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傳第十二: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稿》列傳第十二

清史稿

列傳第十二

○賽典赤贍思丁子納速剌丁 忽辛附

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

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

太祖西征,贍思丁率千騎以文豹白鶻迎降,命入宿衛,從征伐,以賽典赤呼之而不名。

太宗即位,授豐淨雲內三州都達魯花赤;改太原、平一陽一二路達魯花赤;入為燕京斷事官。

憲宗即位,命同塔剌渾行六部事,遷燕京路總管,多惠政,擢採訪使。

帝伐蜀,賽典赤主饋餉,供億未嘗闕乏。

世祖即位,立十路宣撫司,擢燕京宣撫使。

中統二年,拜中書平章政事,皆降制獎諭。

至元元年,置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出為平章政事。

蒞官三年,增戶九千五百六十五、軍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五、鈔六千二百二十五錠、屯田糧九萬七千二十一石,撙節和買鈔三百三十一錠。

中書以聞,詔賞銀五千兩,仍命陝西五路四川行院大小辟屬並聽節制。

七年,分鎮四川,宋將昝萬壽擁強兵守嘉定,與賽典赤軍對壘,一以誠意待之,不為侵掠,萬壽心服。

未幾,賽典赤召還,萬壽請置酒為好,左右皆難之,賽典赤竟往不疑。

酒至,左右復言未可飲,賽典赤笑曰:「若等何見之小耶。

昝將軍能毒我,其能盡毒我朝之人乎!」萬壽歎服。

八年,有旨:大軍見圍襄一陽一,各道宜進兵以牽制之。

於是賽典赤偕鄭鼎率兵水陸並進,至嘉定,獲宋將二人,順流縱筏,斷其浮橋,獲戰艦二十八艘。

尋命行省事於興元,專給糧餉。

十一年,帝謂賽典赤曰:「雲南朕嘗親臨,比因委任失宜,使遠人不安,欲選謹厚者撫治之,無如卿者。」

賽典赤拜受命,退朝,即訪求知雲南地理者,畫其山川城郭、驛捨軍屯、夷險遠近為圖以進,帝大悅,遂拜平章政事,行省雲南,賜鈔五十萬緡、金寶無算。

時宗王脫忽魯方鎮雲南,惑於左右之言,以賽典赤至,必奪其權,具甲兵以為備。

賽典赤聞之,乃遣其子納速剌丁先至王所,請曰:「天子以雲南守者非人,致諸國背叛,故命臣來安集之,且戒以至境即加撫循,今未敢專,願王遣一人來共議。」

王聞,遽罵其下曰:「吾幾為汝輩所誤!」明日,遣親臣撒滿、位哈乃等至,賽典赤問以何禮見,對曰:「吾等與納速剌丁偕來,視猶兄弟也,請用子禮見。」

皆以名馬為贄,拜跪甚恭,觀者大駭。

乃設宴陳所賜金寶飲器,酒罷,盡以與之,二人一大喜過望。

明日來謝,語之曰:「二君雖為宗王親臣,未有名爵,不可以議國事,欲各授君行省斷事官,以未見王,未敢擅授。」

令一人還,先稟王,王大悅。

由是政令一聽賽典赤所為。

十二年,奏:「雲南諸夷未附者尚多,今擬宣慰司兼行元帥府事,並聽行省節制。」

又奏:「哈剌章、雲南壤地均也,而州縣皆以萬戶、千戶主之,宜改置令長。」

並從之。

十三年,以所改雲南郡縣上聞。

雲南俗無禮儀,男一女往往自相配偶,親死則火之,不為喪祭。

無粳稻桑麻,子弟不知讀書。

賽典赤教之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之棺郭奠祭,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

雲南民以貝代錢,是時初行鈔法,民不便之,賽典赤為聞於朝,許仍其俗。

又患山路險遠,盜賊出沒,為行者病,相地置鎮,每鎮設土酋吏一人、百夫長一人,往來者或值劫掠,則罪及之。

有土吏數輩,怨賽典赤不已,用至京師誣其專僭數事。

帝顧侍臣曰:「賽典赤憂國一愛一民,朕洞知之,此輩何敢誣告!」即命械送賽典赤處治之。

既至,脫其械,且諭之曰:「若曹不知上以便宜命我,故訴我專僭,我今不汝罪,且命汝以官,能竭忠自贖乎?」

皆叩頭拜謝曰:「某有死罪,平章既生之而又官之,誓以死報。」

交趾叛服不常,湖廣省發兵屢征不利,賽典赤遣人諭以逆順禍福,且約為兄弟。

交趾王大喜,親至雲南,賽典赤郊迎,待以賓禮,遂乞永為籓臣。

蘿盤甸叛,往征之,有憂色,從者問故,賽典赤曰:「吾非憂出征也,憂汝曹冒鋒鏑,不幸以無辜而死;又憂汝曹劫虜平民,使不聊生,及民叛,則又從而征之耳。」

師次蘿盤城,三日不降,諸將請攻之,賽典赤不可,遣使以理諭之。

蘿盤主曰:「謹奉命。」

越三日又不降,諸將奮勇請進兵,賽典赤又不可。

俄而將卒有乘城進攻者,賽典赤大怒,遽鳴金止之,召萬戶叱責之曰:「天子命我安一撫雲南,未嘗命以殺戮也。

無主將命而擅攻,於軍法當誅。」

命左右縛之。

諸將叩首,請俟城下之日從事。

蘿盤主聞之曰:「平章寬仁如此,吾拒命不祥。」

乃舉國出降。

將卒亦釋不誅。

由是西南諸夷翕然款附。

夷酋每來見,例有所獻納,賽典赤悉分賜從官,或以給貧民,秋毫無所私;為酒食勞酋長,製衣冠襪履,易其卉服草履。

酋皆感悅。

賽典赤居雲南六年,至元十六年卒,年六十九,百姓巷哭,葬鄯闡北門。

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齊絰為文致祭,其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語,使者號泣震野。

帝思賽典赤之功,詔雲南省臣盡守賽典赤成規,不得輒改。

大德元年,贈守仁佐運安遠濟美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鹹一陽一王,謚忠惠。

子五人:長納速剌丁;次哈散,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次忽辛;次苫速丁兀默裡,建昌路總管;次馬速忽,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納速剌丁,累官中奉大夫、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

至元十六年,遷帥大理,以軍抵金齒、蒲、驃、曲蠟、緬國,招安夷寨三百,籍戶十二萬二百,定租賦,置郵傳,立衛兵,歸以馴象十二入貢,有旨賞金五十兩、衣二襲,麾下士賞銀有差。

會其父贍思丁歿,雲南省臣於諸夷失撫綏之方,世祖憂之,近臣以納速剌丁為言。

十七年,授資德大夫、雲南行中書省左丞,尋升右丞。

建言三事:其一謂雲南省辨措所造金簿貿易病民,宜罷;其一謂雲南有省,有宣慰司,又有都元帥府,近宣慰司已奏罷,而元帥府尚存,臣謂行省既兼領軍民,則元帥府亦在所當罷;其一謂雲南官員子弟入質,臣謂達官子弟當遣,余宜罷。

奏可。

二十一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

奏減合剌章冗官,歲省俸金九百餘兩;屯田課程專人掌之,歲得五千兩。

二十三年,以合剌章蒙古軍千人,從皇太子脫歡征交趾,論功賞銀二千兩。

二十八年,進拜陝西行省平章政事。

二十九年,以疾卒。

贈推誠佐理協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中書左丞相,封延安王。

子十二人:伯顏,中書平章政事;烏馬兒,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扎法兒,荊湖宣慰使;忽先,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沙的,雲南行省左丞;阿容,太常禮儀院使;伯顏察兒,中書平章政事,佩金虎符,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中書左丞相、奉元王,謚忠憲。

忽辛,至元初以世臣子備宿衛,世祖善其應對。

至元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明年,出為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

河南多強盜,往往群聚山林,劫殺行路,官軍收捕失利,忽辛以招安自任,遣土豪持檄諭之。

未幾,賊二人來自歸,忽辛賜之冠巾,且諭之曰:「汝昔為賊,今既自歸,即良民矣。」

俾侍左右,出入房闥無間,悉放還,令遍諭其一黨一。

數日後,招集其為首者十輩來,身長各七尺餘,羅拜庭下,顧視異常,眾悉驚怖失措。

忽辛命吏籍其姓名為民,俾隨侍左右,夜則令臥戶外,時呼而飲食之,各得其歡心。

群盜聞之,相繼款附。

二十一年,授雲南諸路轉運使。

明年,轉陝西道。

又明年,授燕南河北道宣慰司同知,尋除南京總管。

三十年,授兩浙鹽運使。

大德九年,進江東道宣慰使,改陝西行台御史中丞,再改雲南行省右丞。

既至,條具諸不便事言於宗王,請更張之,王不可,忽辛與左丞劉正馳還京師,有旨令宗王協力施行。

由是一切病民之政,悉革而新之。

豪民規避徭役,往往投充王府宿衛,有司不勝供給,忽辛按朝廷元額所無者,悉籍為民,去其宿衛三分之二。

馬龍州酋謀叛,一陰一與外賊通,持所受宣敕納賊以示信,事覺,宗王為左右所蔽,將釋不問,忽辛與劉正反覆研鞫,反狀盡得,竟斬之。

軍糧支給,地理遠近不同,吏夤緣為一奸一,忽辛籍軍戶姓名及倉廩處所,為更番支給,吏一奸一始除。

先是,贍思丁為雲南平章時,建孔子廟為學校,撥田五頃,以供祭祀教養。

贍思丁卒,田為大德寺所有,忽辛按廟學舊籍奪歸之。

乃復下諸郡邑遍立廟學,選文學之士為之教官,文風大興。

王府畜馬繁多,悉縱之郊,敗民禾稼,而牧人又在民家宿食,室無寧居。

忽辛度地置草場,構屋數十間,使為牧所,民得以安。

廣南酋沙奴素強悍,宋時嘗賜以金印,雲南諸部悉平,獨此梗化。

忽辛遣使誘致,待之以禮,留數月不遣,酋請還,忽辛曰:「汝欲還,可納印來。」

酋不得已,繼印以納,忽辛置酒宴勞,諷令偕印入覲,帝大悅。

大德五年,緬國主負固不臣,忽辛遣人諭之曰:「我老賽典赤平章子也,惟先訓是遵,凡官府於汝國所不便事,當一切為汝更之。」

緬國主聞之,遂與使者偕來,獻白象一,且曰:「此象古來所未有,今聖德所致,敢效方物。」

既入,帝賜緬國主以世子之號。

烏蠻等租賦,歲發軍征索乃集,忽辛以利害榜諭諸蠻,不遣一卒,而租賦鹹足。

俄有為飛語及符讖以惑宗王者,忽辛引劉正密為奏馳報,朝廷遣使臨問,凡造言之徒悉誅之,忽辛偕使者還覲。

大德八年,出為四川行省左丞,改江浙行省。

至大元年,拜榮祿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明年,以母老謝職歸養。

又明年正月卒。

天歷元年,贈守德宣惠敏政功臣、上柱國、雍國公,謚忠簡。

子二人:伯杭,中慶路達魯花赤;曲列,湖南道宣慰使。

○布魯海牙

布魯海牙,畏吾人也。

祖牙兒八海牙,父吉台海牙,俱以功為其國世臣。

布魯海牙幼孤,依舅氏家就學,未幾,即善其國書,尤一精一騎射。

年十八,隨其主內附,充宿衛。

太祖西征,布魯海牙扈從,不避勞苦,帝嘉其勤,賜以羊馬氈帳,又以居裡可汗女石抹氏配之。

太祖崩,諸王來會,選使燕京總理財幣。

使還,莊聖太后聞其廉謹,以名求之於太宗,凡中宮軍民匠戶之在燕京、中山者,悉命統之,又賜以中山店捨園田、民戶二十,授真定路達魯花赤。

辛卯,拜燕南諸路廉訪使,佩金虎符,賜民戶十。

未幾,授斷事官,使職如故。

時斷事官得專生殺,多倚勢作威,而布魯海牙小心謹密,慎於用刑。

有民誤毆人死,吏論以重法,其子號泣請代死,布魯海牙戒吏,使擒於市,懼則殺之。

既而不懼,乃曰:「誤毆人死,情有可宥,子而能孝,義無可誅。」

遂並釋之,使出銀以資葬埋,且呼死者家諭之,其人悅從。

是時法制未定,奴有罪者,主得專殺,布魯海牙知其非法而不能救,嘗出金贖死者數十人。

征討之際,隸軍籍者,憚於行役,往往募人代之,又軍中多逃歸者,朝廷下制:募代者杖百,逃歸者死。

命布魯海牙與斷事官卜只兒按順天等路,及至州縣,得募人代者萬一千戶、逃者十二人。

然募者聞命將下,已潛遣家人易代募者。

布魯海牙聞之,歎曰:「募者已懼罪往易,逃者因單弱思歸,情皆可矜,吾可不伸理耶?」

遂奏其狀,皆得經減。

有丁多產富而家人不往,及未至役所而即逃者,則曰:「此而不殺,何以戒後!」有竊一妓一逃者,吏論當死,布魯海牙曰:「敗亂綱常,罪固宜死;此一妓一也,豈可例論!」命杖之。

其執法平允類如此。

世祖即位,擇信臣宣撫十道,命布魯海牙使真定。

真定富民出錢貸人者,不逾時倍取其息,布魯海牙正其罪,使償者息如本而止,後定為令。

中統鈔法行,以金銀為本,本至,乃降新鈔。

時莊聖太后已命取真定金銀,由是真定無本,鈔不可得。

布魯海牙遣幕僚邢澤往謂平章王文統曰:「昔奉太后旨,金銀悉送至上京。

真定南北要衝之地,居民商賈甚多,今舊鈔既罷,新鈔不降,何以為政?且以金銀為本,豈若以民為本。

又太后之取金帛,以賞推戴之功也,其為本不亦大乎!」文統不能奪,立降鈔五千錠,民賴以便。

俄遷順德等路宣慰使,佩金虎符。

來朝,帝命坐,慰勞之,賜以海東青鶻。

至元二年秋卒,年六十九。

布魯海牙一性一孝友,造大宅於燕京,自畏吾國迎母來居,事之,得祿不入私室。

幼時叔父阿里普海牙欺之,盡有其產,及貴顯,築室宅旁,迎阿里普海牙居之。

弟益特思海牙以宿憾為言,常慰諭之,終無間言。

帝嘗賜以太府綾絹五千匹,絲絮相等,弟求四之一納其國賦,盡與之,無吝色。

初布魯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

後或奏廉氏仕進者多,宜稍汰去,世祖曰:「布魯海牙功多,子孫亦朕所知,非汝當預。」

大德初,贈儀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國公,謚孝懿。

子希閔、希憲、希恕、希尹、希顏、希願、希魯、希貢、希中、希括,孫五十三人,登顯仁者代有之,希憲自有傳。

○高智耀子睿附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國。

曾祖逸,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

智耀登本國進士第,夏亡,隱賀蘭山。

太宗訪求河西故家子孫之賢者,眾以智耀對,召見將用之,遽辭歸。

皇子闊端鎮西涼,儒者皆隸役,智耀謁籓邸,言儒者給復已久,一旦與廝養同役,非便,請除之。

皇子從其言。

欲奏官之,不就。

憲宗即位,智耀入見,言:「儒者所學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自古有國家者,用之則治,不用則否,養成其材,將以資其用也。

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

帝問:「儒家何如巫醫?」

對曰:「儒以綱常治天下,豈方技所得比。」

帝曰:「善。

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

詔復海內儒士徭役,無有所與。

世祖在潛邸已聞其賢,及即位,召見,又力言儒術有補治道,反覆辯論,辭累千百。

帝異其言,鑄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戶,皆從之給公文為左驗。

時淮、蜀士遭俘虜者,皆沒為奴,智耀奏言:「以儒為驅,古無有也。

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

帝然之,即拜翰林學士,命循行郡縣區別之,得數千人。

貴臣或言其詭濫,帝詰之,對曰:「士,譬則金也,金色有淺深,謂之非金不可,才藝有淺深,謂之非士亦不可。」

帝悅,更一寵一賚之。

智耀又言:「國初庶政草創,綱紀未張,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糾肅官常。」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議也。

擢西夏中興等路提刑按察使。

會西北籓王遣使入朝,謂:「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

帝求報聘之使以析其問,智耀入見,請行,帝問所答,畫一敷對,稱旨,即日遣就道。

至上京,病卒,帝為之震悼。

後贈崇文贊治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寧國公,謚文忠。

子睿。

睿,資廩直亮,智耀之北使也,攜之以行。

及卒,帝問其子安在,近臣以睿見,時年十六。

授符寶郎,出入禁闥,恭謹詳雅。

久之,授唐兀衛指揮副使,歷翰林待制、禮部侍郎。

除嘉興路總管,境內有宿盜,白晝掠民財,捕者積十數輩莫敢近。

睿下令,不旬日,生擒之,一郡以寧。

擢江東道提刑按察使,部內草竊陸梁,聲言圍宣城。

郡將怯懦,城門不開,睿召責之曰:「寇勢方熾,官先示弱,民何所憑?」

即命密治兵衛,而洞一開城門,聽民出入貿易自便。

既而寇以有備,不敢進,遂討平之。

除同僉行樞密院事,遷浙西道肅政廉訪使。

鹽官州民,有連結一黨一與,持郡邑短長,其目曰十老,吏莫敢問,睿悉按以法,闔境快之。

拜江南行台侍御史,進御史中丞,除淮東道肅政廉訪使。

盜竊真州庫鈔三萬緡,有司大索,追逮平民數百人,吏因為一奸一利,睿躬自詳讞而得其情,即縱遣之。

未幾,果得真盜。

復拜南台御史中丞,務持大體,有儒者之風焉。

延祐元年卒,年六十有六。

累贈推忠佐理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寧國公,謚貞簡。

子納麟,官至太尉、江南諸道行御史台大夫。

○鐵哥

鐵哥,姓伽乃氏,迦葉彌兒人。

迦葉彌兒者,西域築乾國也。

父斡脫赤與叔父那摩俱學浮屠氏。

斡脫赤兄弟相謂曰:「世道擾攘,吾國將亡,東北有天子氣,盍往歸之。」

乃偕入見,太宗禮遇之。

定宗師事那摩,以斡脫赤佩金符,奉使省民瘼。

憲宗尊那摩為國師,授玉印,總天下釋教。

斡脫赤亦貴用事,領迦葉彌兒萬戶,奏曰:「迦葉彌兒西陲小一柄一,尚未臣服,請往諭之。」

詔偕近侍以往。

其國主不從,怒而殺之,帝為發兵誅國主,元貞元年封代國公,謚忠遂。

斡脫赤之歿,鐵哥甫四歲,一性一穎悟,不為嬉戲。

從那摩入見,帝問誰氏子,對曰:「兄斡脫赤子也。」

帝方食雞,輟以賜鐵哥。

鐵哥捧而不食,帝問之,對曰:「將以遺母。」

帝奇之,加賜一雞。

世祖即位,幸香山永安寺,見書畏吾字於壁,問誰所書,僧對曰:「國師兄子鐵哥書也。」

帝召見,一愛一其容儀秀麗,語音清亮,命隸丞相孛羅備宿衛。

先是,世祖事憲宗甚親一愛一,後以讒稍疏,國師導世祖宜加敬慎,遂友一愛一如初。

至是,帝將用鐵哥,曰:「吾以酬國師也。」

於是鐵哥年十七,詔擇貴家女妻之,辭曰:「臣母漢人,每欲求漢人女為婦,臣不敢傷母心。」

乃為娶冉氏女。

久之,命掌饔膳湯藥,日益親密。

至元十六年,鐵哥奏曰:「武臣佩符,古制也。

今長民者亦佩符,請省之,以彰武職。」

從之。

十七年,進正議大夫、尚膳監。

帝嘗諭之曰:「朕聞父飲藥,子先嘗之,君飲藥,臣先嘗之。

今卿典朕膳,凡飲食湯藥,宜先嘗之。」

又曰:「朕以宿衛士隸卿,其可任使者,疏其才能,朕將用之。

「詔賜第於大明宮之左。

留守段圭言:「一逼一木局,不便。」

帝曰:「俾居近禁闥,以便召使。

木局稍隘,又何害焉。」

高州人言,州境多野獸害稼,願捕以充貢。

鐵哥曰:「捕獸充貢,徒濟其私耳,且擾民,不可聽。」

從之。

十九年,遷同知宣徽院事,領尚膳監。

有食尚食余餅者,帝察知之,怒。

鐵哥曰:「失餅之罪在臣,食者何與焉。」

內府食用圓米,鐵哥奏曰:「計粳米一石,僅得圓米四斗,請自今非御一用,止給常米。」

帝皆善之。

進中奉大夫、司農寺達魯花赤。

從獵百杳兒之地,獵人亦不剌金射兔,誤中名駝,駝死,帝怒,命誅之。

鐵哥曰:「殺人償畜,刑太重。」

帝驚曰:「誤耶,史官必書。」

亟釋之。

庾人有盜鑿粳米者,罪當死。

鐵哥諫曰:「臣鞫庾人,其母病,盜粳欲食母耳,請貸之。」

牧人有盜割駝峰者,將誅之。

鐵哥曰:「生割駝峰,誠忍人也。

然殺之,恐乖陛下仁恕心。」

詔皆免死。

二十二年,進正奉大夫,奏:「司農寺宜升為大司農司,秩二品,使天下知朝廷重農之意。」

制可。

進資善大夫、司農。

時司農供膳,有司多擾民,鐵哥奏曰:「屯田則備諸物,立供膳司甚便。」

從之。

桓州饑民鬻子女以為食,鐵哥奏以官帑贖之。

二十四年,從征乃顏,至撒兒都之地,叛王塔不台率兵奄至。

鐵哥奏曰:「昔李廣一將耳,尚能以疑退敵,況陛下萬乘之威乎!今彼眾我寡,不得地利,當設疑以退之。」

於是帝張曲蓋,據胡一床一,鐵哥從容進酒。

塔不台按兵覘伺,懼有伏,遂引去。

帝以金章宗玉帶賜之。

二十九年,進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

以病足,聽輿轎入殿門。

帝嘗憶北征事,不能悉記,鐵哥條舉甚詳,帝悅,以金束帶賜之。

初,詔遣宋新附民種蒲萄於野馬川晃火兒不剌之地,既獻其實,鐵哥以北方多寒,奏歲賜衣服,從之。

成宗即位,以鐵哥先朝舊臣,賜銀一千兩、鈔十萬貫。

他日,又賜以瑪瑙碗,謂鐵哥曰:「此器先皇所用,朕今賜卿,以卿久侍先皇故也。」

大德元年,加光祿大夫。

三年,乞解機務,從之。

仍授平章政事、議中書省事。

時諸王朝見,未有知典故者,帝曰:「惟鐵哥知之,俾專其事,凡廩餼金帛之數,皆遵世祖制詔,自今懷諸王之禮,悉命鐵哥掌之。」

七年,復拜中書平章政事。

平灤大水,鐵哥奏曰:「散財聚民,古之道也。

今平灤水災,不加賑恤,民不聊生矣!」從之。

十年,丁母憂,詔奪情起復。

遼王脫脫入朝,從者執兵入大明宮,鐵哥劾止之,王懼謝。

從幸縉山,饑民相望,鐵哥輒發廩賑之,既乃陳疏自劾,帝稱善不已。

武宗即位,賜金一百兩,加金紫光祿大夫,遙授中書右丞相。

有訴寧遠王闊闊出有逆謀者,命誅之。

鐵哥知其誣,廷辨之,由是得釋,徙高麗。

二年,領度支院。

尋賜江州稻田五千畝。

仁宗皇慶元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太傅、錄軍國重事。

乃進奏:世祖子惟寧遠王在,宜賜還。

從之。

二年,奉命詣萬安寺祀世祖,感疾歸,皇太后令內臣問疾,鐵哥附奏曰:「臣死無日,願太后輔陛下布惟新之政,社稷之福也。」

是年薨,賜賻禮加厚,敕有司治喪事,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秦國公,謚忠穆。

加贈推誠守正佐理翊戴功臣,封延安王,改謚忠獻。

子六人:忽察,淮東宣慰使;平安奴,太平路達魯花赤;也識哥,同知山東宣慰司事;虎裡台,同知真定總管府事;亦可麻,同知都護府事;重喜,隆禧院副使。

孫八人,伯顏,中書平章政事;余多居宿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稿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