討之。

升台州海道巡防千戶所為海道防禦運糧萬戶府。

八月庚申,命南一陽一等處義兵萬戶府召募一毛一胡蘆義兵萬人,進攻南一陽一。

戊辰,以中書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為江浙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賜鈔一千錠。

甲戌,以大宗正府扎魯忽赤迭裡迷失為甘肅行省平章政事。

戊寅,太白經天。

雲南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以方物來貢,乃立平緬宣撫司。

四川向思勝降,以安定州改立安定軍民安一撫司。

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詔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統淮南諸軍討所陷郡邑,仍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阿魯灰以所部苗軍聽其節制。

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於哈兒分之地。

命親王寬徹班守興元,永昌宣慰使完者帖木兒討西番賊。

以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蠻子海牙與同知樞密院事絆住馬等,自蕪湖至鎮江南岸守禦,同阿魯灰所部軍馬協力衛護江南行台。

命答失八都魯從便調度湖廣行省左丞卜蘭奚所領苗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守禦蘄、黃、蘭溪等處。

九月癸未,命搠思監提調武衛。

以知嶺北行樞密院事紐的該為中書平章政事。

乙酉,立分海道防禦運糧萬戶府於平江路。

己丑,太白犯太微垣。

辛卯,命秘書卿答蘭提調別吉太后影堂祭祀,知樞密院事野仙帖木兒提調世祖影堂祭祀,宣政院使蠻子提調裕宗、英宗影堂祭祀。

己亥,倪文俊圍岳州路。

壬子,命桑哥失裡提調宣文閣,呂思誠知經筵事,集賢大學士許有壬兼太子諭德。

是月,移置脫脫於阿輕乞之地,命答失八都魯移軍住陳留。

冬十月丁巳,立淮南行樞密院於揚州。

己未,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甲子,命兵、工二部尚書撒八兒、王安童,以金銀牌一百六十五面,給淮東宣慰使司等處義兵官員。

命哈麻領大司農司。

帝謂右丞相定住等曰:「敬天地,尊祖宗,重事也。

近年以來,闕於舉行,當選吉日,朕將親祀郊廟,務盡誠敬,不必繁文,卿等其議典禮,從其簡者行之。」

遂命右丞斡欒、左丞呂思誠領其事。

以中書右丞拜住為平章政事。

庚午,以襲封衍聖公孔克堅同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克堅子希學為襲封衍聖公。

癸酉,太一陰一犯軒轅。

哈麻奏言:「郊祀之禮,以太祖配。

皇帝出宮,至郊祀所,便服乘馬,不設內外儀仗、教坊隊子,齋戒七日,內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二日於大明殿西幄殿,一日在南郊祀所。」

丙子,以郊祀,命皇太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祭告太廟。

己卯,以翰林學士承旨慶童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立黃河水軍萬戶府於小清口。

十一月甲申,熒惑犯氐宿。

庚寅,填星犯井宿。

壬辰,親祀上帝於南郊,以皇太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為亞獻,攝太尉、右丞相定住為終獻。

甲午,以太不花為湖廣行省左丞相,總兵招捕湖廣、沔一陽一等處,湖廣、荊襄諸軍悉聽節制,給還元追奪河南行省丞相宣命,仍給以功賞宣敕、金銀牌面。

戊戌,介休縣桃杏花。

己亥,太一陰一犯鬼宿。

戊申,右丞相定住以病辭職,命以太保就第治病。

庚戌,賊陷饒州路。

辛亥,賜高麗國王伯顏帖木兒為親仁輔義宣忠奉國彰惠靖遠功臣。

是月,答失八都魯攻夾河賊,大破之。

賊陷懷慶,命河南行省右丞不花討之。

以湖廣歸州改隸四川行省。

十二月壬子朔,熒惑犯房宿。

給湖廣行省分省印。

丁巳,命中書參知政事月倫失不花、陳敬伯分省彰德。

癸亥,立忠義、忠勤萬戶府於宿州、武安州。

己巳,以諸郡軍儲供餉繁浩,命戶部印造明年鈔本六百萬錠給之。

壬申,以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右丞斡欒並知經筵事,參議丁好禮兼經筵官。

乙亥,以天下兵起,下詔罪己,大赦天下。

是月,答失八都魯大敗劉福通等於太康,遂圍亳州,偽宋主遁於安豐。

立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於興元路。

是歲,薊州雨血。

詔:「凡有水田之處,設大兵農司,招集人夫,有警乘機進討,無事栽植播種。」

詔浚大內河道,以宦官同知留守野先帖木兒董其役。

野先帖木兒言:「自十一年以來,天下多事,不宜興作。」

帝怒,命往使高麗,改命宦官答失蠻董之。

以中書平章政事拜住分省濟寧,設四部。

是歲,察罕帖木兒與賊戰於河南北,屢有功,除中書刑部侍郎。

十六年春正月壬午,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福建行中書省。

戊子,親享太廟。

命中書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提調國子監。

己丑,太一陰一犯昴宿。

丁酉,太保定住以病辭職,太尉、太宗正府扎魯忽赤月闊察兒以出軍中傷辭職,皆不允。

乙亥,詔命太尉阿吉剌開府設官屬。

乙巳,以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咬咬為太子詹事,翰林學士承旨朵列帖木兒同知詹事院事。

丙子,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兼大府監卿。

戊申,雲南土官阿蘆降,遣侄腮斡以方物來貢。

庚戌,左丞相哈麻罷。

辛亥,御史大夫雪雪亦罷,以搠思監為御史大夫。

復以定住為右丞相。

是月,薊州地震。

倪文俊建偽都於漢一陽一,迎徐壽輝據之。

二月癸酉,禿魯帖木兒辭職,不允。

搠思監糾言哈麻及其弟雪雪等罪惡,帝曰:「哈麻兄弟雖有罪,然侍朕日久,與朕弟懿璘質班皇帝實同一乳一,且緩其罰,令之出征自效。」

甲寅,命右丞相定住依前太保,中書一切機務,悉聽總裁,詔天下。

丙辰,以鎮南王孛羅不花自兵興以來率怯薛丹討賊,累立戰功,賜鈔一萬錠。

定住及平章政事桑哥失裡等復奏哈麻兄弟罪惡,遂命貶哈麻惠州安置,雪雪肇州安置,尋杖殺之。

壬戌,詹事伯撒裡辭職。

乙丑,禁銷毀、販賣銅錢。

丙寅,命翰林國史院、太常禮儀院定擬皇后奇氏三代功臣謚號、王爵。

甲戌,命六部、大司農司、集賢翰林國史兩院、太常禮儀院、秘書、崇文、國子、都水監、侍儀司等正官,各舉才堪守令者一人,不拘蒙古、色目、漢、南人,從中書省斟酌用之,或任內害民受贓者,舉官量事輕重降職。

命蠻蠻為靖安王,賜金印,置王傅等官。

己卯,命集賢直學士楊俊民致祭曲阜孔子廟,仍葺其廟宇。

詔諭:「山東鹽法,軍民毋得沮壞。」

賜定住篤憐赤、怯薛丹三十名,給衣糧、馬匹、草料。

是月,高郵張士誠陷平江路,據之,改平江路為隆平府,遂陷湖州、松江、常州。

月辛巳,復立酒課提舉司。

命中書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參知政事成遵等議鈔法。

壬午,徐壽輝復寇襄一陽一。

癸未,台臣言:「系官牧馬草地,俱為權豪所佔。

今後除規運總管府見種外,余盡取勘,令大司農召募耕墾,歲收租課以資國用。」

從之。

丁亥,以今秋出師,詔和買馬六萬匹。

戊子,命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以兵鎮遏懷慶路,各賜金一錠、銀五錠、幣帛九匹、鈔二千錠。

庚寅,大明兵取集慶路,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壽死之。

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總兵官俺都剌遁。

命搠思監提調承徽寺。

丁酉,立行樞密院於杭州。

命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兼知行樞密院事,節制諸軍,省、院等官並聽調遣,凡賞功、罰罪、招降、討逆,許以便宜行一事。

大明兵取鎮江路。

戊申,方國珍復降,以為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禦海道運糧萬戶。

其兄方國璋為衢州路總管,兼防禦海道事。

是月,有兩日相蕩。

夏四月辛亥,以搠思監為中書左丞相。

丙辰,以資正院使普化為御史大夫。

丁巳,命左丞相搠思監領經筵事,中書平章政事悟良哈台、御史大夫普化並知經筵事。

庚申,以河南行省左丞卜蘭奚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魯加金紫光祿大夫。

丙寅,命阿因班太子與陝西行省辟同討均、房、南一陽一。

遼一陽一行省平章政事奇伯顏不花加大司徒。

丁卯,以陝西行台御史大夫朵朵為陝西行省左丞相,大司農咬咬為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

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分院濟寧,翰林學士承旨脫脫同知詹事院事。

壬申,命豫王阿剌忒納失裡與陝西行省辟商議軍機,從宜攻討。

己卯,命悟良哈台兼太子諭德。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壬辰,太白犯鬼宿,癸巳,亦如之。

甲午,太一陰一入斗宿。

丙申,倪文俊陷澧州路。

丁酉,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乙巳,賊寇辰州,守將和尚以鄉兵擊敗之。

六月甲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參知政事楊完者以兵守嘉興路,御張士誠。

乙丑,大明兵取便德路。

秋七月癸未,以翰林學士禿魯帖木兒為侍御史。

丁酉,太一陰一犯壘壁陣。

是月,張士誠遣兵陷杭州,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左答納失裡戰死,丞相達識帖木邇遁,楊完者及萬戶普賢奴擊敗之,復其城。

八月丙辰,奉元路判官王淵等以義兵復商州,升淵同知關商襄鄧等處宣慰司事。

己未,賊侵河南府路,參知政事洪丑驢以兵敗之。

丁卯,太一陰一犯昴宿。

庚午,倪文俊陷衡州路,元帥甄崇福戰死。

甲戌,彗星見張宿,色青白,彗指西南,長尺餘,至十二月戊午始滅。

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黃河決,山東大水。

九月庚辰,汝、穎賊李武、崔德等破潼關,參知政事述律傑戰死。

壬午,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同知樞密院事定住引兵復潼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以兵守之。

丙申,潼關復陷,伯家奴兵潰,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復以兵取之,李武、崔德敗走。

戊戌,賊陷陝州及虢州。

詔以太尉納麟復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遷行台治紹興。

是月,察罕帖木兒復陝州及虢州,復襲敗賊兵於平陸、安邑,以功由兵部尚書升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冬十月丁未,大名路有星如火,從東南流,芒尾如曳篲,墮地有聲,火焰蓬勃,久之乃息,化為石,青黑色,光瑩,形如狗頭,其斷處如新割者,命藏於庫。

壬辰,太一陰一犯井宿。

是月,詔罷太尉也先帖木兒。

十一月丙戌,以老的沙、答裡麻失裡並為詹事。

丁亥,流星大如酒杯,色青白,尾跡約長五尺餘,光明燭地,起自東北,東南行,沒於近濁,有聲如雷。

壬辰,太一陰一犯井宿。

是月,河南陷,河南廉訪副使俺普遁。

置河南廉訪司於沂州,又於沂州設分樞密院,以兵馬指揮使司隸之。

十二月,倪文俊陷岳州路,殺威順王子歹帖木兒。

湖廣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復衡州。

是歲,詔:「沿海州縣為賊所殘掠者,免田租三年。

賜高年帛。」

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駐軍於南一陽一嵩、汝等州,叛民皆降,軍勢大振。

陝西行台監察御史李尚絅上《關中形勝急論》,凡十有二事。

命大司農司屯種雄、霸二州以給京師,號京糧。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