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志第三下 五行二:元統元年五月,汴梁一陽一武縣河溢害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志第三下 五行二

清史稿

志第三下 五行二

水不潤下

元統元年五月,汴梁一陽一武縣河溢害稼。

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餘。

涇河溢,關中水災。

黃河大溢,河南水災。

泉州霖雨,溪水暴一漲,漂民居數百家。

七月,潮州大水。

二年正月,東平須城縣、濟寧濟州、曹州濟一陰一縣水災。

二月,灤河、漆河溢,永平路屬縣皆水。

瑞州路水。

三月,山東霖雨,水湧。

四月,東平、益都水。

五月,鎮江路水,宣德府大水。

六月,淮河漲,漂山一陽一縣境內民畜房舍。

九月,吉安路水。

至元元年,河決汴梁封丘縣。

二年五月,南一陽一鄧州大水。

六月,涇水溢。

八月,大都至通州霖雨,大水。

三年二月,紹興大水。

五月,廣西賀州大水害稼。

六月,衛輝一婬一雨至七月,丹、沁二河泛漲,與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餘,漂沒人民房舍田禾甚眾,民皆棲於樹木,郡守僧家奴以舟載飯食之,移老弱居城頭,日給糧餉,月餘水方退。

汴梁蘭一陽一、尉氏二縣,歸德府皆河水泛溢。

黃州及衢州常山縣皆大水。

四年五月,吉安永豐縣大水。

六月,邵武大水,城市皆洪流,漂沿溪民居殆盡。

五年六月庚戌,汀州路長汀縣大水,平地深三丈許,損民居八百家,壞民田二百頃,溺死者八千餘人。

七月,沂州沂、沭二河暴一漲,決堤防,害田稼。

邵武光澤縣大水。

常州宜興縣山水出,勢高一丈,壞民居。

六年二月,京畿五州十一縣及福州路福寧州大水。

五月甲子,慶元奉化州山崩,水湧一出平地,溺死人甚眾。

六月,衢州西安、龍游二縣大水。

庚戌,處州松一陽一、龍泉二縣積雨,水漲入城中,深丈餘,溺死五百餘人;遂昌縣尤甚,平地三丈餘。

桃源鄉山崩,壓溺民居五十三家,死者三百六十餘人。

七月壬子,延平南平縣一婬一雨,水泛漲,溺死百餘人,損民居三百餘家,壞民田二頃七十餘畝。

乙卯,奉元路盩啡縣河水溢,漂溺居民。

八月甲午,衛輝大水,漂民居一千餘家。

十月,河南府宜一陽一縣大水,漂民居,溺死者眾。

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揚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湧溢,溺死一千六百餘人。

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

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一漲,沖東西二關,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民居千餘家,溺死者無算。

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湧,溺死者無算。

五月,黃河決白茅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一陽一、汜水、河一陰一三縣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

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餘,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

東平路東阿、一陽一谷、汶上、平一陰一四縣,衢州西安縣大水。

溫州颶風大作,海水溢,漂民居,溺死者甚眾。

五年七月,河決濟一陰一,漂官民亭捨殆盡。

十月,黃河泛溢。

七年五月,黃州大水。

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而復至。

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

四月,平江、松江大水。

五月庚子,廣西山崩水湧,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餘,屋宇人畜漂沒。

壬子,寶慶大水。

乙卯,錢塘江潮比之八月中高數丈餘,沿江民皆遷居以避之。

六月己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一漲,平地深丈有五尺餘,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是月,膠州大水。

七月,高密縣大水。

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一陽一府大水。

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年五月,龍興瑞州大水。

六月乙未,霍州靈石縣雨水暴一漲,決堤堰,漂民居甚眾。

七月,汾州平遙縣汾水溢,靜江荔浦縣大水害稼。

十一年夏,龍興南昌、新建二縣大水。

安慶桐城縣雨水泛漲,花崖、龍源二山崩,沖決縣東大河,漂民居四百餘家。

七月,冀寧路平晉、文水二縣大水,汾河泛溢東西兩岸,漂沒田禾數百頃。

河決歸德府永城縣,壞黃陵岡岸。

靜江路大水,決南北二陡渠。

十二年六月,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一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

七月,衢州西安縣大水。

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

七月丁卯,泉州海水日三潮。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民居,溺死三百餘人。

秋,薊州大水。

十五年六月,荊州大水。

十六年,河決鄭州河一陰一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

山東大水。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

秋,薊州四縣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廣東惠州、廣西四縣、賀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水。

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

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

七月,益都路壽光縣、膠州高密縣水。

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

東平須城、東阿、平一陰一三縣河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

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籞水溢,深四丈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

秋七月,汾州介休縣汾水溢。

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

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裡,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里亦如之。

至正二十年十一月,汴梁原武、滎澤二縣黃河清三日。

二十一年十一月,河南孟津縣至絳州垣曲縣二百里河清七日,新安縣亦如之。

十二月,冀寧路石州河水清,至明年春冰泮,始如故。

二十四年夏,衛輝路黃河清。

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結凍如琉璃。

七年八月,衛輝隕霜殺稼。

九年三月,溫州大雪。

十年春,彰德大寒,近清明節,雨雪三尺,民多凍餒而死。

十一年三月,汴梁路鈞州大雷雨雪,密縣平地雪深三尺餘。

十三年秋,邵武光澤縣隕霜殺稼。

二十三年三月,東平路須城、東河、一陽一谷三縣隕霜殺桑,廢蠶事。

八月,鈞州密縣隕霜殺菽。

二十七年三月,彰德大雪,寒甚於冬,民多凍死。

五月辛巳,大同隕霜殺麥。

秋,冀寧路徐溝、介休二縣雨雪。

十二月,奉元路咸寧縣井水冰。

二十八年四月,奉元隕霜殺菽。

元統元年三月戊子,紹興蕭山縣大風雨雹,拔木僕屋,殺麻麥,斃傷人民。

二年二月甲子,塞北東涼亭雨雹。

至元元年七月,西和州、徽州雨雹。

二年八月甲戌朔,高郵寶應縣大雨雹。

是時,淮、浙皆旱,唯本縣瀕河,田禾可刈,悉為雹所害,凡田之旱者無一雹及之。

四年四月癸巳,清州八里塘雨雹,大過於拳,其狀有如龜者,有如小兒形者,有如獅象者,有如環玦者,或橢如一卵一,或圓如彈,玲瓏有竅,色白而堅,長老云:「大者固常見之,未有奇狀若是也。」

至正二年五月,東平路東阿縣雨雹,大者如馬首。

三年六月,東平一陽一谷縣雨雹。

六年二月辛未,興國路雨雹,大如馬首,小者如雞子,斃禽畜甚眾。

五月辛卯,絳州雨雹,大者二尺餘。

八年四月庚辰,鈞州密縣雨雹,大如雞子,傷麥禾。

龍興奉新縣大雨雹,傷禾折木。

八月己卯,益都臨淄縣雨雹,大如杯盂,野無青草,赤地如赭。

九年二月,龍興大雨雹。

十年五月,汾州平遙縣雨雹。

十一年四月乙巳,彰德雨雹,大者如斧,時麥熟將刈,頃刻亡失,田疇堅如築場,無秸粒遺留者,地廣三十里,長百有餘裡,樹木皆如斧所劈,傷行人、斃禽畜甚眾。

五月癸丑,文水縣雨雹。

十三年四月,益都高苑縣雨雹,傷麥禾及桑。

十四年六月,薊州雨雹。

十七年四月,濟南大風雨雹。

十九年四月,莒州蒙一陰一縣雨雹。

五月,通州及益都臨朐縣雨雹害稼。

二十年五月,薊州遵化縣雨雹終日。

二十一年五月,東平雨雹害稼。

二十二年八月,南雄雨雹如桃李實。

二十三年五月,鄜州宜君縣雨雹,大如雞子,損豆麥。

七月,京師及隰州永和縣大雨雹害稼。

二十五年五月,東昌聊城縣雨雹,大如拳,小者如雞子,二麥不登。

二十六年六月,汾州平遙縣雨雹。

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永州城中晝晦,雞棲於塒,人舉燈而食,既而大雨雹,逾時方明。

五月,益都大雷雨雹。

七月,冀寧徐溝縣大風雨雹,拔木害稼。

二十八年六月,慶一陽一府雨雹,大如盂,小者如彈丸,平地厚尺餘,殺苗稼,斃禽一獸。

至正三年秋,興國路永興縣雷,擊死糧房貼書尹章於縣治。

時方大旱,有硃書在其背云:「有旱卻言無旱,無災卻道有災,未庸殲厥渠魁,且擊庭前小吏。」

七年五月庚戌,台州路黃巖州海濱無雲而雷。

冬,衛輝路天鼓鳴。

十年六月戊申,廣西臨桂縣無雲而雷,震死邑民廖黃達。

十二月庚子,汾州孝義縣雷雨。

十一年十二月,台州大雨震電。

十二年三月丙午,寧國路無雲而雷。

十三年十二月庚戌,京師無雲而雷,少頃有火墜於東南。

懷慶路河內縣及河南府天鼓鳴於西北。

是日懷慶之修武、潞州之襄垣縣皆無雲而雷,聲震天地。

是月,汾州雷雨。

十四年十二月,孝義縣雷雨。

十九年十二月,台州大雷電。

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溫州樂清縣雷。

二十七年正月乙未夜,晉寧路絳州天鼓鳴空中,如聞戰鬥之一聲。

十月,奉元路雷電。

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京師大雨,有魚隨雨而落,長尺許,人取而食之。

至元五年六月庚戌,汀州長汀縣山蛟出,大雨驟至,平地湧水,深三丈餘,漂沒民居八百餘家,壞田二百餘頃。

至正十七年六月癸酉,溫州有龍斗於樂清江中,颶風大作,所至有光如球,死者萬餘人。

八月癸丑,祥符縣西北有青白二龍見,若相鬥之勢,良久而散。

二十三年正月甲辰,廣西貴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長四尺許,軍民聚觀而殺之。

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有黃龍見於咸寧井中。

二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寢殿新甃井成,有龍自井而出,光焰爍人,宮人震懾仆地。

又宮牆外長慶寺所掌成宗斡耳朵內大槐樹,有龍纏繞其上,良久飛去,樹皮皆剝。

七月,益都臨朐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懷仁縣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綰結,可載數車。

至正三年秋,建寧浦城縣民家豕生豚,二尾八足。

十五年,鎮江民家豕生豚如象形。

二十四年正月,保德州民家豕生豚,一首二身八蹄二尾。

至元元年正月,廣西師宗州軿生妻適和,一產三男。

汴梁祥符縣市中一乞丐婦人,忽生髭鬚。

至正九年四月,棗一陽一民張氏婦生男,甫及週歲,長四尺許,容貌異常,皤腹擁腫,見人輒嬉笑,如世俗所畫布袋和尚雲。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民王馬駒妻趙氏,一產三男。

六月,毫家務李閏妻張氏,一產三男。

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風自西北來,忽變為黑,晝晦如夜。

十三年冬,袁州路每日暮,有黑氣環繞郡城。

十七年正月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

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師黑霧,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火不炎上

元統元年六月甲申,杭州火。

至正元年四月辛卯,台州火。

乙未,杭州火,燔官捨民居公廨寺觀,凡一萬五千七百餘間,死者七十有四人。

二年四月,杭州又火。

六年八月己巳,延平路火,燔官捨民居八百餘區,死者五人。

十年,興國路自春及夏,城中火災不絕,日數十起。

二十年,惠州路城中火災屢見。

二十三年正月乙卯夜,廣西貴州火,同知州事韓帖木不花、判官高萬章及家人九口俱死焉,居民死者三百餘人,牛五十頭,馬九匹,公署、倉庫、案牘焚燒皆盡。

二十八年二月癸卯,京師武器庫災。

己巳,陝西有飛火自華山下,流入張良弼營中,焚兵庫器仗。

六月甲寅,大都大聖壽萬安寺災。

是日未時,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東鰲魚口火焰出,佛身上亦火起。

帝聞之泣下,亟命百官救護,唯東西二影堂神主及寶玩器物得免,余皆焚燬。

此寺舊名白塔,自世祖以來,為百官習儀之所,其殿陛闌楯一如內庭之制。

成宗時,置世祖影堂於殿之西,裕宗影堂於殿之東,月遣大臣致祭。

至元六年冬,京師無雪。

至正八年九月,奉元路桃杏花。

十四年八月,冀寧路榆次縣桃李花。

十五年十一月,汾州介休縣桃杏花。

十七年十一月,汾州桃杏花。

至正十一年十月,衢州東北雨米如黍。

十一月,建寧浦城縣雨黑子如稗實;邵武大雨震電,雨黑黍如蘆穄,信州雨黑黍;鄱一陽一縣雨菽豆。

郡邑多有,民皆取而食之。

十六年六月,彰德路葦葉順次倚疊而生,自編成若旗幟,上尖葉聚粘如槍,民謠云:「葦生成旗,民皆流離;葦生成槍,殺伐遭殃。」

又有黍自生成文,紅秸黑字,其上節云「天下太平」,其下節云「天下刀兵」。

十八年,處州山谷中小竹結實如小麥,饑民採食之。

二十一年,明州象山縣竹穗生實如小米,可食。

至正十一年,廣西慶遠府有異禽雙飛,見於述昆鄉,飛鳥千百隨之,蓋鳳凰雲。

其一飛去,其一留止者,為僮人射死,首長尺許,一毛一羽五色,有藏之以獻於帥府者,久而其色鮮明如生雲。

五月,興國有大一鳥百餘,飛至郡西白朗山顛,狀如人立,去而復至者數次。

十九年,京師鴟鴞夜鳴達旦,連月乃止,有杜鵑啼於城中,居庸關亦如之。

二十七年三月丁丑朔,萊州招遠縣大社裡黑風大起,有大一鳥自南飛至,其色蒼白,展翅如席,狀類鶴,俄頃飛去,遺下粟、黍、稻、麥、黃黑豆、蕎麥於張家屋上,約數升許,是歲大稔。

元統二年正月庚寅朔,河南省雨血。

是日眾官晨集,忽聞燔柴煙氣,既而黑霧四塞,咫尺不辨,腥穢一逼一人,逾時方息。

及行禮畢,日過午,驟雨隨至,沾灑堊牆及裳衣皆赤。

至元四年四月辛未,京師雨紅沙,晝晦。

至正五年四月,鎮江丹一陽一縣雨紅霧,草木葉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紅色。

十三年三月丙戌,彰德路西南,有火自天而下,如在城外,覓之無有。

十二月庚戌,潞州襄垣縣有火墜於東南。

十四年,衛輝路有天光見於西方。

十二月辛卯,絳州有紅氣,起自北方,蔽天幾半,移時方散。

十五年春,薊州雨血。

十八年三月辛丑夜,大同路有黑氣蔽於西方,聲如雷然。

俄頃,有雲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見火光,以物觸地,輒有火起,至夜半,空中如有兵戈相擊之一聲。

二十一年七月己巳,冀寧路忻州西北,有赤氣蔽空如血,逾時方散。

八月壬午,棣州夜半有赤氣亙天,起西北至於東北。

癸未,彰德西北,夜有紅氣亙天,至明方息。

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氣蔽天,直過天庭,自東而西,移時方散,如是者三。

十月癸巳昧爽,絳州有紅氣見於北方,如火。

二十三年三月壬戌,大同路夜有赤氣亙天,中侵北斗。

六月丁巳,絳州日暮有紅光見於北方,如火,中有黑氣相雜,又有白虹二,直衝北斗,逾時方散。

庚申,晉寧路北方,日暮天赤,中有白氣如虹者三,一貫北斗,一貫北極,一貫天潢,至夜分方滅。

八月丙辰,忻州東北,夜有赤氣亙天,中有白色如蛇形,徐徐而行,逾時方散。

十月丙申朔,大名路向青、齊一方,有赤氣照耀千里。

二十四年九月癸酉,冀寧平晉縣西北方,至夜天紅半壁,有頃,從東而散。

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裡透徹,如鍛鐵初出於爐,頂上有光焰迸發,自二更至五更乃止。

癸卯、甲辰,亦如之。

先是,河北有童謠云:「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兒紅,硃衣人作主人公。」

七月癸酉,京師赤氣滿天,如火照人,自寅至辰,氣焰方息。

至元元年十二月,芝草生於荊門州當一陽一縣覆船山,一本五干,高尺有二寸,一本二干,高五寸有半,干皆兩岐;二本相依附,扶疏瑰奇,如珊瑚枝,其高者結為華蓋慶雲之狀。

五年秋,芝草生於中書工部之屋樑,一本七干。

木不曲直

至元五年十一月癸酉,瑞州路新昌州雨木冰,至明年二月壬寅冰始解。

至正四年正月,汴梁路鄭州尉氏、洧川、河一陰一三縣及龍興靖安縣雨木冰。

十一月,東平雨木冰。

十二年九月壬午,冀寧保德州雨木冰。

十四年冬,龍興雨木冰。

二十五年二月辛亥,汴梁雨木冰,狀如樓閣、人物、冠帶、鳥獸、花卉,百態具備,羽幢珠葆,彌望不絕,凡五日始解。

至正三年夏,上都、大都桑果葉,皆有黃色龍文。

九年秋,奉元桃杏實。

十二年五月,汴梁祥符縣椿樹結實如木瓜。

十六年七月,彰德李樹結實如小黃瓜。

民謠云:「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二十一年,明州松樹結實,其大有盈尺者。

八月,汴梁祥符縣邑中樹木,一夕皆有濕泥塗之。

至元二年五月乙卯,南一陽一鄧州大霖雨,自是日至於六月甲申乃止。

三年六月,衛輝路一婬一雨。

至正二年秋,彰德路霖雨。

三年四月至七月,汴梁路滎澤縣,鈞州新鄭、密縣霖雨害稼。

四年夏,汴梁蘭一陽一縣,許州長葛、郾城、襄城,睢州,歸德府亳州之鹿邑,濟寧之虞城一婬一雨害蠶麥,禾皆不登。

八月,益都霖雨,饑民有相食者。

五年夏秋,汴梁祥符、尉氏、洧川,鄭州、鈞州、亳州久雨害稼,二麥禾豆俱不登。

河間路一婬一雨,妨害鹽課。

八年五月,京師大霖雨,都城崩圮。

鈞州新鄭縣一婬一雨害麥。

九年七月,高唐州大霖雨,壞官署民居。

歸德府一婬一雨浹十旬。

十年二月,彰德路大雨害麥。

二十年七月,益都高苑縣、陝州黽池縣大雨害稼。

二十三年七月,懷慶路河內、修武、武陟三縣及孟州一婬一雨害稼。

二十四年秋,密州安丘縣大雨。

二十五年秋,密州安丘縣,潞州,汴梁許州及鈞州之密縣一婬一雨害稼。

二十七年秋,彰德路一婬一雨。

至正六年八月,龍興進賢縣甘露降。

二十年十月,國子學大成殿松柏樹有甘露降其上。

至正十年春,麗正門樓斗栱內,有人伏其中,不知何自而至,遠近聚觀之。

門尉以白留守,達於都堂,上聞,有旨令取岸法司鞫問。

但雲薊州人,問其姓名,詰其所從來,皆惘若無知,唯妄言禍福而已,乃以不應之罪笞之,忽不知所在。

至正二十年八月,慶一陽一,延安,寧、安等州野鼠食稼,初由鶉一卵一化生,既成一牝一牡,生育日滋,百畝之田,一夕俱盡。

二十六年,泗州瀕淮兩岸,有灰黑色鼠,暮夜出一穴一,成群覆地食禾。

金不從革

至正十年正月甲戌,棣州白晝空中有聲自西北而來,距州二十里隕於地,化為石,其色黑,微有金星散佈其上。

有司以進,遂藏之司天監。

十一月冬至夜,陝西耀州有星墜於西原,光耀燭地,聲如雷鳴者三,化為石,形如斧,一面如鐵,一面如錫,削之有屑,擊之有聲。

十六年冬十一月,大名路大名縣有星如火,自東南流,尾如曳篲,墜入於地,化為石,青黑光瑩,狀如狗頭,其斷處類新割者。

有司以進,太史驗視云「天狗也」,命藏於庫。

十九年四月己丑,建寧路甌寧縣有星墜於營山前,其聲如雷,化為石。

二十三年六月庚戌,益都臨朐縣龍山有星墜入於地,掘之深五尺,得石如磚,褐色,上有星如銀,破碎不完。

至正九年,龍興靖安縣山石迸裂,湧水,人多死者。

十年三月,慶元奉化州南山石突開,其碎而大者,有山川人物禽鳥草木之文。

二十七年六月丁卯,沂州東蒼山有巨石,大如屋,崩裂墜地,聲震如雷。

七月丙戌,廣西靈川縣臨江石崖崩。

元統元年夏,紹興旱,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

淮東、淮西皆旱。

二年三月,湖廣旱,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

四月,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

秋,南康旱。

至元元年夏,河南及邵武大旱。

二年,蘄州、黃州、浙東衢州、婺州、紹興、江東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陝西皆旱。

是年四月,黃州黃岡縣周氏婦產一男即死,狗頭人身,鹹以為旱魃雲。

六年夏,廣東南雄路旱,自二月不雨至於五月,種不入土。

至正二年,彰德、大同二郡及冀寧平晉、榆次、徐溝縣,汾州孝義縣,忻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

秋,衛輝大旱。

三年秋,興國大旱。

四年,福州大旱,自三月不雨至於八月。

興化、邵武、鎮江及湖南之桂一陽一皆旱。

五年,曹州禹城縣大旱。

夏,膠州高密縣旱。

六年,鎮江及慶元奉化州旱。

七年,懷慶、衛輝、河東及鳳翔之岐山、汴梁之祥符、河南之孟津皆大旱。

八年三月,益都臨淄縣大旱。

五月,四川旱。

十年夏秋,彰德旱。

十一年,鎮江旱。

十二年,蘄州、黃州大旱,人相食。

浙東紹興旱。

台州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

十三年,蘄州、黃州及浙東慶元、衢州、婺州,江東饒州,江西龍興、瑞州、建昌、吉安,廣東南雄,湖南永州、桂一陽一皆大旱。

十四年,懷慶河內縣、孟州,汴梁祥符縣,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寶慶,廣西梧州皆大旱。

祥符旱魃再見,泉州種不入土,人相食。

十五年,衛輝大旱。

十六年,婺州、處州皆大旱。

十八年春,薊州旱。

莒州、濱州、般一陽一淄川縣、霍州、鄜州、鳳翔岐山縣春夏皆大旱。

莒州家人自相食,岐山人相食。

十九年,晉寧、鳳翔,廣西梧州、象州皆大旱。

二十年,通州旱。

汾州介休縣自四月至秋不雨。

廣西賓州大旱,自閏五月不雨至於八月。

二十二年,河南洛一陽一、孟津、偃師三縣大旱,人相食。

二十三年,山東濟南、廣西賀州皆大旱。

至元五年八月,京師童謠云:「白雁望南飛,馬札望北跳。」

至正五年,淮、楚間童謠云:「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

十年,河南、北童謠云:「石人一隻眼,挑一動黃河天下反。」

十五年,京師童謠云:「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

此皆詩妖也。

至元三年,郡邑皆相傳朝廷欲括童一男一女,於是市井鄉里競相嫁娶,倉卒成言,貧富長幼多不得其宜者,此民訛也。

至正十年,彰德境內狼狽為害,夜如人形,入人家哭,就人懷抱中取小兒食之。

二十三年正月,福州連江縣有虎入於縣治。

二十四年七月,福州白晝獲虎於城西。

至元二年七月,黃州蝗。

三年六月,懷慶、溫州、汴梁一陽一武縣蝗。

五年七月,膠州即墨縣蝗。

至正四年,歸德府永城縣及亳州蝗。

十七年,東昌茌平縣蝗。

十八年夏,薊州、遼州、濰州昌邑縣、膠州高密縣蝗。

秋,大都、廣平、順德及濰州之北海、莒州之蒙一陰一、汴梁之陳留、歸德之永城皆蝗。

順德九縣民食蝗,廣平人相食。

十九年,大都霸州、通州,真定,彰德,懷慶,東昌,衛輝,河間之臨邑,東平之須城、東阿、一陽一谷三縣,山東益都、臨淄二縣,濰州、膠州、博興州,大同、冀寧二郡,文水、榆次、壽一陽一、徐溝四縣,沂、汾二州,及孝義、平遙、介休三縣,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霍州趙城、靈石二縣,隰之永和,沁之武鄉,遼之榆社、奉元,及汴梁之祥符、原武、鄢陵、扶溝、杞、尉氏、洧川七縣,鄭之滎一陽一、汜水,許之長葛、郾城、襄城、臨穎,鈞之新鄭、密縣,皆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

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干而積之。

又罄,則人相食。

七月,淮安清河縣飛蝗蔽天,自西北來,凡經七日,禾稼俱盡。

二十年,益都臨朐、壽光二縣,鳳翔岐山縣蝗。

二十一年六月,河南鞏縣蝗,食稼俱盡。

七月,衛輝及汴梁滎澤縣、鄭州蝗。

二十二年秋,衛輝及汴梁開封、扶溝、洧川三縣,許州及鈞之新鄭、密二縣蝗。

二十五年,鳳翔岐山縣蝗。

元統二年六月,彰德雨白一毛一,俗呼云「老君髯」。

民謠曰:「天雨氂,事不齊。」

至元三年三月,彰德雨一毛一,如線而綠,俗呼云「菩薩線」。

民謠云:「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

六年七月,延安路鄜州雨白一毛一,如馬鬃,所屬邑亦如之。

至正十三年四月,冀寧榆次縣雨白一毛一,如馬鬃。

七月,泉州路雨白絲。

十八年五月,益都雨白氂。

十九年三月,興化路連日雨氂。

二十五年五月甲子,京師雨氂,長尺許,如馬鬃。

二十七年五月,益都雨白氂。

至元四年八月丁丑,京師白虹亙天。

至正二十二年,京師有白氣如小索,起危宿,長五百丈,掃太微。

二十四年六月癸卯,冀寧路保德州三星晝見,有白氣橫突其中。

二十六年三月丁亥,白虹五道亙天,其第三道貫日。

又氣橫貫東南,良久乃滅。

二十七年五月,大名路有白氣二道。

二十八年閏七月乙丑,冀寧文水縣有白虹貫日,自東北直繞西南,雲影中似日非日,如鏡者三,色青白,逾時方沒。

稼穡不成

元統元年夏,兩淮大饑。

二年春,淮西饑。

七月,池州饑。

十一月,濟南、萊蕪縣饑。

至元元年春,益者路沂水、日照、蒙一陰一、莒四縣及龍興路饑。

夏,京師饑。

是歲,沅州、道州、寶慶及邵武、建寧饑。

二年,順州及淮西安豐,浙西松江,浙東台州,江西江、撫、袁、瑞,湖北沅州盧一陽一縣饑。

三年,大都及濟南、蘄州、杭州、平江、紹興、溧一陽一、瑞州、臨江饑。

五年,上都開平縣、桓州,興和寶昌州,濮州之鄄城,冀寧之交城,益都之膠、密、莒、濰四州,遼東沈一陽一路,湖南衡州,江西袁州,八番順元等處皆饑。

六年,順德之邢台,濟南之歷城,大名之元城,德州之清平,泰安之奉符、長清,淮安之山一陽一等縣,歸德邳州,益都、般一陽一、處州、婺州四郡皆饑。

至正元年春,京畿州縣、真定、河間、濟南及湖南饑。

夏,彰德及溫州饑。

二年,保德州大饑。

三年,衛輝、冀寧、忻州大饑,人相食。

四年,霸州大饑,人相食。

東平路東阿、一陽一谷、汶上、平一陰一四縣皆大饑。

冬,保定、河南饑。

五年春,東平路須城、東阿、一陽一谷三縣及徐州大饑,人相食。

夏,濟南、汴梁、河南、邠州、瑞州、溫州、邵武饑。

六年五月,陝西饑。

七年,彰德、懷慶、東平、東昌、晉寧等處饑。

九年春,膠州大饑,人相食。

鈞州新鄭、密縣饑。

十四年春,浙東台州,江東饒,閩海福州、邵武、汀州,江西龍興、建昌、吉安、臨江,廣西靜江等郡皆大饑,人相食。

十七年,河南大饑。

十八年春,莒州蒙一陰一縣大饑,斗米金一斤。

冬,京師大饑,人相食,彰德、山東亦如之。

十九年正月至五月,京師大饑,銀一錠得米僅八斗,死者無算。

通州民劉五殺其子而食之。

保定路莩死盈道,軍士掠孱弱以為食。

濟南及益都之高苑,莒之蒙一陰一,河南之孟津、新安、黽池等縣皆大饑,人相食。

二十一年,霸州饑,民多莩死。

至正四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

五年春夏,濟南大疫。

十二年正月,冀寧保德州大疫。

夏,龍興大疫。

十三年,黃州、饒州大疫。

十二月,大同路大疫。

十六年春,河南大疫。

十七年六月,莒州蒙一陰一縣大疫。

十八年夏,汾州大疫。

十九年春夏,鄜州並原縣,莒州沂水、日照二縣及廣東南雄路大疫。

二十年夏,紹興山一陰一、會稽二縣大疫。

二十二年,又大疫。

至正元年七月,廣西雷州颶風大作,湧潮水,拔木害稼。

二年十月,海州颶風作,海水漲,溺死人民。

十三年五月乙丑,潯州颶風大作,壞官捨民居,屋瓦門扉皆飄揚七里之外。

十四年七月甲子,潞州襄垣縣大風拔木偃禾。

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大風拔木,六畜皆鳴,人持槍矛,忽生火焰,抹之即無,搖之即有。

二十四年,台州路黃巖州海溢,颶風拔木,禾盡偃。

二十七年三月庚子,京師有大風,起自西北,飛砂揚礫,昏塵蔽天,逾時,風勢八面俱至,終夜不止,如是者連日。

自後,每日寅時風起,萬竅爭鳴,戌時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

至正三年六月,梧州青蟲食稼。

十年七月,同州蟲食稼,郡守石亨祖禱於玄妙觀,寒雨三日,蟲盡死。

十九年五月,濟南章丘、鄒平二縣蝻,五穀不登。

二十二年春,衛輝路螟。

六月,萊州膠水縣虸蚄生。

七月,掖縣虸蚄生,害稼。

二十三年六月,寧海文登縣虸蚄生。

七月,萊州招遠、萊一陽一二縣及登州、寧海州虸蚄生。

至正九年三月,陳州楊家莊上牛生黃犢,火光滿室,麻頂綠角,間生綠一毛一,不食一乳一,二日而死。

十年秋,襄一陽一車城民家牛生犢,五足,前三後二。

十六年春,汴梁祥符縣牛生犢,雙首,不及二日死。

二十八年五月,東昌聊城縣錢鎮撫家牛生黃犢,六足,前二後四。

至元五年二月,信州雨土。

至正三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風霾盡晦。

二十六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黃霧四塞。

元統元年八月,鞏昌、徽州山崩。

九月庚申,秦州山崩。

十月丙寅,鳳州山崩。

十一月丙申,鞏昌成紀縣地裂山崩。

癸卯,安慶灊山縣地震。

辛亥,秦州地裂山崩。

十二月,饒州德興縣,余干、樂平二州地震。

二年五月,信州地震。

八月辛未,京師地震。

雞鳴山崩,陷為池,方百里,人死者眾。

至元元年十一月壬寅,興國路地震。

十二月丙子,安慶路地震,所屬宿松、太湖、灊山三縣同時俱震。

廬州、蘄州、黃州亦如之。

是月,饒州亦地震。

二年正月乙丑,宿松地震。

五月壬申,秦州山崩。

三年八月辛巳夜,京師地震。

壬午,又大震,損太廟神主;西湖寺神御殿壁僕,祭器皆壞。

順州、龍慶州及懷來縣皆以辛巳夜地震,壞官民房舍,傷人及畜牧。

宣德府亦如之,遂改為順寧雲。

四年春,保安州及瑞州路新昌州地震。

六月,信州路靈山裂。

七月己酉,保安州地大震。

丙辰,鞏昌府山崩。

八月丙子,京師地震,日凡二三,至乙酉乃止。

密州安丘縣地震。

六年六月己亥,秦州成紀縣山崩地裂。

至正元年二月,汴梁路地震。

二年四月辛丑,冀寧路平晉縣地震,聲如雷鳴,裂地尺餘,民居皆傾仆。

七月,惠州雨水,羅浮山崩,凡二十七處,壞民居,塞田澗。

十二月己酉,京師地震。

三年二月,鈞州新鄭、密縣地震。

六月乙巳,秦州秦安縣南坡崩裂,壓死人畜。

七月戊辰,鞏昌山崩,人畜死者眾。

十二月,膠州及屬邑高密地震。

四年八月,莒州蒙一陰一縣地震。

十二月,東平路東阿、一陽一谷、平一陰一三縣及漢一陽一地震。

五年春,薊州地震,所領四縣及東平汶上縣亦如之。

十二月乙丑,鎮江地震。

六年二月,益都路益都、昌樂、壽光三縣,濰州北海縣、膠州即墨縣地震。

三月,高苑縣地震,壞民居。

六月,廣州增城縣羅浮山崩,水湧溢,溺死百餘人。

九月戊午,邵武地震。

翌日,地中有聲如鼓,夜復如之。

七年二月,益都臨淄、臨朐,濰州之昌邑、膠州之高密、濟南之棣州地震。

三月,東平路東阿、一陽一谷、平一陰一三縣地震,河水動搖。

五月,臨淄地又震,七日乃止。

河東地坼泉一湧,崩城陷屋,傷人民。

十一月,鎮江丹一陽一縣地震。

九年六月,台州地震。

七月庚寅,泉州大風雨。

永春縣南象山崩,壓死者甚眾。

十年,冀寧徐溝縣地震。

五月甲子,龍興寧州大雨,山崩數十處。

丙寅,瑞州上高縣蒙山崩。

十月乙酉,泉州安溪縣侯山鳴。

十一年四月,冀寧路汾、忻二州,文水、平晉、榆次、壽一陽一四縣,晉寧遼州之榆社,懷慶河內、修武二縣及孟州皆地震,聲如雷霆,圮房屋,壓死者甚眾。

八月丁丑,中興路公安、松滋、枝江三縣,峽、荊門二州地震。

十二年二月丙戌,霍州靈石縣地震。

閏三月丁丑,陝西地震,莊一浪一、定西、靜寧、會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沒廬舍,有不見其跡者。

會州公廨牆圮,得一弩一五百餘張,長丈餘,短者九尺,人莫能開挽。

十月丙午,霍州趙城縣霍山崩,湧石數里,前三日,山鳴如雷,禽一獸驚散。

十三年三月,莊一浪一、定西、靜寧、會州地震。

七月,汾州白彪山坼。

十四年四月,汾州介休縣地震,泉一湧。

七月,孝義縣地震。

十一月,寧國路地震,所領寧國、旌德二縣亦如之。

淮安路海州地震。

十二月己酉,紹興地震。

十五年四月,寧國敬亭、麻姑、華一陽一諸山崩。

六月丁丑,冀寧保德州地震。

十六年春,薊州地震,凡十日,所領四縣亦如之。

六月,雷州地大震。

十七年十月,靜江路東門地陷,城東石山崩。

十二月丁酉,慶元路象山縣鵝鼻山崩,有聲如雷。

十八年二月乙亥,冀寧臨州地震。

五月,益都地震。

十九年正月甲午,慶元地震。

二十年二月,延平順昌縣地震。

二十二年三月,南雄路地震。

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台州地震。

二十五年十月壬申,興化路地震,有聲如雷。

二十六年三月,海州地震如雷,贛榆縣吳山崩。

六月,汾州介休縣地震。

紹興山一陰一縣臥龍山裂。

七月辛亥,冀寧路徐溝縣,石、忻、臨三州,汾之孝義、平遙二縣同日地震,有壓死者。

丙辰,泉州同安縣大雷雨,三秀山崩。

是月,河南府鞏縣大霖雨,地震山崩。

十一月辛丑,華州蒲城縣洛岸崩,壅水,絕流三日。

十二月庚午,華州之蒲城縣洛水和順崖崩,其崖戴石,有巖一穴一可居,是日壓死辟亂者七十餘人。

二十七年五月,山東地震。

六月,沂州山石崩裂,有聲如雷。

七月丙戌,靜江靈川縣大藏山石崖崩。

十月丙辰,福州雷雨,地震。

十二月庚午,又震,有聲如雷。

二十八年六月,冀寧文水、徐溝二縣,汾州孝義、介休二縣,臨州、保德州,隰之石樓縣及陝西皆地震。

十月辛巳,陝西地又震。

至元四年五月,彰德臨彰縣麥秀兩岐,有三穗者。

至正元年,延平順昌縣嘉禾生,一一莖一五穗。

冀寧太原縣有嘉禾,異畝同穎。

三年八月,晉寧臨汾縣嘉禾生,有五穗至八穗者。

十年,彰德路穀麥雙穗。

十六年,大同路秦城鄉嘉禾生,一一莖一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異一莖一而同穗者。

二十六年五月,洛一陽一縣康家莊有瑞麥,一一莖一四穗雙穗三穗者甚眾。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