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庚午,太一陰一犯井宿。乙亥,熒惑犯天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清史稿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五年春正月癸亥,禁濫予僧人名爵。

庚午,太一陰一犯井宿。

乙亥,熒惑犯天江。

濮州鄄城、范縣饑,賑鈔二千一百八十錠。

冀寧路交城等縣饑,賑米七千石。

桓州饑,賑鈔二千錠。

雲需府饑,賑鈔五千錠。

開平縣饑,賑米兩月。

興和寶昌等處饑,賑鈔萬五千錠。

二月庚寅,信州雨土。

甲午,太一陰一犯昴宿。

戊戌,祭社稷。

庚子,免廣海添辦鹽課萬五千引,止辦元額。

壬寅,太一陰一犯靈台。

三月辛酉,八魯剌思千戶所民被災,遣太禧宗禋院斷事官塔海發米賑之。

戊辰,灤河住冬怯憐口民饑,每戶賑糧一石、鈔二十兩。

夏四月辛卯,革興州興安縣。

癸巳,立伯顏南口過街塔二碑。

乙未,加封孝女曹娥為慧感靈孝昭順純懿夫人。

壬寅,太一陰一犯日星及房宿。

己酉,申漢人、南人、高麗人不得執軍器、弓矢之禁。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己未朔,晃火兒不剌、賽禿不剌、紐阿迭列孫、三卜剌等處六一愛一馬大風雪,民饑,發米賑之。

庚午,太一陰一犯心宿。

壬申,太一陰一犯斗宿。

丙子,太白犯昴宿。

丙戌,加封瀏一陽一州道吾山龍神崇惠昭應靈顯廣濟侯。

六月壬寅,月食。

甲辰,熒惑退入南鬥。

庚戌,汀州路長汀縣大水,平地深可三丈餘,沒民廬八百家,壞民田二百頃,戶賑鈔半錠,死者一錠。

乙卯,達達民饑,賑糧三月。

是月,沂、莒二州民饑,發糧賑糶之。

秋七月辛酉、壬戌,熒惑犯南鬥。

甲子,熒惑犯南鬥,太一陰一犯房宿。

甲戌,太白經天。

丙子,開上都、興和等處酒禁。

丁丑,封皇姊月魯公主為昌國大長公主。

戊寅,太白經天。

詔:「諸王位下官毋入常選。」

甲申,常州宜興山水出,勢高二丈,壞民廬。

乙酉,太白經天。

丙戌,太白復經天。

八月丁亥,車駕至自上都。

戊子,太白經天。

祭社稷。

己丑,太白復經天。

庚寅,宗王脫歡脫木爾各一愛一馬人民饑,以鈔三萬四千九百錠賑之。

宗王脫憐渾禿各一愛一馬人民饑,以鈔萬一千三百五十七錠賑之。

太白經天。

辛卯,太白復經天。

甲午,太一陰一犯斗宿。

丁酉,太白犯軒轅。

戊戌、己亥,太白經天。

壬寅至甲辰,太白復經天。

乙巳,太一陰一犯昴宿。

九月丁巳,沈一陽一饑,民食木皮,賑糶米一千石。

戊午,太白經天。

己未,太白復經天。

冬十月辛卯,享於太廟。

壬辰,禁倡優盛服,許男子裹青巾,婦女服紫衣,不許戴笠、乘馬。

甲午,詔命伯顏為大丞相,加元德上輔功臣之號,賜七寶玉書龍一虎金符。

己亥,熒惑犯壘壁陣。

是月,衡州饑,賑糶米五千石。

遼一陽一饑,賑米五百石。

文登、牟平二縣饑,賑糶米一萬石。

十一月丁巳,熒惑犯壘壁陣。

禁宰殺。

戊辰,開封杞縣人范孟反,偽傳帝旨,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祿帖木兒、左丞劫烈、廉訪使完者不花等,已而捕誅之。

癸酉,瑞州路新昌州雨木冰,至明年二月始解。

是月,八番順元等處饑,賑鈔二萬二十錠。

十二月辛卯,復立都水庸田使司於平江。

先是嘗置而罷,至是復立。

甲午,太一陰一犯昴宿。

癸酉,熒惑犯外屏。

是歲,敕賜曲阜宣聖廟碑。

工部樑上出芝草,一本七一莖一。

袁州饑,賑糶米五千石。

膠、密、莒、濰等州饑,賑鈔二萬錠。

六年春正月丁卯,太一陰一犯鬼宿。

甲戌,立司禋監,奉太祖、太宗、睿宗三朝御容於石佛寺。

乙亥,太一陰一犯房宿。

戊寅,追封闊兒吉思宣誠戡難翊運致美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晉寧王,謚忠襄。

是月,察忽、察罕腦兒等處馬災,賑鈔六千八百五十八錠。

邳州饑,賑米兩月。

二月甲申朔,詔權止今年印鈔。

戊子,祭社稷。

己丑,太一陰一犯昴宿。

丙申,太一陰一犯太微垣。

己亥,黜中書大丞相伯顏為河南行省左丞相,詔曰:「朕踐位以來,命伯顏為太師、秦王、中書大丞相,而伯顏不能安分,專權自恣,欺朕年幼,輕視太皇太后及朕弟燕帖古思,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

加以極刑,允合輿論。

朕念先朝之故,尚存憫恤,今命伯顏出為河南行省左丞相。

所有元領諸衛親軍並怯薛丹人等,詔書到時,即許散還。」

以太保馬札兒台為太師、中書右丞相,太尉塔失海牙為太傅,知樞密院事塔馬赤為太保,御史大夫脫脫為知樞密院事,汪家奴為中書平章政事,嶺北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為御史大夫。

增設京城米鋪,從便賑糶。

壬寅,詔:「除知樞密院事脫脫之外,諸王侯不得懸帶弓箭、環刀輒入內府。」

癸卯,太一陰一犯心宿。

乙巳,罷各處船戶提舉、廣東採珠提舉二司。

丁未,太一陰一犯羅堰。

立延徽寺,以奉寧宗祀事。

罷司禋監。

罷通州、河西務等處一抽一分按利房,大都東裡山查提領所。

戊申,熒惑犯月星。

己酉,彗星如房星大,色白,狀如粉絮,尾跡約長五寸餘。

彗指西南,漸向西北行。

是月,福寧州大水,溺死人民。

京畿五州十一縣水,每戶賑米兩月。

三月甲寅,漳州義士陳君用襲殺反賊李志甫,授君用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

乙卯,益都、般一陽一等處饑,賑之。

丙辰,赦漳、潮二州民為李志甫、劉虎仔脅從之罪,褒贈軍將死事者。

丁巳,大斡耳朵思風雪為災,馬多死,以鈔八萬錠賑之。

癸亥,四怯薛役戶饑,賑米一千石、鈔二千錠。

成宗潛邸四怯薛戶饑,賑米二百石、鈔二百錠。

以知樞密院事脫脫、御史大夫別兒怯不花、知樞密院事牙不花知經筵事,中書參議阿魯佛住兼經筵官。

太一陰一犯軒轅。

丁卯,詔賜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史惟良、御史中丞耿煥、山東廉訪使張友諒、中書參知政事許有壬上尊、束帛。

庚午,太一陰一犯房宿。

辛未,詔徙伯顏於南恩州一陽一春縣安置。

壬申,太一陰一犯南鬥。

丁丑,以治書侍御史達識帖睦邇為奎章閣大學士,翰林直學士揭傒斯為奎章閣供奉學士。

戊寅,太白犯月星。

辛巳,彗星見,自二月己酉至三月庚辰,凡三十二日。

是月,淮安路山一陽一縣饑,賑鈔二午五百錠,給糧兩月。

順德路邢台縣饑,賑鈔三千錠。

夏四月己丑,享於太廟。

庚寅,詔大天源延聖寺立明宗神御殿碑。

以同知樞密院事鐵木兒塔識為中書右丞。

丙午,詔封馬札兒台為忠王及加答剌罕之號,馬札兒台辭。

五月癸丑,禁民間藏軍器。

乙卯,監察御史普魯台言:「右丞相馬札兒台辭答剌罕及王爵名號,宜示天下,以勸廉讓。」

從之。

己未,詔以一黨一兀巴太子擒賊阿答理胡,歿於王事,追封涼王,謚忠烈。

漳州龍巖尉黃佐才獲李志甫余一黨一鄭子箕,佐才因與賊戰,妻子四十餘口皆遇害,以佐才為龍巖縣尹。

丁卯,太一陰一犯斗宿。

辛未,降鈔萬錠,給守衛宮闕內外門禁唐兀,左、右阿速,貴赤,阿兒渾,欽察等衛軍。

丙子,車駕時巡上都。

置月祭各影堂香於大明殿,遇行禮時,令省臣就殿迎香祭之。

以宦者伯不花為長寧寺卿。

是月,濟南饑,賑鈔萬錠。

六月丙申,詔撤文宗廟主,徙太皇太后不答失裡東安州安置,放太子燕帖古思於高麗,其略曰:

昔我皇祖武宗皇帝升遐之後,祖母太皇太后惑於憸慝,俾皇考明宗皇帝出封雲南。

英宗遇害,正統浸偏,我皇考以武宗之嫡,逃居朔漠,宗王大臣同心翊戴,肇啟大事,於時以地近,先迎文宗,暫總機務。

繼知天理人倫之攸當,假讓位之名,以寶璽來上,皇考推誠不疑,即授以皇太子寶。

文宗稔惡不悛,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裡牙、明裡董阿等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

歸而再御宸極,思欲自解於天下,乃謂夫何數日之間,宮車弗駕。

海內聞之,一靡一不切齒。

又私圖傳子,乃構邪言,嫁禍於八不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

祖宗大業,幾於不繼。

內懷愧慊,則殺也裡牙以杜口。

上天不佑,隨降殞罰。

叔嬸不答失裡,怙其勢焰,不立明考之塚嗣,而立孺稚之弟懿璘質班,奄復不年,諸王大臣以賢以長,扶朕踐位。

國之大政,屬不自遂者,詎能枚舉。

每念治必本於盡孝,事莫先於正名,賴天之靈。

權一奸一屏黜,盡孝正名,不容復緩,永惟鞠育罔極之恩,忍忘不共戴天之義。

既往之罪,不可勝誅,其命太常徹去脫脫木兒在廟之主。

不答失裡本朕之嬸,乃一陰一構一奸一臣,弗體朕意,僭膺太皇太后之號,跡其閨門之禍,離間骨肉,罪惡尤重,揆之大義,削去鴻名,徙東安州安置。

燕帖古思昔雖幼沖,理難同處,朕終不陷於覆轍,專務殘酷,惟放諸高麗,當時賊臣月魯不花、也裡牙已死,其以明裡董阿等明正典刑。

監察御史崔敬言燕帖古思不宜放逐,不報。

己亥,秦州成紀縣山崩地坼。

癸卯,太白晝見。

己酉,太白復晝見。

辛亥,太白晝見,夜犯歲星。

是月,濟南路歷城縣饑,賑鈔二千五百錠。

秋七月甲寅,太白晝見。

詔封微子為仁靖公,箕子為仁獻公,比干加封為仁顯忠烈公。

乙卯,奉元路盩厔縣河水溢,漂流人民。

丁巳,太白晝見。

戊午,以星文示異,地道失寧,蝗旱相仍,頒罪己詔於天下。

享於太廟。

己未,以亦憐真班為御史大夫。

庚申,太一陰一犯心宿。

壬戌至癸亥,太白晝見。

甲子,太一陰一犯羅堰。

乙丑至丙寅,太白復晝見。

丁卯,燕帖古思薨,詔以鈔一百錠備物祭之。

癸酉,太白晝見。

戊寅,命翰林學士承旨腆哈、奎章閣學士巙巙等刪修《大元通制》。

庚辰,達達之地大風雪,羊馬皆死,賑軍士鈔一百萬錠;並遣使賑怯烈干十三站,每站一千錠。

是月,禁色目人勿妻其叔母。

八月壬午,以也先帖木兒為御史大夫。

戊子,祭社稷。

是月,車駕至自上都。

九月辛亥,明裡董阿伏誅。

癸丑,加封漢張飛武義忠顯英烈靈惠助順王。

辛酉,太一陰一犯虛梁。

丙寅,詔:「今後有罪者,毋籍其妻女以配人。」

丁卯,太一陰一犯昴宿,熒惑犯歲星。

甲戌,太一陰一犯軒轅。

冬十月甲申,奉玉冊、玉寶尊皇考為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親祼太室。

庚寅,奉符、長清、元城、清平四縣饑,詔遣制國用司官驗而賑之。

辛卯,各一愛一馬人不許與常選。

壬辰,立曹南王阿剌罕、淮安王伯顏、河南王阿術祠堂。

丁酉,太白入南鬥。

己亥,太白犯斗宿。

壬寅,馬札兒台辭右丞相職,仍為太師。

以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宗正札魯忽赤鐵木兒不花為中書左丞相。

是月,河南府宜一陽一等縣大水,漂沒民廬,溺死者眾,人給殯葬鈔一錠,仍賑義倉糧兩月。

十一月甲寅,監察御史世圖爾言,宜禁答失蠻、回回、主吾人等叔伯為婚姻。

乙卯,太一陰一犯虛梁。

以親祼大禮慶成,御大明殿受群臣朝。

戊午,熒惑犯氐宿。

甲子,月食,辰星犯東鹹。

辛未,以孔克堅襲封衍聖公。

戊寅,辰星犯天罡。

是月,處州、婺州饑,以常平、義倉糧賑之。

十二月,復科舉取士制。

國子監積分生員,三年一次,依科舉例入會試,中者取一十八名。

癸未,太一陰一犯虛梁。

乙酉,太一陰一犯土公。

丁亥,熒惑犯鉤鈐。

戊子,罷天歷以後增設太禧宗禋等院及奎章閣。

乙未,熒惑犯東鹹。

戊戌,太一陰一犯明堂。

是月,東平路民饑,賑之。

寶慶路大雪,深四尺五寸。

至正元年春正月己酉朔,改元,詔曰:

朕惟帝王之道,德莫大於克孝,治莫大於得賢。

朕早歷多難,入紹大統,仰思祖宗付託之重,戰兢惕勵,於茲八年。

慨念皇考,久勞於外,甫即大命,四海觖望,夙夜追慕,不忘於懷。

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玉冊、玉寶,追上皇考曰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被服袞冕,祼於太室,式展孝誠。

十有一月六日,勉徇大禮慶成之請,御大明殿受群臣朝。

爰自去春,疇咨於眾,以知樞密院事馬札兒台為太師、右丞相,以正百官,以親萬民。

尋即控辭,養疾私第,再三諭旨,勉令就位,自春徂秋,其請益固。

朕憫其勞日久,察其至誠,不忍煩之以政,俾解機務,仍為太師。

而知樞密院事脫脫,早歲輔朕,克著忠貞,乃命為中書右丞相;宗正札魯忽赤帖木兒不花,嘗歷政一府,嘉績著聞,為中書左丞相,並錄軍國重事。

夫三公論道,以輔予德,二相總政,以弼予治,其以至元七年為至正元年,與天下更始。

甲寅,熒惑犯天江。

丁巳,享於太廟。

庚申,太一陰一犯井宿。

癸亥,詔天壽節禁屠宰六日。

辛未,太一陰一犯心宿。

癸酉,太一陰一犯斗宿。

甲戌,太白晝見,凡四日。

是月,命脫脫領經筵事。

命永明寺寫金字經一藏。

免天下稅糧五分。

湖南諸路饑,賑糶米十八萬九千七十六石。

二月戊寅,祭社稷。

己卯,太白晝見。

庚辰,太白復晝見。

辛巳,立廣福庫,罷藏珍等庫。

乙酉,濟南濱州沾化等縣饑,以鈔五萬三千錠賑之。

丙戌,太白晝見。

癸巳,太一陰一犯明堂。

乙未,加封皇姊不答昔你明惠貞懿大長公主。

是月,大都寶坻縣饑,賑米兩月。

河間莫州、滄州等處饑,賑鈔三萬五千錠。

晉州饒一陽一、阜平、安喜、靈壽四縣饑,賑鈔二萬錠。

印造至元鈔九十九萬錠、中統鈔一萬錠。

三月庚戌,罷兩淮屯田手號打捕軍役,令屬本所領之。

癸丑,命屯儲御軍於河南芍陂、洪澤、德安三處屯種。

甲寅,給還帖木兒不花宣讓王印,鎮淮西。

己未,汴梁地震。

大都路涿州范一陽一、房山饑,賑鈔四千錠。

丙子,以行省平章政事燕帖木兒就佩虎符,提調屯田。

是月,般一陽一路長山等縣饑,賑鈔萬錠。

彰德路安一陽一等縣饑,賑鈔萬五千錠。

夏四月丁丑,道州土賊蔣丙等反,破江華縣,掠明遠縣。

戊寅,彰德有赤風自西北起,晝晦如夜。

甲申,享於太廟。

丁亥,臨賀縣民被徭寇鈔掠,發義倉糧賑之。

庚寅,帝幸護聖寺。

命中書右丞鐵木兒塔識為平章政事,阿魯為右丞,許有壬為左丞。

癸巳,立富平庫,隸資正院。

復立衛候司。

丁酉,以兩浙水災,免歲辦余鹽三萬引。

己亥,立吏部司績官。

庚子,復封太師馬札兒台為忠王。

罷漷州河西務。

彰德饑,賑鈔萬五千錠。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戊申,以崇文監屬翰林國史院。

己未,罷河西務行用庫。

壬戌,月食。

是月,賑阿剌忽等處被災之民三千九百一十三戶,給鈔二萬一千七百五錠。

閏五月丁丑,改封徽州土神汪華為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

甲午,賞賜扈從明宗諸王官屬八百七人金、銀、鈔、幣各有差。

壬寅,詔刻宣文、至正二寶。

六月戊午,禁高麗及諸處民以親子為宦者,因避賦役。

戊辰,改舊奎章閣為宣文閣。

庚午,太一陰一犯井宿。

是月,揚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湧溢,溺死一千六百餘人,賑鈔萬一千八百二十錠。

秋七月己卯,享於太廟。

乙酉,太一陰一犯填星。

庚寅,太一陰一犯雲雨。

八月戊申,祭社稷。

是月,車駕至自上都。

九月庚辰,太一陰一犯建星。

壬午,賜文臣燕於拱辰堂。

己丑,冀寧路嘉禾生,異畝同穎。

壬辰,太一陰一犯鉞星,又犯井宿。

壬寅,許有壬進講明仁殿,帝悅,賜酒宣文閣中,仍賜貂裘、金織文幣。

冬十月丁未,享於太廟。

己酉,封阿沙不花順寧王,昔寶赤寒食順國公。

甲寅,中書省臣奏:「海運不給,宜令江浙行省於中政院財賦府撥賜諸人寺觀田糧,總運二百六十萬石。」

從之。

乙卯,歲星犯氐宿。

丁巳,太一陰一犯月星。

戊午,月食既。

十一月丙子,道州路賊何仁甫等反。

戊寅,彰德屬縣各添設縣尉一員。

庚辰,分吏部、禮部、兵部、刑部為二庫,戶部、工部為二庫,各設管勾一員。

己亥,太一陰一犯東井。

庚子,太一陰一犯天江。

徭賊寇邊,詔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卜班總兵討平之,定賞有差。

十二月乙卯,詔:「民年八十以上,蒙古人賜繒帛二表裡,其餘州縣,旌以高年耆德之名,免其家雜役。」

丁巳,太白犯壘壁陣。

己未,立四川安岳縣。

增設嘉興等處鹽倉。

壬戌,雲南車裡寒賽、刀等反,詔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脫脫木兒討平之。

癸亥,以在庫至元、中統鈔二百八十二萬二千四百八十八錠可支二年,住造明年鈔本。

詔革王伯顏察兒等所獻檀、景等處產金地土。

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辟捕之。

復立拱儀局。

己巳,以翰林學士承旨張起巖知經筵事。

是月,復立司禋監。

加封真定路滹沱河神為昭佑靈源侯。

二年春正月丁丑,享於太廟。

丙戌,開京師金口河,深五十尺,廣一百五十尺,役夫一十萬。

戊子,太一陰一犯明堂。

癸巳,遣翰林學士三保等代祀五嶽四瀆。

甲午,熒惑犯月星。

是月,大同饑,人相食,運京師糧賑之。

順寧保安饑,賑鈔一萬錠。

廣平磁、威州饑,賑鈔五萬錠。

降鹹平府為縣;升懿州為路,以大寧路所轄興中、義州屬懿州。

二月壬寅,頒《農桑輯要》。

戊申,祭社稷。

乙卯,李沙的偽造御寶聖旨,稱樞密院都事,伏誅。

己巳,織造明宗御容。

是月,彰德路安一陽一、臨漳等縣饑,賑鈔二萬錠。

大同路渾源州饑,以鈔六萬二千錠、糧二萬石兼賑之。

大名路饑,以鈔萬二千錠賑之。

河間路饑,以鈔五萬錠賑之。

三月戊寅,親試進士七十八人,賜拜住、陳祖仁及第,其餘出身有差。

辛巳,冀寧路饑,賑糶米三萬石。

戊子,太一陰一犯房宿。

是月,順德路平鄉縣饑,賑鈔萬五千錠。

衛輝路饑,賑鈔萬五千錠。

杭州路火災,給鈔萬錠賑之。

夏四月辛丑,冀寧路平晉縣地震,聲鳴如雷,裂地尺餘,民居皆傾。

乙巳,享於太廟。

己酉,罷雲南蒙慶宣慰司。

庚申,太一陰一犯羅堰。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甲申,太白經天。

丁亥,以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只而瓦台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東平雨雹如馬首。

六月戊申,命江浙撥賜僧道田還官徵糧,以備軍儲。

壬子,濟南山崩,水湧。

乙丑,支邦牙宣慰司。

是月,汾水大溢。

秋七月庚午,惠州路羅浮山崩。

辛未,享於太廟。

乙未,太一陰一掩太白。

丁酉,太白晝見。

己亥,慶遠路莫八聚眾反,攻陷南丹、左右兩江等處,命脫脫赤顏討平之。

立司獄司於上都,比大都兵馬司。

是月,拂郎國貢異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

八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癸卯,罷上都事產提舉司。

丙午,太白晝見。

戊申,祭社稷。

是月,冀寧路饑,賑糶米萬五千石。

九月己巳,詔遣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卜班領河南、江浙、湖廣諸軍討道州賊,平之,復平溪峒堡寨二百餘處。

辛未,車駕至自上都。

丁丑,太一陰一犯羅堰。

京城強賊四起。

戊子,太一陰一犯井宿。

是月,歸德府睢一陽一縣因黃河為患,民饑,賑糶米萬三千五百石。

冬十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癸卯,太一陰一犯建星。

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朵朵辭職侍親,不允。

丁未,享於太廟。

甲寅,太一陰一犯天關。

壬戌,詔遣官致祭孔子於曲阜。

罷織染提舉司。

甲子,杭州、嘉興、紹興、溫州、台州等路各立檢校批驗鹽引所,權免兩浙額鹽十萬引,福建余鹽三萬引。

十一月甲申,詔免雲南明年差稅。

辛卯,歲星、熒惑、太白聚於尾宿。

十二月壬寅,申服色之禁。

丙午,命中書右丞太平、樞密副使姚庸、御史中丞張起巖知經筵事。

己酉,京師地震。

辛亥,封晃火帖木兒之子徹裡帖木兒為撫寧王。

丙辰,賜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虎符,以兵討死可伐。

癸亥,阿魯、禿滿等以謀害宰臣,圖為叛逆,伏誅。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